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作用,見性即明心了。明心見性之後,不再有妄想執著,凡聖的見解也都沒有了,說性說相,皆不可得,何況諸法,本來無一物,正所謂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,開口便錯,動念即乖,不起心,不動念,一切現象現前,清清楚楚,此人即是佛菩薩。有人說,既然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,又何必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呢?應知佛果地所證境界,根性利的人可以體會而不易證得。雖能體會而煩惱習氣未能劇斷,在一切境緣幻象中,還會起心動念,仍有可能墮入輪回。不但凡夫,連大菩薩都怕墮落,于是華嚴會上大菩薩們都發願求生西方,如此看來,焉能輕視淨土法門。
無無明,亦無無明盡,乃至無老死,亦無老死盡。無苦集滅道。
這一段說明世尊善巧的教學,前四句講十二因緣,末一句講四谛。十二因緣與四谛是佛教最根本的教義,說明生死輪回之事實真相。十二因緣總共有十二條,謂之十二支。無明緣行,行緣識,識緣名色,名色緣六入,六入緣觸,觸緣受,受緣愛,愛緣取,取緣有,有緣生,生緣老死。這十二條循環不息,形成叁世輪回現象。前二條屬過去世,無明是因,因無明而引起的一切作業是行。有過去之因緣才有今生之果報。從識到受,這五條是今生果報。十二因緣中所說的無明非大乘經中所說的根本無明,而是枝末無明。根本無明破了就成佛,枝末無明破了只能斷見思煩惱,證小乘辟支佛果。無明是迷惑,有錯誤思想見解,才有錯誤的行爲。行即造業,造業必受報,受報必來投胎,投胎即是十二因緣第叁個識,識俗稱靈魂。他來投胎,真正因緣是無明與行,父母屬增上緣,投胎要找有緣的父母,子女與父母之因緣不出四類,報恩、報仇、討債、還債,有這種恩怨債務才生在一家。投胎之後在一兩星期之內,什麼都說不上,給他一個名字叫名色,名是說他有精神,色是說他是物質,以父精母血爲身體,此刻尚未長成人的形狀,世人謂之胎盤。在母腹中逐漸長大,眼耳鼻等逐漸形成,名爲六入,即是胎兒。觸是由母體出生,與外面世界接觸。初生嬰兒二叁歲以前,只有觸,沒有受。當其有苦樂憂喜的感受時即是受。有苦樂之感覺,必生愛憎,故受緣愛,有愛必有取舍,故愛緣取,因妄取故即成業有。此愛、取、有叁條是今生的因,有今生之業因,必有來生之果報,故有緣生,生緣老死。此是十二因緣運行之過程。昔日農村兒童往往到七八歲時還能保持天真,只有觸而無受,覺得一切都是美好的。今天一兩歲的小孩即能察言觀色,已喪失了天真,很可憐。佛說投胎有兩種情況,一種是引業,引導衆生到什麼地方投生,過去生中曾修五戒生人道,修十善生天堂。同樣是人而生活享受遭遇迥不相同,屬于滿業。最重要的是今世修行,對愛、取、有特加防範,若先由愛上斷,則可收事半功倍之效。反過來叫“還滅論”,爲何有老死,因有生,爲何有生,因有行業,一項一項往上推,十二條中如有一項斷掉,輪回就沒有了。我們今生能下手修行的只剩叁條——愛、取、有,只要斷一個,六道輪回就解決了。生死業因即是愛,愛不重不生娑婆。貪愛五欲六塵,貪愛名聞利養,什麼人能真正看得破放得下,就超越六道,永脫輪回。如不能在愛上斷,在取上斷也行。對一切法不取不舍,不舍是順受,不取是不造業。隨緣了舊業,不更造新殃。至于從有上斷,只有諸大菩薩再來人,與衆生合光同塵。如衆所周知的濟公活佛,不拘小節,不守清規,不守戒律,好像愛取有都有,其實他心地清淨,一塵不染,乃上上乘真實工夫。凡夫只能在愛取上下功夫,愛取有是無量劫來的習氣。今天初聞佛法,了解事實真相,而境界現前,毛病習氣又來了,見到順逆境界又生愛惡之心,貪嗔癡慢,自私自利,念頭一起來,要緊的是覺悟,用一句“阿彌陀佛”代替一切念頭就對了。
四谛是“苦集滅道”,此四字亦說兩重因果。苦是現在果報,集是過去的業因,滅是修行人未來證得的果報,道是現在修學的因緣。簡言之,谛是確有其事,佛說叁界皆苦,叁苦八苦,此處不必細表,初學的人往往不以爲然,因世間快樂事很多,爲何說是苦呢?世間樂事可以變成苦,謂之壞苦,而苦事不會變成樂,可見樂不是真的。要緊的必須知道爲什麼要來作人,輪轉六道。佛觀察的透徹,人生爲酬業而來,造善業得福報,造惡業受苦果,這是事實真相。看他人享受,自己受罪,認爲上帝佛菩薩不公平。存這種思想,不但不能解決問題,反而更造惡業,一定要對因果律深信不疑,改善自己的思想行爲,斷惡修善,積功累德,改造自己的命運,但這不是徹底解決之道。這樣作今生來世可能得大福報,但不能保證生生不造罪業,如福報享盡,惡報又現前,必墮叁塗,要根本解決,必須超越輪回。修道證果,果是滅,滅煩惱,滅妄想,滅執著,滅六道輪回。在四谛中最重要的是修道,修出離生死輪回之道。佛在經論中說了許多修行法門,門門皆可成佛。我們每人根性不同,迷悟、習氣、染汙亦異,如選擇的法門不適合自己的根性,勉強去學,耗費精力而得不到效果。
我們現在雖然對于般若經論有相當理解,切莫自滿,理雖頓悟,事須漸修,自己的毛病習氣能否斷除,在日常生活中,財色名食睡,見色聞聲,能否不動心,幻相現前,如有一絲毫愛惡之心,就不能出離叁界。任何法門必須斷煩惱才能超越輪回,唯念佛法門可以帶業往生,只要伏著煩惱,即可出離叁界,伏比斷容易。文殊普賢在華嚴會上教導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也采用這個法門,可知選此法門乃真有智慧,是上上乘頂尖人物的選擇。修淨土法門,不但自己能成就,而且還要勸有緣的同參道友,在一生中圓滿完成佛道。
佛說五蘊是因衆生迷色法輕,迷心法重。五蘊包括色法一、心法四。十二處恰好相反,眼耳鼻舌身屬色法,色聲香味觸法屬色法,色法說十一條,意根屬心法只一條,這是對色迷的重,對心迷的輕的人說的。還有一種人,色心迷的都重,佛說十八界,六識是心法,六根中之意根是心法,其余五根是色法,六塵是色法。在十八界中色法講了十一個,心法講了七個。佛說法是應機而說,活活潑潑,實無定法可說。
無智亦無得。
智是能觀之智,得是所證之理。無智是能觀之智不可得,無得是所證之理亦不可得。能觀是空,所觀之境界亦是空。此義很深,凡是熟讀楞嚴之人,多少能體會其義。在楞嚴會上,富樓那尊者向世尊提出一個問題,即無明到底從那裏來的?世尊對他說:“知見立知,即無明本。”一語道破。有智即無明之根本,如有能證之智,有所證之理,能所未亡,無明即不能斷絕,所以無智才是真智,無得才是真得,得的是究竟圓滿的自性,能證之智也沒有了。一切法自相皆空,能取所取,能證所證,俱不可得。佛說法是對治我們的毛病,因衆生執著一切法皆有,以爲一切法相皆是真實。從此錯誤的觀點産生錯誤的想法與作法,即分別執著,有取舍得失,此皆屬空相。佛說空確是事實真相,並非假設,使我們了解事實之後,知道諸法空相,于一切法的幻想、分別、執著,便可一切放下,執有之病即可消除。但是空也不能執著,空也不存,此說到究竟處。智得也是緣生之法,亦無自性,亦不可得。下面經文顯示般若修學之大用。
以無所得故。菩提薩埵,依般若波羅蜜多故,心無挂礙。無挂礙故,無有恐怖,遠離顛倒夢想。究竟涅槃。叁世諸佛,依般若波羅蜜多故,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
以無所得故。此句總結前面所說,一切法相不可得,五蘊十二處十八界,一切修學的方法四谛十二因緣,智與得均不可得,身心世界萬緣放下,妄情盡了,真就顯了。挂礙即牽挂,有我執起煩惱障,煩惱障障性,心不清淨,不自在,不解脫,造業輪轉。有法執起所知障,所知障障慧,不了自性,不達性相,縱然斷了見思,出叁界,因有法執,也只能屈屬于小乘,不能成佛,所以障大涅槃謂之礙。一切衆生錯認了四大、六塵、五蘊、十二處、十八界,執著我見我所,于是才有六道輪回。菩薩依究竟圓滿的智慧,即依般若波羅蜜多,看清楚事實,心中無有障礙,不再有妄想執著。無挂礙故,無有恐怖,遠離顛倒夢想。功夫又進一層。世間人最大的恐怖是生死,遠離恐怖即是了斷生死出叁界。
生死輪回之由來,一切經論中說之最詳。確因迷惑顛倒,造善惡因,感得叁界果報。凡夫不知此事實真相,恐怖心時時刻刻萦懷于心中。華嚴說恐怖有十八種之多,不必一一細表,般若經中說的很明白,離開我法二執即無有恐怖。遠離顛倒,顛倒是無明、是錯亂。經中說四種顛倒,常樂我淨。凡夫不知世間無常,亦不知世間的樂是苦因。貪圖樂受自然生起叁毒煩惱。樂不如苦,佛教我們以苦爲師,在苦悶時,易于警覺,時刻想出離。若迷在愛欲中,愈迷愈深,難以自拔。凡夫執著身體爲我,不知其爲四大假合,四大亦空不可得。凡夫身心都是汙染,自己並不覺得。現在人心汙染比從前不知道嚴重多少倍,心中充滿人我是非,貪嗔癡慢,此之謂顛倒。
夢境是妄想變現出來的,其根源是五蘊,色蘊是堅固的妄想,受蘊是虛明的妄想,想蘊是融通的妄想,行蘊是幽隱的妄想,識蘊是顛倒的妄想。楞嚴卷十中說的很清楚。凡是有妄想的人皆有夢,夢的現象亦有種種不同。日有所思,夜必有夢。另一種是無始習氣,也有鬼神來托夢的。
遠離顛倒夢想才能達到究竟涅槃,究竟是圓滿佛果所證,菩薩雖不圓滿而能分證。涅槃是梵語,最常見的翻作滅,四谛中苦集滅道之滅。滅是滅煩惱。小乘的涅槃是滅見思煩惱,不究竟,稱爲“偏真涅槃”。大乘菩薩所證,不但見思斷了,塵沙斷了,無明也破掉幾分,稱爲“究竟涅槃”。從初住到等覺有四十一個階級,品品分證,如來果地的大涅槃不是一下子得到的。此名詞又翻爲圓寂,圓是圓滿,寂是清淨寂滅,見思、塵沙、無明都斷了。圓是性德圓滿開顯了,佛說圓教初住菩薩只破一品無…
《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