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六祖壇經講記▪P9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記空者,不要口裏終日說空,而心中不修真空般若智慧之行。這樣之人,非我學生。

  善知識。何名般若。般若者。唐言智慧也。一切處所。一切時中。念念不愚。常行智慧。即是般若行。一念愚。即般若絕。一念智。即般若生。世人愚迷。不見般若。口說般若。心中常愚。當自言我修般若。念念說空。不識真空。般若無形相。智慧心即是。若作如是解。即名般若智。何名波羅蜜。此西國語。唐言到彼岸。解義離生滅。著境生滅起。如水有波浪。即名爲此岸。離境無生滅。如水常通流。即名爲彼岸。故號波羅蜜。

  善知識!何謂“般若”?梵語般若,中國語譯作“智慧”。于一切處所,一切時中,心心念念了達一切諸法實相,不起分別執著,不生妄念,如如不動,不迷不愚,常行智慧覺照;如《心經》說的“行深般若,照見五蘊皆空”一樣,這就是般若行。倘若一念愚昧,就是般若智慧斷絕;一念覺而不迷,就是智慧生起。世間人愚迷不悟,不知道運用方便般若提起自性觀照般若,以至于不能親見實相般若。口裏雖說般若,其實心中恒常愚昧執著。雖常自言我修般若,念念口裏說空,卻不識真空之理。般若實相是沒有形相可得的,智慧心就是無形相、脫根脫塵、靈光獨耀的般若實相。若作如是解,即名般若智。

  何謂“波羅蜜”?這是印度話,中國語譯作“彼岸到”。彼岸到是印度的文法,順中國的意思應該譯作“到彼岸”,意思是“了解義理,遠離生滅”。譬如說,著境生滅起,如水有波浪,是名此岸。離境無生滅,如水流通,是名彼岸,所以稱作波羅蜜。“波羅蜜”,一般解釋是以生死稱爲此岸,而以不生不滅稱爲彼岸。此岸就是指娑婆,彼岸是指佛地。超凡入聖,也就是由此岸而度之彼岸。度脫的方法,佛經裏面說有八萬四千法門,法門雖多,原理、綱領只有一個,就是“摩诃般若波羅蜜”。因爲唯有摩诃般若波羅蜜,才能破除根本的迷惑,即破“根本無明”。我們從修學綱領來講,就是戒學、定學、慧學;叁學是以般若爲根本,而以定學爲樞紐,以戒學爲幫助。

  善知識。迷人口念。當念之時。有妄有非。念念若行。是名真性。悟此法者。是般若法。修此行者。是般若行。不修即凡。一念修行。自身等佛。善知識。凡夫即佛。煩惱即菩提。前念迷。即凡夫。後念悟。即佛。前念著境。即煩惱。後念離境。即菩提。善知識。摩诃般若波羅蜜。最尊最上最第一。無住無往亦無來。叁世諸佛皆從中出。當用大智慧打破五蘊煩惱塵勞。如此修行。定成佛道。變叁毒爲戒定慧。

  善知識!迷失本性而不覺悟之人,只知道口念,念時就已不真,已經錯了。如果能念念心行覺照,才是真實不妄的真如自性。悟得此自性,就是般若法。隨順自性修行,就是般若行。不如是修行就是凡夫,若能一念如法修行,自身當下就與諸佛平等無異。善知識!凡夫原本就是佛,煩惱本來就是菩提。前念迷失自性,即是凡夫;後念悟得自性,即是佛。前念執著塵境,即是煩惱起;後念離境一切不執著,即是菩提現前。善知識!摩诃般若波羅蜜,究竟圓滿,離生滅到彼岸的大智慧,是最尊貴、最高尚、最第一的佛法。無住無往亦無來,叁世諸佛皆從此般若法中出現。應當運用這大智慧打破五蘊煩惱塵勞,如此修行,定成佛道,轉變貪嗔癡叁毒煩惱爲戒定慧叁無漏學。

  六祖大師在這番開示中,指點我們修般若行的方法。首先教我們必須認識般若法的重要性,肯定般若在佛法中的地位是最尊、最上、最爲第一。佛住世說法四十九年,說般若法占去二十二年,可見此法重要,無怪乎六祖特別強調。怎麼悟、怎麼修?古人說:“如果體會得施爲運動靈覺之性,就是諸佛之心。前佛後佛,只言傳心,更無別法。”若真識得自性,則對一切萬法全體消融,一念化爲無上智覺,當下了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,聖凡一體,煩惱菩提原本不二。這是說悟此法者。修此法門,就是運用觀照般若觀照五蘊皆空,轉煩惱爲菩提。《阿含經》雲:“色如聚沫”,色即是空;“受如浮泡,想如野馬,行如芭蕉,識如幻法”,受想行識,亦複皆空。

  衆生的病根,佛說是貪嗔癡叁毒根本煩惱。一、“貪悭”毒害,以迷心對于一切順心之境求取無厭。二、“嗔恚”毒害,以迷心對于一切不順心的境緣起忿怒嗔恚。叁、“愚癡”毒害,是指愚迷的癡心,亦稱作無明,迷于一切境緣而不能覺悟其理事真實相。此叁毒煩惱是一切煩惱、不善法之根源。佛教教學,就是針對此叁毒,從根本下手對治。所以,如來立教,也只有叁法:一是“戒學”,二是“定學”,叁是“慧學”。防非止惡,除身口之過,是戒學宗旨;息慮靜緣,使心意不散亂,是定學宗旨;破迷開悟,斷惑證真,是慧學宗旨。戒學是手段、是方便,無戒學則不能生定,無定則不能生慧。因此,戒定慧叁學相資相成,如鼎之叁足不可缺一。佛法無他,只是轉貪欲爲淨戒,轉嗔恚爲禅定,轉愚癡爲般若智慧而已。佛教大意:“諸惡莫作,衆善奉行,自淨其意,是諸佛教。”前二句是戒學,自淨其意是定慧,這是一切諸佛教化衆生的基本方針。

  修學的最初方便,最初下手入門處,無過于背誦經典。經典,包括儒家的《四書》、《五經》,是佛祖聖哲們親證的實相般若。實相般若只能悟,不可求解,因爲實相是圓融無礙的,所以經典中字字句句也都包含無量義理,開悟之後一切明了,才能證得其大用無方無量妙義。因此,古德教童蒙,佛門教沙彌,都是自背誦經典入門。背誦經典時,自然不起妄想,就是“諸惡莫作”。經典是聖賢自性實相般若,是善中之善,背誦就是“衆善奉行”,這是修根本戒學;背誦時,必須收拾放心、專心一志,這是修根本定學;背誦時,字字句句了了分明,這是修根本慧學。直至背過千遍萬遍,叁學成就,叁慧頓開,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,轉識成智,頓超叁乘,成佛作祖,如是殊勝功德利益成果,即使十方諸佛也是說之不盡!背誦經典乃是叁學叁慧一次完成的最究竟、大圓滿的修法,好老師無不勸導學生背書,就是這個道理。背書的目的,不是在熟記書中文辭義理,而是在修戒定慧,是在求大徹大悟。背誦是完成叁學叁慧的方便法門,這一點是必須明白的。

  明末蕅益大師說:叁聚淨戒的作用,就是克製叁毒心,成就無量善法聚。“叁聚淨戒”:第一“誓斷一切惡”,第二“誓修一切善”,第叁“誓度一切衆生”。菩薩在過去因地中修行時,爲了對治叁毒而發叁誓願:誓持一切淨戒,對治貪毒;誓斷一切惡、常修一切善,對治嗔毒;誓度一切衆生,故常修慧,對治癡毒。由于能持如是戒定慧叁種淨戒法,所以能超越叁毒,成就佛道。這些都是說明修行的綱領。照見五蘊皆空,成就理事無礙,變叁毒爲戒定慧,成就事事無礙,這是真正的修般若行。我們要是明了這個道理,可見菩薩行原來就在日用平常,念念將貪心、嗔心、癡心變化爲叁學叁慧而已。

  善知識。我此法門。從一般若生八萬四千智慧。何以故。爲世人有八萬四千塵勞。若無塵勞。智慧常現。不離自性。悟此法者。即是無念無憶無著。不起诳妄。用自真如性。以智慧觀照。于一切法不取不舍。即是見性成佛道。

  善知識!我此法門,從一實相般若觀照,能生八萬四千智慧。爲什麼?因爲世人有八萬四千塵勞煩惱緣故。如果世間人沒有塵勞煩惱,般若智慧就會常時現前,念念與自性相應,念念不離自性。了悟此法門之人,即是沒有妄念,亦無思量執著,不起诳妄,隨緣運用自真如性,用智慧觀照一切法,于一切法,不論是有爲無爲、世間法或出世間法,都能不取不舍,如此便是見自真性成佛道。

  六祖大師這段開示,是教導我們明心見性成佛道的修學法。一真實相、一乘佛法,是以無念爲宗。何謂“無念”?所謂無念,是指無妄念,亦是正念的別名。古德說:“無念者,心體靈知,湛寂不動,如鏡照物,如燈顯像。像的好醜、物的大小,鏡子和燈都不知道;雖然不知道,但是燈和鏡子都照得清清楚楚。真心理體,湛寂而靈明覺知,起用就是見聞覺知,其中若覓一毫妄念相,確實是了不可得,故稱無念。”無念不是什麼都不念,是無一切分別、嫉妒等妄念。無念之念,生無生相,住無住相,異無異相,滅無滅相,于一切法中親見其不一不異,當下便契入自性,見到自家的本來面目。六祖說的“從一般若”,便是指此,亦稱作根本智。此處說的“一”,是“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”的一,是“一多不二”的一,而非是數目的“一”。唯一是真,唯一是如。《華嚴》的“一真”、淨土的“一心”,就是此處的“一般若”。唯“一”是根本智,其對境能生無量智慧,何止八萬四千?證得一心時,再看經論,字字句句本來具足無量妙義;無量德慧亦從來無有隱藏,原本就存在我們的現前。入此境界,自然于一切法不取不舍,無憶無著,不起诳妄,這就是從一般若生八萬四千智慧,這就是見性成佛的道路。

  善知識。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叁昧者。須修般若行。持誦金剛般若經。即得見性。當知此功德無量無邊。經中分明贊歎。莫能具說。此法門是最上乘。爲大智人說。爲上根人說。小根小智人聞。心生不信。何以故。譬如。天龍下雨于閻浮提。城邑聚落悉皆漂流。如漂棗葉。若雨大海。不增不減。若大乘人。若最上乘人。聞說金剛經。心開悟解。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。自用智慧常觀照故。不假文字。譬如雨水。不從天有。元是龍能興致。令一切衆生一切草木有情無情。悉皆蒙潤。百川衆流卻入大海合爲一體。衆生本性般若之智。亦複如是。

  善知識!如果要想證入甚深一真法界及般若正定之人,必須要修般若行,持誦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》,即能得見自性。應當知道,這部《金剛經》的功德是無量無邊,經中已經分明較量贊歎,不能盡述。這個法門是最上乘的教學法,專爲有大智慧人說,專爲有上等根性人說。若是小根性、小智慧之人,聽了如此法門,心裏必定…

《六祖壇經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公案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