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。應當知道,愚人智人佛性本無差別,只因迷悟不同,所以才有愚人智人不同。”六祖說“佛性本無差別”,的確一切衆生皆有佛性,故一切法平等。又說:“人人具足,個個圓成,本來是佛,與佛無異。”迷則佛是衆生;悟則衆生是佛。迷人向文字中求,悟人向心地而覺。迷人修因待果,悟人了心無相。悟時本性不增,迷時本性不減,是真正平等,一切佛經無非令人悟入此事而已。迷者執著身心爲我,悟者智照應用自在。愚人分別著相自生障礙,智人見性事事無礙。菩薩觸物懂得用觀照的功夫,無所不照;聲聞怕境昧心。悟者日用無生,迷者現前不覺。從這些話中我們體會到,佛與衆生其實只不過是迷悟不同而已。
吾今爲說摩诃般若波羅蜜法。使汝等各得智慧。志心谛聽。吾爲汝說。善知識。世人終日口念般若。不識自性般若。猶如說食不飽。口但說空。萬劫不得見性。終無有益。
六祖說:“吾今爲說摩诃般若波羅蜜法,使你們大衆各得悟入自性智慧。志心谛聽,我爲你們說。善知識!世間人終日口頭上念著般若,卻不識自性般若,猶如說食終不能飽。口但說空,心不能行,如是,雖經萬劫亦不會明心見性,終究是無有益處。”六祖此話說得極是!世間作惡者多,心善者少;能講的多,肯行的少。要不是久植善根,于佛教法如何便生信解、心行不退?六祖曾說:“口雖誦經,光明不生,必須外誦內行,依文字般若起觀照般若,定慧等持,方得見性。”《楞嚴經》雲:“雖有多聞,若不修行,與不聞等”;畢竟不能證得自性般若。
善知識。摩诃般若波羅蜜是梵語。此言大智慧到彼岸。此須心行。不在口念。口念心不行。如幻如化如露如電。口念心行。則心口相應。本性是佛。離性無別佛。
六祖解釋“摩诃般若波羅蜜多”名詞的意義,“摩诃”譯作“大”;“般若”譯作“智慧”;“波羅蜜”譯作“到彼岸”,也就是我們常說的“到家”,有究竟圓滿的意思。這一句梵語譯成中文是“究竟圓滿的大智慧”。這究竟圓滿的大智慧,須要心行觀照才能證得,而不是只在口頭上念念就可證得。口念心行,則心口相應。本性是佛,離性無別佛。《楞伽經》雲:“心外見法爲外道。如果悟得自心本性,就是菩提涅槃,離一切生死故。”
何名摩诃。摩诃是大。心量廣大。猶如虛空。無有邊畔。亦無方圓大小。亦非青黃赤白。亦無上下長短。亦無嗔無喜。無是無非。無善無惡。無有頭尾。諸佛刹土。盡同虛空。世人妙性本空。無有一法可得。自性真空。亦複如是。
六祖在此處教導我們心行的方法,譬如說,“摩诃是大”的意思,就是要體會到“心量廣大,猶如虛空”。平等心中,清淨心中,正如古人所說:“了了見,無一物;亦無人,亦無物。大千沙界海中浮漚,一切賢聖如電如露,一切不如心性真實。”
“世人妙性本空,無有一法可得。自性真空,亦複如是。”若于此處會得,豈非當下證得“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”,一切諸法無實無虛,這是真見,這是親證諸法實相。黃檗禅師說:此心即是佛,更無別佛,亦無別心。此心明淨,猶如虛空,無一點相貌。這是講真心體用。舉心動念,這是指妄心迷動,不守自性,就與自性相悖,這就叫做著相。不是真心著相,而是在真心上附帶著的妄心虛妄執著。無始以來,從來就沒有著相的佛。菩薩修六度萬行,欲求成佛,即是次第;但是自無始以來,也沒有一個次第佛。因此,只要悟明一心,本來無一物,無有少法可得,這就是真佛。佛與衆生,同一真心,無二無別。此心猶如虛空,從無雜染,也無壞失。又如日光遍照時,虛空未曾明,日落不照時,虛空未曾暗。明暗的境界自相陵奪,虛空之性卻從來不改變。佛及衆生,真心亦如此。當你見佛時,你就以爲佛是清淨、光明、解脫的好相;而你見衆生時,你就以爲衆生是染著、愚昧、生死的惡相,若作如此見解,就是經過像恒河沙數的無量劫修行,也不能證得菩提。是何緣故?因爲著相。所以說,“唯此一心,更無微塵許法可得。”此心就是佛。可惜如今學道之人,不悟一真,定要在心上生心,知見立知,向外求佛,著相修行,皆是不如法、不相應,皆是迷失菩提道。經雲:“供養十方諸佛,不如供養一個無心道人。”爲什麼?因爲無心是指無一切妄心、純一真心用事的真佛。由此可知,大乘佛法教學的旨趣所在。
善知識。莫聞吾說空便即著空。第一莫著空。若空心靜坐。即著無記空。
善知識!莫聞吾說空,你就去執著空。修行人第一要緊的事,就是不可以執著空。若空心靜坐,一切都不思念以爲究竟,就是執著空相,執著斷滅法,就是執著善惡都不緣的無記空。永嘉大師說:這個境界是“昏住”,不是真心。
善知識。世界虛空。能含萬物色像。日月星宿。山河大地。泉源溪澗。草木叢林。惡人善人。惡法善法。天堂地獄。一切大海。須彌諸山。總在空(虛空)中。世人性空。亦複如是。
《大智度論》雲:“性空者,諸法性常空,假來相續故,似若不空。”其實是空。小乘人于十二入中(六根爲能入、六塵爲所入),無我、無我所,說明性空。大乘說:十二入我我所無故空;十二入體性本無,所以說性空。再說,如果確知無我,更無我所有,自然就證得法性空。因爲凡夫迷著我相,及妄執我所有,所以不見法性空。佛見到諸法真實相,告訴我們“無我、無我所”。聰明伶俐漢,聽了言下應當徹悟一切法空。我相、我所有法尚且不執著,何況其余一切諸法!“衆生空、法空終歸一義,是名性空。”又雲:“性空者,一切諸法性,本末常自空,何況現在!因緣常空,何況果報!”又雲:“空者性自空,不從因緣生。若從因緣生,則不名性空。”又雲:“什麼是性空?不論是有爲法的體性或是無爲法的體性,總是性空。非生非滅,非常非斷,無有作者,法爾如是,是名性空。”
前面一段講的是破除一切執著,以顯明性空理體。下一段說的是性空的大用周遍,一如虛空之遍含萬物一樣。
善知識。自性能含萬法。是大。萬法在諸人性中。若見一切人惡之與善。盡皆不取不舍。亦不染著。心如虛空。名之爲大。故曰摩诃。善知識。迷人口說。智者心行。又有迷人。空心靜坐。百無所思。自稱爲大。此一輩人。不可與語。爲邪見故。善知識。心量廣大。遍周法界。用即了了分明。應用便知一切。一切即一。一即一切。去來自由。心體無滯。即是般若。
善知識!自性能包含萬法就是大,萬法就在諸人自性中。如果見一切人的善或惡,全都不取不舍,亦不染著,心境了了如同虛空,就稱之爲大,印度梵語叫做“摩诃”。善知識!迷而不悟之人,只有口頭上說說而已。覺悟之智者,則在觀照心行,真正的用功夫。又有一輩迷人,空心靜坐,百無所思,什麼也不思念,著于無記空,自以爲這就是大。像這樣一類的人,不足以與他談論摩诃般若法門,因爲他們已經墮落在邪見的緣故。善知識!心量廣大,周遍法界。用時,即了了分明,無有障礙。用後,便感知一切圓融相即。一法即是一切法,一切法即是一法,去來自由,心無所滯,這就是般若。
六祖在這一番開示中指出,心空爲大,而大用是周遍法界的。這裏所講的心量,是指如來實證的心量。離一切之所緣及能緣,于一切境緣不起心、不動念,無有一法可得,無有一念可生,說明爲心量。這就是般若理體,廣大無邊,包含萬法,了然分明。叁祖《信心銘》雲:“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,但能如是,何慮不畢。”《傳心法要》雲:“若能了知心外無境,境外無心,心境無二,一切即一心,一心即一切,更無挂礙。又雲: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。諸佛圓通,更無增減。流入六道,處處皆圓。萬類之中,個個是佛。譬如一團水銀,分散諸處,顆顆皆圓;若不分時,只是一塊。此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。”永嘉大師雲:“一性圓通一切性,一法遍含一切法。一月普現一切水,一切水月一月攝。諸佛法身入我性,我性同共如來合。”一與一切融,是說明其體性是無礙的。《華嚴經.初發心菩薩功德品》雲:“一切中知一,一中知一切。”是爲佛教最究極之說。因爲一切萬法在一真法界中,雖現種種差別相,而其本體中則無絲毫差別。種種萬法,都是絕對的,而與一切法消融時,知其一,就知一切。如嘗海水一滴,就能知道一切大海水的堿味。這個道理在華嚴、天臺兩家發揮最多,我們應當細心體會,更應當修學契入,親證得一真法界,才是學佛的究竟。
善知識。一切般若智。皆從自性而生。不從外入。莫錯用意。名爲真性自用。一真一切真。心量大事。不行小道。口莫終日說空。心中不修此行。恰似凡人自稱國王。終不可得。非吾弟子。
這一節經文是六祖開示我們“真性自用”。真智慧是自己自性本來具足的,教我們不要向外求,不要錯用了心意識。須知般若智慧是清淨自在,是真實無妄,是無知而無所不知,體用皆遍虛空法界而無礙;而心意識是染汙有礙,是虛妄不實,是有知而有所不知。所以,六祖告訴我們:修行要從日常生活中求真性自用,才能契入一真法界,親見一切法不二;不二之法,就是一切真實,就是佛法。如此修學法,與交光大師《楞嚴正脈》說的“舍識用根”一樣。交光大師教我們要舍心意識;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時,不用心意識。換言之,離分別,不用六識;離執著,不用末那識;無有塵境落謝影子,不用阿賴耶識。舍離心意識,便是般若智照,便是真性自用,自見一真、一切真實境界。
六祖要我們明了心量大事,不行小道。“心量”是指離一切妄心(即受想行識)所顯的真如心量,這是大事;也就是破迷開悟,入佛知見。這句話的意思是,學佛修行要知道拓開自性平等、清淨一如、廣大無邊的心量,才能成就明心見性、入佛知見、一心不亂、一真法界的大事。又勸我們不要行小道。一切不以見性、一心不亂、入佛知見爲目的之修學,都屬于小道,特別是指空心靜坐、著無…
《六祖壇經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