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六祖壇經講記▪P26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生滅是常;“生則從體起用,滅則攝用歸體。”這個講法,我們聽起來似乎很合乎道理,實際上這是歪理,都是曲解意思,誤會了。但是這種誤會在我們凡夫常情看起來,似乎是這樣的。“若聽更生”,更生就是再生、複生。“如果生滅還能再生的話,有情的衆生就不斷不滅。不准許他更生的話,那就永歸寂滅,同于無情之物。如是,一切諸法都被涅槃所禁止、所製伏,這樣,連五蘊的色身尚且不得生,又何樂之有?”這一段就是志道禅師對于這四句偈的誤會。

  師曰。汝是釋子。何習外道斷常邪見而議最上乘法。據汝所說。即色身外別有法身。離生滅求于寂滅。又推涅槃常樂。言有身受用。斯乃執吝生死。耽著世樂。汝今當知。佛爲一切迷人認五蘊和合爲自體相。分別一切法爲外塵相。好生惡死。念念遷流。不知夢幻虛假。枉受輪回。以常樂涅槃翻爲苦相。終日馳求。佛愍此故。乃示涅槃真樂。刹那無有生相。刹那無有滅相。更無生滅可滅。是則寂滅現前。當現前時。亦無現前之量。乃謂常樂。此樂無有受者。亦無不受者。豈有一體五用之名。何況更言涅槃禁伏諸法令永不生。斯乃謗佛毀法。

  六祖說:“你是佛弟子,你怎麼學外道?外道才有斷見,才有常見。”志道說的“若聽更生”是常見,“不聽更生”是斷見,這兩種見解都是錯誤,這是見思煩惱中的邊見。六祖說:“你怎麼可以拿邊見來議論最上乘法?”這是首先指明他錯誤的根源,然後再爲他開示,破除他的邪見,啓發他的正見。“據你所說,色身以外還有個法身?離了生滅再求寂滅?”這就是志道不能體會最上乘的原因,他不曉得色身與法身是一不是二,生滅與寂滅也是一不是二。最上乘人要在色身中見法身,要在生滅中見寂滅,這才能體會這四句偈的大意。六祖說:“你又推測涅槃常樂,而說有一個身去受用它,這是執著、吝惜生死而不能舍棄,依然是耽著世間五欲之樂,病就在此。你應當要知道,佛陀是爲一切迷惑的衆生,這些迷人都是認五蘊和合爲自體相,虛妄分別一切法爲外面的境界相,貪生怕死,念念遷流,不曉得宇宙人生事實的真相。《金剛經》雲:“一切有爲法,如夢幻泡影。”因爲不能了解事實真相,于是才造業受報,枉受輪回。常樂我淨的大涅槃是每個人清淨心中本來具足的,不但本來具足,從來也沒有失掉;可是,迷了之後,真相就不能現前。所以,把常樂涅槃翻爲苦相,叁界六道所謂八苦、叁苦,這是迷、是顛倒。于是,終日心外求法。佛陀對于這些人非常慈憫,不忍心看到這些衆生迷惑顛倒,于是示現在世間,指示、說明涅槃的真樂。”

  六祖說:“涅槃真樂,刹那無有生相,刹那無有滅相,更無生滅可滅,是則寂滅現前。”這幾句話就是解釋《涅槃經》這四句偈。“刹那”是極短的時間。佛經講一彈指有六十刹那。一彈指時間很短,彈得快的話,一秒鍾至少可以彈四次,這是講極短暫的時間。“刹那無有生相”,生是生起,刹那之間沒有生相;“刹那無有滅相”,滅是消滅,刹那之間也沒有滅相。這兩句話如果明白,真正悟入,就見一切法不生不滅。見到一切法不生不滅,在佛法講,這個境界就是屬于無生法忍的境界。所謂無生法,“法”是指一切法,“無生”是指一切法無生;無生當然無滅。一切法不生不滅,這是真實相。可見,我們見一切法的生滅相,這是虛妄的,這是沒有見到真相,真相是不生不滅。一般在佛法講,見到不生不滅,在菩薩地位上來說應該是七地菩薩,這個地位相當高。《仁王經》中將菩薩分爲五類,這五類是根據見到事與理的實相淺深而分。無生忍是第四類,也就是七、八、九地這叁地的菩薩。七地菩薩是下品無生忍,八地是中品無生忍,九地是上品無生忍。

  “更無生滅可滅”,沒有生滅可滅,功夫又進了一層,“是則寂滅現前”,這是五忍中最高的地位,寂滅忍的菩薩。下品寂滅忍是第十地的菩薩,中品是等覺菩薩,上品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。“生滅滅已,寂滅現前”是寂滅忍菩薩的境界。《傳心法要》雲:“聲聞人見無明生,見無明滅。緣覺人但見無明滅,不見無明生。諸佛菩薩是終日生而無生,滅而無滅;無生無滅,這是大乘菩薩境界。”

  六祖說:“當寂滅現前的時候,亦無現前之量,這叫做常樂。這個樂,沒有受者,也沒有不受者,受與不受都說不上,哪有什麼一體五用?更何況說涅槃還禁伏諸法,叫一切諸法永遠不生,這乃是謗佛、謗法。”這是很大的誤會、很大的錯誤,這一個錯誤當前,不但障礙自己正知正見,恐怕還造種種的惡業。造作惡業,正是大師此地講的“謗佛毀法”;自己不信,還要叫別人生疑,這個過失就太大了。六祖這一番開示,實際上就是開導我們的。

  聽吾偈曰。無上大涅槃。圓明常寂照。凡愚謂之死。外道執爲斷。諸求二乘人。目以爲無作。盡屬情所計。六十二見本。妄立虛假名。何爲真實義。惟有過量人。通達無取舍。以知五蘊法。及以蘊中我。外現衆色像。一一音聲相。平等如夢幻。不起凡聖見。不作涅槃解。二邊叁際斷。常應諸根用。而不起用想。分別一切法。不起分別想。劫火燒海底。風鼓山相擊。真常寂滅樂。涅槃相如是。吾今強言說。令汝舍邪見。汝勿隨言解。許汝知少分。志道聞偈大悟。踴躍作禮而退。

  第一首偈:“無上大涅槃,圓明常寂照,凡愚謂之死,外道執爲斷。”前面兩句是說明涅槃的本意。“無上”是指至高無上。何謂“涅槃”?《楞伽經》雲:“妄想不生,不起不滅,我說涅槃。涅槃者,如真實義見。離先妄想心心數法,逮得如來自覺聖智,我說是涅槃。”古德說:“法身、般若、解脫,具足這叁法,就叫做大涅槃。”《頓悟入道要門論》雲:“如何得大涅槃?禅師說:不造生死業,就能證得。如何是生死業?禅師說:求大涅槃是生死業,舍垢取淨是生死業,有得有證是生死業,不能擺脫對治的法門,這就是生死業。”由此可知,佛法是對治我們惑業病根而建立,惑業離了之後,對治法門的藥也要把它擺脫掉,這樣才能纖毫不立,這就叫做大涅槃。大涅槃之用,“圓明常寂照”,“圓”是圓滿,指妙淨明心,“明”是光明;光明的清淨心無始無終,這是“常”;從來也不散亂,這是“寂”;靈鑒不昧,這是“照”,這是凡聖同具的理體。凡夫、二乘(愚是指二乘)迷了寂照的大涅槃,誤以爲是生死。外道也沒有見到事實的真相,將涅槃執著爲斷滅。

  第二首偈:“諸求二乘人,目以爲無作,盡屬情所計,六十二見本”。“二乘”是指聲聞與緣覺,這兩類小乘聖者的見解也並不完全正確。《大智度論》雲:無作見解是屬于邪見,雖然六十二種都是邪見,而以“無作”這個邪見爲最重。“無作”的意思是說,連一切功德求涅槃都不作;要是稍稍偏差一些,就會墮在惡取空,這個病比執著「有”還要大。古德常講:“甯可執有如須彌山,不可執空如芥子。”無作就是偏在空的邪見上。大師說,這些“盡屬情所計”,是凡情計度分別,是六十二種邪見的根本;死、斷、無作,這是一切邪見的根本。

  第叁首偈:“妄立虛假名,何爲真實義,惟有過量人,通達無取舍。”前面兩句是說明六十二種邪見所建立的種種名目,無非都是虛而不實的假名。斷見、常見、無作之見,這裏面決定沒有真實的義理。這是總指凡夫、外道、二乘所執著的,總而言之,都不是真實義。真實義誰見到?唯有諸佛菩薩、唯有過量人,“過量人”是指非常人,不是平常人所能度量的。這樣的人才能通達而無取舍,通達是指通達無上大涅槃,圓明常寂照,他通達涅槃的真實義。通達之後他又如何?他于涅槃決定沒有取舍,他不取涅槃,也不舍涅槃。因此他與小乘人不一樣,小乘人是取涅槃,佛常說“墮無爲坑”,墮在偏真涅槃,這是小乘聖者的執著;《楞嚴經》雲“內守幽閑,猶爲法塵分別影事”,這是小乘的境界。六祖說“目以爲無作”,與佛所講的沒有兩樣。“目以爲無作,盡屬情所計”,這兩句是六祖說二乘聖者的境界。大乘菩薩對于大涅槃的義理既然通達,他不取不舍。爲什麼?我們看下文這兩首偈頌所說。

  第四首偈:“以知五蘊法,及以蘊中我,外現衆色像,一一音聲相。”這四句是說明法相。這些過量人、這些大菩薩們,對于五蘊法真正通達明了。五蘊一展開就是百法,百法就是一切法的歸納,我們講五蘊法,也就是說世出世間一切法。五蘊當中,一般人所執著的主宰|我執。“我”以外,這是一切境界相,境界相有人事環境、物質環境、自然環境,這些在此地也以兩句話代表:“外現衆色像,一一音聲相。”這是說色與聲,香味觸法都省略。雖然是說兩句,當然統統都包括了,因爲前面有一句“五蘊法”,後面只說兩句作代表。

  第五首偈:“平等如夢幻,不起凡聖見,不作涅槃解,二邊叁際斷。”這是說明聖哲的見解,曉得五蘊與我以及色像音聲,這是包括一切萬法,都是平等一如,《金剛經》雲:“一切有爲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。”一切有爲法就是五蘊法,也就是百法。你作如是觀,才能見一切法的真實相,也就是平等相,也就是萬法皆如之相,這樣當然就不會再生起凡情聖智的見解。心若平等,不分高下,即與衆生諸佛世界山河,有相無相,遍十方界,一切平等,無彼我相。這個時候,本源清淨心,常自圓滿,光明遍照,就是圓明常寂照的境界現前。“不作涅槃解”,對于大涅槃無取無舍。佛說涅槃是爲對治衆生生死病根,生死既離,如果還存一個涅槃的見解,又錯了。“二邊叁際斷”,兩邊不立,“叁際”是說過去、現在、未來。到這個境界,時間與空間是一,正是所謂一真法界,在淨土是常寂光淨土。

  第六首偈:“常應諸根用,而不起用想,分別一切法,不起分別想。”這首偈是講證得大涅槃之後的德用自在。在眼叫見,在耳叫聞,在鼻叫嗅,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見聞覺知的作用一切明了,“而不起用想”,這就與我們凡…

《六祖壇經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公案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