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講記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明,其作用即與如來果地上相仿佛。楞嚴經上,觀世音菩薩用“反聞聞自性,性成無上道”的修學方法,證入圓教初住,即可隨類化身,在諸佛刹海,普度衆生,可知究竟涅槃有圓寂的意思。功德圓滿謂之大涅槃。菩薩依般若波羅蜜多的方法,從初住到等覺位,菩薩位已圓滿了。再往上去,叁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,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此處告訴我們一個非常重要事實,菩薩依般若智慧能證到等覺,一切諸佛也是依般若智慧證到無上菩提,無怪乎佛說般若二十二年。

  佛法修學是戒定慧,般若是慧,常言說:“因戒生定,因定開慧”,般若要從定中得到,般若不在經裏,不在佛的言語中,亦不在思維想像中。馬鳴菩薩在起信論中給我們一個啓示,看經聽法要“離言說相,離名字相,離心緣相。”心緣是思想研究,不可想,一想就落到意識中。如不用心意識,就是自性起用,自性起用,般若才現前,此理很深。菩薩知道諸法空相,故能遠離妄想執著,以清淨心照見諸法實相,自然契入究竟涅槃。再進一步說,真正平等覺知諸法的真相,徹底究竟明了,這能明了的即是無上般若智慧。不得已說了這一個名詞,其實性相之中都沒有名言。不過用這些名相作一個引導,由此契入真實。故在因稱它爲智,在果上稱它爲覺。果達到極處,加一個“無上”。“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”譯爲“無上正等正覺”,此爲尊重不翻。正是無有一絲毫偏邪,等是與一切諸佛所證的平等,雙照二邊,轉八識成四智,證法空而悟真如。真是法性,如是法相。古德爲了使人容易理解起見,常用金作比喻,以金作器,器器皆金。金比作真心,器比作法相。性即是相,相即是性,性相一如,故稱真如,此諸佛如來真正清淨的覺悟。如此一切諸法的實相(真相)完全覺了,稱之爲菩提。古德有一簡單解釋,完全了解(證悟)契入,證得真如、實際、法性的道理,可以說證得法界事實真相,佛爲其建立一個名稱謂之菩提,此名相之由來。又說不可破壞,不可分別,謂之菩提。又說:法真如性,無顛倒性,亦謂之菩提。從種種解釋,體會到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圓滿的精義,佛是以般若而證得佛果。由此可知般若精髓,解悟尚且不易,證悟更難。正因其難,所以阿彌陀佛大慈大悲,在西方建立極樂世界,作增上緣,叫我們到那裏去修學圓滿的般若波羅蜜多,若無圓滿智慧,如何能不退轉?定功尚且有退,唯有真實智慧才能達到不退轉,古德說的好,西方最殊勝的緣就是西方有諸上善人聚會一處,有他們關懷照顧,決定可以圓證大菩提。

 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,是大神咒,是大明咒,是無上咒,是無等等咒。能除一切苦,真實不虛。

  此段經文從故知般若波羅蜜多至是無等等咒,是贊歎般若法至高無上,末後兩句是贊歎修學所得到的功德利益。佛菩薩都是依般若法門證得菩提涅槃,般若的功用實不可思議,無法稱說。最後以咒語來贊歎它,咒是願的意思,爲四種陀羅尼之一。陀羅尼有總持之義,總一切法,持一切義,使善法不失,惡法不生。亦有明的意思,即光明智慧,能除一切障礙,能滅除五蓋。咒又有密語之義,密不是秘密,佛法無秘密,是神秘、是深密。佛在講經時有許多衆生,凡夫肉眼見不到,如天人、天龍八部以及鬼神,咒語中也有他們的語言。佛說經之後,通常以他們的語言,略說一遍,他們覺得有親切之感。咒又有真言義,能顯示諸法實相,真實不虛。顯說不能叫真言,顯說一般人聽了之後,常用意識心分別想像,反而障礙真實意趣。密說就不會有這些副作用,因爲聽不懂就不會思維想像,反而容易得清淨心,超越一切戲論,見到諸法實相,因之稱爲真言。陀羅尼又含四義:(一)法、持所聞法,經無量時,永不忘失。(二)義、于諸法能分別邪正是非善惡,悉知無量意趣。(叁)咒、總持咒願,神咒非常靈驗,總持無量義。有的能呼風喚雨,役使鬼神。現在有些失傳。與鬼神溝通,第一要誠,第二咒的音要正確。(四)忍、安忍,成就堅固的修行,于所聞法,得精進忍,不爲境緣所動,贊不喜,罵不憎。

  大神是具足不可思議極大神秘的陀羅尼。能除一切障礙。障礙有叁大類,見思、塵沙、無明。神咒有力量破除此叁重障礙。大明是咒的別名,明是光明清淨。佛在楞嚴會上放頂上光明,光中化佛送出五會楞嚴神咒,以大光明破衆生無始劫來的癡闇,能照破無明,破除黑暗。無上是最殊勝,無等等是一切諸法都不能與它相比,把這個般若智慧贊歎到了極處。菩薩依它成就了究竟圓滿,叁世諸佛依它成就無上正等正覺。可見四句贊歎非常恰當。就淨宗修學而言,就是無量壽經上所講的“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阿彌陀佛”。仔細觀察,此一句佛號即是咒語,完全是梵文音譯,確實是大神咒,它有不可思議無比神力。過去灌頂大師說:凡夫常常想消除業障,業障深重的人,所有一切經法忏法都不能消掉時,念“阿彌陀佛”可以消掉,可知這一句佛號就是大神咒。

  楞嚴經上說,大勢至菩薩與五十二同倫,向佛自述往昔得道因緣。此五十二指菩薩的位子,十信、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,加上等覺、妙覺,共五十二位。換言之,大勢至菩薩從初發心一直到圓成佛道,就是用一個方法,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阿彌陀佛,簡單容易,直捷穩當。此一句佛號能斷見思煩惱,破塵沙無明,這不是大神咒是什麼?大勢至這一類的人物,就用一句佛號斷盡了四十一品無明圓成佛道,我們沒有一絲毫懷疑。隋唐時代諸大德們把世尊四十九年所說一切經法作一比較,公認大方廣佛華嚴經是一切經中之王。再將無量壽經與華嚴作比,認爲無量壽經才是真正第一經。華嚴到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,華嚴才達到究竟圓滿。華嚴會上的法身大士們到最後如不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他們修行的就不圓滿。無量壽經自始至終均是宣揚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,它是華嚴的歸宿,一切法身大士的結局,與華嚴相比,就把華嚴比下去了。

  無量壽經有九種譯本,夏蓮居老居士擇其中最好的五種原譯本編成現在的無量壽經會集本。經文分四十八章,大家都知道在四十八章中以第六章爲第一,詳細述說阿彌陀佛所發四十八願,介紹西方依正莊嚴。四十八願中以那一願爲最重要呢?古大德幾乎公認第十八願爲核心,第十八願說的是十念必生。重重比較,認清楚,六字洪名是無上法門,是整個佛法的精華,也是十方叁世一切諸佛如來所說的無上神咒,其功效能除一切苦。

  苦的種類很多,簡言之,有叁苦、八苦。叁苦是苦苦、壞苦、行苦。八苦是苦苦的細說。八苦中生老病死,任何人均逃不過。身處有求不得苦,衆生有無盡的欲望,求不得就苦了。有愛離別苦,人、事、物、往往稱心如意的偏偏要分手離別。有怨憎會苦,不喜歡的人、事、物、想離開,偏偏離不開。五陰熾盛苦就是一天到晚胡思亂想,妄想分別執著,像猛火一樣的燒著,不會心靜。五陰熾盛是因、是造業,感受前面七種之苦。此處還有壞苦,一切色法物質會壞會變,是無常的。還有行苦,心中念念生滅不停。一切法歸納爲色心二法。壞苦是對色法說的,行苦是對心法說的。

  佛說戒定慧叁學,戒學教我們克製,要一切忍耐,這是修學的基礎。功夫深一層即得定,定能伏煩惱,心中清淨平等,但還是不究竟。總目標是般若智慧,慧若開了,苦就滅了。佛說轉煩惱爲菩提,轉生死爲涅槃。定不能轉,慧能轉。般若智慧現前,能把無始劫來所有煩惱習氣轉化成大菩提。佛菩薩以此善巧方便度化衆生。無盡的智慧德能原來是由煩惱變化而來的,所以煩惱菩提是一不是二,生死與涅槃是一不是二。除苦除得這麼圓滿究竟,真實不虛。般若法門歸結到一句萬德洪名上,更顯示名號功德不可思議。能持名號之人,不僅修念佛叁昧,念佛叁昧,諸經稱之叁昧之王,實在這一句名號乃究竟圓滿的大般若。在無量壽經中可找到證據,世尊對彌陀之稱贊,稱之爲“光中極尊,佛中之王”,也是十方叁世諸佛如來之贊歎。如此乃能肯定彌陀名號是“無上咒、無等等咒,能除一切苦,真實不虛。”

 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,即說咒曰:揭谛揭谛,波羅揭谛,波羅僧揭谛,菩提薩婆诃。

  此段經文是結顯開密,本經共有二百六十個字,最後叁十一個字是密說,前面是顯說。密說即佛門中常講的咒語。咒以不翻爲原則,咒語有五不翻,這是唐朝玄奘大師譯場所立的規矩。(一)咒語是佛的密語,只有佛明了,等覺以下菩薩均不知其義。(二)咒語每字每句均有無量義。研究大乘經時,知道顯說的經文亦含無量義,法味無窮,久讀不厭,何況如來神咒。(叁)咒中有許多鬼神名號,佛呼喚鬼神令其保佑修行人,故咒中並不完全包括世間語言。(四)咒亦爲諸佛的密語,如軍中口令。誦咒無往不利,一定能得諸佛護念,龍天保佑。(五)誦咒蒙諸佛如來不可思議神力加持。有如此許多意義在其中,故玄奘大師以存其音不翻其義爲准則。密爲深奧難言之義,佛法中絕無秘密可言,凡是秘密必有不可告人之處,如果心地清淨,正大光明,那有秘密可言。佛法是深密,義理深,非淺根人所能理解,故稱爲深密。因其義理太深,若非上根利智,即不對他說,不過有時也透露一點消息。

  經論中說到修持,勸大家讀誦爲教法之一。讀誦時往往一面讀誦,一面思維經中意趣,如是則心不得清淨,思維想像研究探討都落在第六意識,決定障礙了開悟的門徑,很難成就叁昧。自古以來解悟者多,證悟者少。證悟要由定慧契入,而老實人可由讀誦得到叁昧,大開圓解。所以說讀經是戒定慧叁學一次完成,中人以下習氣很重的人,展開經本就會望文生義,此類根性的人讀經不如念咒,念咒不明其義,故不起分別妄想,容易得到叁昧,此密法修學的殊勝處。

  玄奘大師不翻密咒,我們也不必勉強解釋。古大德亦有解釋者,如前清灌頂法師在其楞嚴經注解中,對楞嚴咒有詳細的解說,密咒變爲顯說,是否如法則不敢說,不過諸大德們仍以不解釋爲宜。許多經典,顯說之後仍有密說,密說還是解說顯說中要義,不過言辭簡要,故又翻爲總持。因此只要了解顯說就夠了,密是顯之密,顯是密之顯。咒語最重要的音要正確,所以密宗非常重視上師口傳。

  心經介紹到此地已圓滿。佛希望一切衆生快速圓成佛道,並不希望我們聞法之後,修叁大阿僧祇劫,此並非佛之本願。世間爲父母者,希望兒女經曆小、中、大學、研究所、博士班完成學業。也有父母希望兒女是天才兒童,不需要經曆這求學曆程,十叁歲即得博士。佛菩薩對衆生亦如此,希望有上上乘人,不必經曆菩薩五十二個階級,在一生中即能成佛。這種人就是有念佛的根性。無量壽經上告訴我們,這一句“阿彌陀佛”是無上神咒,不僅包括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法,十方叁世一切諸佛如來所說一切法亦都包括在內,所以它是第一神咒,第一個大總持法門。盡虛空,遍法界,無論什麼根性衆生,遇到彌陀名號,沒有一個不得度。即使五逆十惡亦能得度。有人說佛既有如此大能,爲什麼不把世間苦難之人一齊度脫?答案是這些苦難之人不肯接受佛的教誨,不能依教奉行,與佛無緣,佛不能度無緣之人。這個念佛法門是給善根、福德、因緣均已成熟之人修的。無量壽經上說,阿阇王子等聞佛介紹西方淨土,發願將來成佛亦如阿彌陀佛。此念頭在心裏,但未說出。佛有他心通,知道他的心意,告訴大家,過去生中阿阇王子曾供養四百億佛,聽到此法門只生歡喜心,而未發心求生淨土。今天我們聞此法門即生信心,一心持名求生淨土,比阿阇王子的善根福德因緣多多了。知道西方世界確實殊勝,一心一意求願往生,這個福德太大了。一往生即頓超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得到阿彌陀佛果地上的成就。佛號如非圓滿秘密神咒,如何能令業報深重的凡夫,在短短期中,盡伏無量業障,往生佛國。

  佛教大德,教宗般若,行在彌陀者不少。民國以來一位是江味農居士,一生用四十年時間研究金剛經,完成了一部金剛經講義,近代往生傳有他的小傳,還有一位周止庵居士,也用四十年時間研究心經,寫成一部般若心經诠注,已印了許多版。這兩部書對于法相名詞的注解,至爲詳備。過去李炳南老師在大專佛學講座,即采用金剛經講義作教材。專心念佛,真正能得到般若真實智慧。顯說是叫我們開智慧,幫助滅煩惱障。密說是叫我們把分別妄想放下,恢複清淨心,滅罪除障,是大福德。在修學中最怕妄想執著。楞嚴經說:“知見立知,是無明本。”又說:“狂心不歇,歇即菩提。”一句佛號念到底,放下身心世界,大般若即現前。

  附注:

  1、叁細六粗在大乘起信論中說之最詳,其言曰:“依不覺故生叁種相,與彼不覺相應不離。”這叁種相是:一者無明業相,二者能見相,叁者境界相。又說:“以有境界緣故,複生六種相。”這六種相是:一者智相,二者相續相,叁者執取相,四者計名字相,五者起業相,六者業系苦相。此九種相亦可配合十二因緣:1、無明業相配無明與行,2、能見相配識,3、境界相配名色六入,4、智相配觸,5、相續相配受,6、執取相配愛,7、計名字相配取,8、起業相配有,9、業系苦相配生與老死。欲知其詳,請讀大乘起信論。

  2、忍字不只含有忍耐,還有忍可,安心順受之義。安者安住,謂其心不動,一心正受。忍又分叁種:(一)生忍。忍受人事間的種種毀辱苦迫加害,不生嗔恨,遇拂逆事不著相,應作滅罪觀。(二)法忍。(甲)于非心法之寒熱風雨饑渴老病死等能忍而不惱怨。(乙)于心法之嗔恚憂愁等諸煩惱能忍而不厭棄。又一解釋,吾人能遵照佛法實行,安心順受,無絲毫參差謂之法忍。(叁)無生法忍。修諸法本不生觀,而得妄念不起,其心已正受此法而不動,名曰無生法忍。大智度論曰:“于無生滅諸法實相中,信受通達,無礙不退名無生忍。”

  3、知見立知,即無明本。這兩句經文出自楞嚴經卷五。知見立知句中之兩個知字意義不同。第一個知字與見字連在一齊,知見是一個名詞,指六根之根性而言,或稱本覺,即性體本具的明照之性。下一個知字是知覺,乃向外逐物感覺思維之分別心。六根根性照物,尚未起分別時,寂然照了,不立妄知妄見,乃清淨真心,本覺常住,不隨分別,不隨動靜。一旦立知,即于刹那間起了分別,意識發生作用,生出我與我所,一切過患,隨之而來,乃是無明之本。

  4、五蓋。佛學的名數。蓋有蓋覆之義,能蓋覆心性而不生善法,共五種:(一)貪欲蓋、執著五欲之境。(二)嗔恚蓋、于違情之境,懷忿怒之心。(叁)睡眠蓋、心昏身重,不得其用。(四)掉悔蓋、于己作之事心生悔惱。(五)疑法蓋、于法猶豫而無決斷。

  一九九四年四月記于美國西雅圖市

  

《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講記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