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作如是觀。”乾闼婆城是幻象,非真實。世間萬法無常,如執著有我有常就痛苦了。起心動念,順自己意思,生歡喜心,不合自己意思,生嗔恚心。不知道一切事都是假的,一場夢而已。
9、嗔恚之害則破諸善法,壞好名聞,今世後世,人不喜見。(佛遺教經)
世尊當年在世講經說法,常常提到嗔恚之害。嗔恚對于修行有莫大障礙,如佛門中說:“一念嗔心起,百萬障門開。”又說:“火燒功德林”。火爲嗔恚之火,一發脾氣,功德就沒有了。功德與福德不同,功德是定慧,一發脾氣,定就失掉了,跟著慧也沒有了。福德不會失掉。名聞是榮譽,爲社會大衆所尊重贊歎者,雖有好名聞,也會被嗔恚所破壞,因爲人不喜見也。
10、行少欲者,心則坦然,無所憂畏,觸事有余,常無不足。(佛遺教經)
人生在世都希望有一個幸福快樂的生活,然幸福快樂由那裏來呢?絕不是由修福而來,今天的富貴人或高官厚祿者,他們日日營求,一天到晚愁眉苦臉,並不快樂。修福只能說財用不虞匮乏,修道才能得到真幸福。少欲知足是道,欲是五欲六塵,生活不缺,受用夠了就行,不必貪多,吃得飽,穿得暖,住得舒適就行了。生活悠悠自在是真幸福,絕不在乎有多少財富與産業。無憂無慮,沒有牽挂,所謂心安理得,道理明白,事實真相清楚,心就安了。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迷,處世待人接物恰到好處,自然快樂。
11、身語意業不造惡,不惱世間諸有情,正念觀知欲境空,無益之苦當遠離。(有部律周利槃陀伽尊者,叁月不能誦得,即此伽陀也)
世尊的弟子中有一位名周利槃陀伽者,根機很鈍,其兄教他讀誦上項偈子,經過叁個月之久都背誦不出來,認爲不可造就,令其回家,他哭泣不肯去。世尊見到,教他兩句偈,後來他證得羅漢,大開圓解,辯才無礙。世尊說周利槃伽前生是一位叁藏法師,會講經說法,但是吝法,教人總要留一手,所以今生得愚癡報。身語意叁業不造惡不惱害衆生。正念歡察人生享受五欲六塵與外面境界都是空的,欲屬心法,境屬色法,二皆非實。《心經》與《百法明門論》都講到這個問題。百法中前面九十四種屬有爲法,心、心所屬“欲”,色法屬“境”,一切法歸納起來不外心、色二法,亦即此偈中所說的欲、境二字。《金剛經》說:“一切有爲法,如夢幻泡影。”叫我們觀想,爲什麼不要造惡,不要惱害有情,因爲萬法都是空的。緣生體空,而因果不空,造惡必受惡報。另外還叫我們不要修無益的苦行。小乘人著相修苦行,有時修得很冤枉,大乘則否。但是佛在戒經中常常贊歎苦行,因人肯吃苦,才能斷絕一切貪嗔癡慢,不取奢華享受。生活平淡,可以激發道心。佛教周利槃陀伽兩句偈是:“守口攝意身莫犯,如是行者得度生。”教了上一句,下一句又忘了,教了下一句,上一句又忘了。以周尊者之鈍才尚能證到羅漢,我們比他總好一點,若今生不能成就,毋乃太自棄了。
12、名譽及利養,愚人所愛樂,能損害善法,如劍斬人頭。(有部律)
自古以來世間人爲了名利,不擇手段,不怕因果,造了許多罪惡,此迷惑顛倒之人所喜愛,真正覺悟的人不要。縱然得到也不要,爲避免禍害,成全功德,有利與大家享受,仔細想想道理不難明白。人在世間一切享受夠用就行了,衣服夠穿就行了,吃能吃多少?住房能遮避風雨就行了,不必大廈別墅。在美國我見過很大的住宅,設備豪華,我在裏面坐坐很舒服,喝喝茶,享受享受,但是主人苦了。爲收拾房子,操心受累,受很大壓力,所爲何來?聰明人應不作糊塗事。
13、世間色聲香味觸,常能诳惑一切凡夫,令生愛著。(智者大師)
“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”是五塵,屬于物質,再加上一個“法”,名爲六塵,法屬于知識。眼所見者爲色,耳所聞者爲聲,鼻所嗅者爲香,舌所嘗者爲味,身所接觸者爲觸。這都是外面的環境,容易迷惑人,令人生起貪嗔癡慢。爲了追求物欲享受,使人生起愛著,一愛一執著,毛病就來了。心被境界所轉,即是凡夫。佛在一切經論中。常常提醒我們要修行,行是生活行爲,在生活行爲中難免發生很多錯誤,修正錯誤的行爲謂之修行。五塵都是虛假的,可以受用,不可以愛著。佛菩薩對五欲六塵亦享受,但不執著,沒有愛、取、有,沒有分別執著,永遠在定。
符按文內提到法字,法師解釋爲知識,甚爲恰當。仍恐初機對于法字之含義,究何所指,尚有疑惑,茲略補充之。法字梵語爲達磨,乃通于一切之謂,包羅萬象,一切事事物物,不論眼見耳聞,即看不見,聽不到,有形無形,真實虛妄,而爲心思所想及者均稱爲法。世間法與出世間法均包括在內,故又稱一切法。
14、嗔是失佛法之根本,墜惡道之因緣,法樂之冤家,善心之大賊,種種惡口之府藏。(智者大師)
佛在《楞嚴經》上講到世間現象比其他經典講的詳細,其他經只講六道,而《楞嚴》講七趣,多一個仙道。七趣經文很長,講地獄道幾乎占了一半,特別詳細,叫我們小心謹慎,不要墮地獄。嗔恚是地獄道之業因,貪愛是餓鬼道之業因,愚癡是畜生道之業因。佛法是什麼?佛是覺的意思。法是一切萬法,對一切萬法覺而不迷就是佛法。嗔恚心一起來就迷了,覺性就喪失了,故稱失佛法之根本。我這次在聖荷西講經,有人提出學佛總是進進退退問題,這是因爲在修學過程中,功夫不夠,沒有得到法喜。古人學佛,最初五年學戒,遵照老師的教誨,依照老師指定的課程用功,第一個階段成就,即能得到法喜。精神飽滿,不易疲倦。俗語說:人逢喜事精神爽。我們看古今大德,修學不疲不厭。吃的是粗茶淡飯,睡眠時間很少,修持不懈,勇猛精進,其精神是由法喜中來的。心裏很想修善行,行善事,但被叁毒障礙,不能自主。種種惡口之府藏乃是口業的來源,修行就是要在日常生活中,處世待人接物,時時刻刻要警惕,回光返照,此之謂覺察,也是禅宗的觀照工夫。
15、凡夫學道法,唯可心自知,造次向他道,他即反生誹。谛觀少言說,人重德能成,遠衆近靜處,端坐正思惟。但自觀身行,口勿說他短,結舌少論量,默然心柔軟。無知若聾盲,內智懷實寶,頭陀樂閑靜,對修離懈惰。(道宣律師)
發心學道,如道業有成,只可自己知道,不必向人家說,說了他未必信,反而生毀謗。他爲什麼要謗叁寶呢?是你給他的增上緣,將來他墮落叁途,你也跑不掉。閻王爺問他,你爲什麼毀謗叁寶,他說這是某人引我說的,所以你也有份。佛菩薩教化衆生能觀機,如不契機,他不能接受即不說,即無過失。凡夫無觀機能力,最好少說。谛觀是仔細觀察,少說話。遠離熱鬧場所,道力不堅,往往不知不覺即被繁華氣氛汙染,使自己退失道心。古人修道多在深山,不但遠離都市,也遠離鄉村,與外面社會完全斷絕,心容易清淨,在今天這個時代很難做到。現在大陸叢林都變成觀光區,想找一個清淨場所已不可能。佛早有預見,他在《法華經》中說,在末法時期要用大乘法度人,不要用小乘法。大乘是開放的,能適應時代潮流,小乘是保守的。
“端坐正思惟”這句話不能看呆,六祖大師在《壇經》中講“坐禅”並不是打坐,坐是不動,心不動叫坐,對五欲六塵不動心謂之坐。禅是不著相,外不著相曰禅,內不動心曰坐。所以《華嚴經》鬻香長者在市場中修,在市場中觀賞,樣樣清楚,樣樣不執著,不起心動念。真正修行人最要觀察自己起心動念,所作所爲,是否與佛的教誨相應。少批評人,少說是非長短。身口意叁業,口業最易犯,往往障礙了自己與大衆的修學。少發議論,心中自然清淨慈悲。“無知”即古人所講的大智若愚,心中有真實的智慧,有覺正淨性德叁寶,生活方面不求享受,喜歡悠閑清淨,這叫真正享受。在修持方面,永遠精進不退,懈怠墮落都能離開。
16、處衆處獨,宜韬宜晦,若啞若聾,如癡如醉,埋光埋名,養智養慧,隨動隨靜,忘內忘外。(翠嚴禅師)
與大衆相處或獨處絕不能炫耀自己,顯露自己的才華。要作到韬光養晦,必須如癡如聾。修行人不要知名度,俗話說:“人怕出名豬怕肥。”人一出名,嫉妒障礙陷害誹謗全來了。培養自己的真實智慧,智慧靠養,不是學來的。讀書多是知識,儒家說:“記問之學不足爲人師”,因爲不是你自己領悟的。智慧是由定來的,不是外來的,要養。心清淨到一定的程度才産生智慧,因定生慧。內不動心,外不著相,內外是二,二都沒有就是一,才能達到一真法界。如仍有內外,仍在十法界中。
17、我且問你,忽然臨命終時,你將何抵敵生死?須是閑時辦得下,忙時得用,多少省力。休待臨渴掘井,做手腳不疊,前路茫茫,胡鑽亂撞。苦哉苦哉。(黃檗襌師)
如果在生死交關的時候,你有什麼辦法呢?這是一個嚴肅的問題,也是修行人時時刻刻提醒自己的問題。黃泉路上無老少,人人都應警惕,有充分准備,臨時就不會慌張。平時要作工夫,這一天到來就能派上用場。禅宗如不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,縱然有定功,如大限來臨;心不亂,看他定功的深淺程度可以生天,但出不了叁界。宗門大德,晚課都念阿彌陀佛,念《阿彌陀經》。平常把這一句佛號念好,到臨終時,阿彌陀佛必來接引。幸勿臨渴掘井,等病苦現前才找幾位同修助念,效果很小,恐無濟于事。可能隨著業力亂撞到叁途,叁途容易進去,但很難出來。
18、鼻有墨點,對鏡惡墨,但揩于鏡,其可得耶?好惡是非,對之前境,不了自心,但尤于境,其可得耶?洗分別之鼻墨,則一鏡圓淨矣。萬境鹹真矣。執石成寶矣。衆生即佛矣。(飛錫法師)
照鏡子看見鼻子上有一墨點,很討厭,擦鏡子一定沒有用。外面的如同鏡子,境界是緣,引起了心中的好惡是非。如回光返照,觀察自心,即能覺悟。修道人知道是非好惡是內心起了分別,外面並沒有是非好惡。石頭與寶石並無兩樣。現在科學發達,此種理論更可證實…
《弘一大師晚晴集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