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了凡四訓講記 (立命之學)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拜郁海谷作老師,進學讀書。

  孔爲余起數。

  孔先生給他算命。

  縣考童生當十四名。府考七十一名。提學考第九名。明年赴考。叁處名數皆合。

  孔先生算他的流年命運,告訴他,你明年去考童生,就是我們一般講的秀才,要經過好幾次的考試。先要經過“縣考”,了凡先生應考中第十四名。縣上面有府,府上面有省,這是明、清兩代的製度。一個府大概管七八個縣,主管稱爲知府,是在縣之上,省之下。民國就把府廢除了,改成行政專員。

  [府考]考第七十一名,[提學考]第九名。[提學]就相當于我們現在的省府教育廳,管一個省的教育的。所以地方上考試,考得取,考不取,考第幾名,命裏都注定了。所以到第二年去參加考試,果然沒有錯,都符合。

  複爲蔔終身休咎。言某年考第幾名。某年當補廪。某年當貢。貢後某年當選四川一大尹。在任叁年半。即宜告歸。五十叁歲八月十四日醜時。當終于正寢。惜無子。余備錄而謹記之。

  我們看這段文,不是只看袁了凡先生,而是看自己。那一天、那一月、那一日、那一個時辰生死都已注定了,怎麼死法也注定了,一生全都是命裏注定的,你怎麼胡思亂想都逃不過定命。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,誰都沒法子逃過。因爲孔先生給他算得這麼靈,所以就請他算終身的命運。

  [終身休咎]就是一生的吉凶。他的確把他流年排到死,什麼時候死亡,都跟他排定了。曆年的考試,能考取多少名,都給他注出來。[某年當補廪]。[廪]是廪生,[貢]是貢生,[補]是補缺。相當于現代所講的公費學生。雖然是學生,但是領國家的津貼,每個月生活費由公家補貼。每一個縣都有一定的名額,必須有缺了,你才能夠遞補上去。

  [某年當貢]。貢是貢生。廪生、貢生都是明、清兩代依學生的程度而設立的,不是學位,相當于我們現代的中學生、大學生。但是受到國家照顧,由國家發給他生活費用。從前生活費用是發米,而米多的、吃不完的可以賣錢,相當于實物配給。而現代則用貨幣來代替食物,是方便多了。至于秀才、舉人、進士,相當于我們現代的學位,好比是學士、碩士、博士。進士相當于博士,是最高的學位。貢後某一年他去做官了。

  [四川一大尹]。[大尹]相當于現代的縣長。還有二尹、叁尹。二尹相當于現代的主任秘書,叁尹相當于現代所講的科長。

  [在任叁年半]。做叁年半的縣長,你就得要辭職。爲什麼呢?壽命到了。五十叁歲,壽命也不很長。

  [五十叁歲八月十四日醜時],你就壽終正寢,這還是得到一個好死。可惜你命裏沒有兒子,[惜無子]。了凡先生把這些事情恭恭敬敬的記下來,給自己作一個參考。

  自此以後。凡遇考校。其名數先後。皆不出孔公所懸定者。

  孔先生的確很高明,算得很靈。往後每次考試,完全跟孔先生算的名次都相符合,一點也沒差錯。

  獨算余食廪米。

  這是廪生所得的俸米。

  九十一石五鬥當出貢。

  一石是十鬥。他說每個月領俸祿,你自己記住,等你領米領到“九十一石五鬥”,你就“出貢”了,就升級了,你就從廪生升到貢生了。升到貢生,廪米就不給了,廪生的缺就讓別人來補,這有一定的名額。

  及食米七十余石。屠宗師即批准補貢。

  屠宗師就是當時的提學,相當于現代的教育廳長,他看袁先生的學問、品德還不錯,建議要提拔他。[出貢]就是批准了補貢,從廪生就補貢生的缺了,也就是升級了。

  余竊疑之。

  他這下懷疑了,孔先生這一著沒算對。

  後果爲署印楊公所駁。直至丁卯年。殷秋溟宗師見余場中備卷歎曰。五策即五篇奏議也。豈可使博洽淹貫之儒。老于窗下乎。遂依縣申文准貢。連前食米計之。實九十一石五鬥也。

  俸祿領到七十多石的時候,屠先生就批准他補貢了。可能屠先生批准之後,也許就升官高遷,也許是調職了。[署印]是代理。教育廳長大概被調走了,現在有個代理教育廳長。這一位代理教育廳長不同意,把他駁回去,不准他補貢,他還繼續去當秀才、廪生。廪生、貢生都是秀才。一直到了丁卯年殷秋溟宗師當提學,他看到“場中備卷”。這些考卷就是落第的,沒有考取的卷子還保存著。有些時候,主管的官員會把這些沒有考取的卷子拿來,重新看一看,希望發現遺漏的人才。如果真正是人才,他們還是要提拔的,怕的是一時差錯遺漏了。

  殷秋溟就看到袁了凡的考試卷。“五篇”就是“五策”,即是我們今天所講的論文,五篇論文。殷先生看了非常滿意,非常的贊歎。他說這五篇論文,就像是五篇奏議。“奏議”是臣子對皇帝的建議,國家施政應興應革,他們都可以提出意見,貢獻給朝廷,由朝廷來取舍。殷先生說這五篇確實就是奏議。可見袁先生見識很高,文章寫得很好。而一般對國家興革提出建議,都是屬于大臣的事情,不是小小的秀才做得到的。就是我們現在所謂的政務委員,國策顧問,是他們提出的這些文章。而袁了凡的文章居然可與他們相提並論,可見他的確是有學問。

  “豈可使博洽淹貫之儒,老于窗下乎”。[博]是指他見識廣博,[洽]是他的說理非常清晰通達,[淹]是透徹,[貫]是文章無論理路,無論是章法結構,都有條不紊。能得此四個字的評語,定是上乘的文章,無論是在思想理論,文字的結構,都屬于上等的。所以不能叫他終老于窗下,一生只做個秀才,可惜了,應當要把他選出來替國家服務。

  “遂依縣申文准貢”。就是交待當地的縣政府,要把這個人提拔起來。“連前食米計之,實九十一石五鬥也”。

  從此處來看,屠宗師是很了不起的人,看到袁先生的卷子馬上就想提拔他。可是代理人楊先生把他駁回去了,這就是兩個人的看法不一樣。袁了凡是有才幹。可是從這裏我們得到一個很大的啓示,那就是有才還要有命,所以人的一生命運主宰了一切。命、時、因緣都有定數。這裏面講才、命、時。袁先生一定要遇到殷秋溟,他的因緣才成熟。這些我們都應當要明白的。

  余因此益信進退有命。遲速有時。澹然無求矣。

  從此以後,袁先生真的覺悟,真的明白了。一個人一生的際遇,吉凶禍福,貧富貴賤都有命,都有時節因緣,不能強求的。命裏面沒有,怎麼動腦筋也求不到。命裏面有的,什麼念頭不想,到時候自然來了。他明白了,從此以後無求、無得、無失,心地真正平靜下來了。所以我讀[了凡四訓],學佛以後,我們可以稱袁了凡在這一階段,是一個標准的凡夫。我們一般的凡夫,都不夠標准,爲什麼呢?心不清淨,一天到晚還胡思亂想。他的妄念沒有了,對于一生的休咎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

  所以古德雲:[君子樂得爲君子,小人冤枉爲小人。]爲什麼呢?因爲君子知命,知道[一飲一啄,莫非前定]。小人很冤枉,拼命的追求,不知道這是命裏有的。努力拼命求得的,還是命裏有的。你說冤枉不冤枉呢?這是指定數,一般人都在定數裏。這個時候袁了凡只知道有定數,不知道定數之外還有一個變數,命運是可以改變的。

  下一段以後就是講變數,講立命的理論方法。要按照真正的理論方法去求,就能夠改變你的命運。你想求什麼就能夠得到什麼,一切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。

  佛家所講的布施。你想得到財富就必須行[財布施],想得聰明智慧那就要行[法布施],想長壽平安,那就要行[無畏布施],這就是正確的創造命運的方法。按照正確的理論方法去求,都可以得到你所要得的,甚至連成佛也求得到,何況這些世間的小小福報。

  貢入燕都。留京一年。終日靜坐。不閱文字。

  [燕都]就是現在的北京,也就是首都所在地。元、明、清叁朝首都都在北京。[留京一年],他出貢之後就到北京去了,在北京住了一年。[終日靜坐,不閱文字],每天靜坐。從這個地方,可以看到他的心地多麼清淨。心清淨了自然就生智慧。一般人智慧不能現前是心不清淨。他之所以能夠靜得下來,就是他對于自己的命運完全知道,想也沒用處,所以什麼都不想了,心定下來了。

  己巳歸遊南雍。未入監。先訪雲谷會禅師。于棲霞山中。對坐一室。凡叁晝夜不瞑目。

  己巳這一年他回到南方來。[遊南雍],南雍是皇帝所辦的大學,就是國子監。是國家辦的兩所大學,一個在北京,一個在南京,北京稱爲北雍,南京稱爲南雍。[未入監]就是未入學。在還沒有入學之前,先去拜訪雲谷禅師。

  [雲谷會禅師],[會]是他的法名。雲谷禅師的法名叫[法會],這是一位很有名的大善知識。了凡先生到南京棲霞山,去參訪,去拜見他。[對坐一室],在禅堂裏打坐。[凡叁晝夜不瞑目],沒有倦容,爲什麼呢?因爲沒有妄想,沒有雜念,故能精神飽滿。雲谷禅師看到他這麼年輕,有這樣好的功夫,很難得,不容易。

  雲谷問曰。凡人所以不得作聖者。只爲妄念相纏耳。汝坐叁日。不見起一妄念。何也。

  凡夫之所以不能夠成爲阿羅漢以上的聖人,原因在那裏呢?妄想太多了。[華嚴]上說:[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。但以妄想執著,而不能證得。]病根就是在妄想,[妄念相纏]不得作聖。你坐在這裏叁天叁夜,我沒有看到你起一個妄念,這是爲什麼呢?

  余曰。吾爲孔先生算定。榮辱生死。皆有定數。即要妄想。亦無可妄想。

  了凡先生是個老實人,老實最可貴,他說:[因爲我的命被孔先生算定,一生的吉凶禍福都注定了,還有什麼好想呢?想也沒有用處!所以幹脆就不想了]。知道五十叁歲八月十四日醜時就要走了。所以生死是一定的,那一月、那一日、那一天、那一個時辰,人家都算定了,有什麼話說?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,所以他就不打妄想了。

  雲谷笑曰。我待汝是豪傑。原來只是凡夫。

  一個人能夠叁天叁夜不起一個念頭,那是很了不起的功夫。他不是功夫,他是命給人算定了。所以雲谷禅師就笑著說:[我還以爲你是功夫不錯的豪傑,原來你還是個凡…

《了凡四訓講記 (立命之學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