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梵聲悟深遠。微妙聞十方。
經言。若人但聞彼國土清淨安樂。克念願生。亦得往生。即入正定聚。此是國土名字爲佛事。安可思議。
(12)莊嚴主功德成就。偈言。正覺阿彌陀。法王善住持。
安樂淨土。爲正覺阿彌陀善力住持。若人一生安樂淨土。後時意願生叁界教化衆生。隨願得生。雖生叁界雜生水火中。無上菩提種子。畢竟不朽。何以故。以經正覺阿彌陀善住持故。
(13)莊嚴眷屬功德成就。偈言。如來淨華衆。正覺華化生。
凡是雜生世界。若胎若卵若濕若化。眷屬若幹。苦樂萬品。以雜業故。彼安樂國土。莫非是阿彌陀如來正覺淨華之所化生。同一念佛。無別道故。遠通夫法界之內。皆爲兄弟也。眷屬無量。焉可思議。
(14)莊嚴受用功德成就。偈言。愛樂佛法味。禅叁昧爲食。
不食而資命。蓋所資有以也。豈不是如來滿本願乎。乘佛願爲我命。焉可思議。
(15)莊嚴無諸難功德成就。偈言。永離身心惱。受樂常無閑。
經言。身爲苦器。心爲惱端。而彼有身有心。而受樂無閑。安可思議。
(16)莊嚴大義門功德成就。偈言。大乘善根界。等無譏嫌名。女人及根缺。二乘種不生。
淨土果報。平等一相。而願往生者。本則叁叁之品。今無一二之殊。焉可思議。
(17)莊嚴一切所求滿足功德成就。偈言。衆生所願樂。一切能滿足。
彼國人天。若欲願往他方世界無量佛刹。供養諸佛菩薩。及所須供養之具。無不稱願。又欲向余國生。修短自在。隨願皆得。未階自在之位。而同自在之用。焉可思議。
△示現自利利他。
15、彼淨土功德無量。非唯十七種也。雖曰利他。自利之義。炳然可知。
△入第一義谛。
16、彼無量壽佛國土莊嚴。第一義谛妙境界相。十六句及一句。次第說。應知。
△衆生體。(一)觀佛。(二)觀菩薩。
17、雲何觀佛莊嚴功德成就。觀佛莊嚴功德成就者。有八種相。應知。(1)莊嚴座功德成就。(2)莊嚴身業功德成就。(3)莊嚴口業功德成就。(4)莊嚴心業功德成就。(5)莊嚴大衆功德成就。(6)莊嚴上首功德成就。(7)莊嚴主功德成就。(8)莊嚴不虛作住持功德成就。
(1)何者莊嚴座功德成就。偈言。無量大寶王。微妙淨華臺。
(2)何者莊嚴身業功德成就。偈言。相好光一尋。色像超群生。
若欲觀座。佛身。當依觀無量壽經。
(3)何者莊嚴口業功德成就。偈言。如來微妙聲。梵響聞十方。
(4)何者莊嚴心業功德成就。偈言。同地水火風。虛空無分別。無分別者。無分別心故。
凡夫衆生身口意叁業以造罪。輪轉叁界。無有窮已。是故諸佛菩薩莊嚴身口意叁業。用治衆生虛诳叁業也。如是等衆生。若遇阿彌陀如來平等光照。若聞阿彌陀如來平等意業。是等衆生。皆得解脫。入如來家。畢竟得平等意業。凡心有知。則有所不知。聖心無知。故無所不知。無知而知。知即無知。
(5)何者莊嚴大衆功德成就。偈言。天人不動衆。清淨智海生。
(6)何者莊嚴上首功德成就。偈言。如須彌山王。勝妙無過者。
(7)何者莊嚴主功德成就。偈言。天人丈夫衆。恭敬繞瞻仰。
(8)何者莊嚴不虛作住持功德成就。偈言。觀佛本願力。遇無空過者。能令速滿足。功德大寶海。
不虛作住持功德成就者。蓋是阿彌陀如來本願力也。依本法藏菩薩四十八願。今日阿彌陀如來自在神力。願以成力。力以就願。願不徒然。力不虛設。力願相符。畢竟不差。
18、即見彼佛。未證淨心菩薩。畢竟得證平等法身。與淨心菩薩。與上地諸菩薩。畢竟同得寂滅平等故。
(1)平等法身者。八地已上法性生身菩薩也。寂滅平等者。即此法身菩薩所證寂滅平等之法也。以得此寂滅平等法故。名爲平等法身。以平等法身菩薩所得故。名爲寂滅平等法也。
(2)菩薩得報生叁昧。以叁昧神力。能一處一念一時。遍十方世界。種種供養一切諸佛。及諸佛大會衆海。能于無量世界無佛法僧處。種種示現種種教化。度脫一切衆生。常作佛事。初無往來想。供養想。度脫想。是故此身名爲平等法身。此法名爲寂滅平等法。
(3)未證淨心菩薩者。初地已上七地已還諸菩薩也。此菩薩亦能現身。若百若千若萬若億。若百千萬億。無佛國土施作佛事。要須作心入叁昧乃能。非不作心。以作心故。名爲未得淨心。
(4)菩薩于七地中。得大寂滅。上不見諸佛可求。下不見衆生可度。欲舍佛道。證于實際。爾時若不得十方諸佛神力加勸。即便滅度。與二乘無異。菩薩若往生安樂。見阿彌陀佛。即無此難。
(5)經言。設我得佛。他方佛土諸菩薩衆來生我國。究竟必至一生補處。除其本願自在所化。爲衆生故被弘誓铠。積累德本。度脫一切。遊諸佛國。修菩薩行。供養十方諸佛如來。開化恒沙無量衆生。使立無上正真之道。超出常倫諸地之行。現前修習普賢之德。若不爾者。不取正覺。
(6)案此經推。彼國菩薩。或可不從一地至一地。
(7)有人聞釋迦如來。證羅漢于一聽。製無生于終朝。謂是接誘之言。非稱實之說。聞此論事。亦當不信。夫非常之言。不入常人之耳。謂之不然。亦其宜也。
19、略說八句。示現如來自利利他功德莊嚴次第成就。應知。
既知國土相。應知國土之主。是故次觀佛莊嚴功德。先觀座。次觀佛莊嚴身業。觀佛莊嚴口業。觀莊嚴心業。既知叁業具足。應爲人天大師。堪受化者是誰。是故次觀大衆功德。宜知上首是佛是主。次觀莊嚴不虛作住持。八句次第成已。
(二)觀菩薩。
20、雲何觀察菩薩莊嚴功德成就。菩薩有四種正修行功德。應知。
21、真如是諸法正體。體如而行。則是不行。不行而行。名如實修行。體唯一如。而義分爲四。是故四行以一正統之。
22、何者爲四。(1)于一佛土身不動搖。而遍十方種種應化。如實修行。常作佛事。偈言。安樂國清淨。常轉無垢輪。化佛菩薩日。如須彌住持。開諸衆生淤泥華故。23、八地已上菩薩。常在叁昧。以叁昧力。身不動本處。而能遍至十方。供養諸佛。教化衆生。無垢輪。佛地功德也。佛地功德。無習氣煩惱垢。佛爲諸菩薩。常轉此法錀。諸大菩薩。亦能以此法錀開導一切。無暫時休息。故言常轉。淤泥華。喻凡夫在煩惱泥中。爲菩薩開導能生佛正覺華。紹隆叁寶。常使不絕。
24、(2)彼應化身。一切時不前不後。一心一念。放大光明。悉能遍至十方世界。教化衆生。種種方便。修行所作。滅除一切衆生苦故。偈言。無垢莊嚴光。一念及一時。普照諸佛會。利益諸群生。
25、(3)彼于一切世界。無余照諸佛會大衆。無余廣大無量供養恭敬贊歎諸佛如來功德。偈言。雨天樂華衣。妙香等供養。贊諸佛功德。無有分別心。
26、無余者。明遍至一切世界。一切諸佛大會。無有一世界一佛會不至也。肇公言。法身無像。而殊形並應。至韻無言。而玄籍彌布。冥權無謀。而動與事會。蓋斯意也。
27、(4)彼于十方一切世界無叁寶處。住持莊嚴佛法僧寶功德大海。遍示令解如實修行。偈言。何等世界無。佛法功德寶。我願皆往生。示佛法如佛。
◎四、淨入願心。
28、又向說觀察莊嚴佛土。佛。菩薩。功德成就。此叁種成就願心莊嚴。應知。
由本四十八願等。清淨願心之所莊嚴。因淨故果淨。非無因他因有也。
29、略說入一法句故。
上國土莊嚴十七句。如來莊嚴八句。菩薩莊嚴四句。爲廣。入一法句。爲略。何故示現廣略相入。諸佛菩薩有二種法身。一者法性法身。二者方便法身。由法性法身生方便法身。由方便法身出法性法身。此二法身。異而不可分。一而不可同。是故廣略相入。統以法名。菩薩若不知廣略相入。則不能自利利他。
30、一法句者。謂清淨句。清淨句者。謂真實智慧無爲法身。
真實智慧者。實相智慧也。實相無相。故真智無知也。無爲法身者。法性身也。法性寂滅。故法身無相也。無相故能無不相。是故相好莊嚴。即法身也。無知故能無不知。是故一切種智。即真實智慧也。智慧非作非非作。法身非色非非色。是故言清淨句。
31、此清淨有二種。應知。
一者器世間清淨。如向說十七種莊嚴佛土功德成就。二者衆生世間清淨。如向說八種莊嚴佛功德成就。四種莊嚴菩薩功德成就。如是一法句。攝二種清淨義。
32、衆生爲別報之體。國土爲共報之用。體用不一。所以應知。
33、然諸法心成。無余境界。衆生及器。複不得異。不得一。不一則義分。不異同清淨。器者。用也。謂彼淨土。是彼清淨衆生之所受用。故名爲器。如淨食用不淨器。以器不淨故。食亦不淨。不淨食用淨器。食不淨故。器亦不淨。要二俱潔。乃得稱淨。是以一清淨名。必攝二種。
◎五、善巧攝化。
34、如是菩薩。奢摩他。毗婆舍那。廣略修行。成就柔軟心。
如實知廣略諸法。廣中二十九句。略中一句。莫非實相。
35、如是成就巧方便回向。
知真實法身。則起真實歸依也。謂說禮拜等五種修行。所集一切功德善根。不求自身住持之樂。欲拔一切衆生苦故。作願攝取一切衆生。共同生彼安樂佛國。
36、無量壽經。叁輩生中。皆發無上菩提之心。即是願作佛心。即是度衆生心。即攝取衆生生淨佛國土心。若人不發無上菩提心。不得往生也。回向。謂以己所集一切功德。施與一切衆生共向佛道。巧方便者。謂作願攝取一切衆生。共同生彼安樂佛國。彼佛國即是畢竟成佛道路無上方便也。
◎六、離菩提障。
37、菩薩如是善知回向成就。即能遠離叁種菩提門相違法。
(1)依智慧門。不求自樂。遠離我心貪著自身故。
(2)依慈悲門。拔一切衆生苦。遠離無安衆生心故。
(3)依方便門。憐愍一切衆生心。遠離供養恭敬自身心故。
◎七、順菩提門。
38、菩薩得叁種隨順菩提門法滿足故。何等叁種。
(1)無染清淨心。以不爲自身求諸樂故。
(2)安清淨心。以拔一切衆生苦故。
(3)樂清淨心。以令一切衆生得大菩提。攝取衆生生彼國土。
◎八、名義攝對。
39、般若。達如之慧。方便。通權之智。達如則心行寂滅。通權則備省衆機。智慧方便。相緣而動。相緣而靜。動不失靜。智慧之功也。靜不廢動。方便之力也。是故智慧慈悲方便。攝取般若。般若攝取方便。若不依智慧方便。菩薩法則不成就。
40、貪著自身。無安衆生心。供養恭敬自身心。此叁種法。障菩提心。應知。
無染清淨心。安清淨心。樂清淨心。此叁種心。成就妙樂勝真心。應知。
◎九、願事成就。
41、菩薩智慧心。方便心。無障心。勝真心。能生清淨佛國土。應知。
42、菩薩摩诃薩隨順五種法門。所作隨意自在成就。
身業禮拜。口業贊歎。意業作願。智業觀察。方便智業回向。此五種業和合。則是隨順往生淨土法門自在業成就。
◎十、利行滿足。
43、複有五種門。漸次成就五種功德。
以禮拜阿彌陀佛。爲生彼國故。得生安樂世界。是名入第一門。以贊歎阿彌陀佛。隨順名義稱如來名。依如來光明智相修行故。得入大會衆數。是名入第二門。以一心專念作願生彼。修奢摩他寂靜叁昧行故。得入蓮華藏世界。是名入第叁門。以專念觀察彼妙莊嚴。修毗婆舍那故。得到彼處。受用種種法味樂。是名入第四門。
以大慈悲。觀察一切苦惱衆生。示應化身。回入生死園煩惱林中。遊戲神通。至教化地。以本願力回向故。是名出第五門。
44、示應化身。如法華經普門示現之類也。遊戲有二義。一者自在義。二者度無所度義。雖度無量衆生。而實無一衆生得滅度者。示度衆生。如似遊戲。
45、菩薩入四種門。自利行成就。菩薩出第五門。回向利益他行成就。如是修五念門行。自利利他。速得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
46、經言。十方無礙人。一道出生死。凡是生彼淨土。及彼菩薩人天所起諸行。皆緣阿彌陀如來本願力故。超出常倫諸地之行。現前修習普賢之德。後之學者。聞他力可乘。當生信心。勿自局分也。
無量壽修多羅優婆提舍願生偈略解義竟
回向偈
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叁塗苦
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
《往生論節要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