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汝破疑。令汝迷盡。吾若去後。無人教汝。法海等聞。悉皆涕泣。惟有神會。不動神情。亦無涕泣。師雲。神會小師卻得善不善等。毀譽不動。哀樂不生。余者不得。數年在山。竟修何道。汝今悲泣。爲憂阿誰。若憂吾不知去處。吾自知去處。吾若不知去處。終不預報于汝。汝等悲泣。蓋爲不知吾去處。若知吾去處。即不合悲泣。法性本無生滅去來。汝等盡坐。吾與汝等一偈。名曰真假動靜偈。汝等誦取此偈。與吾意同。依此修行。不失宗旨。衆僧作禮。請師說偈。
六祖大師在太極元年七月,命他的門人到新州(其出生地)國恩寺去建塔。塔是藏骨灰的地方。第二年,開元元年(公元七百一十叁年)夏天,塔造好了。這一年的七月一日,六祖集合弟子們,說:“我在八月就要離開這個世間。”六祖在他要走的一年前,就叫學生准備藏骨灰的塔,但是,明確的宣布是在自己往生前一個月。他是八月初叁圓寂的。
徒衆當然沒有像大師這麼自在,免不了有人情世故,于是有許多人心裏都很悲傷。六祖說:“你們悲泣,是爲誰擔憂?若是爲我擔憂,憂慮我走了不知道到哪裏去,你就錯了,我曉得我到哪裏去。如果我不知道自己的去處,我何必預先告訴你們大家?”于是,六祖爲大衆說八首偈,說明“真假動靜”。“你們如果能誦取這八首偈,就與我的意思完全一樣,與我同志。依照這個偈子去修行,決定不失宗旨。”
偈曰。一切無有真。不以見于真。若見于真者。是見盡非真。若能自有真。離假即心真。自心不離假。無真何處真?有情即解動。無情即不動。若修不動行。同無情不動。若覓真不動。動上有不動。不動是不動。無情無佛種。能善分別相。第一義不動。但作如此見。即是真如用。報諸學道人。努力須用意。莫于大乘門。卻執生死智。若言下相應。即共論佛義。若實不相應。合掌令歡喜。此宗本無诤。诤即失道意。執逆诤法門。自性入生死。
第一首偈:“一切無有真,不以見于真。若見于真者,是見盡非真。”說明“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”,所謂一切無有真實。這個意思,佛在叁千年前在一切經論裏都說得很清楚。現今的科學家也證實宇宙之間沒有永恒的存在,與佛經所說的意思是一樣。但是,科學家還無法找到一個真正的、永恒的東西;這個東西在佛法有,稱爲“真如本性”,這是永恒的。可是要想見性,一定要離妄。第二首偈:“若能自有真,離假即心真。自心不離假,無真何處真?”教我們離妄才能證得真性,真性是永恒的。
第叁首偈:“有情即解動,無情即不動。若修不動行,同無情不動。”這是點破坐禅。六祖絕不同意長坐不臥,若把這個當作禅,這就錯了。“若修不動行”,不動就是“長坐不臥”,“同無情不動”,無情就是木頭、石頭,與木石沒有兩樣。第四首偈:“若覓真不動,動上有不動。不動是不動,無情無佛種。”如何才是禅宗講的不動?真正的不動,決不是長坐,而是“動上有不動”;換句話說,動靜一如,這才是禅宗所說的真正的不動。特別是《華嚴經》善財童子五十叁參,完全顯示出真實的不動。
第五首偈:“能善分別相,第一義不動。但作如此見,即是真如用。”意思是說,能善分別法相,于第一義而不動。這就是在事上、在外境上,一切自在一如,而內心絕不隨境界動搖,這才是真正的不動。古德說:“在大的憤怒之下,或者恐懼、憂患、好樂而能不動心,這才是真實的不動”;又說:“修道的人,動心是最可恥的。”外境不值得我們去追逐,經雲:“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”,“一切有爲法,如夢幻泡影”。以上這五首偈,都是說明如何去修心,修真正的不動心,成就禅定。
六、七、八這叁首偈,指示我們修學不可以爭執,特別說明“此宗本無诤,诤即失道意”。所以,佛門戒戲論、戒爭執。至于說法,契機者要爲他說;不契機者,要叫他生歡喜心。從這裏我們能看出,佛門傳法一片慈悲。
時徒衆聞說偈已。普皆作禮。並體師意。各各攝心。依法修行。更不敢诤。乃知大師不久住世。法海上座再拜問曰。和尚入滅之後。衣法當付何人。師曰。吾于大梵寺說法。以至于今。抄錄流行。目曰法寶壇經。汝等守護。遞相傳授。度諸群生。但依此說。是名正法。今爲汝等說法。不付其衣。蓋爲汝等信根淳熟。決定無疑。堪任大事。然據先祖達磨大師付授偈意。衣不合傳。偈曰。吾本來茲土。傳法救迷情。一花開五葉。結果自然成。
六祖說完這些開示後,徒衆依法修行,不敢有所爭執。大師住世不久了,最重要的事無過于傳法,于是法海上座請教大師,衣法以後應當傳給什麼人?六祖說:“我從大梵寺說法,一直到今天,你們抄錄流行,經題稱爲《法寶壇經》。只要大家能守護,能將這個法門傳授出去普度衆生,依照此說,這就是正法,衣就不傳了。”所以,從六祖以後,只傳法不傳衣。達摩祖師偈雲:“吾本來茲土,傳法救迷情;一花開五葉,結果自然成。”從這首偈的意思來看,衣法也只傳到六祖爲止。
師複曰。諸善知識。汝等各各淨心。聽吾說法。汝等諸人自心是佛。更莫狐疑。外無一物而能建立。皆是本心生萬種法。故經雲心生種種法生。心滅種種法滅。若欲成就種智。須達一相叁昧。一行叁昧。若于一切處而不住相。于彼相中不生憎愛。亦無取舍。不念利益成壞等事。安閑恬靜。虛融澹泊。此名一相叁昧。若于一切處行住坐臥。純一直心。不動道場。真成淨土。此名一行叁昧。
六祖特別告訴大衆修行的心要,應當要重視“一相叁昧”與“一行叁昧”,才能成就一切種智。在境界相裏不執著、不住相,于一切境界中,不生憎愛,亦無取舍,不念利益成壞等事,安閑恬靜,這叫做“一相叁昧”。“一行叁昧”,就是純一不動心,成就真實的淨土。這是告訴大衆要精進,各自努力。在這一段開示中,最重要的就是這兩種叁昧,不但參禅的人看得很重,實在說,它是通一切法門。念佛人如果懂得這個道理,可以證得一心不亂。
“一相叁昧”,大家要特別注意這個“一”,“一行”也是一,《華嚴》講“一真法界”,淨土講“一心不亂”,古人說:“識得一,萬事畢”,一了百了!“相”是講境界相。六祖在此地提了一個綱領:“若于一切處而不住相”。一切處,無論順境、逆境,無論四聖的境界、六凡的境界,都要不住。我們六凡的境界不住了,住在四聖的境界裏,還是“住相”。念佛人心住在西方境界,算不算住相?心中有阿彌陀佛、有西方淨土,還是“住相”。一相叁昧,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,在功夫上來說,最低限度也是圓教初住以上的境界;以淨土講,是理一心不亂的境界。因此,我們功夫沒有到這個境界之前,我們心裏住佛的名號、住佛的境界相,也未嘗不可,還是好事情;但是,六塵的境界相是萬萬住不得,這個有很大的障礙。
“于彼相中不生憎愛”,這是教我們不住相的方法。在一切境界中,于逆境界不生嗔恚心,這是現前就要學的;于順境不生貪愛心。你能在順逆境界中不生憎愛,就是覺悟的人,就不迷惑;因爲憎愛是迷惑,是不覺。學佛,就是要學著念念覺而不迷,境界裏才動憎愛,就是迷而不覺。“亦無取舍”,憎愛之心都沒有,于一切境界是什麼態度?不取不舍的態度。不取不舍就是隨緣,就是“恒順衆生,隨喜功德”。
“不念利益成壞等事”,這是對自己來說,念念是造福衆生、造福社會,而不念自己的利益。雖然爲社會、爲衆生造福,也不計較成壞。成了,大家有福,這樁事情自然成就;縱然做不成,自己也是盡心盡力了,對于自己來說是功德圓滿。千萬不要以爲“事情做成了是功德圓滿,事情失敗了,這個功德就不圓滿”,你這種想法是錯誤的,大乘法是論心不論事。因爲事是要牽涉到許多的因緣,用現今的話來說,就是要具備許多條件,其中有幾種條件不具足,在事上就會有障礙,就會有困難;在佛法講是衆生的福德因緣不一樣。何以西方極樂世界因緣那麼殊勝,而我們娑婆世界衆生今天這樣痛苦?我們見到世界上到處都有許多的災難。所以,我們要記取古人所謂“謀事在人,成事在天”,要盡心盡力爲社會、爲衆生謀幸福而不計成敗,更不可以有自私自利的念頭。這樣去做事情,做得再多,心是安閑恬靜的,與諸佛菩薩無二無別。心是虛,惟虛才能容一切法,才能做到澹泊。這叫一相,自己的心與外面一切相融成一體,正是道家所謂“天地與我同根,萬物與我一體”,這個境界是“一相叁昧”。
“一行叁昧”,行是修行,也就是行爲。行爲無量無邊,佛法將它歸納爲叁類:身、口、意;或者歸納爲行、住、坐、臥四種。大師在此地教導我們,“于一切處”,也就是一切順逆境界裏,我們的身口意叁業、行住坐臥四威儀,要學“純一直心,不動道場”,這是講修“一行叁昧”;修成之後,這是成就了真實的淨土。我們一定要從“真誠”下手,無論待什麼人,無論做什麼事,一定要用真心、誠心。“真”與“誠”就是純一直心,就是不動道場,就是真正的淨土。也許有人會說:“我們以誠敬待人,可是別人不以真誠待我,我們不是吃虧了嗎?”這個念頭是錯誤的。真誠是純一直心、不動道場,是修的真淨土,真實清淨。別人不修是他的事,我們自己修,就必定要這樣做,在道學上才有入處。否則,名義上是學道,實際上我們的心行與道早就相違背。所以,一個學道之人,在在處處以純一真心待人接物,這是修一行叁昧的下手處。
若人具二叁昧。如地有種。含藏長養。成熟其實。一相一行亦複如是。我今說法。猶如時雨。普潤大地。汝等佛性。譬諸種子。遇茲沾洽。悉得發生。承吾旨者。決獲菩提。依吾行者。定證妙果。聽吾偈曰。心地含諸種。普雨悉皆萌。頓悟花情已。菩提果自成。師說偈已。曰。其法無二。其心亦然。其道清淨。亦無諸相。汝等慎勿觀靜及空其心。此心本淨。無可取舍。各自努力。隨緣好去。爾時。徒…
《六祖壇經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