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就變樣子,就不相同了。
君從今後。凡有貪淫。客氣。妄想。諸雜念。先具猛力。一切屏除。收拾幹幹淨淨。一個念頭。只理會善一邊去。若有力量能行的善事。不圖報。不務名。不論大小難易。實實落落。耐心行去。若力量不能行的。亦要勤勤懇懇。使此善意圓滿。
讀這篇文章,給我們更大的警惕,更具實效的受用。尤其是老同修們,我們必要認真反省、檢點。而後在我們修學的環境與過程中,所遭遇到的這些因果,自己就能看得非常清楚。看清楚之後,信心愈堅固,慧眼愈明朗,往後功夫才真正能踏實,才能得力。自從我們講了一遍《了凡四訓》之後,也有不少同修跟我說,很有受用。過去不知道的毛病,聽了這一遍之後,自己想一想,毛病確實是不少。這就大有進步!如果一個人不知道自己的毛病,想要回轉就相當困難。所以,知道自己的毛病,就是利益。竈神爺—張先生,把俞先生的毛病,一樁一樁指出來。俞淨意先生不能不服!好在他還有改過之心,所以才能感應道交,感得竈神真正現身在他面前。
這段文就是傳授他“改造命運的方法”,也就是“改造命運的秘訣”。我們在世間,必須要明白無始劫來積習深重。明了以後,就要徹底改過自新,轉變自己的命運。不怨天,不尤人,因爲一切都是自己造的,所謂“自作自受”。我們自己再造善業,再結善緣,後來的果報當然很殊勝。這一段非常重要—就在念頭上轉變,再造自己新的命運。
“君從今後”,竈神告訴俞淨意,從今以後你“凡有貪淫、客氣、妄想、諸雜念”,這些都是世俗的事情。“先具猛力,一切摒除”,這就是徹底悔改。從心地裏把這些妄想、雜念都斷除。諸位想想,講得很容易,做起來可不容易!試問,我們那個人不想斷妄想,不想使自己心地清淨?雖然天天這樣想,可是妄念依然紛飛。究其原因就是積習太深所現業障之相,也叫“業相”。說得更實在一點,就是“惡業之相”。我們立刻要覺悟,這不是好相。“覺悟”才是改革的根本。不覺悟就不能改;覺悟才有改的希望。所以,佛告訴我們:“不怕念起。只怕覺遲”。念就是此地所講的“貪淫、客氣、妄想、諸雜念”。這些念頭一起來,立刻就覺悟—我業障深重,爲什麼還有這些妄念,還有這些罪業之相?這一念就是“覺”,就是光明,就是慚愧心。
我們應當向那個方向走呢?“收拾幹幹淨淨,一個念頭”。這是教我們初步用功的方法。就是告訴我們下手的初步,要把那些“惡念”都除掉,把善念提起來。這就是非常好的方法。二六時中念佛,念“南無阿彌陀佛”。不但心裏要有大轉變,而且在行爲上也要認真的轉過來。
要用什麼態度做善事呢?不圖報。做了善事,對人有恩惠,不要希望別人報答。要認爲行善幫助人,是我的義務,是我應該做的。甚至我們做善事、對人好,人家以怨報我們,我們也不在乎。問心無愧!即使別人誤會也沒有關系,放著膽量去做。不要做了幾樁好事,人家反而埋怨你;就認爲好事不能做,好人不能當。爲什麼做了好事、待人好,還要受人責備?想想《金剛經》裏所說的,這正是自己過去世業障深重,他替我消業,這不是求之不得的好事嗎!
因此,我們不要灰心,“只理會善一邊去”,“不論大小難易,實實落落”。就是踏踏實實的去做。切切實實,直捷痛快的去做。“耐心行去”,大小善事都要有耐心。一天、一年、一世都要這樣去做;並且還要發願,生生世世都這麼做,這才是“菩薩”。這是我們力量辦得到的。“若力量不能行的”,“亦要勤勤懇懇”。換句話說;我力量雖然達不到,我有這個心、要存這個心,使此善意圓滿。諸位要曉得,佛家所謂“功德圓滿”,是指善心善意確實“圓滿”。並不是樣樣事情都做好了才叫圓滿,因爲有的力量達不到。力雖達不到,但是有一個圓滿的心,這樣功德就算圓滿了。所以,佛法常講“論心不論事”,圓滿不圓滿是在你心地裏。心地善意若不圓滿,則善事、善行做得再多,也不能算是圓滿。
第一。要忍耐心。
沒有忍耐心,一切都不能成就。忍耐心就是菩薩六度裏面所說的“忍辱波羅密”。忍辱爲什麼不把它翻成忍耐呢?諸位要曉得,世間法裏面最難忍的就是辱。中國古時候讀書人常說:“士可殺,不可辱。”讀書人,殺頭沒有關系,不能接受侮辱,可見得殺頭都容易忍,侮辱不容易忍。因此,佛法到中國,六度中的忍度,最不能忍的是辱,釋經師就用這個字“忍辱”。辱都能忍,還有什麼不能忍的呢?這是忍中最重、最難的。所以,什麼都要忍耐,能忍耐就有成就;能忍是福德之相。反之,不能忍就是罪業之相。我們要學忍耐。
第二。要永遠心。
永遠心就是“恒心”。恒心不變,既然發了這個願,決不更改。無論是在什麼環境裏,順境也好,逆境也好,一定要以行填願,久久功德自然圓滿。
切不可自惰。切不可自欺。
這兩句是要我們痛戒的。“惰”是懈怠、懶惰。往往一般人剛剛發心的時候,心行都非常勇猛,時間久了就懈怠,所以不能成就。古人常說,如果每個人都能保持初發心,那就沒有一個不成佛的。可見初發心,確實是真心、清淨心、勇猛心、精進心。古人也有一句話說得很有味道,“學佛一年,佛在眼前。學佛二年,佛在西天。學佛叁年,佛化雲煙”。這是懶惰、懈怠、沒有恒心,越學越變成老油條了。這樣的學法,怎麼能有感應道交呢?感應是憑“真誠、精進”而來的,不是從懈怠中來的。所以,一定要戒懈怠。
不可以自欺,就是不能欺騙自己。欺騙別人很容易;欺騙自己是極深罪業。人要做到不自欺,沒有不成就的。所以,必須天天讀誦《了凡四訓》、《感應篇》。這就是一面鏡子,每天早晚都得要對照心行。諸位要想真正學佛,在佛法裏成就,就應當老老實實、懇懇切切地把《了凡四訓》跟《感應篇》,認真的學叁年,把基礎奠定,而後佛法才能得力,否則想佛法得力,自然有困難。有很多老修行、老同修常常在一起談起,學佛幾十年了仍不得力,原因在那裏?也就是說懈怠、自欺,從來沒認真過。滿腹的牢騷,怨天尤人,那怎麼行呢!心行都與佛法相違背。
久久行之。自有不測效驗。
只要你長久這樣做,也就是認真修叁業清淨。照這樣做,自然有你意想不到的效驗。
君家事我。甚見虔潔。特以此意報之。速速勉持。可回天意。
這些都是勸勉的話。俞先生對于竈神爺還很相信,初一、十五曉得上香、上供,對祂很尊敬,這才有感應。竈神特地把這個意思告訴他,教他“速速勉持”,趕快勉力修持,尚可挽回天意,也就是扭轉命運。命運是可以改造的。
諸位讀了這一段文之後,平心靜氣的想一想,我們一生的遭遇,還沒到俞公這個悲慘的程度。我們叁業的過惡,沒有他重。他都能挽回,我們要是能照做,挽回的時間應該比他更短。他要叁年,諸位如果去做,一年也許就可以了。這一點不假,我們要生清淨信心。
言畢即進公內室。公即起隨之。至竈下。忽不見。方悟爲司命之神。
這一番開示講完了之後,張公就進到裏面,走到廚房裏就不見了!俞先生此時才曉得是竈神爺示現。一九四八年周邦道的夫人,在南京寓所遇到地藏菩薩,也是面對面說了很多話。你若以爲這是寓言,那你就大錯特錯!這是轉變命運的起點,千真萬確的事實。
因焚香叩謝。即于次日元旦。拜禱天地。誓改前非。實行善事。自別其號曰淨意道人。志誓除諸妄也。
俞先生是在臘月叁十晚上遇到竈神,第二天是大年初一。一年複始萬象更新,他就從這一天起改過自新,先把自己的名字改了;他本名叫“良臣”,現在改成“淨意”,稱“淨意道人”。諸位要知道,名號含義很深,名號就是提醒自己“顧名思義”,要把“淨意”兩個字做到。所以,你要學佛了,皈依時,師父給你取一個法名,意思就是告訴你,要把名號在心行上做到。那就是道,所以也叫“道號”。
初行之日。雜念紛乘。非疑則惰。忽忽時日。依舊浮沈。
諸位看了這幾句,再想想,過去了凡先生剛剛改過的時候。我們要是照樣去修,一開始當然也是這個樣子。袁了凡是過來人;俞淨意也是過來人,一開始都是進進退退。問題是要有忍耐心、永遠心,這兩種心很重要!只要有這兩種心,有恒心、有毅力、有決心,要痛改前非,這些毛病慢慢會改掉。一下斷不容易,是斷不掉的。古代這些前賢都是作榜樣給我們看,不是一下能斷得了的。
由此可知,聽講最重要。假如我們要求真實的效果,《了凡四訓》一遍講完,過一個禮拜,再開講;一年中要講十遍、二十遍,大家就都改了。爲什麼?天天在勸!若只勸你這一遍,講完了書都束諸高閣,過幾天都忘了,還能提得起來嗎?真修行不容易!一百個人當中有十個能提得起來,就不錯了!如果要想真正成就的話,一年當中得聽十遍、二十遍,我想在座的同修們當中,最低限度應有二分之一的人能成就,這一點也不假。
所以,同修們千萬不要認爲這本書我看過了;這一本經我已經學過了。當知菩薩們從初發心到等覺位,天天都在學,沒有一天不學習。每年總得要講幾遍,這是自救。所以,你們聽這篇文才是真正有福報。聽《華嚴》、《楞嚴》,未必有福報,因爲境界太高,學不到,有什麼用處!而聽了此記之後,馬上就可以做得到,立刻就收到效果。諸位果然能夠以叁年的時間,從這一篇文上奠定基礎;叁年以後,再學大經大論就不一樣了,這才是真菩薩。那時大經大論才能契機。現在不契機,爲什麼?因爲好高骛遠。
今天下午,我去參觀華視的節目製作,他們建議我,弘揚佛法必須現代化,製作錄影帶,建新式講堂,佛法就可以流傳到全世界。確實是有價值的啓示。
所以經教,必須要天天聽、天天講,天天在一起切磋琢磨才有效。讀了這一段文,我們的信心、勇氣就要提起…
《俞淨意公遇竈神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