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名爲戒。諸善奉行名爲慧。自淨其意名爲定。彼說如此。未審和尚以何法誨人。
志誠禅師悟了以後,繼續請六祖大師開示。首先問生死大事,這是大、小乘佛法都非常重視的問題。這個開示,對我們有很大的利益,我們聽了六祖的開導,也能依照這個理論方法來修學。六祖問:“我聽你的老師教誡學人戒定慧的方法,不曉得神秀大師說戒定慧的行相是如何,你可以說給我聽聽嗎?”志誠禅師說:“秀大師常說,諸惡莫作爲戒,衆善奉行爲慧,自淨其意爲定。”秀大師說戒定慧的行相,實際上就是佛教裏一首偈:“諸惡莫作,衆善奉行,自淨其意,是諸佛教”,十方叁世一切諸佛都不離這個原則。這首偈將一切大小乘的教法全包括盡。偈頌是出自《增一阿含經》,迦葉問:“何等偈中,出生叁十七品及諸法。”當時阿難尊者就說了這首偈。“諸惡莫作”是佛法的根本,即教學的根本。諸惡莫作才能出生一切善法,而善之極處就是心意清淨。這首偈,每個學佛弟子都應當遵守奉行,秀大師也常常這樣教導人。志誠問:“祖師,你用什麼方法教誨學人?”
師曰。吾若言有法與人。即爲诳汝。但且隨方解縛。假名叁昧。如汝師所說戒定慧。實不可思議。吾所見戒定慧又別。
六祖說:“我要是說有法與人,就是欺騙你。”這句話正是上上乘的教學。《金剛經》雲:“如來于然燈佛所,于法實無所得”,《淨名經》雲:“除去所有”,《法華經》雲:“只是除去心中作見解處”,又雲:“如來藏本自空寂,並不停留一法。”祖祖相傳,確實無法與人。修學若要有所得,都是生滅法。《心經》說得很清楚,“無智亦無得”。佛法究竟教的是什麼?六祖說:“只不過是隨緣方便,爲衆生解除束縛而已。”束縛就是煩惱,看衆生是什麼樣的毛病,跟大夫治病一樣,哪有一定的方法?把你的病治好之後,治病的方法與藥也統統不要了。“隨方解縛,假名叁昧”,叁昧就是禅定。六祖說:“像秀大師所講的戒定慧,實在是不可思議。但是我所見的戒定慧又很特別,又不一樣。”
志誠曰。戒定慧只合一種。如何更別。師曰。汝師戒定慧接大乘人。吾戒定慧接最上乘人。悟解不同。見有遲疾。
志誠禅師問:“戒定慧只合一種,哪裏還會有兩種?既然不同,它又有什麼區別?”戒定慧之教學是大前提、大原則,隨著衆生煩惱的淺深、執著的厚薄不同,而有種種不同的差別。以五乘佛法來說,人乘佛法有人乘標准的戒定慧,五戒是人乘的戒律;天乘有天乘的戒定慧,標准比我們人乘要高一層;聲聞、緣覺、菩薩,各個地位上的標准淺深都不同,但是名稱沒有兩樣,都叫做戒定慧。
六祖說:“神秀大師所說的戒定慧,是接引、教誡大乘根性的菩薩。”凡是在學的,都叫做菩薩。菩薩是人,不是泥塑木雕的木偶。學習圓滿了,就叫佛;沒有圓滿以前,都叫做菩薩。正如學校在學的學生,稱爲菩薩;畢業了,稱爲佛。六祖所說的戒定慧是接最上乘人,就好比是研究所、博士班的學生,這是接引最上根性的人。差別就在此地。六祖說:“由于悟解不同,見性就有遲有早。”悟解,上乘根性的人一聞千悟,他根性利,一聽就開悟,這是悟得快;根性鈍的人,悟得遲,講了他也不悟。禅宗有所謂“小疑有小悟,大疑有大悟”,小疑若幹次,大悟若幹次,才能到徹悟;這是前面所講的漸修法門,神秀大師是用這種方法漸漸誘導中下根性的人。六祖大師辦的是研究班,所以,在秀大師那裏修學十年、八年的,再到曹溪去,沒幾天就能開悟。可見秀大師也是無量功德,他能將這些學人奠定非常好的基礎。
汝聽吾說。與彼同否。吾所說法。不離自性。離體說法。名爲相說。自性常迷。須知一切萬法皆從自性起用。是真戒定慧法。
六祖說:“你聽我這麼一講,與你老師所說的是否相同?我所說法都是不離自性,如果是離自性說法,都叫做著相。著相,自性當然就常迷”,離相,自性是常悟。“須知一切萬法皆從自性起用”,正是所謂萬法唯心,離自性之外,哪有戒定慧?戒定慧是本性本來具足的德用,我們迷了,就叫做貪嗔癡。大經常講,貪嗔癡就是戒定慧;迷了就稱貪嗔癡,覺悟就稱戒定慧。體實在沒有改變,所改變的是名相不同而已。“這是真正的戒定慧法”。
聽吾偈曰。心地無非自性戒。心地無癡自性慧。心地無亂自性定。不增不減自金剛。身去身來本叁昧。
這首偈非常重要,這是修自性戒定慧的方法。“心地無非自性戒”,心地是指真如本性,真如本性從來就沒有過失。凡夫迷了自性,造作一切過失罪業是妄心所造,不是真心。真心從來如如不動,真心從來沒有過失,這是自性戒。《起信論》雲:“以知法性無染,離五欲過故,隨順修行戒波羅蜜”。“心地無癡自性慧”,心體是光明、清淨、平等的,能生一切智慧,只不過我們現在是在迷,好像這個能力不能現前,實際上這個能力沒喪失,只是把真知轉變爲不知。所以,知與不知是一不是二。這些道理都在大乘經論之中,我們要細心去探究。探究,實在講只能得一個仿佛,如果要證得,必須依照理論與方法認真修學。“心地無亂自性定”,這些道理最淺顯、最常說的,無過于《大乘起信論》,說得非常透徹。真如本性從來也不迷,從來也不亂,可見戒定慧是天然本具的。“不增不減自金剛”,在聖位,成佛了,戒定慧並沒有增加一些;縱然墮落在阿鼻地獄,我們自性的戒定慧也沒有缺少一點;不增不減。金剛是比喻,所謂是金剛不壞身,是指我們真如本性堅固、光明、潔淨。“身去身來本叁昧”,這句話是針對“長坐不臥”而說。因爲一切行住坐臥,來去自由,無不在定中,正是所謂“那伽常在定,無有不定時”。慧海禅師說:“妄念不生爲禅,坐見本性爲定。”這是禅定很好的解釋。
誠聞偈。悔謝。乃呈一偈。五蘊幻身。幻何究竟。回趣真如。法還不淨。
志誠禅師聽了六祖開示之後,非常感激,後悔過去多年來無法悟入真實的境界。于是他也呈了一首偈,這首偈是他的心得報告。“五蘊幻身”,五蘊是色受想行識,也叫做“五陰”。《心經》雲:“觀自在菩薩,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,照見五蘊皆空,度一切苦厄。”他這個心得與《心經》相仿佛。“幻何究竟”,幻不是究竟的。“回趣真如,法還不淨”。“回”是回向,“趣”是趣入。你存心要想證得真如本性,能不能證得?不能證得;《心經》雲“無智亦無得”。有心去求,決定求不到;無心去求,也求不到;必須將有心、無心都離開,真如本性本來現成。
師然之。複語誠曰。汝師戒定慧。勸小根智人。吾戒定慧。勸大根智人。若悟自性。亦不立菩提涅槃。亦不立解脫知見。無一法可得。方能建立萬法。若解此意。亦名佛身。亦名菩提涅槃。亦名解脫知見。見性之人。立亦得。不立亦得。去來自由。無滯無礙。應用隨作。應語隨答。普見化身。不離自性。即得自在神通遊戲叁昧。是名見性。
這首偈非常好,六祖大師很同意,爲他印證。然後告訴志誠:“你的老師所講的戒定慧,是勸小根智人。”小根是指可以接受小乘教學的根性,當然他也得有智慧,他若沒有智慧就不能接受。六祖說:“我所講的戒定慧,是勸大根智人。”是上上乘的根性。“若悟自性,也不建立菩提涅槃,同時也不建立解脫知見”,這正是古人所說“無爲而無所不爲”。因爲無有一法可得,然後才可以隨緣建立一切法,諸佛祖師無不如是。六祖說:“你要明了這個意思,要透過這個意思,這才叫做佛身,也叫做菩提涅槃,也叫做解脫知見。見性的人,非常自在,他建立也可以,不建立也可以。來去自由,一點妨礙都沒有。一切應用可以隨心所欲,正所謂理事無礙、事事無礙。一切衆生來求教,隨語隨著答覆,字字句句都明心見性,這就是諸佛菩薩所講的自在神通、遊戲叁昧,這叫做見性。”
志誠再啓師曰。如何是不立義。師曰。自性無非無癡無亂。念念般若觀照。常離法相。自由自在。縱橫盡得。有何可立。自性自悟。頓悟頓修。亦無漸次。所以不立一切法。諸法寂滅。有何次第。志誠禮拜。願爲執侍。朝夕不懈。誠。吉州太和人也。
志誠禅師再向六祖請教:“什麼是不立的意思?”六祖說:“自性無非,沒有一念的是非;無癡,沒有一念愚癡;無亂,一點也不雜亂”,這就是前面講的自性戒定慧。又說:“念念般若智慧觀照,常離法相;般若性空。自由自在,縱橫盡得,橫遍十方豎窮叁際,本來沒有一法可以建立。自性一定要自悟,自悟是直捷了當一直證入。頓悟頓修,亦無漸次,所以不立一切法。”這個教法確實是最上乘的,最利的根性才可以接受這樣的教學法。所以,它是一法都不立。因爲一切法都是寂滅相,《法華經》雲“諸法從本來,常自寂滅相”,本來沒有次第。次第是人爲的,次第是因爲衆生根性不同;換言之,他的煩惱障重、所知障重,佛祖才在無次第當中方便建立次第。所以,無次第是真實的,次第是虛妄的,用虛妄的次第證得無次第的真實。志誠禅師聽了之後,發心爲大師的侍者。
僧志徹。江西人。本姓張。名行昌。少任俠。自南北分化。二宗主雖亡彼我。而徒侶競起愛憎。時北宗門人。自立秀師爲第六祖。而忌祖師傳衣爲天下聞。乃囑行昌來刺于師。
志徹禅師,這個人在年輕時有一點遊俠的精神。自從禅宗南北分化之後,秀大師與能大師兩位都是了不起的大德,當然不會有彼此的分別,可是他們的門人沒有老師這麼深的修養,于是免不了發生門戶之見,尤其是門戶的對立。特別是神秀大師這一派,他的弟子們私下立秀大師爲第六祖,而對于五祖傳衣缽這件事當然很忌諱,心中很不自在,于是他們就找張行昌,要他到曹溪行刺六祖。世間人的嫉妒、毒害還情有可原,這種事情在佛門中依然不免,時至今日,佛門中沒有嫉妒心,這談何容易!
師他心通。預知其事。即置金十兩于座間。時夜暮。行昌入祖室。將欲加害。師舒…
《六祖壇經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