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讲记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作用,见性即明心了。明心见性之后,不再有妄想执著,凡圣的见解也都没有了,说性说相,皆不可得,何况诸法,本来无一物,正所谓言语道断,心行处灭,开口便错,动念即乖,不起心,不动念,一切现象现前,清清楚楚,此人即是佛菩萨。有人说,既然明心见性,见性成佛,又何必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呢?应知佛果地所证境界,根性利的人可以体会而不易证得。虽能体会而烦恼习气未能剧断,在一切境缘幻象中,还会起心动念,仍有可能堕入轮回。不但凡夫,连大菩萨都怕堕落,于是华严会上大菩萨们都发愿求生西方,如此看来,焉能轻视净土法门。

  无无明,亦无无明尽,乃至无老死,亦无老死尽。无苦集灭道。

  这一段说明世尊善巧的教学,前四句讲十二因缘,末一句讲四谛。十二因缘与四谛是佛教最根本的教义,说明生死轮回之事实真相。十二因缘总共有十二条,谓之十二支。无明缘行,行缘识,识缘名色,名色缘六入,六入缘触,触缘受,受缘爱,爱缘取,取缘有,有缘生,生缘老死。这十二条循环不息,形成三世轮回现象。前二条属过去世,无明是因,因无明而引起的一切作业是行。有过去之因缘才有今生之果报。从识到受,这五条是今生果报。十二因缘中所说的无明非大乘经中所说的根本无明,而是枝末无明。根本无明破了就成佛,枝末无明破了只能断见思烦恼,证小乘辟支佛果。无明是迷惑,有错误思想见解,才有错误的行为。行即造业,造业必受报,受报必来投胎,投胎即是十二因缘第三个识,识俗称灵魂。他来投胎,真正因缘是无明与行,父母属增上缘,投胎要找有缘的父母,子女与父母之因缘不出四类,报恩、报仇、讨债、还债,有这种恩怨债务才生在一家。投胎之后在一两星期之内,什么都说不上,给他一个名字叫名色,名是说他有精神,色是说他是物质,以父精母血为身体,此刻尚未长成人的形状,世人谓之胎盘。在母腹中逐渐长大,眼耳鼻等逐渐形成,名为六入,即是胎儿。触是由母体出生,与外面世界接触。初生婴儿二三岁以前,只有触,没有受。当其有苦乐忧喜的感受时即是受。有苦乐之感觉,必生爱憎,故受缘爱,有爱必有取舍,故爱缘取,因妄取故即成业有。此爱、取、有三条是今生的因,有今生之业因,必有来生之果报,故有缘生,生缘老死。此是十二因缘运行之过程。昔日农村儿童往往到七八岁时还能保持天真,只有触而无受,觉得一切都是美好的。今天一两岁的小孩即能察言观色,已丧失了天真,很可怜。佛说投胎有两种情况,一种是引业,引导众生到什么地方投生,过去生中曾修五戒生人道,修十善生天堂。同样是人而生活享受遭遇迥不相同,属于满业。最重要的是今世修行,对爱、取、有特加防范,若先由爱上断,则可收事半功倍之效。反过来叫“还灭论”,为何有老死,因有生,为何有生,因有行业,一项一项往上推,十二条中如有一项断掉,轮回就没有了。我们今生能下手修行的只剩三条——爱、取、有,只要断一个,六道轮回就解决了。生死业因即是爱,爱不重不生娑婆。贪爱五欲六尘,贪爱名闻利养,什么人能真正看得破放得下,就超越六道,永脱轮回。如不能在爱上断,在取上断也行。对一切法不取不舍,不舍是顺受,不取是不造业。随缘了旧业,不更造新殃。至于从有上断,只有诸大菩萨再来人,与众生合光同尘。如众所周知的济公活佛,不拘小节,不守清规,不守戒律,好像爱取有都有,其实他心地清净,一尘不染,乃上上乘真实工夫。凡夫只能在爱取上下功夫,爱取有是无量劫来的习气。今天初闻佛法,了解事实真相,而境界现前,毛病习气又来了,见到顺逆境界又生爱恶之心,贪嗔痴慢,自私自利,念头一起来,要紧的是觉悟,用一句“阿弥陀佛”代替一切念头就对了。

  四谛是“苦集灭道”,此四字亦说两重因果。苦是现在果报,集是过去的业因,灭是修行人未来证得的果报,道是现在修学的因缘。简言之,谛是确有其事,佛说三界皆苦,三苦八苦,此处不必细表,初学的人往往不以为然,因世间快乐事很多,为何说是苦呢?世间乐事可以变成苦,谓之坏苦,而苦事不会变成乐,可见乐不是真的。要紧的必须知道为什么要来作人,轮转六道。佛观察的透彻,人生为酬业而来,造善业得福报,造恶业受苦果,这是事实真相。看他人享受,自己受罪,认为上帝佛菩萨不公平。存这种思想,不但不能解决问题,反而更造恶业,一定要对因果律深信不疑,改善自己的思想行为,断恶修善,积功累德,改造自己的命运,但这不是彻底解决之道。这样作今生来世可能得大福报,但不能保证生生不造罪业,如福报享尽,恶报又现前,必堕三涂,要根本解决,必须超越轮回。修道证果,果是灭,灭烦恼,灭妄想,灭执著,灭六道轮回。在四谛中最重要的是修道,修出离生死轮回之道。佛在经论中说了许多修行法门,门门皆可成佛。我们每人根性不同,迷悟、习气、染污亦异,如选择的法门不适合自己的根性,勉强去学,耗费精力而得不到效果。

  我们现在虽然对于般若经论有相当理解,切莫自满,理虽顿悟,事须渐修,自己的毛病习气能否断除,在日常生活中,财色名食睡,见色闻声,能否不动心,幻相现前,如有一丝毫爱恶之心,就不能出离三界。任何法门必须断烦恼才能超越轮回,唯念佛法门可以带业往生,只要伏著烦恼,即可出离三界,伏比断容易。文殊普贤在华严会上教导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也采用这个法门,可知选此法门乃真有智慧,是上上乘顶尖人物的选择。修净土法门,不但自己能成就,而且还要劝有缘的同参道友,在一生中圆满完成佛道。

  佛说五蕴是因众生迷色法轻,迷心法重。五蕴包括色法一、心法四。十二处恰好相反,眼耳鼻舌身属色法,色声香味触法属色法,色法说十一条,意根属心法只一条,这是对色迷的重,对心迷的轻的人说的。还有一种人,色心迷的都重,佛说十八界,六识是心法,六根中之意根是心法,其余五根是色法,六尘是色法。在十八界中色法讲了十一个,心法讲了七个。佛说法是应机而说,活活泼泼,实无定法可说。

  无智亦无得。

  智是能观之智,得是所证之理。无智是能观之智不可得,无得是所证之理亦不可得。能观是空,所观之境界亦是空。此义很深,凡是熟读楞严之人,多少能体会其义。在楞严会上,富楼那尊者向世尊提出一个问题,即无明到底从那里来的?世尊对他说:“知见立知,即无明本。”一语道破。有智即无明之根本,如有能证之智,有所证之理,能所未亡,无明即不能断绝,所以无智才是真智,无得才是真得,得的是究竟圆满的自性,能证之智也没有了。一切法自相皆空,能取所取,能证所证,俱不可得。佛说法是对治我们的毛病,因众生执著一切法皆有,以为一切法相皆是真实。从此错误的观点产生错误的想法与作法,即分别执著,有取舍得失,此皆属空相。佛说空确是事实真相,并非假设,使我们了解事实之后,知道诸法空相,于一切法的幻想、分别、执著,便可一切放下,执有之病即可消除。但是空也不能执著,空也不存,此说到究竟处。智得也是缘生之法,亦无自性,亦不可得。下面经文显示般若修学之大用。

  以无所得故。菩提萨埵,依般若波罗蜜多故,心无挂碍。无挂碍故,无有恐怖,远离颠倒梦想。究竟涅槃。三世诸佛,依般若波罗蜜多故,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

  以无所得故。此句总结前面所说,一切法相不可得,五蕴十二处十八界,一切修学的方法四谛十二因缘,智与得均不可得,身心世界万缘放下,妄情尽了,真就显了。挂碍即牵挂,有我执起烦恼障,烦恼障障性,心不清净,不自在,不解脱,造业轮转。有法执起所知障,所知障障慧,不了自性,不达性相,纵然断了见思,出三界,因有法执,也只能屈属于小乘,不能成佛,所以障大涅槃谓之碍。一切众生错认了四大、六尘、五蕴、十二处、十八界,执著我见我所,于是才有六道轮回。菩萨依究竟圆满的智慧,即依般若波罗蜜多,看清楚事实,心中无有障碍,不再有妄想执著。无挂碍故,无有恐怖,远离颠倒梦想。功夫又进一层。世间人最大的恐怖是生死,远离恐怖即是了断生死出三界。

  生死轮回之由来,一切经论中说之最详。确因迷惑颠倒,造善恶因,感得三界果报。凡夫不知此事实真相,恐怖心时时刻刻萦怀于心中。华严说恐怖有十八种之多,不必一一细表,般若经中说的很明白,离开我法二执即无有恐怖。远离颠倒,颠倒是无明、是错乱。经中说四种颠倒,常乐我净。凡夫不知世间无常,亦不知世间的乐是苦因。贪图乐受自然生起三毒烦恼。乐不如苦,佛教我们以苦为师,在苦闷时,易于警觉,时刻想出离。若迷在爱欲中,愈迷愈深,难以自拔。凡夫执著身体为我,不知其为四大假合,四大亦空不可得。凡夫身心都是污染,自己并不觉得。现在人心污染比从前不知道严重多少倍,心中充满人我是非,贪嗔痴慢,此之谓颠倒。

  梦境是妄想变现出来的,其根源是五蕴,色蕴是坚固的妄想,受蕴是虚明的妄想,想蕴是融通的妄想,行蕴是幽隐的妄想,识蕴是颠倒的妄想。楞严卷十中说的很清楚。凡是有妄想的人皆有梦,梦的现象亦有种种不同。日有所思,夜必有梦。另一种是无始习气,也有鬼神来托梦的。

  远离颠倒梦想才能达到究竟涅槃,究竟是圆满佛果所证,菩萨虽不圆满而能分证。涅槃是梵语,最常见的翻作灭,四谛中苦集灭道之灭。灭是灭烦恼。小乘的涅槃是灭见思烦恼,不究竟,称为“偏真涅槃”。大乘菩萨所证,不但见思断了,尘沙断了,无明也破掉几分,称为“究竟涅槃”。从初住到等觉有四十一个阶级,品品分证,如来果地的大涅槃不是一下子得到的。此名词又翻为圆寂,圆是圆满,寂是清净寂灭,见思、尘沙、无明都断了。圆是性德圆满开显了,佛说圆教初住菩萨只破一品无…

《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