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弘一大師晚晴集講記▪P6

  ..續本文上一頁順逆都自在,自在是真正幸福快樂的人生。

  63、又複當護人心,勿使誇嫌,動用自若;息世雜善,不貪名利,將過歸己,捐棄伎能,惟求往生。(妙什禅師)

  大多數人都有這些障礙,須認真檢點自己,有無貢高我慢,嫌棄他人之習氣。世間善事,一切隨緣,不必勉強。爲名聞利養而作善事,果報還是在叁界中。世人每天辛辛苦苦爲名利是求,若看不破就脫離不了生死輪回。過去不知道每天追逐名利,佛點醒我們的迷關,方知已往之非。世間技術才藝也是搞六道輪回。有人說:假如天天念佛,誰給飯吃?佛在經中說得很清楚,縱然大地衆生皆出家修行,佛以白毫光中之一分供養拿出來供給這些出家人生活,足足有余,所以念佛不要顧慮生活問題。

  64、娑婆有一愛之不輕,則臨終爲此愛所牽;矧多愛乎?極樂有一念之不一,則臨終爲此念所轉;矧多念乎?(幽溪法師)

  愛不重不生娑婆,念不一不生淨土。嗜好每人都有,只要有一項,就是牽引你在六道輪回之原因。念佛人對嗜好必須全舍棄,絲毫茍且不得。出家人把世間五欲六塵放下了,而喜歡經典也是貪愛,也是障礙。有人喜歡佛像,收集古董佛像,珍惜至切,來生依舊搞輪回。往生最重要的標准是佛在《無量壽經》中告訴我們的“一向專念”。《彌陀經》的標准又高一層是“一心不亂”,如夾雜其他念頭,一向專念就達不到,專念尚且不成,一心不亂更作不到。

  65、若生恩愛時,當念淨土眷屬無有情愛,何當得生淨土?遠離此愛。若生嗔恚時,當念淨土眷屬無有觸惱,何當往生淨土?得離此嗔。若受苦時,當念淨土無有衆苦,但受諸樂。若受樂時,當念淨土之樂,無央無待。凡曆緣境,皆以此意而推廣之,則一切時處,無非淨土之助行也。(幽溪法師)

  此是觀想方法,西方世界人民絕無情愛,我們也應當放棄,恢複到心地清淨平等。面色表示怒容者謂之嗔,心內不高興不表現于外者謂之恚。比較有修養者,喜怒不形于色。西方人即使下下品生者,蒙阿彌陀佛無量光之攝受,所有煩惱皆消除,等于證得阿羅漢果。西方人相見皆生歡喜心,不會有煩惱,實不可思議,故稱之爲難信之法。當今天下大亂,生于此時代怎能不苦,只有輕重之別而已。在此娑婆世界有時亦有短暫的小樂,名之爲壞苦。西方之樂不需要等待,也不中斷。會用功者,一切時一切處,心可轉境界,凡夫作不了主,被境界轉,苦不可言。一切時一切處皆爲修行人修淨之助緣。《華嚴經》最後善財童子五十叁參作出一個榜樣,表演給我們看。凡曆緣境,成就自己,樣樣清楚,而心中如如不動,定慧等修。

  66、如何說得娑婆苦?苦事紛紛等猬毛!(西齋禅師)

  刺猬身上的尖刺很多很硬,遇大動物侵害時即縮成一團,以保衛自己,頗爲有效。娑婆世界苦事太多,多如猬毛,不適宜我們居往。禅師告訴我們應以苦爲師。

  67、當屏人獨處,自辦道業,以設像爲師,經論爲侶。(袁宏道)

  袁居士也是念佛求生淨土,《淨土聖賢錄》有記載,《居士傳》有他的傳記。他念佛求生極樂世界,只生到邊地,但他覺悟很快,未久即生安養。設像爲師,經論爲侶,這一段話適合于當今時代,善知識難遇。我在已往講習中介紹大家拜阿彌陀佛爲師,在家裏設一尊阿彌陀佛像,常常想念老師,想老師的慈悲功德,念老師的修行度衆生之悲願。這一句佛號把彌陀的無量智慧德能都包括在內,這叫真念佛。

  古時候古聖先王所有一切製度儀規,都是教化衆生。讀《禮記》,五禮中之祭禮,明白規定祭祀祖先,不是祖先不祭。孔夫子說:非其鬼不祭。鬼是歸去的意思。至于祭天地山川是天子諸侯的事,非平民之事。祭祖先時要闡明祖先過去在生時之德行教誨,使後人常常追念遵行,這個祭祀屬于教育。儀式留傳于後世只有形式而無真實內容,常被人視爲迷信。佛門中祭鬼神之儀式很多,其中有非常精彩的開示,但文字深奧,不易理解,似應用現代語言加以說明,使民衆都能明白。經論是最好的伴侶,其中于往生無助者不取。袁居士講的是往生經論。如想在這一生成就,雖有我最愛研究的經論也暫時放下,不要打閑岔,等到了西方再學不遲。

  符按前文中有孔子說非其鬼不祭一語,恐初機同修難以理會。此語出自《論語》卷二爲政章中:“子曰:非其鬼而祭之,谄也;見義不爲,無勇也。”其大意是說:不是我們的祖先而我們去祭祀他,這是一種谄媚的行爲。遇到道義上應該做的事而不去做,這就是沒有勇氣。鄭康成注曰:“人神曰鬼,非其祖考而祭之者,是谄求福。”可見鬼字就指的是祖先。又朱子解:非其鬼,謂非其所當祭之鬼,知而不爲是無勇也。

  68、五濁惡世,寒熱苦惱,穢相熏炙,不容一刻居住。(袁宏道)

  袁居士是古人,離我們幾百年,已經說五濁惡世。現代科學家說:如不重視環保,五十年之後,這個地球就不適宜人類的居住。環保無法改善,其根源是依報隨著正報轉。依報是環境,正報是人心,心淨則土淨。人心是貪嗔癡慢,如不知保持清淨心,而想改變環境,談何容易。如真像科學家所說,五、六十年後我們到那裏去呀!念佛人若不趕快求生淨土,怎麼辦呢?濁就是汙染,汙染是由相上講的,惡是由業因上講的。心惡行爲也惡,感得身心世界都汙染了。這幾年全球氣候不正常,天時失常,不是好現象,與人心互爲影響,愈來愈嚴重。

  69、問:人不信淨土,恐只是本來福薄?答:此言甚是!(蓮池大師)

  不信淨土真是福薄,念了《無量壽經》就明白了。一聽就相信,乃是過去生中無量劫所培養的善根福德。即使下下品往生的,或一生造作罪業,臨終忏悔往生者皆是大因緣大福德,絕非平常人。

  70、余下劣凡夫,安分守愚,平生所務,惟是南無阿彌陀佛六字。今老矣!倘有問者,必以此答。(蓮池大師)

  蓮池大師的道德文章修持近五百年中首推第一,而他虛懷若谷,沒有一點自滿自大,沒有一點誇張,自稱爲下劣凡夫。他的特長即“安分守愚”四個字,人不要學聰明,學聰明就壞了。我在臺中跟李老師學,李老師教我學愚,他說他自己學愚,一生沒有學成功。蓮池大師平生所修惟念佛,一天念十萬聲,計數的,也不念經咒。年歲大了,工夫格外加緊。有人向他請教,不管什麼問題,他的回答只是一句阿彌陀佛。印光大師晚年專心念佛,有人給他寫信,他寫一函遍覆。我現在也學他。我快七十歲了,人生七十古來稀,要辦自己的後事了,大家寫信給我,我刻一個圖章“老實念佛”,連信封都退回去。老實說:凡是提出問題來問的都是妄想分別執著,所以提出問題都是不老實的人。

  71、當生大歡喜,切勿懷憂惱,萬緣俱放下,但一心念佛。往生極樂國,上品蓮花生,見佛悟無生,還來度一切。(蓮池大師)

  聽到西方極樂世界以及阿彌陀佛的名字,一生可以決定往生,乃大歡喜,但不要怕去不了。只要真正肯修,善導大師說,萬修萬人去。從今以後,一切妄想分別執著憂慮牽挂統統放下,心中只有一句阿彌陀佛,隨時希望往生。《無量壽經》上輩往生一段同《觀經》上品上生章尤爲重要經文,見到阿彌陀佛即證得無生法忍,證得無生法忍即有能力度衆生。若是由西方世界打個轉,再回到娑婆世界來,是再來人,就有智慧神通幫助別人,否則自己度自己都度不了,如何能度人呢?關于上品上生章非常重要,有錄音帶保存,諸位應當常常聽,至少要聽二百遍或叁百遍。過去古大德學一部經要幾十年,如終南山道宣律師,專學《四分律》。臺灣有單行本,線裝書二十冊,精裝者四巨冊。道宣聽了二十一遍。從前聽經苦,沒有交通工具,聞某法師在某道場講經,不論遠近皆步行前往。現代人求快速,說這部經我聽過了。聽過一遍就不想再聽,這樣態度,焉能有成就?我在臺中時李老師講經,有時在臺中,有時在霧峰講同一部經,我們一再去聽,每次講的都不一樣。臺中慈光佛學講座編寫的“十四講表”,我聽了十一遍。孔子曰:“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乎。”求生西方一定要上品上生,上品上生去不了,還有中品,如目標定的太低就麻煩了。

  72、世情淡一分,佛法自有一分得力。娑婆活計輕一分,生西方便有一分穩當。彈指歸安養,閻浮不可留。(蕅益大師)

  世情要看破看淡,不爲世間情愛所累,念佛工夫才能得力。生活能勉強過得去就行了,不求奢侈豐盛,生西方世界才有把握,心在道上不要用在生計上,盡情追求生活享受,道心即退失,往生難有把握。閻浮世界是五濁惡世不可留,應當快快到西方極樂世界,真肯放下,往生有望。

  73、歸命大慈父,早出娑婆關。(蕅益大師)

  大慈父是阿彌陀佛,歸命即歸依。

  74、世之最可珍重者,莫過精神;世之最可愛惜者,莫過光陰;一念淨即佛界緣起,一念染即九界生因,凡動一念即十界種子,可不珍重乎?是日已過,命亦隨減,一寸時光即一寸命光,可不愛惜乎?茍知精神之可珍重,則不浪用,則念念執持佛名。光陰不虛度,則刻刻薰修淨業。(徹悟禅師)

  “一寸光陰一寸金,寸金難買寸光陰。”可惜我們都浪費掉了。我勸各位念佛機要隨身帶。阿彌陀佛是淨念,起一個妄念,動了貪嗔癡即是九法界的業因。一天到晚不知道造了多少業,那個業因強,那個就先受報。故須特別留意,必要抓緊今生的機會,萬一失掉,不知道那一劫才再遇到佛法。把精神放在執持名號上,光陰才不會虛度。

  75、悲哉衆生!欲念未除,道根日壞。佛之視汝,將何以堪?(彭二林)

  欲是欲望,念是妄想,這兩個東西在,道就站不住。雖不能劇斷,亦應慢慢看輕放下。否則一天念十萬聲佛號也生不了西方。

  76、子等歸向極樂,全須打得一副全鐵心腸,外不爲六塵所染;內不爲七情所锢;汙泥中便有蓮花出現也。(彭二林)

  “子”,古時對男子之尊稱。既然發願一心一意求生極樂世界,必須要有一副鐵石…

《弘一大師晚晴集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