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讲记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也不是色相消失说它是空,而是讲空有同时,空与有是一桩事。世人的观念空与有是对立的,有不是空,空不是有。如说有就是空,空就是有,很难使人了解。般若讲空,是即色之空,谓之真空,即空之色,称为妙有。妙有非有,真空不空。因为色是四大组合的现象,空是般若真空之理,法空是中道第一义空,绝不是偏空。本经五蕴皆空是主题,下面色不异空四句是注解。一切诸法,世出世法,皆为一合相,皆是幻有,皆无自性。中论说:因缘所生法,我(佛)说即是空,亦为是假名,亦是中道义。此四句合起来看,即心经的四句话。佛所讲的色、空、名、中道,皆说一桩事,我们不能领会,我们把这四项看作四件事情,不知佛说的是一桩事。色法如是,受想行识亦复如是。若细说之,把色换成受想行识就行了,受不异空,空不异受,受即是空,空即是受,其余依此类推。

  第一句色不异空,空是真如、是自性、是本体,色是一切现象。现象是依真如本体变现出来的,体既不可得,相当然亦不可得,是从假入空,照了实性。第二句相反,空不异色,尽虚空,遍法界,一切现象均是由真如本体变现出来的,是从空出假,照了因缘。下面“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”两句是空假相即,说明它是一不是二。一法如是,法法如是,无一法例外。佛在华严经说:破一微尘,出大千经卷。又说:一毛孔中转大法錀。如色空不相即,性相不相即,如何可能有此奇妙现象。知此事实后,佛在经中所说种种不思议境界均可以接受。

  般若经所说五蕴皆空的总纲领与念佛求生净土有重要关系。从前我在台中莲社求学时,李老师对我说:念佛人多,往生者少。莲社有二十多万人,真正念佛往生者不过三五人而已。他说的非常保守。据我所知,台中念佛往生的人相当可观,如果说每万人中有三五人乃接近事实。但是这个比例仍然很小。何以念佛人多而往生者少?其关键就是看不破放不下。般若经能帮助我们看破放下,故对经典不得不重视。我们的身心都不是真的,身体有老病死,刹那变化,均属假有。心理方面,受想行识,念头刹那生灭,我们都能体会到。保持念头不失叫“三昧”,又叫“作定”。定功不过是一个念头的相续相而已,定的境界有得必有失。世间四禅八定,非想非非想天能持久到八万大劫,定功不失,而八万大劫之后还会失掉。自性本定无生灭,没有入定出定,如楞严经所说的“首楞严大定”。“性定”与“修定”完全不同,性定不是修来的,那一天照见五蕴皆空时,性定即现前。我执若空,烦恼障没了,法执若空,所知障没了,自性本空自然现前。此话说起来容易,作起来可不容易,凡夫无始劫来,我执习气非常重。古德说:理可顿悟,事须渐修。根性利、善根厚的人,在理论上可以接受,如果要把境界转过来,还要有相当时间的修行。理与事是一不是二,在日常生活中对人对事对物,心中时时提起观照功夫,照见五蕴皆空,照见一切人事物皆是诸法空相,把自己无始劫来错误的见解思想,逐渐在般若智慧光明中淘汰的干干净净,这是真修行。华严经末后一会,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给我们一个历事练心真实修行的好榜样。多思维,多体会就能断烦恼习气,看破放下。然后对于弥陀的愿行,才能有真实的体会,决志求生净土,这一生中自然能有成就。般若对我们有极大的帮助,极大的利益。

  五蕴的根源是重叠生起的,一念不觉把真如自性转变为无明业识。这些话要仔细听,不可思维想像,一想就错了。例如说:今天阴天,太阳被云层遮盖著了。细心一想,太阳比地球大若干倍,焉能被云层遮盖。真如自性永远不会变成无明业识。无明业识就是一念不觉,谓之无明本。真如自性起作用,在作用上带上这个东西。如同眼能见,眼是自性,带上眼镜,仍然可以看到外面境界,眼睛透过眼镜见到外面境相,叫作无明业识,又叫第八识。眼镜是否真正妨害了眼睛呢?并没有。此中关系要搞清楚。一有识就是阿赖耶识,所以有行,一有行才有想,一有想才有受,一有受才有色,这是从五蕴上讲,从八识上讲,就是“一念不觉生三细,境界为缘长六粗”。说法虽然不一样,意思是一样,同样说出事实真象。世间人不了解,以为是有一个神明在那里安排。他不晓得大自然的演变是有一定次序的,如人穿衣服,先穿内衣,再穿外衣。脱衣时先脱外衣,逐渐到内衣,次第不能错乱。迷的时候先有无明,发展到粗相,回归自性的时候,先由外面下手,先除色蕴,然后次第再除受想行识。把事实真相搞清楚,日常用功有很大帮助,对一切色法不执著,对自己的色身以及世界一切人物皆属色法,均可放下。进一步受也能放下,不再追求享受,苦乐忧喜,能随缘而不攀缘,随顺众生,随喜功德,心地平等。顺境不起乐受,逆境不起苦受,受即放下了,其余想行识依此类推。

  舍利子,是诸法空相,不生不灭,不垢不净,不增不减。是故空中无色,无受想行识。无眼耳鼻舌身意。无色声香味触法。无眼界,乃至无意识界。

  佛在本经将一切法归纳为五蕴、六入、十二处、十八界。此段经文第一句诸法空相,诸法即包括此四大类。一切法都有一个共同的意义在,即不生不灭。生灭是现象而非事实,本无忽有曰生,现象消失为灭。若深入观察,不过缘聚则生,缘散则灭之幻象而已。本经指五蕴、六入、十二处、十八界不生不灭的说法很难体会,若进一步解释,只好举个例。小朋友玩的积木,把它堆成一栋房子,其相宛在。再拆开来,房子没有了。聪明人一看到这种现象就觉悟,相之有不是真有,其灭亦非真灭。因其本来没有,缘聚不是真有,原本就不生,缘散之后,当然它也没有灭。科学家观察一切万物,告诉我们物质不灭,能力不灭,这与佛经所说一切法不生不灭非常接近。凡夫见一切法有生灭,执著在假相上,对于一切法之形成过程完全疏忽,于是堕落到生死轮回。凡夫著有,无量劫来内心存有这种错觉,牢不可破,对事实真相很难接受。佛不得已随顺俗谛而说,人有生老病死,植物有生住异灭,矿物有成住坏空。本经是随真谛而言,如来五眼圆明,观察宇宙人生真相,为我们如实而说。整个般若之纲要,言简义丰,与诸大乘经华严法华一样圆满。假如彻底了解经中之真实义,即不难认得无生法忍。

  “不垢不净”,染著曰垢,离开污染谓之净,此指四谛因缘,苦集灭道而言。“苦集”是世间因果,“灭道”是出世间因果。凡夫流浪生死谓之垢,圣者断尽见思,超越三界谓之净。这是佛对于执著性空,厌离幻相的人而说的。说到实相理体,本自空寂,非可以染之使其垢,治之使其净。虽被恶缘所遮盖,而性本不垢,复为善缘所熏习而性未尝净。

  “不增不减”,乃对菩萨的开导。通常大乘法易于产生错误观念,道力增长,烦恼减少,断见思证四果罗汉,定慧增长,证得圆教初住,权教菩萨对于现象很认真执著。佛在此地告诉他们此现象亦非真实,所以说无智亦无得。智是修行功夫,大乘经说:圆满菩提,归无所得,说明不增不减。我们常说:菩提增长,烦恼减少,这话好懂,何以说不增不减?我们说增减是从相上说的,佛说不增不减是从性上说的。性是空相,烦恼性是空相,菩提性也是空相。从性上说,并无增减、垢净、生灭。从相上说,一切诸法有生有灭,有垢有净,有增有减。

  佛说:“随流认得性”。这句话非常重要,性是不生不灭,不垢不净,不增不减。真性中的真相确实如佛所说,在真性中无凡圣、修证、因果这些事项,显示般若之本体。禅家有一句话说的好:“诸见脱落,独露真常。”就是这个境界。另外可以从一个比喻体会,真空实相如摩尼宝珠,当作本体,十二处十八界视为宝珠所现的光与色,因其能现许多不同光彩,所以为贵。宝珠之体是不变的。也不因色现而生,亦不因色不现而灭。其体如如不动,色相有生有灭,体无生灭。一切法不生,一切法不灭,若能如是解,诸佛常现前。意思完全相同。

  本经一开始所说的照见五蕴皆空,不但无色,亦无受想行识,亦无十二处,眼耳鼻舌身意,色声香味触法,亦无十八界,十八界是眼界乃至意识界。这些都是法相,空是讲法性,法性上无此等虚妄相。六祖在开悟时说:“何期自性本来清净”;又说:“本来无一物”,说明自性本体,清净无为,诸佛与大菩萨所证的即是此事,凡夫之迷亦迷此事。蕴处界这些现象,迷了时候才有。为什么有迷?为什么迷了就有这些现象?此乃严肃问题。在楞严会上,富楼那尊者向世尊提出此一问题,世尊有很巧妙的答覆,诸位如欲知其详,请查阅楞严经第四卷经文。明了即开悟,否则仍在无明壳中。一定要自悟,如被别人说破,就把自己的悟门关闭了,以后很难开悟。所以真正善知识不会把问题说破,他会诱导你豁然大悟,此教学方法之善巧。

  金刚经说:“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。”如此肯定的说,即等于此经所说:是故空中无色,无五蕴,无十二处十八界。相是有,性是无,性中既无,相有也不是真有,此关键之所在。以第一句作一说明,空中无色,即今天所讲的物质,物质在感觉上是有,是假有、幻有、妙有。妙有非有,真空不空。如真有就有妨碍。细心观察,不难得到真相。如真有,理与事,事与事,皆有妨碍。如看电影,银幕是空的,什么都没有,虽然现出画面,并无染著。性为银幕,没有生灭、染净、增减,而画面则有生灭。明白之后,心地清净,叫作开悟。心中不再有妄想、执著、取舍、得失,离开一切虚妄的妄想执著,恢复自性的本体,自性是本来有的,所以说圆满菩提,归无所得。此即佛之知见,念佛人如明白这个道理入此知见,即是经上所说的理一心不乱,生实报庄严土,上上品往生。可知事实真相对念佛人说非常重要,若是明了就是明心见性。心是相,即诸法,诸法是心变的,阿赖耶变的。性即此地讲的空,自性的本体。性是本体,心是…

《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