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六祖坛经讲记▪P8

  ..续本文上一页。应当知道,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,只因迷悟不同,所以才有愚人智人不同。”六祖说“佛性本无差别”,的确一切众生皆有佛性,故一切法平等。又说:“人人具足,个个圆成,本来是佛,与佛无异。”迷则佛是众生;悟则众生是佛。迷人向文字中求,悟人向心地而觉。迷人修因待果,悟人了心无相。悟时本性不增,迷时本性不减,是真正平等,一切佛经无非令人悟入此事而已。迷者执著身心为我,悟者智照应用自在。愚人分别著相自生障碍,智人见性事事无碍。菩萨触物懂得用观照的功夫,无所不照;声闻怕境昧心。悟者日用无生,迷者现前不觉。从这些话中我们体会到,佛与众生其实只不过是迷悟不同而已。

  吾今为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。使汝等各得智慧。志心谛听。吾为汝说。善知识。世人终日口念般若。不识自性般若。犹如说食不饱。口但说空。万劫不得见性。终无有益。

  六祖说:“吾今为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,使你们大众各得悟入自性智慧。志心谛听,我为你们说。善知识!世间人终日口头上念著般若,却不识自性般若,犹如说食终不能饱。口但说空,心不能行,如是,虽经万劫亦不会明心见性,终究是无有益处。”六祖此话说得极是!世间作恶者多,心善者少;能讲的多,肯行的少。要不是久植善根,于佛教法如何便生信解、心行不退?六祖曾说:“口虽诵经,光明不生,必须外诵内行,依文字般若起观照般若,定慧等持,方得见性。”《楞严经》云:“虽有多闻,若不修行,与不闻等”;毕竟不能证得自性般若。

  善知识。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梵语。此言大智慧到彼岸。此须心行。不在口念。口念心不行。如幻如化如露如电。口念心行。则心口相应。本性是佛。离性无别佛。

  六祖解释“摩诃般若波罗蜜多”名词的意义,“摩诃”译作“大”;“般若”译作“智慧”;“波罗蜜”译作“到彼岸”,也就是我们常说的“到家”,有究竟圆满的意思。这一句梵语译成中文是“究竟圆满的大智慧”。这究竟圆满的大智慧,须要心行观照才能证得,而不是只在口头上念念就可证得。口念心行,则心口相应。本性是佛,离性无别佛。《楞伽经》云:“心外见法为外道。如果悟得自心本性,就是菩提涅槃,离一切生死故。”

  何名摩诃。摩诃是大。心量广大。犹如虚空。无有边畔。亦无方圆大小。亦非青黄赤白。亦无上下长短。亦无嗔无喜。无是无非。无善无恶。无有头尾。诸佛刹土。尽同虚空。世人妙性本空。无有一法可得。自性真空。亦复如是。

  六祖在此处教导我们心行的方法,譬如说,“摩诃是大”的意思,就是要体会到“心量广大,犹如虚空”。平等心中,清净心中,正如古人所说:“了了见,无一物;亦无人,亦无物。大千沙界海中浮沤,一切贤圣如电如露,一切不如心性真实。”

  “世人妙性本空,无有一法可得。自性真空,亦复如是。”若于此处会得,岂非当下证得“心包太虚,量周沙界”,一切诸法无实无虚,这是真见,这是亲证诸法实相。黄檗禅师说:此心即是佛,更无别佛,亦无别心。此心明净,犹如虚空,无一点相貌。这是讲真心体用。举心动念,这是指妄心迷动,不守自性,就与自性相悖,这就叫做著相。不是真心著相,而是在真心上附带著的妄心虚妄执著。无始以来,从来就没有著相的佛。菩萨修六度万行,欲求成佛,即是次第;但是自无始以来,也没有一个次第佛。因此,只要悟明一心,本来无一物,无有少法可得,这就是真佛。佛与众生,同一真心,无二无别。此心犹如虚空,从无杂染,也无坏失。又如日光遍照时,虚空未曾明,日落不照时,虚空未曾暗。明暗的境界自相陵夺,虚空之性却从来不改变。佛及众生,真心亦如此。当你见佛时,你就以为佛是清净、光明、解脱的好相;而你见众生时,你就以为众生是染著、愚昧、生死的恶相,若作如此见解,就是经过像恒河沙数的无量劫修行,也不能证得菩提。是何缘故?因为著相。所以说,“唯此一心,更无微尘许法可得。”此心就是佛。可惜如今学道之人,不悟一真,定要在心上生心,知见立知,向外求佛,著相修行,皆是不如法、不相应,皆是迷失菩提道。经云:“供养十方诸佛,不如供养一个无心道人。”为什么?因为无心是指无一切妄心、纯一真心用事的真佛。由此可知,大乘佛法教学的旨趣所在。

  善知识。莫闻吾说空便即著空。第一莫著空。若空心静坐。即著无记空。

  善知识!莫闻吾说空,你就去执著空。修行人第一要紧的事,就是不可以执著空。若空心静坐,一切都不思念以为究竟,就是执著空相,执著断灭法,就是执著善恶都不缘的无记空。永嘉大师说:这个境界是“昏住”,不是真心。

  善知识。世界虚空。能含万物色像。日月星宿。山河大地。泉源溪涧。草木丛林。恶人善人。恶法善法。天堂地狱。一切大海。须弥诸山。总在空(虚空)中。世人性空。亦复如是。

  《大智度论》云:“性空者,诸法性常空,假来相续故,似若不空。”其实是空。小乘人于十二入中(六根为能入、六尘为所入),无我、无我所,说明性空。大乘说:十二入我我所无故空;十二入体性本无,所以说性空。再说,如果确知无我,更无我所有,自然就证得法性空。因为凡夫迷著我相,及妄执我所有,所以不见法性空。佛见到诸法真实相,告诉我们“无我、无我所”。聪明伶俐汉,听了言下应当彻悟一切法空。我相、我所有法尚且不执著,何况其余一切诸法!“众生空、法空终归一义,是名性空。”又云:“性空者,一切诸法性,本末常自空,何况现在!因缘常空,何况果报!”又云:“空者性自空,不从因缘生。若从因缘生,则不名性空。”又云:“什么是性空?不论是有为法的体性或是无为法的体性,总是性空。非生非灭,非常非断,无有作者,法尔如是,是名性空。”

  前面一段讲的是破除一切执著,以显明性空理体。下一段说的是性空的大用周遍,一如虚空之遍含万物一样。

  善知识。自性能含万法。是大。万法在诸人性中。若见一切人恶之与善。尽皆不取不舍。亦不染著。心如虚空。名之为大。故曰摩诃。善知识。迷人口说。智者心行。又有迷人。空心静坐。百无所思。自称为大。此一辈人。不可与语。为邪见故。善知识。心量广大。遍周法界。用即了了分明。应用便知一切。一切即一。一即一切。去来自由。心体无滞。即是般若。

  善知识!自性能包含万法就是大,万法就在诸人自性中。如果见一切人的善或恶,全都不取不舍,亦不染著,心境了了如同虚空,就称之为大,印度梵语叫做“摩诃”。善知识!迷而不悟之人,只有口头上说说而已。觉悟之智者,则在观照心行,真正的用功夫。又有一辈迷人,空心静坐,百无所思,什么也不思念,著于无记空,自以为这就是大。像这样一类的人,不足以与他谈论摩诃般若法门,因为他们已经堕落在邪见的缘故。善知识!心量广大,周遍法界。用时,即了了分明,无有障碍。用后,便感知一切圆融相即。一法即是一切法,一切法即是一法,去来自由,心无所滞,这就是般若。

  六祖在这一番开示中指出,心空为大,而大用是周遍法界的。这里所讲的心量,是指如来实证的心量。离一切之所缘及能缘,于一切境缘不起心、不动念,无有一法可得,无有一念可生,说明为心量。这就是般若理体,广大无边,包含万法,了然分明。三祖《信心铭》云:“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,但能如是,何虑不毕。”《传心法要》云:“若能了知心外无境,境外无心,心境无二,一切即一心,一心即一切,更无挂碍。又云: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。诸佛圆通,更无增减。流入六道,处处皆圆。万类之中,个个是佛。譬如一团水银,分散诸处,颗颗皆圆;若不分时,只是一块。此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。”永嘉大师云:“一性圆通一切性,一法遍含一切法。一月普现一切水,一切水月一月摄。诸佛法身入我性,我性同共如来合。”一与一切融,是说明其体性是无碍的。《华严经.初发心菩萨功德品》云:“一切中知一,一中知一切。”是为佛教最究极之说。因为一切万法在一真法界中,虽现种种差别相,而其本体中则无丝毫差别。种种万法,都是绝对的,而与一切法消融时,知其一,就知一切。如尝海水一滴,就能知道一切大海水的碱味。这个道理在华严、天台两家发挥最多,我们应当细心体会,更应当修学契入,亲证得一真法界,才是学佛的究竟。

  善知识。一切般若智。皆从自性而生。不从外入。莫错用意。名为真性自用。一真一切真。心量大事。不行小道。口莫终日说空。心中不修此行。恰似凡人自称国王。终不可得。非吾弟子。

  这一节经文是六祖开示我们“真性自用”。真智慧是自己自性本来具足的,教我们不要向外求,不要错用了心意识。须知般若智慧是清净自在,是真实无妄,是无知而无所不知,体用皆遍虚空法界而无碍;而心意识是染污有碍,是虚妄不实,是有知而有所不知。所以,六祖告诉我们:修行要从日常生活中求真性自用,才能契入一真法界,亲见一切法不二;不二之法,就是一切真实,就是佛法。如此修学法,与交光大师《楞严正脉》说的“舍识用根”一样。交光大师教我们要舍心意识;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时,不用心意识。换言之,离分别,不用六识;离执著,不用末那识;无有尘境落谢影子,不用阿赖耶识。舍离心意识,便是般若智照,便是真性自用,自见一真、一切真实境界。

  六祖要我们明了心量大事,不行小道。“心量”是指离一切妄心(即受想行识)所显的真如心量,这是大事;也就是破迷开悟,入佛知见。这句话的意思是,学佛修行要知道拓开自性平等、清净一如、广大无边的心量,才能成就明心见性、入佛知见、一心不乱、一真法界的大事。又劝我们不要行小道。一切不以见性、一心不乱、入佛知见为目的之修学,都属于小道,特别是指空心静坐、著无…

《六祖坛经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公案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