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輕人受過科學教育的,聽到這一句話,前面兩句話他沒有問題,這一句話他說:“這是迷信,這是宗教”。其實我們把這句話換一種講法,他就不反對了。科學家現在確確實實證明空間是多維次的,我們住在叁度空間,現在知道有四度空間、五度空間。黃念祖老居士他是個研究科學的,他從西方科學報導裏面,他寫了一篇文章,我把它附在《無量壽經注解》的後面,諸位看看就明了了。現在科學家確確實實證實有十一度不同維次空間的存在;換句話說,我們宗教裏面講的天地鬼神,實際上就是科學家所說的不同維次空間的生物;我們跟他們應該怎麼相處?
如果這叁種關系搞清楚了,都能夠平等對待、和睦相處,那我們的社會真的就是風調雨順、國泰民安,一定是安定、繁榮、幸福,每一個人都過美滿的生活。佛教教導我們是生活的教育,真正幸福美滿的教育。我們要想過好日子,就像歐陽竟無居士所說的“必需要學習”,就是要把佛教認識清楚。
釋迦牟尼佛這個人,如果用今天我們一般社會的看法給他定位,他是什麼地位?諸位一定要知道,他不是神,他也不是仙人,他是人。他是一個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家,這是我們尊稱他,實際上他是一個多元文化社會教育的義務工作者。我們知道他是王子出身,他的願力弘深、眼光深遠、悲心很重,他發的願是爲一切衆生服務、幫助一切衆生解決苦難的問題。他知道這樁事情政治做不到,所以他不去繼承他父親的事業,舍棄王位。他也知道這樁事情軍事、武力也辦不到,我們在經典裏面讀到,世尊年輕的時候武藝超群,所以他也不去作將軍,也不去作統帥,把這個統統放下了;用現在話來講,科學、技術、經濟都不能解決,什麼能解決?教育能解決,他最後選擇這個行業。于是我們這才明了,解決社會問題,最重要的、最殊勝的、最有效果的是教育。于是我們再仔細觀察釋迦牟尼佛選擇的這個行業,不但一生教學以身作則,做出榜樣來給我們看。雖然是出家,他的父親是帝王,他可以蓋一個很好的寺廟,可以過很舒服的生活,他爲什麼要樹下一宿、日中一食、沿門托缽?爲什麼?他教導我們,如果真正從事于教學的事業,一定要自己給一切衆生做出最好的榜樣,你所教的,人家才肯相信、才肯接受。你自己做不到,怎麼能教別人做到?
佛教人“以戒爲師、以苦爲師”,你要不能過清苦的生活,你的煩惱習氣決定斷不了。佛在《華嚴經》上告訴我們:“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,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”,這一句話重要!我們每一個人的智慧都跟釋迦牟尼佛一樣,能力也一樣,那個“德”是講能力,真的是萬德萬能,能力也一樣,真的是無所不知、無所不能。下面是“相”,相好也一樣,你的相,相貌好,身體好。這才真正叫究竟圓滿的幸福。現在我們爲什麼都喪失掉?智慧喪失掉了,能力喪失掉了,相好也喪失掉了,佛一語道破,是你的妄想、分別、執著造成今天這個樣子。我們佛門講“業障”、“罪障”。業障、罪障是什麼?就是妄想分別執著。如果不肯吃苦頭、不肯過清苦的生活,你的貪嗔癡慢天天在增長。
所以我這些年來教導同學們,我說你們要想入佛門、要想過佛菩薩的生活,佛菩薩的生活就像方東美先生所說的“人生最高的享受”。我被方先生這一句話拉進佛門來,方先生沒有欺騙我,我完全把他老人家這句話證明了。人生最高的享受,你必須要把你的障礙除掉,這個障礙就是罪障、業障,你要把它消除掉,在佛法裏面講“忏除業障”,這個“忏”是忏悔。以後我跟章嘉大師學佛,章嘉大師教導我忏悔法門。什麼叫“忏悔”?你必須要找出你自己的毛病過失,你能夠常常發現自己毛病過失,這在佛法裏叫開悟,你覺悟了。悟後起修,悟了之後就把這些毛病、習氣改正過來,這叫做修行。
所以修行不是天天在念經,在念阿彌陀佛,在敲木魚做那個樣子,不是的。章嘉大師告訴我:“學佛要重實質,不注重形式”。形式是在什麼時候做?法會當中做。爲什麼做這些形式?形式是表演給不學佛的人看,讓他有個印象,“哦!我們要去學佛”。真正學佛不重視形式,真正學佛重視實質,重視煩惱天天輕、智慧天天增長,這叫真正學佛。唯有智慧才能解決問題,這個世間無論怎樣繁雜的問題,智慧開了就迎刃而解。
我們今天智慧不開,大家曉得這是障礙、業障。業障的根是什麼?《金剛經》上講的“我相、我見”。《金剛經》說得好:“若菩薩有我相、人相、衆生相、壽者相,即非菩薩”,那是假菩薩,不是真菩薩,真菩薩是“四相”破了。四相的頭一個是身相—我,你還把這個身體當作我,起心動念都爲這個身體,你這一關不能突破,你就沒有入佛門。這個佛門是什麼?佛門小學一年級,小乘須陀洹果,大乘初信位的菩薩。所以,不論你怎麼熱心護持佛法、修學佛法,你要不能把自私自利徹底放下、舍掉,你就入不了佛門,佛法殊勝的功德利益你就得不到。這是真話。所以我跟同學們常講十六個字,這十六個字是我們的根本障礙,是我們罪障的根源,這十六個字就是:“自私自利、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、貪嗔癡慢”。你要是把十六個字統統都放棄了、都沒有了,恭喜你!你得大自在,菩提路上一帆風順。你看看釋迦牟尼佛,他放下了,他得大自在。曆代祖師大德他也放下了,他得自在。我今天也放下了,我也得自在。
所以你們同修千千萬萬記住,今天我在此地拜托你們,不要拿什麼東西來供養我,不要拿錢來供養我,替我找麻煩,不是愛護我。爲什麼?我這個手拿到錢,那個手就交給別人,你們不如幹脆給他,何必要我去轉一道彎,給我麻煩!也不必拿一些吃的東西供養我,我跟諸位說,我什麼都不要吃,尤其是補品,不管是中國的補品、外國的補品,我統統都不吃。我每天只吃一點青菜、豆腐,我喝的是開水,也不要送茶葉給我,爲什麼?我都不吃。你們送給我,我都作禮物送別人,所以說一樣都用不著。
我的身體很健康,現在七十五歲,體能大概跟四十歲左右的人應該還差不多。我今天走到這邊來看到這個臺,這個臺相當高,這個臺我一步上不來,一公尺高我一步可以上去,這個臺我跳下去沒有問題。什麼樣的補品都不需要。我這一生,七十五歲,我沒有生過病。很多同修差不多四、五年沒見面了,見了面說我更年輕了,比五年前年輕了,我點點頭,我自己有這個感覺,這才叫“人生最高的享受”。如果學佛,學佛會老了、學佛會有病了,那是你修學不如法,你不懂得佛法的理論,你不懂得佛法的方法。如果你懂理論,懂這個道理,懂這個方法,如理如法的修行,我在講經常講,學佛的人應該是不老、不病、不死。這是幾個基本的概念,也是非常重要的概念,我在此地特別貢獻給諸位。
我們修行究竟從哪裏下手?這就是印光大師的話,“敦倫盡分”。“倫”是五倫,五倫是天然的秩序。我們中國人常講“道德”,什麼叫“道”?倫理是道,這是自然的秩序。我們從人類來說,男女結合是“夫婦”,五倫從這裏開端,有夫婦而後你生下小孩,這就有“父子”,小孩多了的時候,這就有“兄弟”,進入社會,就有“君臣”,就有“朋友”,中國人講這五倫。五倫不是孔老夫子發明的,孔老夫子非常謙虛,你看他老人家所說,他一生教學“述而不作”,他沒有創作,都是只述古聖先賢的教誨。這個東西也不是古聖先賢創造的,是天然的,自然而然的法則,自然而然的秩序,就像這個氣候春夏秋冬一樣,決定不能錯亂,這叫“天道”,道是講的這個意思。當然,如果再講到其他,那佛經裏面講的範圍非常大,我們僅限于我們人類的社會,人類社會的天然之道。修道有得于心,這是“德”。修道有得于心,你把倫常之道,你能做得很圓滿、做得很好,你覺悟了、你明白了,就是我們佛家講的大徹大悟了,智慧現前了,這是德,有得于心。如果有得于身,就是剛才我講的,身體健康。你修道有得于身,你的身不會衰老、不會生病。“德”有身心兩方面,“道”是一個。
“敦倫盡分”,印祖教我們從這裏下手,那釋迦牟尼佛怎麼教我們?給諸位說,釋迦牟尼佛也是教我們從這裏下手的。佛家修行的方法太多太多了,法門無量,又說八萬四千,這是真的。法門、方法、門道無量無邊,但是它的原理原則是一個,決定不會改變的,我們要抓住它的原理原則。佛在《觀無量壽佛經》裏面教韋提希夫人,韋提希夫人是我們的代表,他就是教導我們。韋提希夫人她知道西方極樂世界殊勝,很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向釋迦牟尼佛請教,有什麼方法能夠幫助她到極樂世界?而釋迦牟尼佛在沒有講理論方法之前,先教她練基本功、修學基礎。基礎是什麼?“淨業叁福”。講了叁條,叁條講了之後,有一句話非常重要,這個叁條是“叁世諸佛淨業正因”。我們從這裏就明了,“叁世”是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所有一切成佛的人,那當然不是修一個法門,就是說無量無邊的法門,都是以這叁條爲基礎,這叁條要沒有的話,任何法門都修不成功。我們從經上懂得這個意思,知道這一個教誨。
這叁條裏面頭一條:“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”,這兩句話就是“敦倫”。所以印祖講的話,依舊是從佛那邊得來的,也不是他自己發明的,從“孝親尊師”修起。“敦睦倫常”。如果我們把這一句疏忽掉了,你這一生學佛只是跟佛結一個緣而已,這一生有沒有成就?肯定沒有成就。能不能往生?肯定不能往生。我教念佛同修,你們要想到極樂世界去,要把“叁福”第一福圓圓滿滿做到,“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”,這四句做到了,念佛求生淨土,生凡聖同居土,你只能生到這個,不能往上去。要往上去,要把第二條做到,第二條有叁句:“受持叁皈,具足衆戒,不犯威儀”,連前面一條七句做到了,你生到極樂世界,生方便有余土。如果把後面第叁條也做到,總共有十一句,後面是:“發…
《印光大師開示 敦倫盡分 閑邪存誠 老實念佛 求生淨土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