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也不是色相消失說它是空,而是講空有同時,空與有是一樁事。世人的觀念空與有是對立的,有不是空,空不是有。如說有就是空,空就是有,很難使人了解。般若講空,是即色之空,謂之真空,即空之色,稱爲妙有。妙有非有,真空不空。因爲色是四大組合的現象,空是般若真空之理,法空是中道第一義空,絕不是偏空。本經五蘊皆空是主題,下面色不異空四句是注解。一切諸法,世出世法,皆爲一合相,皆是幻有,皆無自性。中論說:因緣所生法,我(佛)說即是空,亦爲是假名,亦是中道義。此四句合起來看,即心經的四句話。佛所講的色、空、名、中道,皆說一樁事,我們不能領會,我們把這四項看作四件事情,不知佛說的是一樁事。色法如是,受想行識亦複如是。若細說之,把色換成受想行識就行了,受不異空,空不異受,受即是空,空即是受,其余依此類推。
第一句色不異空,空是真如、是自性、是本體,色是一切現象。現象是依真如本體變現出來的,體既不可得,相當然亦不可得,是從假入空,照了實性。第二句相反,空不異色,盡虛空,遍法界,一切現象均是由真如本體變現出來的,是從空出假,照了因緣。下面“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”兩句是空假相即,說明它是一不是二。一法如是,法法如是,無一法例外。佛在華嚴經說:破一微塵,出大千經卷。又說:一毛孔中轉大法錀。如色空不相即,性相不相即,如何可能有此奇妙現象。知此事實後,佛在經中所說種種不思議境界均可以接受。
般若經所說五蘊皆空的總綱領與念佛求生淨土有重要關系。從前我在臺中蓮社求學時,李老師對我說:念佛人多,往生者少。蓮社有二十多萬人,真正念佛往生者不過叁五人而已。他說的非常保守。據我所知,臺中念佛往生的人相當可觀,如果說每萬人中有叁五人乃接近事實。但是這個比例仍然很小。何以念佛人多而往生者少?其關鍵就是看不破放不下。般若經能幫助我們看破放下,故對經典不得不重視。我們的身心都不是真的,身體有老病死,刹那變化,均屬假有。心理方面,受想行識,念頭刹那生滅,我們都能體會到。保持念頭不失叫“叁昧”,又叫“作定”。定功不過是一個念頭的相續相而已,定的境界有得必有失。世間四禅八定,非想非非想天能持久到八萬大劫,定功不失,而八萬大劫之後還會失掉。自性本定無生滅,沒有入定出定,如楞嚴經所說的“首楞嚴大定”。“性定”與“修定”完全不同,性定不是修來的,那一天照見五蘊皆空時,性定即現前。我執若空,煩惱障沒了,法執若空,所知障沒了,自性本空自然現前。此話說起來容易,作起來可不容易,凡夫無始劫來,我執習氣非常重。古德說:理可頓悟,事須漸修。根性利、善根厚的人,在理論上可以接受,如果要把境界轉過來,還要有相當時間的修行。理與事是一不是二,在日常生活中對人對事對物,心中時時提起觀照功夫,照見五蘊皆空,照見一切人事物皆是諸法空相,把自己無始劫來錯誤的見解思想,逐漸在般若智慧光明中淘汰的幹幹淨淨,這是真修行。華嚴經末後一會,善財童子五十叁參給我們一個曆事練心真實修行的好榜樣。多思維,多體會就能斷煩惱習氣,看破放下。然後對于彌陀的願行,才能有真實的體會,決志求生淨土,這一生中自然能有成就。般若對我們有極大的幫助,極大的利益。
五蘊的根源是重疊生起的,一念不覺把真如自性轉變爲無明業識。這些話要仔細聽,不可思維想像,一想就錯了。例如說:今天陰天,太陽被雲層遮蓋著了。細心一想,太陽比地球大若幹倍,焉能被雲層遮蓋。真如自性永遠不會變成無明業識。無明業識就是一念不覺,謂之無明本。真如自性起作用,在作用上帶上這個東西。如同眼能見,眼是自性,帶上眼鏡,仍然可以看到外面境界,眼睛透過眼鏡見到外面境相,叫作無明業識,又叫第八識。眼鏡是否真正妨害了眼睛呢?並沒有。此中關系要搞清楚。一有識就是阿賴耶識,所以有行,一有行才有想,一有想才有受,一有受才有色,這是從五蘊上講,從八識上講,就是“一念不覺生叁細,境界爲緣長六粗”。說法雖然不一樣,意思是一樣,同樣說出事實真象。世間人不了解,以爲是有一個神明在那裏安排。他不曉得大自然的演變是有一定次序的,如人穿衣服,先穿內衣,再穿外衣。脫衣時先脫外衣,逐漸到內衣,次第不能錯亂。迷的時候先有無明,發展到粗相,回歸自性的時候,先由外面下手,先除色蘊,然後次第再除受想行識。把事實真相搞清楚,日常用功有很大幫助,對一切色法不執著,對自己的色身以及世界一切人物皆屬色法,均可放下。進一步受也能放下,不再追求享受,苦樂憂喜,能隨緣而不攀緣,隨順衆生,隨喜功德,心地平等。順境不起樂受,逆境不起苦受,受即放下了,其余想行識依此類推。
舍利子,是諸法空相,不生不滅,不垢不淨,不增不減。是故空中無色,無受想行識。無眼耳鼻舌身意。無色聲香味觸法。無眼界,乃至無意識界。
佛在本經將一切法歸納爲五蘊、六入、十二處、十八界。此段經文第一句諸法空相,諸法即包括此四大類。一切法都有一個共同的意義在,即不生不滅。生滅是現象而非事實,本無忽有曰生,現象消失爲滅。若深入觀察,不過緣聚則生,緣散則滅之幻象而已。本經指五蘊、六入、十二處、十八界不生不滅的說法很難體會,若進一步解釋,只好舉個例。小朋友玩的積木,把它堆成一棟房子,其相宛在。再拆開來,房子沒有了。聰明人一看到這種現象就覺悟,相之有不是真有,其滅亦非真滅。因其本來沒有,緣聚不是真有,原本就不生,緣散之後,當然它也沒有滅。科學家觀察一切萬物,告訴我們物質不滅,能力不滅,這與佛經所說一切法不生不滅非常接近。凡夫見一切法有生滅,執著在假相上,對于一切法之形成過程完全疏忽,于是墮落到生死輪回。凡夫著有,無量劫來內心存有這種錯覺,牢不可破,對事實真相很難接受。佛不得已隨順俗谛而說,人有生老病死,植物有生住異滅,礦物有成住壞空。本經是隨真谛而言,如來五眼圓明,觀察宇宙人生真相,爲我們如實而說。整個般若之綱要,言簡義豐,與諸大乘經華嚴法華一樣圓滿。假如徹底了解經中之真實義,即不難認得無生法忍。
“不垢不淨”,染著曰垢,離開汙染謂之淨,此指四谛因緣,苦集滅道而言。“苦集”是世間因果,“滅道”是出世間因果。凡夫流浪生死謂之垢,聖者斷盡見思,超越叁界謂之淨。這是佛對于執著性空,厭離幻相的人而說的。說到實相理體,本自空寂,非可以染之使其垢,治之使其淨。雖被惡緣所遮蓋,而性本不垢,複爲善緣所熏習而性未嘗淨。
“不增不減”,乃對菩薩的開導。通常大乘法易于産生錯誤觀念,道力增長,煩惱減少,斷見思證四果羅漢,定慧增長,證得圓教初住,權教菩薩對于現象很認真執著。佛在此地告訴他們此現象亦非真實,所以說無智亦無得。智是修行功夫,大乘經說:圓滿菩提,歸無所得,說明不增不減。我們常說:菩提增長,煩惱減少,這話好懂,何以說不增不減?我們說增減是從相上說的,佛說不增不減是從性上說的。性是空相,煩惱性是空相,菩提性也是空相。從性上說,並無增減、垢淨、生滅。從相上說,一切諸法有生有滅,有垢有淨,有增有減。
佛說:“隨流認得性”。這句話非常重要,性是不生不滅,不垢不淨,不增不減。真性中的真相確實如佛所說,在真性中無凡聖、修證、因果這些事項,顯示般若之本體。禅家有一句話說的好:“諸見脫落,獨露真常。”就是這個境界。另外可以從一個比喻體會,真空實相如摩尼寶珠,當作本體,十二處十八界視爲寶珠所現的光與色,因其能現許多不同光彩,所以爲貴。寶珠之體是不變的。也不因色現而生,亦不因色不現而滅。其體如如不動,色相有生有滅,體無生滅。一切法不生,一切法不滅,若能如是解,諸佛常現前。意思完全相同。
本經一開始所說的照見五蘊皆空,不但無色,亦無受想行識,亦無十二處,眼耳鼻舌身意,色聲香味觸法,亦無十八界,十八界是眼界乃至意識界。這些都是法相,空是講法性,法性上無此等虛妄相。六祖在開悟時說:“何期自性本來清淨”;又說:“本來無一物”,說明自性本體,清淨無爲,諸佛與大菩薩所證的即是此事,凡夫之迷亦迷此事。蘊處界這些現象,迷了時候才有。爲什麼有迷?爲什麼迷了就有這些現象?此乃嚴肅問題。在楞嚴會上,富樓那尊者向世尊提出此一問題,世尊有很巧妙的答覆,諸位如欲知其詳,請查閱楞嚴經第四卷經文。明了即開悟,否則仍在無明殼中。一定要自悟,如被別人說破,就把自己的悟門關閉了,以後很難開悟。所以真正善知識不會把問題說破,他會誘導你豁然大悟,此教學方法之善巧。
金剛經說:“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。”如此肯定的說,即等于此經所說:是故空中無色,無五蘊,無十二處十八界。相是有,性是無,性中既無,相有也不是真有,此關鍵之所在。以第一句作一說明,空中無色,即今天所講的物質,物質在感覺上是有,是假有、幻有、妙有。妙有非有,真空不空。如真有就有妨礙。細心觀察,不難得到真相。如真有,理與事,事與事,皆有妨礙。如看電影,銀幕是空的,什麼都沒有,雖然現出畫面,並無染著。性爲銀幕,沒有生滅、染淨、增減,而畫面則有生滅。明白之後,心地清淨,叫作開悟。心中不再有妄想、執著、取舍、得失,離開一切虛妄的妄想執著,恢複自性的本體,自性是本來有的,所以說圓滿菩提,歸無所得。此即佛之知見,念佛人如明白這個道理入此知見,即是經上所說的理一心不亂,生實報莊嚴土,上上品往生。可知事實真相對念佛人說非常重要,若是明了就是明心見性。心是相,即諸法,諸法是心變的,阿賴耶變的。性即此地講的空,自性的本體。性是本體,心是…
《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