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夫不一樣。覺悟的人,他不起用想,天天用它;我們迷的人,雖然天天用它,就起了用想。“用想”就是無明,《楞嚴經》雲:“知見立知,是無明本”。“分別一切法,不起分別想”。悟的人,心于一切境界不起一念;不起一念,他在日常生活中,對于萬法還有沒有分別?若無分別即是白癡,他有分別,雖有分別不起分別想,這就是與凡夫不同之處。凡夫分別是用第六意識,第六意識起作用,他有分別想。所以,佛在大經教導我們,尤其是交光大師在《楞嚴正脈》教導我們“舍識用根”,用見性見一切色法,用聞性聞一切音聲。見性見一切色法,就是分別一切法不起分別想,這就是見性起作用。分別一切法,不起分別想,我們耳根聞音聲,這是聞性起作用。諸位懂得這兩句,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你能這樣用,這就是《楞嚴經》的宗旨,也就是交光大師特別提出來的“舍識用根”;凡夫與佛的差別就在此地。
第七首偈:“劫火燒海底,風鼓山相擊,真常寂滅樂,涅槃相如是。”這首偈是說明,這個世間縱然遭遇到大劫難,與證得寂滅之人不相幹。佛在《仁王經.護國品》說明,這個世界有成住壞空,有大叁災的劫難,經雲:“劫燒終訖,乾坤洞然。須彌巨海,都爲灰揚。天龍福盡,于中凋喪。二儀尚殒,國有何常。”這就是講成住壞空的大劫。這樣的事情,在今天科學家都爲我們證實。我們用天文望遠鏡觀察太空的星球,星球就是世界,每天會發現有新星出現,每天也有許多星球毀滅,這就是世界的成住壞空。“風鼓山相擊”,說明這個世界壞的形狀。“風”是毗岚大風,“山”是指須彌大山;災風鼓動,須彌崩倒。我們以天文望遠鏡的觀察,一個星球的爆炸必然有大風、大火,佛法講的大叁災,水災、風災、火災都達到了極處。這個現象從科學裏得到證實,我們確實相信這些事情會發生。佛經講的小叁災:刀兵劫、瘟疫、饑馑,使我們想到第叁次世界大戰(核子戰爭)。如果核子戰爭爆發,輻射塵所落的地方就造成原子病,這就是佛法講的瘟疫。同時,這個地區草木不生,這些動物必然要受饑餓之苦。佛經講的大叁災、小叁災,現代科學都已經證明,而且這個劫難距離我們愈來愈近,這是我們應當要警惕的。在現在這個時候,我們最要緊的就是要真正證得“真常寂滅樂”;這是如來所得之法,真實常住,所以叫真常。《楞嚴經》雲:“獨妙真常”。《起信捷要》雲:“究竟樂有二義,一者、無上菩提覺法樂,二者、無上涅槃寂滅樂。”《涅槃經》雲:“生滅滅已,寂滅爲樂。”佛說,縱然是大叁災,何況是小叁災,在這大劫難中,唯有證得真常,唯有生滅滅已的人,他才不受影響。
第八首偈:“吾今強言說,令汝舍邪見,汝勿隨言解,許汝知少分。”這首偈是說明說聽的方便以及態度。
行思禅師。姓劉氏。吉州安城人也。聞曹溪法席盛化。徑來參禮。遂問曰。當何所務。即不落階級。師曰。汝曾作甚麼來。曰。聖谛亦不爲。師曰。落何階級。曰。聖谛尚不爲。何階級之有。師深器之。令思首衆。一日。師謂曰。汝當分化一方。無令斷絕。思既得法。遂回吉州青原山。弘法紹化。谥號弘濟禅師。
行思禅師,聽說曹溪法席非常殊勝,于是就到曹溪來參禮六祖。他向六祖請教:“應當怎樣去做,才不至于落在階級裏面?”階級是指菩薩位次,十信位、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、等覺,五十一個階級。不落階級,當然就是頓超。所以,他請教的目的就是要學頓超法門,不要漸次修學。六祖問他:“你曾經用過什麼功夫?過去是如何修學?”行思禅師說:“聖谛亦不爲。”聖是指諸佛。聖谛就是無漏的聖解,行思說:“我連這個也離開了,我也不著。”這個境界相當高。六祖說:“你落什麼階級?”行思說:“聖谛尚不爲,何階級之有?”這話說得非常透徹。有凡、有聖才會有階級;有修、有證,也有階級;行思禅師的境界是無修無證,凡聖一如,這當中沒有分別執著,哪裏還會有什麼階級?如《心經》講的“無苦集滅道”,乃至“無智亦無得”。六祖大師對他非常的賞識,很器重他,叫他作一名班首,就像大衆當中的班長一樣。有一天,六祖對他說:“你與衆生有緣,應當去一方弘化利生,不要讓佛祖的道脈中斷。”意思就是叫他去教化衆生。行思禅師在六祖座下得法之後,回到吉州青原山,在那裏弘法利生。谥號弘濟禅師,其事迹《傳燈錄》有記載。
懷讓禅師。金州杜氏子也。初谒嵩山安國師。安發之曹溪參扣。讓至。禮拜。師曰。甚處來。曰。嵩山。師曰。甚麼物恁麼來。曰。說似一物即不中。師曰。還可修證否。曰。修證即不無。汙染即不得。師曰。只此不汙染。諸佛之所護念。汝既如是。吾亦如是。西天般若多羅谶。汝足下出一馬駒。踏殺天下人。應在汝心。不須速說。讓豁然契會。遂執侍左右一十五載。日益玄奧。後往南嶽。大闡禅宗。
懷讓禅師參訪嵩山安國師,安國師就打發他到曹溪參扣六祖。六祖問:“你是從哪裏來的?”讓師說:“我是從嵩山來的。”六祖再問:“甚麼物恁麼來?”這個意思就是,什麼東西?怎麼來的?這句話,我們乍聽起來是呵斥的話,很不客氣,但是要曉得,這是禅宗的機鋒語,也就等于口試一樣。懷讓禅師說:“說似一物即不中。”這句話對得非常恰當。因爲祖師問的意思,是直指人心,說的是虛靈不昧的真心,懷讓禅師一聽就明白,隨即答覆:“說似一物即不中。”因爲虛靈不昧的真如本性,是沒有任何物相可以比擬的,一般常講“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。”所以,什麼都說不上來。
這麼一答,六祖就了解他的境界。于是再問他:“還可修證否?”讓禅師說:“修證即不無,汙染即不得。”這兩句話很重要,在禅宗非常著名,其他各宗也時常引用這兩句話。這兩句話變成以後宗門教下修學的最高指導原則。“修證即不無”,是說有修有證,雖然有修,心地是清淨的、是光明的,決定沒有絲毫的染著。這是真實的功夫。不善修學的人,譬如修布施,免不了心裏落一個能布施的我相、所布施的物相,以及接受布施的對方;換句話說,叁輪不空。這就是有染汙,雖然有修,有修有染汙;若能到有修而無染汙,這才叫做真修。不但布施,就是誦經、拜佛,或者禅定,乃至于般若,都時常被染汙。如果到“染汙即不得”,必須要離開分別心、離開執著心,正是禅宗所謂“離心意識參”!才能得到這個境界。六祖說:“只此不汙染,是諸佛之所護念。你既然到了這個境界,我也是這個境界”。
以往,西天般若多羅大師有一個預言,般若多羅是禅宗第二十七代祖師,即達摩祖師的老師,他說:“將來你的門徒中,要出一個馬祖。”這是指道一禅師,俗家姓馬。中國叢林製度就是道一禅師興起的,“馬祖建叢林,百丈立清規”;這兩個人的教化,影響中國一千多年。這樁事,在很久之前,般若多羅就有預言。六祖說:“應在你的身上,但是現在不須要說。”懷讓大師豁然體會,留意在心。于是執侍,作祖師的侍者,朝夕奉侍十五年。在這十五年當中,當然他的學問、道行一天比一天成熟。以後,他到南嶽衡山弘揚禅宗。
永嘉玄覺禅師。少習經論。精天臺止觀法門。因看維摩經。發明心地。偶師弟子玄策相訪。與其劇談。出言暗合諸祖。策雲。仁者得法師誰。曰。我聽方等經論。各有師承。後于維摩經悟佛心宗。未有證明者。策雲。威音王已前即得。威音王已後。無師自悟。盡是天然外道。曰。願仁者爲我證據。策雲。我言輕。曹溪有六祖大師。四方雲集。並是受法者。若去。則與偕行。
永嘉玄覺禅師在中國禅宗史上是負有盛名的,俗姓戴,永嘉(浙江溫州)人。年輕時曾經修學叁藏經論,于天臺止觀法門特別有研究,也有心得,以後因看《維摩經》開悟。一日,偶遇六祖的學生玄策。玄策常到處遊玩,各地方修行有成就之人他都去拜訪。玄策禅師聽說永嘉有這麼一位善知識,于是也到此地來拜訪。拜訪暢談之後,覺得玄覺禅師的境界很正確,不但正確且還相當高,于是問他:“你得法的老師是誰?”玄覺禅師說:“我聽方等經論聽得很多,聽過很多法師講解。以後,我在《維摩經》中開悟佛法的心宗,可是到現在還沒有人來爲我做證明。”就是沒有人來印證他的開悟是正確還是不正確。玄策說:“經論中講,威音王佛以前,你說自己開悟的,能講得通。威音王佛以後,說無師自悟的,都是天然外道。”威音王後,必須大徹大悟之人來爲你做證明,證明你所悟的是真實不虛的,如此方可。永嘉大師非常謙虛,他說:“請你爲我印證,可否?”玄策說:“我人微言輕,你何不到曹溪去禮拜六祖?曹溪,四方缁素雲集,大衆都在此處承受六祖的教學。你若想去,我可以陪你一道去。”
覺遂同策來參。繞師叁匝。振錫而立。師曰。夫沙門者。具叁千威儀。八萬細行。大德自何方而來。生大我慢。覺曰。生死事大。無常迅速。師曰。何不體取無生。了無速乎。曰。體即無生。了本無速。師曰。如是。如是。
于是,玄覺就同玄策到曹溪參禮六祖。見面的時候,他表現的態度似乎有一點傲慢,“繞師叁匝,振錫而立”。六祖說:“一個修行人,必須具足威儀,叁千威儀、八萬細行,一切都得循規蹈矩。你從哪裏來的,怎麼這麼傲慢?”玄覺禅師說:“生死事大,無常迅速。”這兩句是很具有警覺性的話,幾個人能懂這個道理?如果大家能把這樁事情看重,修行一定會很踏實。六祖說:“你何不體取無生,了無速乎?”永嘉大師說:“體即無生,了本無速”。“體”是講體認自性,自性無生無死;“了”是講一了百了。這個意思就是說,生死已經都沒有了,哪裏還有遲與速?所以說了本無速。六祖爲他印證,說:“如是!如是!”一點都沒錯。由此可知,修行人要緊的是要明心見性,若不能明心見性,生死大事就沒有法子“了”。說到明心見性,又談何容易?所以,佛祖常說,若無淨土法門,末法…
《六祖壇經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