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弘一大師晚晴集講記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扶乩寫的。宋朝時有十二人同修念佛,其中一人生西後名覺明妙行菩薩。西方確指一書就是覺明菩薩在乩壇上的開示。本來扶乩爲佛家所禁,惟此書內容,純屬正見,經印光大師審定,故亦視同正論。“強順人情,勉就世故。”這八個字害人不淺。念佛人隨緣絕不攀緣。光陰非常快,往生西方有無把握,自己知道。如無把握,人情俗事必須擺脫。所以菩薩勸我們斂迹韬光,一心向道,不得再誤。

  35、深潛不露,是名持戒,若浮于外,未久必敗。有口若啞,有耳若聾,絕群離俗,其道乃崇。(西方確指)

  持戒在修行方面非常重要,因戒得定,因定開慧。一般所說的定,即《彌陀經》講的一心不亂。淨宗經論所說的念佛叁昧也是定。持戒要會持,完全在事相上形式上修,所得的是人天福報,與清淨心絕無關系。戒能得定,善不能得定。如何才能得定,菩薩說要深潛不露。所謂戒是戒自己,非爲旁人。常守清淨心是名爲道共戒,又稱爲定共戒。定中一定有戒,而戒中未必有定。道中一定有戒,戒中未必有道。自己有一點小善小行就大事宣揚,禁不起時間的考驗,日久必敗。從曆史上看,真有大德大能之人,在生時遭遇苦難或被人陷害,不幸死亡。但過了幾十幾百年,被人翻案。有人沒有實德,靠權術欺騙帝王及民衆,炫耀一時,以後不待死亡即行敗露。不必要的話不要說,不必要的事情不要打聽。現在的人,在這個複雜社會裏,如不隨俗,特立獨行,修行能有成就,比古人困難多了。

  36、種種惡逆境界,盡情看作真實受益之處。名利、聲色、飲食、衣服、贊譽、供養種種順情境界,盡情看作毒藥毒箭(蕅益大師)

  人的一生有順境也有逆境,逆境未必不好,而順境未必好。會運用環境之人,順逆均能成就。處人事環境更難,到處有冤家債主來爲難。我們要回光返照,他爲什麼不找別人的麻煩?總是過去生中我有對不起他的事情,我只有修忍辱波羅蜜,此佛法所說的逆增上緣。至于名利聲色等等順境最容易淘汰人,大師叫我們提高警覺,不要叫這些順情境界引起自己的貪嗔癡慢,要把它們看成毒藥毒箭。

  37、將身心世界全體放下,作一超方特達之觀。(蕅益大師)

  此觀是人生觀、宇宙觀。我們心量太小,只想到自己或家庭以及親戚朋友,現在有心照顧親戚朋友的已經很少了。心量小絕不能超越六道,也絕不能往生淨土。《無量壽經》上說:叁輩九品往生均要發菩提心,四十八願中的第十八願是一向專念,第十九願是發菩提心,這兩願非常重要,菩提心是真正覺悟之心。覺悟世間無常,生死事大,人生真苦,極樂真實不虛,依佛教誨,老實念佛決定得生。除一句“阿彌陀佛”外,把身心世界全體放下,作一超越十方,通達無礙的宇宙觀。此乃常住真心,與諸佛菩薩同一心量,哪有不往生的道理。

  38、善友罕逢,惡緣偏盛,非咬釘嚼鐵,刻骨镂心,何以自拔哉?(蕅益大師)

  “善友罕逢,惡緣偏盛”。此八個字把世間相說透了。善知識很難遇到,但是遇到之後,你也不一定喜歡他。因爲看他的樣子,聽他的講話,都覺得格格不入。他說的是苦口良藥,但世間人聽不慣。惡緣是引人造罪的因緣,隨時可以遇到,而且你很喜歡同他交往,以後吃虧上當,已經晚了。真正善知識必定謙虛。從前閉關的人是爲養道,道業已經成就,閉關清修,等待時節因緣成熟再出來弘法利生。現在不行,尚未出家即閉關,已失掉閉關的意義。在今天這個時代,只有以佛爲師,以經爲友,決不會錯。應有剛毅的志氣,成就自己的道業,堅守原則,決不同流合汙。

  39、何不趁早放下幻夢塵勞,勤修戒定智慧?(蕅益大師)

  世間人一生中能夠覺悟,甚爲難得。覺悟愈早愈好,功力才能踏實。自己沒有真實功夫,很不容易體會蕅益大師的開示。古時修行人有二叁十歲即大徹大悟者,覺悟得早是放下早。我們聞法太晚,放下更晚,必無成就可言。身心世界均屬幻夢塵勞,把一切虛幻不實的東西一齊放下,在戒定慧上下工夫,時時刻刻,精勤不懈,才有辦法。

  40、勿貪世間文字詩詞而礙正法!勿逐悭、貪、嫉妒、我慢,鄙覆習氣,而自毀傷!(蕅益大師)

  喜愛世間文字詩詞是讀書人的毛病,障礙自己的清淨心,它引發人的感情,障礙修道。道是如如不動。八關齋戒中規定不可唱歌跳舞看戲,有礙道心,均所禁止,詩詞歌賦也是一樣。在學佛以前所學的文藝可以作爲接引衆生之工具,以前未學,出家以後再學這些,即犯大錯。弘一大師的藝術修養是他出家前學的,後來他利用書法文字接引初機。修道人不要隨順世俗,必須把貪悭嫉妒,貢高我慢種種不良習氣一概舍棄,因爲這些東西都會毀傷道心,障礙念佛。

  41、內不見有我,則我無能;外不見有人,則人無過;一味癡呆,深自慚愧!劣智慢心痛自改革!(蕅益大師)

  無我,誰有能;無人,誰有過。如覺得自己很了不起,看見別人有過失即有人我之相,四相具足,即非菩薩。雖然受了菩薩戒,而仍有我人等相就不是菩薩。戒可以重受,皈依只有一次。皈依是皈依叁寶而不是皈依某一位法師,不要搞人情佛事。真正修行人的態度是如癡如呆。我們比古代大德比不上,即民初的先賢也比不上,自以爲聰明是劣智,自以爲了不起而看不起別人是修道人的大忌。先要知道自己的過失,工夫才能有進步。等覺菩薩還時時刻刻檢點自己的過失,何況我們凡夫,毛病習氣太多太多了。印光大師勸初機學者念了凡四訓、安士全書、感應篇,無非是叫人先找自己的毛病。天天閱讀這些書,考量心裏有沒有肮髒的東西,有則改之。若是天天吃飽了飯混日子,光陰空過,太可惜了。

  42、籬菊數莖隨上下,無心整理任他黃,後先不與時花競,自吐霜中一段香。(誦帚襌師)

  菊花不與時花爭奇鬥豔,比作修道人道業成就,即自吐霜中一段香,與人無爭,于世無求,真正可以作到。修道人目標只有一個,求生淨土,其他均非所要,自然有一段清香。

  43、從今以後,願遁世不見知而不悔,作一齋公齋婆,向廚房竈下安隱過日,今生不敢複作度人妄想(彭二林)

  彭二林即彭際清居士,他父親是乾隆皇帝的兵部尚書。貴族出身,念佛往生。以上一段話即老實念佛的注解。古時有才幹有德能之人,不作官,隱居度日,後世爲他立傳。我最初讀到曆史中的隱士傳,深覺困惑,認爲這些人對社會國家沒有什麼貢獻,爲其立傳有何意義?後來學佛才恍然大悟。原來他們現身說法,與人無爭。如每人都不爭不求,則社會必然太平。有能力爭而不爭,有能力求而不求,隱士們真能作到,所以後世爲其立傳,實有深長意義。彭居士說今生不敢複作度人妄想,他一生著書立說,度人無量,而心中若無其事。《金剛經》說:實無衆生得滅度者。度無度相,彭居士已作到了。學淨土者只准心中存一句“阿彌陀佛”聖號,別的什麼都沒有。

  44、幸賴善緣得聞法要,此千生萬劫轉凡成聖之時。尚複徘徊歧路,乍前乍卻,則更曆千生萬劫,亦如是而止耳!況輾轉淪陷,更有不可知者哉?(彭二林)

  彭居士熟讀《華嚴》,著有《華嚴念佛叁昧論》,把《華嚴》的修行方法統統歸到念佛,可以說把經念通了。他又說:《無量壽經》是中本華嚴,《阿彌陀經》是小本華嚴。這種深入觀察,確實證得華嚴叁昧,泛泛者說不出來。念佛法門是一切法門最精要的,得到這個法門,一生決定能成就。若信心不足,還想學其他法門,對世間事興趣還很濃,再過千生萬劫也就這樣輪轉六道,不知道淪陷到什麼地步。

  45、輪轉生死中,無須臾少息,猶複熙熙如登春臺,曾不知佛與菩薩爲之痛心而慘目也。(彭二林)

  在六道生死中沒有一刻鍾休息,實在可怕。佛說法四十九年也不過是教我們覺悟,曆代祖師大德苦口婆心教導我們也無非要喚醍我們而已。而我們麻木不仁,仍然在這個世界中熙熙攘攘的唯名利是求,還覺得滿有逸趣,佛菩薩豈有不痛心之理。

  46、汝信心頗深,但好張羅及好遊、好結交,實爲修行一大障,祈沈潛杜默,則其益無量。戒之!(印光大師)

  信心頗深,是好現象,此生脫離輪回往生淨土的好因緣。但有障礙,障礙即好張羅,好遊玩,好交朋友,這是修行的大忌。把不必要的應酬統統放棄,喜歡場面,喜歡形式熱鬧,于實際修行沒有好處,應引以爲戒。

  47、汝是何等根機,而欲法法鹹通耶?其急切紛擾,久則或致失心。(印光大師)

  弘一大師把這些條文作爲自己的警愓,我們是什麼根機還要想作大通家。我們只有作個齋公齋婆,一心念佛,徹底放下才是正道。我們比弘一大師他們差遠了,還要博學多聞嗎?

  48、當主敬存誠,于二六時中,不使有一念虛浮怠忽之相,及與世人酬酢,唯以忠恕爲懷,則一切時,一切處,惡念自無從而起。(印光大師)

  主敬,一切恭敬。存誠,以真誠之心,恭敬之心,處世待人接物。別人對我刻薄寡恩,我對他要誠敬。我學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不能與世俗人一般見識,處處吃虧無妨礙,一切不要計較,遭人家汙辱毀謗,也歡歡喜喜,業障才能消掉,絕無虛浮怠忽之相。與世人往來存忠恕之心,不計較他人過失。

  49、直須將一個死字挂到額顱上。(印光大師)

  印光大師的佛堂陳設非常簡單,只有一尊佛像,上面挂一個大死字,真是一心向道,常常念到“死”,大師《文鈔》中死字下原注雲:此字好得很。

  50、若善男子、善女人,聞說淨土法門,心生悲喜,身毛爲豎如拔出者。當知此人,此過去宿命已作佛道來也。(無量清淨平等覺經依迦才淨土論引文)

  此文是由《無量壽經》摘錄出來的,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是綜合其他各種版本會集的,其文曰:“若有衆生得聞佛聲,慈心清淨,踴躍歡喜,衣毛爲起或淚出者,皆由前世曾作佛道,故非凡人。”佛在《彌陀經》中指出“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,得生彼國。”有人一聽到這個…

《弘一大師晚晴集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