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頸就之。行昌揮刃者叁。悉無所損。師曰。正劍不邪。邪劍不正。只負汝金。不負汝命。行昌驚仆。久而方蘇。求哀悔過。即願出家。師遂與金。曰。汝且去。恐徒衆翻害于汝。汝可他日易形而來。吾當攝受。
六祖大師是一位得道的聖者,他有他心通,對于張行昌來行刺的事情早就知道。他預先在座床旁邊放置十兩銀子,等待張行昌來行刺。有一天晚上,張行昌進入祖師的方丈室,將欲加害時,六祖將脖子伸得長長的,“好,讓你砍吧!”張行昌砍了叁刀,六祖大師皮膚都沒有損壞一點點,當然這是很不平常的事情。六祖就說:“正劍不邪,邪劍不正。我只欠你錢財,我不欠你命。”這幾句話一說,張行昌就嚇昏了,很久才蘇醒過來。他求忏悔,還發心要求出家。六祖將十兩銀子給他,說:“你現在趕快走。假如我的門人知道你到這兒來行刺我,他們不會放過你。以後你可以換一個形狀,在別的地方剃度,出了家之後再到我這兒來,我願意教導你。”
行昌禀旨宵遁。後投僧出家。具戒精進。一日。憶師之言。遠來禮觐。師曰。吾久念汝。汝來何晚。曰。昨蒙和尚舍罪。今雖出家苦行。終難報德。其惟傳法度生乎。弟子常覽涅槃經。未曉常無常義。乞和尚慈悲。略爲解說。
張行昌聽了這些話,就趕緊逃離。以後,他出家了,出家後非常精進。一天,他忽然想起大師對他說的這些話,就到曹溪來禮拜六祖。大師見他到來非常歡喜,說:“我想你想得很久,你怎麼這麼晚才到這裏來?”志徹禅師說:“往昔蒙和尚寬恕,現在雖然出家苦行,總是很難報您的大恩大德。想報恩,想來想去,只有傳法度生才能報老師的恩德。”這句話是千真萬確的事實,我們要報佛祖的大恩,唯有傳法利生。他說:“弟子時常讀誦《涅槃經》,對于《涅槃經》第十叁卷所講“常”與“無常”的道理,還是有懷疑,搞不清楚。”
師曰。無常者。即佛性也。有常者。即一切善惡諸法分別心也。曰。和尚所說。大違經文。師曰。吾傳佛心印。安敢違于佛經。曰。經說佛性是常。和尚卻言無常。善惡諸法乃至菩提心皆是無常。和尚卻言是常。此即相違。令學人轉加疑惑。師曰。涅槃經。吾昔聽尼無盡藏讀誦一遍。便爲講說。無一字一義不合經文。乃至爲汝。終無二說。曰。學人識量淺昧。願和尚委曲開示。
六祖說:“無常,就是講的佛性;有常,就是說一切善惡諸法以及分別心。”大師這麼一說,把志徹搞迷惑了。志徹說:“和尚所說的,與經文不一樣。”六祖說:“我是一個傳佛心印的人,怎麼敢違背佛經?”志徹說:“經中明明說佛性是常,和尚你說是無常。經上明明說善惡諸法乃至菩提心皆是無常,和尚你偏偏說這是常,這不是與《涅槃經》相違背?和尚這麼一說,反而使我轉加疑惑,愈迷愈深。”大師說:“《涅槃經》,我過去曾經聽無盡藏比丘尼念過一遍。她念了一遍,我就爲她講解,沒有一個字、一個道理不合經文。乃至于今天對你來解釋,也沒有兩樣,我並沒有說錯!”志徹禅師說:“大概是我的見解淺薄、愚昧,沒有智慧,還是希望和尚委曲爲我開示。”
師曰。汝知否。佛性若常。更說什麼善惡諸法。乃至窮劫無有一人發菩提心者。故吾說無常。正是佛說真常之道也。又一切諸法若無常者。即物物皆有自性。容受生死。而真常性有不遍之處。故吾說常者。正是佛說真無常義。
六祖說:“佛性如果是常,還說什麼善惡諸法,乃至于窮劫無有一人發菩提心?所以我說無常。”六祖說無常,正是佛說真常之道,所謂“真常無常”,說的是這個道理。可見六祖所說與佛所說的沒有兩樣,只是志徹禅師一下會不過來。六祖爲何要這樣說?志徹禅師執著在經文上,六祖用這個方法破他的執著,執著一破,經文的道理他就悟了;他之所以不悟,就是所謂死在字裏行間。所以,六祖這個方法真正是善巧極了、高明極了!又說:“一切諸法若是無常,換言之,物物都有自性,容受生死,真常性就有不遍之處;所以我說常。我說常,正是佛說真無常的道理。”大師說的常,“常即無常,無常即常”。第一章中,六祖曾經對印宗講:“佛法是不二之法,二就不是佛法。”常、無常是二,就不是佛法;常、無常不二,這才是真正的佛法。
佛比爲凡夫外道執于邪常。諸二乘人于常計無常。共成八倒。故于涅槃了義教中。破彼偏見。而顯說真常。真樂。真我。真淨。
六祖說:“世尊時常都爲凡夫外道,這些人平素執著邪常,不是真常;二乘人(聲聞、緣覺)對于真常完全不了解,以爲是無常;這樣就造成顛倒之見,所謂是八種顛倒:凡夫四種顛倒,小乘人四種顛倒。《涅槃經》是了義的經典,無非是破除他們的偏見執著而已,這樣才說真常、真樂、真我、真淨。”
“常樂我淨”四淨德是《涅槃經》重要的意思。《涅槃經》雲:永遠不改變是“常”,真正安穩是“樂”,自在是“我”,無我是“淨”。“常樂我淨”是大乘大涅槃所具的四種淨德。“常德”,涅槃之體永遠不變,不生不滅,這叫常;隨緣化用而不中斷,這也是常的意思。“樂德”,涅槃之體是寂滅而永遠安穩,又能運用自在,事事無礙,這是真正的樂。“我德”,“我”有兩種解釋,就性體上說,這是真我;就作用上說,自在叫做我。“淨德”,涅槃之體不垢不淨,同時又能隨緣,雖然隨緣,決定不染汙,即懷讓大師所說的“修證即不無,汙染即不得”。“常樂我淨”四淨德是涅槃體用上本來具有的,可惜凡夫迷了,二乘亦迷了。
汝今依言背義。以斷滅無常及確定死常。而錯解佛之圓妙最後微言。縱覽千遍。有何所益。
六祖說:“你雖然讀《涅槃經》讀了這麼久,你只是在文字上打轉,對于經義並沒有了解,你還以爲斷滅無常及確定死常。”你以有斷滅的當作無常;確定那個死板板的,認爲那個叫做常;哪裏曉得,常就是無常,無常就是常。你不懂得這個意思。“你錯解佛圓滿微妙最後的微言大義。學佛這樣學法,縱然往後把《涅槃經》念上一千遍,有什麼用處?”
行昌忽然大悟。乃說偈言。因守無常心。佛說有常性。不知方便者。猶春池拾礫。我今不施功。佛性而現前。非師相授與。我亦無所得。師曰。汝今徹也。宜名志徹。徹禮謝而退。
第一首偈是說明他自己的過失。“因守無常心,佛說有常性”。凡夫、二乘因爲執著,守定以爲“無常”,佛無非是破除衆生執著而已,所以說“有常”;凡夫、二乘執著「有常”,佛破他的執著,就說“無常”。佛所說的一切方法,無非是破除執著而已。有執,必定是有二法。如果是一法,還有什麼執著?凡是執著,一定是二法中選擇一法執著,這就是病,這樣就沒有法子證得一真、證得一心。唯有一心、一真,這才是真常。真常乃是不二法,二法哪裏叫真常?“不知方便者”,不曉得佛所說的是方便法,佛說“常”、說“無常”都是破執著的方便。好比衆生有病,凡夫有“常”病,佛用“無常”這藥來治“常”的執著。二乘人有“無常”的病,認爲沒有“常樂我淨”,佛就用“常”來對治,這是藥,這是方便說。衆生執著「常”,聽佛說“無常”,覺悟了,這一悟,病、藥兩邊都離開。二乘人執著「無常”,聽佛說有“常樂我淨”,他的執著也破了,病好了,藥也不要了。佛所說的一切法,無非都是方便法,盡是用種種善巧的教學。不曉得佛的方便,猶如在春池中拾瓦礫,瓦礫是小石頭。這是比喻,春池當中應當去采寶石,若把瓦礫當作寶石,這就錯誤了。已經到了寶所,而沒有見到珍寶,把這些小石頭當作珍寶帶回去,這豈不是非常可惜的事情!
“我今不施功”,這是說忽然見性了,見性後才覺悟到這樁事情並不藉修學的功用。永嘉大師《證道歌》雲:“覺即了,不施功。”一個覺悟了徹的人,他所獲得的是無功用智、無分別智,與有功用、有分別的修行大不相同。“佛性而現前”,自性天真佛的境界完全顯露在面前。永嘉大師說:“不見一法即如來,方得名爲觀自在。”《金剛經》雲:“若見諸相非相,即見如來。”這兩句是說,他忽然悟了之後,明心見性,這是真正開悟的境界。“非師相授與,我亦無所得”。這兩句是感謝老師的教誨。若不是六祖大師這樣善巧的指點,他縱然再念上一千遍,還是開不了悟。六祖聽了這首偈說:“你今天才真正徹了。”“徹”就是通達、開悟了。“宜名志徹”,應該爲你取個名字叫志徹。
有一童子。名神會。襄陽高氏子。年十叁。自玉泉來參禮。師曰。知識遠來艱辛。還將得本來否。若有本。則合識主。試說看。會曰。以無住爲本。見即是主。師曰。這沙彌爭合取次語。以拄杖打叁下。
神會幼年時候就學道,他十叁歲從玉泉寺到曹溪來參禮。玉泉是神秀道場,可見他以往是親近神秀大師。這個童子非常聰明。六祖問他:“知識遠來艱辛,還將得本來否?若有本,則合識主,試說看。”這些話都是禅宗機鋒語。六祖對于來參學的人都相當尊重,連這位小沙彌也不例外,稱他作“知識”。“善知識!你從老遠很辛苦到我這裏來,你還能見得本來面目否?”這個意思是說,根本若是明白,枝葉自然茂盛。“本”就是本有靈明覺知的本性。六祖說:“如果你有本,就應當認識主人”。“主人”就是自己的真性,所謂“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”,這才是自己的主人公。六祖叫他試說說看。神會說:“我以無住爲本,見就是主。”這些話,實在說並不是神會的見地,他並沒有證得,而是隨隨便便說的,他在秀大師會下聽得多,這些話他很會講。六祖說:“這個沙彌,怎麼可以這樣隨隨便便說話?”意思就是,神會說話太草率了,取別人的言語來答覆祖師所提的問話。于是,祖師就拿拄杖打他叁下,責備他說話不應該取別人的見解做爲自己的見解,所說的是“口頭禅”,不是自己的見地。
會乃問曰。和尚坐禅。還見不見。師雲。吾打汝是痛不痛。對曰。亦痛亦不痛。師曰。吾亦見亦不見。神會問。…
《六祖壇經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