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到西方極樂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薩,這種殊勝功德利益真正是希有。末後這幾句,“此正教主天宮付囑之心”,教主就是本師釋迦牟尼佛;天宮,這部經是在忉利天宮講的;將世尊滅度之後度化衆生的事業,付囑給地藏菩薩。“亦地藏幽途化人之念切在專行,因果不爽如毛發者”,這是一個付托的人,一個是接受付托的人,地藏菩薩接受釋迦牟尼佛的付托,他非常慈悲,發願作幽冥教主。幽冥,大家常常看到這兩個字就想到是餓鬼、地獄,其實這兩個字意思很廣。幽冥是無明,無明沒破都在幽冥之中,從這個意思來看,十法界都是幽冥,十法界裏面的佛菩薩沒有破無明,沒有見法身,幽冥兩個字的範圍很廣。地藏菩薩要在十法界,擔負起世尊度化衆生的使命。“以是之故,得大擁護”,這兩句總結,因爲這個緣故,所以你得到諸天天王、天神擁護。
這一品到此地講完了,下面這一品“見聞利益”,這在流通分是見聞利益流通。注解四十六面第一行,有一個簡單的介紹,介紹這一章,“謂見地藏之像,聞地藏之名,無不獲大利益。例同觀音,聞名見身心念者,皆能滅苦”,這裏頭的意思很深。見到菩薩的形像,聽到菩薩的名號,是不是真的能滅苦?真的,但是不是現在,是將來。現在種的是因,所謂是“一曆耳根,永爲道種”,你眼見相,那是“一曆眼根,永爲道種”,所以這個利益不可思議。這個利益什麼時候得到?要看你什麼時候你的心行與菩薩相應,這個利益就能現前,雖然是見像聞名,可是你的心、你的行爲跟菩薩不相應,這個利益現在不能現前,道理在此地。下面就說“見身致禮,即身業機”,見到菩薩身你就會禮敬,這屬于身業;聞名你也會稱念,你會一句“南無地藏王菩薩”,這口業;你能夠身禮拜,口稱名,這是意業。
“機感既成,冥顯自應”,下面是舉比喻來說。感應道交,有冥應、有顯應,在通常我們講功德利益不能現前,那是冥應,功德利益現前那是顯應,顯應是你禮敬、稱名,你的心行與菩薩相應;換句話說,與經典裏面所說的理論、方法、境界相應,這個感應很明顯,就顯應。如果我們雖然也禮敬、也稱名、也讀經,但是我們的思想、我們的行爲跟經上講的不相應,經上講的我們統統沒有做到,佛菩薩的感應是冥應,不顯著。也就是說你現前還一樣受苦、還一樣遭難,甚至于還一樣要墮落,依舊搞六道輪回。你不能說沒有感應,感是冥應,感應力量很薄,決定有感應,波度不強,很弱。你煩惱習氣的波度很強,所以顯示不出佛菩薩保佑你、加持你。如果你真正能夠依教奉行,你能做到,你感的力量很強,佛菩薩應的力量也強,現在就能轉業,那就非常明顯。這個道理我們要懂得,對于我們修學就有很大的幫助。
“見聞利益品第十二”,這一段大嶼山聖一法師,把這品經稱爲僧寶,他將本經末後歸結在叁寶,這是古大德沒有講過。聖一法師第一次在九華山講這部經,末後結歸到叁寶,講得非常之好,我對他很贊歎,指歸到叁寶那才是真實的利益。這部經前後照應得好,經文一開端佛放大光明雲,經將結束的時候在此地又放大毫光相。我們讀過許多大乘經典,而看到佛在經上講的放光多半只一次,講到兩次、叁次、很多次,這種經不多。佛在這一會上,前後都放光。請看經文:
【爾時世尊,從頂門上,放百千萬億大毫相光。】
“爾時”,是世尊講完依教修行的這個人,得到堅牢地神,欲界天、色界天的天王、天神的擁護,並且把他們擁護這個人的理由宣說出來,說完之後釋迦牟尼佛從頂門放光。注解裏頭也說得好,我們把注解念一念,“自爾時至告諸大衆,皆經家所敘之文”,經家是集結經藏的人,他們敘述這段事,因爲這不是釋迦牟尼佛所說的,這是記錄當時的狀況。“恰于地神護法品後放光者,爲證前起後,令諸衆生睹相悟心,各各自知一段不思議本有之常光也”,這說明世尊放光的用意。證前啓後,前面在忉利天宮集會品,序品佛放大光明雲,前後呼應,這個地方的用意,大家聽經差不多聽得接近圓滿,讓大衆見到這個瑞相能開悟。悟什麼?世尊所說自始至終都是講我們的自性,正是所謂“心外無法,法外無心”。可是本經裏面所說的,都是講的六道叁途裏面的狀況,六道叁途從哪裏來?自性變現出來的,沒有離開自性,這一點要細心去體會。
“頂門”是頭頂,從頭頂放光,說明這不是常光,放光現瑞。頂門放光注解裏面也有說明,表一切種智,這與世尊在楞嚴會上,放光現瑞的意思相同。注解裏面教導我們,讓我們體會這個瑞相的意思,“由此地藏妙像嘉名,瞻禮稱念而進于極果”,讓我們悟入這個意思。在中國四大菩薩是代表修學的層次,從哪裏學起?從地藏學起。如果用現代的話來講,地藏就是代表心理建設,如果不是一個好心,不是一個善心,那就無從修學。地是心地,藏是寶藏,寶藏是比喻智慧德能,我們真心裏面含藏著有無量的智慧德能,那叫地藏,你要能體會得,要把自性的智慧德能開發出來。用什麼方法來開發?孝敬,所以這個經是佛門的孝經。孝敬如何落實?我們在最近講經常常提起,要把一切有情衆生,看作自己“過去父母,未來諸佛”,你要把孝敬落實到這個地步。所有一切衆生就是自己的父母,就是未來的諸佛;自己父母你懂得盡孝,未來諸佛你就能尊師,這是孝敬的落實。我曾經說過,說過很多遍,把它當作還是隔一層,真的是自己的過去父母,未來諸佛,不能把它當作;當作遠了,真是。
所以我勉勵念佛堂這些護法,念佛堂所有這些護法的人,把每一個念佛的人看作自己父母,看作諸佛如來。你用這種心情,來服務彌陀村,來照顧念佛堂,你才感動得一切諸佛護念,經上所講的諸天的天王、天神都來擁護。什麼道理?真誠心感應。這跟一般退休、養老院不一樣。今天在這個社會上,你兒女未必能孝順你,未必能尊敬,你參加新加坡居士林的彌陀村、念佛堂,每一個人把你看作父母,把你看作如來。這個道場爲什麼會這麼興旺?你們在這邊念幾天佛,你會感受到這個地方氣氛跟其他所有道場不一樣,人心不一樣,他們看待你們心情不相同,這是其他道場沒有的。這個道場人爲什麼能做到?天天聽經,天天聞法,我們天天講解,天天勸告,漸漸他們覺悟明白,念頭轉過來了。我們以孝順心、以恭敬心來對待一切衆生,不僅僅是念佛堂,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物,我們都以孝順心、恭敬心來對待。心轉變了,思想轉變、見解轉變,這就是轉凡成聖。
所以建個道場不難,現在大家都有這個財力,難在到哪裏去找這麼多孝子賢孫,你到哪裏去找?孝子賢孫是誰?諸佛如來、法身大士,他們才是真正的孝子賢孫,這個不容易找到。有這些人護念、有這些人擁護,擁護就是護法,這個道場才殊勝,這個道場才能成就人,一生當中往生不退作佛,所以這個道場希有就在此地,難逢也在此地。有道場,沒有人來作詳細的說明,深入的講解,不行,不能相應。這個工作就要靠你們這些出家發心學教的同學們,你們要發心擔負起這個使命。這一切大衆,怎樣與經教相應,怎樣與諸佛如來相應,要靠你們認真努力講解勸化。請看底下這段經文:
【所謂白毫相光、大白毫相光。瑞毫相光、大瑞毫相光。玉毫相光、大玉毫相光。紫毫相光、大紫毫相光。青毫相光、大青毫相光。碧毫相光、大碧毫相光。紅毫相光、大紅毫相光。綠毫相光、大綠毫相光。金毫相光、大金毫相光。慶雲毫相光、大慶雲毫相光。千輪毫光、大千輪毫光。寶輪毫光、大寶輪毫光。日輪毫光、大日輪毫光。月輪毫光、大月輪毫光。宮殿毫光、大宮殿毫光。海雲毫光、大海雲毫光。】
一共是十六句,叁十二種毫光。這一段注解裏面說得很詳細,毫光頂門上放出來,毫是指什麼?白毫。佛的頂門眉中間有兩根白毫,白毫叁十二相之一,我們常常念贊佛偈“白毫宛轉五須彌”,佛的報身很大,他這兩根白毫是盤旋在一起,在眉間好像一個珠子一樣,其實它不是珠子,兩根白毫盤轉在一起,佛常常白毫放光。注解裏面講“毫相是一,即用之體。光色不同,即體之用”,這說明十六句是一樁事情,“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”,《華嚴經》上理事無礙、事事無礙的法界。叁十二句,注解裏面它也是分叁十二句來講,叁十二就是一,毫相光,“多即是一”,毫光裏面有種種顔色,各不相同,“一即是多”;說一是講體,說多是說作用,體雖然是一,作用不同。在此地,青蓮法師注解,他引用《法華文句》,用五色來比喻五道,青色譬如地獄因果,黃色比喻餓鬼因果,赤色表畜生因果,白色表人天因果。這裏面分大色、小色,小色像這是比喻二乘,大的色像這是比喻菩薩;後頭還有,短的色像譬如別教菩薩,長的色像譬如佛的因果,佛的因果就是圓教的菩薩。
“諸文開合隨意”,經文的講解可以意會,沒有一定的說法,就像《華嚴經》裏面表法的意思完全相同,仁者見仁,智者見智。隨著你自己的見地,你看得深,你解得就深,你看得廣,你說得就廣,可是深廣還要契機,因爲在講臺上講經說法不是自受用,是爲了利他,一定要觀察聽衆的根機,他能接受多少,你就講多少。如果只隨自己的境界去講,聽衆未必能接受,他不能接受,這就是說法不契機,契機契理這才是如來說、菩薩說,我們應當要學習。佛在大經上告訴我們,契理不契機,這不是佛說;對于這種現象,佛講得好,閑話,閑言語,契理不契機。不能說你錯,但是聽衆聽了不懂,不能領會,一點好處都得不到;閑言語,要說得不好聽就是廢話。如果契機不契理,佛說那是魔說。佛菩薩說法可貴之處契機契理,契理與性德相應,契機是適合聽衆的程度,這是我們必須要注意到。天臺家表法這個意思,末後有兩句說得很好,“此由法華九界同歸,叁乘鹹會”,這兩句話說得好。九界是指九法界,叁乘是講菩薩、聲聞、緣覺,也有人講五乘,五乘再加上人、天,像淨土裏面所說的“五乘契入報土”,非常不可思議的境界。
下面這是第一個“白毫相光”,第一說白色,白色是本色,這個說法隨順衆生說,衆生都認爲白色是本色,佛是恒順衆生、隨喜功德,也說白色是本色。爲什麼?只有白的它可以能接受所有的顔色,一張白紙你要去畫畫,你會畫得很舒服,喜歡畫什麼就畫什麼,如果是彩色的紙給你畫畫,你就覺得很困難。紅色的紙不能接受紅色,一定要跟它不同的顔色才能顯示出來,藍色的紙不能接受藍色,唯有白色的紙可以接受任何的色彩,所以用它來表本色。佛白毫在兩道眉的中間,此地它有表法的意思,在注解裏面第六行,“《大論》雲”,《大論》是指《大智度論》,《大智度論》裏頭有這麼說法,“白毫眉間峙,白光踰琉璃”,第一句說白毫的位置,在兩個眉的當中,它放光的時候超過琉璃。下面意思就很重要,“在因行布施時,適可前人意,起自在業因緣”,這幾句話非常重要。如來相好裏面白毫相是怎麼修來?修布施。布施什麼?很適合受布施人的意思;換句話說,你的布施正是他的需要,這種因行能感得白毫的果報。
“起自在業因緣”,這句話說得好,佛得大自在,我們今天爲什麼得不到自在?我們也修布施,結果布施怎麼樣?未見得如人之意。或者是你修布施,你發心很勉強,發心當中有疑慮。譬如救災,我們眼看大陸這些災難,這一次空前的水災,許多人想布施,布施又懷疑:我這個布施的錢能不能到達災民手上?會不會給中間人剝削去?疑慮重重,不敢布施,想布施又不敢布施,你怎麼會得自在?類似這種情形太多太多,知道這個好事想做又不敢做,修布施的時候想得太多,考慮太多,你得的果報就不如意。佛在普通經上講,財布施得財富,你賺錢賺得不如意,賺得很辛苦,那就是你修財布施的時候不如理,你布施得不痛快,布施很辛苦,將來你得的果報也很痛苦,也不自在,就這個道理。佛的白毫相,那是布施得很自在,布施得適合人意,才成就這個相好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《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(第四十二卷)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