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的養生之道。六祖因環境不許可,吃肉邊菜實在是不得已之事。下面一段是講六祖大師的弘護因緣。
一日思惟。時當弘法。不可終遁。遂出至廣州法性寺。值印宗法師講涅槃經。時有風吹幡動。一僧雲。風動;一僧雲。幡動。議論不已。能進曰。不是風動。不是幡動。仁者心動。一衆駭然。印宗延至上席。征诘奧義。見能言簡理當。不由文字。宗雲。行者定非常人。久聞黃梅衣法南來。莫是行者否。能曰。不敢。宗于是執弟子禮。告請傳來衣缽出示大衆。印複問曰。黃梅付囑。如何指授。能曰。指授即無。唯論見性。不論禅定解脫。宗曰。何不論禅定解脫。謂曰。爲是二法。不是佛法。佛法是不二之法。
有一天,六祖暗自思惟:時機成熟,應當弘法了,不可以老是隱迹潛居。于是就離開四會的獵人隊,到達廣州的法性寺,正好遇到印宗法師在講《涅槃經》。當時有風吹動懸幡,有一位出家人說,這是風動;另一個出家人說,這是幡動;兩個人爭論不休。惠能走上前面,向他們說:“不是風動,也不是幡動,是仁者的心在動。”大衆聽了此話,都非常驚異!印宗法師將惠能迎請到座中上席,向惠能求教佛法深奧的義理。見惠能言詞簡單、義理確當,並不像是從文字中來。印宗說:“行者一定不是平常人。久聞黃梅五祖的衣法南來,莫非就是行者嗎?”惠能說:“不敢。”印宗法師于是執弟子禮,宣布這樁事情,請惠能將祖祖相傳的衣缽拿出來給大衆看。印宗法師又問道:“黃梅五祖付囑衣法時,是如何指示傳授?”惠能說:“指授是沒有的,只論見性,不論禅定解脫。”印宗說:“爲何不論禅定解脫?”惠能說:“因爲禅定解脫是二法,不是佛法。佛法是不二之法。”
在這一節中,印宗法師之于六祖就像鮑叔牙之于管仲,因緣際會,成就一番非常事業。初見面的問對中,就將佛法宗旨托出:唯論見性。《禅宗血脈論》雲:“若欲見佛,須是見性,性即是佛。”若不見性,縱然是念佛誦經、持齋持戒,只不過是修世間有漏福報而已,于成佛作祖無益處。黃檗禅師說:“即心是佛。上至諸佛,下至蠢動含靈(一切有情衆生),皆有佛性,同一心體。所以達摩從西天來,唯傳一心法,直指一切衆生本來是佛,不假修行。但如今識取自心,見自本性,更莫別求。”本覺真性,就是佛性,悟時稱作般若智慧,修持稱爲楞嚴大定。宗密大師說:“若頓悟自心(六根之性就是自心),本來清淨,元無煩惱。圓滿智慧,本來自己具足。此心即佛,畢竟無異。依此理體于日用平常中修正心行者,是最上乘禅,亦名如來清淨禅,亦名一行叁昧,亦名真如叁昧,此是一切叁昧根本。”如果能念念修學,曆事煉心,自然漸漸就證得百千叁昧,就是《金剛經》所說的“無住生心”,不住一切緣境所顯的清淨心就是。達摩這一派所傳的,就是這樣的禅。由此可知,頓悟自心,就是見性,就是六祖所傳的禅定;並不是見性之外,別有能修所得的禅定。
“解脫”,是解除迷惑造業的系縛,脫離叁界六道的苦果。慧海禅師《頓悟入道要門論》雲:“曰:雲何得作佛去?師曰:不用舍衆生心,但莫汙染自性。經雲:心佛及衆生,是叁無差別。曰:若如是解者,得解脫否?師曰:本自無縛,不用求解。”這與六祖所說“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”是同樣意思。由此可知,自心是佛,自心就是自性。自性本來清淨,自性本無染著,自性本來解脫,並不是見性之外,別有一個能修、能證的解脫。
六祖說:“佛法是不二之法。”只論見性,不論禅定解脫,就是不二法門。見性就是禅定、解脫,禅定、解脫就是見性,這是叁而一,一而叁,即叁即一,即一即叁,是謂之不二之法。慧海禅師《頓悟入道要門論》雲:“欲修何法,即得解脫?唯有頓悟一門,即得解脫。雲何爲頓悟?頓者,頓除妄念,放得下;悟者,悟無所得,看得破。問:從何而修?答:從根本修。雲何從根本修?答:心爲根本。雲何知心爲根本?答:《楞伽經》雲:心生即種種法生,心滅即種種法滅。《維摩經》雲:欲得淨土,當淨其心,隨其心淨,即佛土淨。《遺教經》雲:但製心一處(控製心在一處),無事不辦。經雲:聖人求心不求佛,愚人求佛不求心;智人調心不調身,愚人調身不調心。《佛名經》雲:罪從心生,還從心滅。由是之故,知道善惡一切皆是由于自己的心,所以心是根本。如果想求解脫,首先必須認清根本。要是不能通達這個道理,必定是徒勞無功,著相外求,無有是處。”禅門經雲:“于內覺觀,如一念頃,即證菩提。”而根本的修法,就是修習禅定。何謂“禅”?妄念不生爲禅。何謂“定”?坐見本性爲定。本性者,就是自己不生不滅的真心。“定者,對境無心,八風不能動。”八風是指:利益、衰耗、毀謗、榮譽、稱贊、譏刺、受苦、受樂,這八種境界。若能于此八種境界中如如不動,得此定者,雖是凡夫,即入佛位。《菩薩戒經》雲:“衆生受佛戒,即入諸佛位。”證得如此境界,就是解脫,就是不二法門。
宗又問。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。能曰。法師講涅槃經。經明見佛性。是佛法不二之法。如涅槃經高貴德王菩薩白佛言。犯四重禁。作五逆罪。及一闡提等。當斷善根佛性否。佛言。善根有二。一者常。二者無常。佛性非常非無常。是故不斷。名爲不二。一者善。二者不善。佛性非善非不善。是名不二。蘊之與界。凡夫見二。智者了達其性無二。無二之性。即是佛性。
印宗法師又問:“什麼是佛法不二之法?”六祖說:“法師講《涅槃經》,經明見佛性,是佛法不二之法。如《涅槃經》高貴德王菩薩對佛說:犯四重禁、作五逆罪,及一闡提等,應當斷善根佛性嗎?佛說:善根有二種,一者常,二者無常,佛性不是常,亦不是無常,是故說爲不斷,這就是不二之法。一者善,二者不善,佛性非善非不善,因此名爲不二之法。五蘊與十八界,凡夫見之以爲二,有智慧的人通達事理,知道其性本來不二,無二無別之性就是佛性。”
在這一番問答裏,六祖舉例《涅槃經》的經文,向印宗法師解釋什麼是佛法不二之法。“犯四重禁”是指根本戒,四種重罪就是殺生、偷盜、淫欲、大妄語。“作五逆罪”是指殺父、殺母、殺阿羅漢、惡意出佛身血、破和合僧。“一闡提”是印度話,意思是不信佛法、不信因果、不信業報、沒有慚愧心,這樣的人,諸佛菩薩都無法幫助他。《涅槃經》裏,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對佛說:如果犯四種根本大戒、毀謗大乘經論、造五種大逆不道的罪惡、又不信佛法的人,如是等人要是還有佛性的話,爲何還要墮地獄?這些人要是還有佛性的話,佛爲何又說無常樂我淨?沒有善根的人叫“一闡提”,沒有善根的人,他的佛性何以不斷?佛性要是斷了,爲何又說有常樂我淨?如其不斷,爲何又稱他爲一闡提?佛陀對于這一連串的問題,就以“佛性非內非外、佛性非有漏非無漏、佛性非常非無常,是故不斷”的道理,來解答高貴德王菩薩的疑問。
“五蘊”也叫做五陰,是指“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”五類。“色”是指一切物質的總代名詞,就是百法中的五根、六塵,十一法。“受、想”是心所有法中的二法。“行”,除受想之外,包括心所有法中其余四十九法,及不相應行法的二十四法。“識”是通指八識。所以,五蘊已全部包含一切有爲生滅法。“十八界”是六根、六塵、六識。凡夫妄見,愚癡迷惑,不明真相,故說爲二。智者明了事理,通達真相,于一切法不起有無分別妄念,無心無念,則五蘊十八界皆空。所以,蘊之與界,無二無別。
印宗聞說。歡喜合掌言。某甲講經。猶如瓦礫。仁者論義。猶如真金。
印宗法師聽了六祖所說,心裏非常歡喜,恭敬合掌說:“某甲講經,猶如瓦礫;仁者論述經中的義理,猶如真金。”我們從印宗法師的言詞、態度上來看,印宗法師的確是非常人也。蓮池大師說得好:“六祖既然接受黃梅五祖的心印,避難隱藏在屠戶獵人傭賤一十六年。以後他遇到印宗法師的講席,出風幡語,爲印宗法師聽到而延入,爲他剃染,禮請升座說法。人知六祖之爲龍天推出矣,未知印宗之不可及也。其自言:“某甲講經,猶如瓦礫;仁者論義,猶如真金。”要曉得,印宗法師已經久居講席,已是前輩的大法師,若是法師人我不忘,貢高我慢,好勝之心尚在,怎麼能如是尊賢重道、舍己從人,以至于如此?六祖固然是乘願再來之人,而印宗法師亦是六祖同一類人物。聖賢聚會,豈偶然而已哉!”
于是爲能剃發。願事爲師。能遂于菩提樹下開東山法門。能于東山得法。辛苦受盡。命似懸絲。今日得與史君官僚僧尼道俗同此一會。莫非累劫之因。亦是過去生中供養諸佛。同種善根。方始得聞如上頓教得法之因。教是先聖所傳。不是惠能自智。願聞先聖教者。各令淨心。聞了各自除疑。如先世聖人無別。
印宗于是爲惠能剃發,願意事師六祖大師。惠能在智藥叁藏手植的菩提樹下開演東山禅宗頓教法門。惠能于東山得法以後,受盡辛苦,生命就像懸絲般的危險。今天能與史君、官僚及僧尼道俗共同聚集在此一會,莫非是多生多劫所結的法緣。亦是過去生中供養諸佛,同種善根,方才有緣聞得如上頓教得法的因緣。教法是先聖所傳,並不是惠能自智。願欲聽聞古聖先賢教法之人,自己先要淨自心,用清淨心聽法。聽了以後,各自除疑生信,就如先世聖人一樣而沒有差別了。在這一段中,最重要的開示就是得法端在淨心除疑。《金剛經》雲:“信心清淨,則生實相。”不但參禅需要淨心,研教、念佛亦必須清淨心才能大開圓解、一心不亂。
師複告衆曰。善知識。菩提般若之智。世人本自有之。只緣心迷。不能自悟。須假大善知識示導見性。當知愚人智人。佛性本無差別。只緣迷悟不同。所以有愚有智。
六祖告訴大衆:“善知識!菩提般若的智慧,世間衆生本來自己就有,只因一念妄緣,不覺心迷而不能自悟,必須借助大善知識來指導見性…
《六祖壇經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