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。萬法平等,萬法一如,無高下之分。《金剛經》上說,世界是一合相。“一”是科學家說的基本物質,或稱爲原子電子,佛家稱之爲微塵。所有一切物質均爲它的組合,一合相是平等的,一切現象是緣聚緣散,緣聚則生,緣散則滅。一切萬象不生不滅,此種學說逐漸將爲現代科學所證明。我們起了錯覺,才有善惡是非。衆生與佛亦無差別。石頭是一合相,寶石也是一合相,只是化學的方程式排列不同而已。
19、修行人大忌說人長短是非,乃至一切世事非幹己者,口不可說,心不可思。但口說心思,便是昧了自己。若專煉心,常搜己過,那得工夫管他家屋裏事?粉骨碎身,唯心莫動。收拾自心如一尊木雕聖像坐在堂中,終日無人亦如此。旛蓋簇擁香花供養亦如此。贊歎亦如此。毀謗亦如此。修行人常常心上無事,時時刻刻體究自己本命元辰端的處。(盤山禅師)
修行人對于自己不相幹的事不要去聽,也不要打聽,不必想知道。古人說:“知事少時煩惱少,識人多時是非多。”凡是對于清淨心有妨礙者,都要遠離。反之,心就迷了。在日常生活中常發現自己的過失,就是開悟。悟了才能改過自新。自己有過失而自己不知道,有人說我的過失,若是修行人馬上向此人恭敬頂禮。迷惑的人聽了,馬上就發脾氣。身是假的,心是真的。身比作佛堂,心比作佛像,心不可動。一個人獨處也是如此,在熱鬧場面心仍不動,贊歎毀謗亦不放在心裏,心永遠是定的。修行人心中無事叫真工夫。體究自己本命元辰端的處,即是參究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,也就是隨時提起正念工夫。就淨宗說,就是時時刻刻提起一句佛號,曆曆分明,不夾雜,不間斷。心中無事就不夾雜,淨念相繼就不間斷。
20、元無我人,爲誰貪嗔?(圭峰法師)
這兩句話非常難懂,我與人在世間法裏都承認的,爲什麼說沒有?這是很高的境界,世間人以妄爲真,不能辨別一切法之真假。現在科技相當發達,對于一切事物之真相漸漸明了,亦只限于極少數科學家,而一般大衆依舊執著身是我,以及緣生之物確實存在。小乘人執著空,所以這是羅漢以上之境界。執著有是業障煩惱,執著空雖可免六道輪回,但萬物的真相他見不到。惟有菩薩遵從諸佛如來的真實教誨兩邊都不執著,這種境界謂之中道,如果他執著中道又壞了,連中道都不執著,所謂“兩邊不立,中道不存”,才能見到宇宙人生的真相。學者如常常用此二句“元無我人,爲誰貪嗔?”提醒自己,幫助自己斷煩惱,念佛工夫成片,確實是一個好方法。
21、報緣虛幻,不可強爲。浮世幾何,隨家豐儉。苦樂逆順,道在其中。動靜寒溫,自愧自悔。(佛眼禅師)
報指身體,緣指這一生遭遇的環境,我們這一生的境遇,全是虛幻不實的。覺悟的人生活隨緣就自在了。不覺悟的人造作強爲,以自己的心意爲所欲爲,就是造業。虛幻的世間無常,人命苦短,祖師們囑咐我們隨家庭之豐儉,安份度日,無論苦樂順逆均屬叁世因果。覺悟之人心中清楚,在日常生活中,心清淨不動。佛弟子大迦葉尊者修苦行,心地清淨,智慧圓滿。善財童子生于富貴家庭,心中亦如如不動,不爲環境所轉,此之謂道在其中,道是覺悟的心。在生活活動與環境變化之中,被環境所轉而不能覺悟就應當忏悔,自己努力悔過。
22、學道人逐日但將檢點他人底工夫,常自檢點,道業無有不辦,或喜或怒或靜或鬧,皆是檢點時節。(大慧襌師)
一般人總見到他人的過失,假如能倒過頭來只觀察自己,以批評別人的心批評自己,就是修行。在日常生活中,任何喜怒動靜情況都可以檢點自己。
23、化人問幻士,谷響答泉聲,欲達吾宗旨,泥牛水上行。(永明禅師)
禅宗境界的話,不能想,一想就錯了。參禅不用意識。這偈子請各位參參。如人飲水,冷暖自知。
24、千峰頂上一茅屋,老僧半間雲半間,昨夜雲隨風雨去,到頭不似老僧閑。(歸宗芝庵襌師)
此偈依文解義尚容易了解,即雲隨風雨去,老僧仍處茅屋中不爲境轉。是否如此簡單,請各位參參。
25、過去事已過去了,未來不必預思量;只今便道即今句,梅子熟時栀子香。(石屋襌師)
過去的事不要再想,未來的尚未到,何必操心。聰明人抓著現在。梅子栀子都是有季節性的,一定要把握時節因緣,不能空空放過。
26、即今休去便休去,若覓了時無了時。(雲峰襌師)
請諸位自己參。
符按古禅宗大德見面互相問詢,出詞吐語,往往內含禅機,局外人聽不懂。因爲他們多爲得道高僧,乃稱性而談,非用意識。我們對于佛法一知半解,焉能領會。若是研究揣摩,等于瞎猜,枉費時間、白費事。不如認爲我的智慧太差,參禅學密,根本甭談,只能死心蹋地專念一句阿彌陀佛,求生淨土,比較可靠:印光大師說,一千七百則公案,如果你有一條不懂,你就全不懂。況且參禅不開悟,不能了生死。倓虛大師說過,學禅的人得定者他見過,但他從未見過一位開悟者,可見修禅是難行道,聰明人應有所選擇。
27、瑣瑣含生營營來去者,等彼器中蚊蚋,紛紛狂鬧耳。一化而生,再化而死,化海漂蕩,竟何所之?夢中複夢,長夜冥冥,執虛爲實,曾無覺日,不有出世之大覺大聖,其孰與而覺之欤?(仁潮禅師)
瑣是瑣碎,微不足道,即指芸芸衆生。營營是忙碌不停,等于蚊蟲在器皿中亂飛亂撞。化是變化,生死是變化,化海即六道輪回,何時才能有個頭緒。人生實在是夢中之夢,等證到羅漢果,才恍然大悟,知道已往乃是一場夢。明心見性,證得法身大士,想到從前作羅漢時也是在作夢。六道衆生把假的當作真的,無始以來從未悟過,假如不是世尊把宇宙人生真相告訴我們,我們怎會曉得。
28、縱宿業深厚,不能頓斷,當方便製抑,自勸自心。(妙禅師)
修行用功非常重要。過去生生世世所造惡業,累積到今生成爲習氣。習氣若深厚,則障礙了清淨心,障礙了智慧,障礙了德能,障礙了學習。參禅念佛最常見的習氣是昏沈掉舉。雖不易除,總要設法克服,提高警覺,遇到昏沈掉舉即一心念佛。如無效,可改用讀經或研究經典以克製之。
29、放開懷抱,看破世間,宛如一場戲劇,何有真實?(蓮池大師)
世間事不容易看破,但是看戲就容易體會是假的。人生又如夢境,夢醒之後,想想夢裏的境界均非真實。佛在經中常勸我們不要造惡,他說;“萬般將不去,唯有業隨身。”明白這個道理,決定不造惡業。在世間吃虧上當,還是歡歡喜喜的接受,因爲知道全是假的。如此行之,自然不受外面境界的影響。淨宗無比殊勝的特點是教我們抓著一個真實的法門,只念一句“阿彌陀佛”,就能超越叁界,一生成就,爲其他任何宗派所無。其他宗派要想一生圓滿成就是不可能的。假如有可能的話,華嚴會上文殊普賢又何必求生淨土。中國兩千年來,曆代祖師大德,禅宗大徹大悟,教下大開圓解,最後都念佛求生淨土,此乃徹底覺悟之人。什麼都是假的,只有念佛是真實的。
30、達宿緣之自致,了萬境之如空,而成敗利鈍,興味蕭然矣。(蓮池大師)
“宿緣之自致”是了解叁世因果報應,善有善報,惡有惡報,外面的境界全是空的。佛說人生爲酬業而來,富貴是前生修福,貧窮是前生作不善業,聰明是前生修法布施,一飲一啄莫非前定。了解此種事實,人生實在沒有什麼味道,完全被業力牽著鼻子走。一般人對于世間事興趣很濃,仍然願意在這個花花世界隨波逐流,樂此不疲,也只好隨他吧。
31、伊庵權禅師用功甚銳。至晚,必流涕曰:今日又只恁麼空過,未知來日工夫如何?師在衆,不與人交一言。(蓮池大師)
伊庵權禅師用功甚爲精進,到了晚間,他流涕說:今天又空過,明天不曉得工夫怎麼樣。平常他與大衆相處,一句話不說,這才是真正用功之人。從前在寺院一般清衆見人都不理,一切接待事務有知客僧負責。因爲修行人沒有時間同人閑談,今天時代不同,如修行人不理人,人家會說他架子大。
32、畏寒時欲夏,苦熱複思冬,妄想能消滅,安身處處同。草食勝空腹,茅堂過露居,人生解知足,煩惱一時除。(蓮池大師)
天冷的時候,總想夏天好過。天熱的時後,又想冬天多麼好,總沒有舒服的日子。如舍掉妄想,心就安定,心安理得是真工夫。民國四十叁年間臺灣第一次印《大藏經》,佛教會發起組團到各處推銷,環島宣傳,由章嘉大師領隊。參加人員有道源、東初、煮雲諸位法師。當時是夏天,很熱。章嘉大師穿著西藏式服裝,很厚。有人問大師,你穿這麼厚衣服不熱嗎?大師說:心靜自然涼。草食是吃粗糧食,飲食不好,總比沒有強。住茅草房子總比樹下露宿好。人能知足,一切隨緣是真快樂。我們作佛教事業,有緣就作,無緣不作,不要化緣,更不要化小緣。若先擬一個計畫,打算要作什麼,辦不到,自討苦吃。我在臺北第一次印經是在民國六十年,最初只印一本《了凡四訓》,以後供養多了就多印。決定不化緣,我們的道場有佛菩薩護持,聽其自然。若靠信徒維護道場太苦了,甯可不當和尚。
33、人之過惡深重者,亦有效驗。或心神昏塞轉頭即忘;或無事而常煩惱;或見君子而赧然消沮;或聞正論而不樂;或施惠而人反怨;或夜夢顛倒;甚則妄言失志,皆作孽之相也。苟一類此,即須奮發,舍舊圖新,幸勿自誤!(袁了凡)
過惡,過是罪過,惡是惡習氣,即前面所說的宿業。其征兆是神志不清,容易忘事,無事時自生煩惱。或看到有道德有學問的正人君子,即覺得自己卑不足道。或聽到正法時聽不進去。或送禮與他人,反而受人奚落,或糊夢顛倒,語無倫次。都是過去的孽障所致。如有任何一項,即應改過自新,不要自誤。
34、只“強順人情,勉就世故。”八個字,誤卻你一生大事。道業未成,無常至速!急宜斂迹韬光,一心向道,不得再誤!(西方確指)
西方確指這本書是根據…
《弘一大師晚晴集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