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(第四十六卷)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包括地藏菩薩在其中,這樣容易達到一心;不至于我念多少聲阿彌陀佛,再去念多少聲地藏菩薩,又去念多少聲觀音菩薩,分心,所以西方叁聖都供在一起,念一句阿彌陀佛全都念到了,這樣比較容易攝心。這一段是講思念過去的家親眷屬,甚至于從來沒有見面,或者小時候見面,長大之後逐漸淡忘,常常思念家親眷屬在哪裏,用這種修學方法,菩薩會告訴你,感應當中告訴你,你的家親眷屬現在生在哪一道?“生界”就是哪一道。再看下面這段經文:

  【或于夢中,菩薩現大神力,親領是人于諸世界,見諸眷屬。】

  這個感應很明顯,或者在夢中你夢到菩薩,菩薩帶著你去遊曆他方世界,你會見到你過去的家親眷屬。這一段注解我們念一念,“上是顯機顯應,故于稱禮之際,現身告知其界”,這是指前面一段,總結前面一段。顯感顯應,很明顯,像前面婆羅門女一樣,非常明顯,覺華定自在王佛雖然沒有現形,但是有聲音告訴她:你母親在哪裏?這很明顯。“眷屬冥機冥應,故于夢中相告”,這一段是講在夢中,夢中夢到佛菩薩來教導你很多,我們常常遇到,常常聽說,顯感顯應比較少,冥感冥應多。下面他舉個例子,這樁事情“即同善見律天人現夢,乃實夢也”,這個夢不是你妄想變現,一般凡夫作夢都是意識裏頭妄想現行。這個夢真的是佛菩薩,或者是善神感應這個夢境,這種夢境是可靠的。

  後頭他講的叁句話好,“然須了知,善惡凡聖之事,無非是夢”,這就是《金剛經》上佛告訴我們,一切有爲法皆是夢幻泡影。我們現在這個世間,生活這個世間,你仔細去觀察是夢境,昨天,昨天已經過去,昨天永遠不會再來,昨天的事情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夢境;說今天,今天又變成過去了,我們活一百年天天在作夢,哪有一樣是真的?夢裏頭不要再造業,你就算是覺悟。沒有一樣是真的,何必去計較?爲什麼不在夢境當中做好事?多做一點善事?積功累德,往後你還繼續做好夢。如果造作罪業,你往後那個夢全是惡夢,不想做惡夢,天天想做美夢,那你就得要做好事,知道念念都是在夢境,天天都是在夢境,我們才真正佩服釋迦牟尼佛,佩服得五體投地,他講的是真相,“夢幻泡影”,“如露亦如電”,是不是真的存在?沒有,“刹那際”。

  我昨天晚上在華嚴會上做總結,兜率天王這段經文,歸結到念佛,諸位要細心去體會,這裏頭的原理原則,我們學佛的人一定要懂,一定要深解義趣。佛在《華嚴》上說,一切法,包括世出世間、包括虛空法界,“唯心所現”。我們今天這個相,相從哪裏來?心現的。心現相,我們在相裏面所有一切造作,那是識,“唯識所變”,識在造作,心現相。告訴我們,相是妄相,識也是妄識,都不是真的,所以所現的相以及所變的識,百法裏面都是屬于有爲法,有爲法就是假的,就是夢幻泡影;能現相那是真的,真如無爲。我們在假相、妄識,一下覺悟,能夠與真如無爲相應,這就叫佛,就叫菩薩。相應並不舍相,並不舍識,把假相、妄識來接引一切衆生,幫助一切衆生覺悟,這是菩薩行。

  菩薩言語、菩薩生活、菩薩起心動念,一切造作無非是覺悟衆生,雖覺悟衆生,一絲毫希求的念頭都沒有,只要有一個念頭,希求的念頭,與自性就不相應。我們今天勸人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是不是希求?是的;與自性相不相應?不相應;雖不相應,但是走相應自性的這一條路,這一個方向,這一個目標,逐漸接近明心見性。到極樂世界去幹什麼?去明心見性,那個地方修學的環境好,道理在此地;這叫做帶業往生,帶業往生極樂世界最好、最殊勝。我們明了之後才不會懷疑,才死心塌地修學這個法門,對于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希求、都放下,只求往生淨土,只求見阿彌陀佛,這叫帶業,這是我們凡夫在一生當中決定能成就,肯定不會落空;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再把這個希求舍得幹幹淨淨,那就圓成佛道。

  現在學佛的同修最難舍就是求願之心,他所求所願全是虛妄,他想求現前的富貴,想求現前的福德,實在講也能得到,那你就要懂得因果的道理;你想得善果,你一定要修善因,你的心行不善,你決定得不到善果,這是求六道之內的福報,並非究竟。但是絕大多數的人只看眼前,沒有遠大的眼光;只有真正覺悟的人,才真正發心出離六道輪回,那個心是純善。希求往生,希求脫離六道輪回,念念還在造業,這個願望你永遠達不到,爲什麼?你的心願跟你的所作所爲是相背的,你怎麼能滿你的願望?要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西方極樂是什麼世界?在經上我們看得太清楚、太明白,普賢菩薩的法界,不是普通菩薩。換句話說,普通菩薩行不能往生極樂世界,往生極樂世界要修普賢行,《無量壽經》講那麼清楚,《華嚴經》也是講得這麼清楚。也許同修要問,我們看到很多老太婆、老阿公,念了幾年佛他真的往生,一點都不假,他臨終的時候告訴旁邊的人,“阿彌陀佛來接我,我跟他去了”,這是真的不是假的。我們要問:他有沒有修普賢行?有,最後那一念是普賢行,那就決定得生,道理在此地。

  普賢行是什麼?清淨心跟平等心;清淨心是普,平等心是普。你心不清淨、不平等就有界限,有界限就不平等;換句話說,你還有分別、還有執著,就不是普賢行。我們布施供養,瞻禮稱名,這都是修行,大家平常做的,可是你有分別、你有執著,你這個不是普賢行,你算得是菩薩行,不是普賢菩薩行;普賢菩薩行裏頭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。離一切分別執著,我們一瞻一禮是普賢行,布施供養也是普賢行,乃至于說我們穿衣吃飯都是普賢行;落在分別、執著裏面就不是普賢行。普賢行他與法界相應,他沒有界限,我們一般講這個功德最大,不可思議;念念與虛空法界相應,這是屬于理一心。凡是往生的人,最後一念一定是沒有一切分別執著,他走了,最後一念還有分別執著,他又退墮了。可是我們怎麼能夠保證,自己最後一念沒有分別執著?這太難太難了。

  所以修行,修正我們錯誤的思想、見解、行爲,一定要在平常生活之中,離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功夫得力,自己才真正有把握往生。在日常生活當中,無論是物質生活、精神生活,有也好,沒有也好,有也不分別、不執著,沒有也不分別、也不執著,你就得自在;沒有想得到,有了又怕丟掉,患得患失,那你一天念十萬聲佛,一天磕十萬個大頭,你也未必能脫離六道輪回。什麼原因,六道輪回是執著造成的,你還有這麼嚴重的執著,你怎麼能擺脫?十法界是分別造成的,只要有分別、有執著,你就沒有辦法脫離六道跟十法界,你所修的不是普賢行。普賢行簡簡單單告訴諸位同修,于一切法都不生分別執著心,無論你修什麼法都是普賢行,剛才說過穿衣吃飯都是普賢行,這個重要!

  果然一切不分別、不執著,你就轉境界,你就不會被境界所轉,《楞嚴經》上跟我們講五十種陰魔,任何一種陰魔都不會貼你的身。你要問爲什麼不貼你的身?因爲你沒有身,他貼個什麼?你有身,他才能貼得上,你沒有身。明明有這個身,怎麼沒有身?有即是無,你有這個身,你不執著這個身是身,就沒有身。冤家債主爲什麼會找到你身?你執著這個東西是你的身,他就找著了;你不執著它,他真的他看不見你,他找不到你。因爲執著這個身是我,他看到了,他找到你,他來報複;你不執著這個東西是身的話,他找不到你,沒有。這個道理要懂,什麼樣的妖魔鬼怪都沾不上你的邊。那你在哪裏?盡虛空、遍法界是自己,妖魔鬼怪也沒有離開虛空法界,你包容他,他不能包容你。不管他怎麼作怪,那只是很小很小一點毛病,像你這個身體哪個地方痛癢,搔搔就好了,不會傷害。你有分別執著麻煩可就大。

  所以給你說真話,人不會生病,病從哪裏來?妄想、分別、執著來的。人不會衰老,怎麼老了?妄想、分別、執著老了。人也不會死,爲什麼會死?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你就死了。離開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統統沒有。你在虛空法界與一切衆生有緣,經上講隨類化身,應機說法,你說多自在!隨類化身,現相即是無相,無身即是有身,有無是一不是二。說法是幫助衆生覺悟,雖然盡心盡力在幫助他,也是若有若無,佛在《金剛經》上所講,“度無量無邊衆生,而實無衆生得度者”,所以你找佛的麻煩找不到,實無衆生得度者。你要毀謗釋迦牟尼佛,釋迦牟尼佛說他一生從來沒有說過一句法,你要說佛說法叫謗佛,你怎麼能批評他?他一句話沒說,一個字沒說,說即無說,無說而說,說跟無說是一不是二,你細細體會這個意思,他高明。我們有說,人家抓到你才毀謗你,你說錯了;他沒有說,他錯在哪裏?有說就有過,沒說沒過,諸位細細體會這個意思;他做,“作而無作,無作而作”。

  這裏面“有無”意思很深,怕諸位誤會,我再做個簡單的解釋。有說是爲衆生說,無說是沒有爲自己說,有做是爲衆生做,無做是沒有爲自己做,我這個講法你就比較好懂。所以諸佛菩薩只有爲衆生、爲社會、爲人民,決定沒有爲自己,你找他自己的麻煩,你決定找不到,爲什麼?他沒有自己,這叫真正覺悟的人。知道自己生活在夢幻泡影之中,知道自己生活在刹那際中,這真覺悟的,所以他才妄想、分別、執著統統都沒有,他與事實真相相應。在存在來說他與刹那際相應,在現相上是他與夢幻泡影相應,一絲毫執著都沒有,得失不關心,做再多的好事,沒事,夢一場;看到許多人做惡事也沒事,夢一場。這裏面所見到是衆生的一切造作,叫業,這就是因果不空,“萬法皆空,因果不空”,佛觀察衆生造業。爲什麼說因果不空?因果相續不空,因果轉變不空,因會轉變成果,果又轉變成底下的因,因果循環,因果相續,看到這個東西。所以教人你要種善因,你才能得善果,這是教什麼?沒有覺悟的人,幫助你在六道當中受叁善道的果報,不要墮叁惡道,這是慈悲。我們世間人講慈悲,佛有沒有慈悲這個念頭…

《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(第四十六卷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