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(第四十叁卷)

 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(第四十叁卷)

  淨空法師主講

  新加坡淨宗學會錄影室

  請掀開經本《科注》卷下第四十八面,這一段是注解,簡單扼要介紹世尊放光的作用,我們先將這些名相簡單介紹一下,然後再做一個綜合的說明。第一個是:

  【白毫相光。】

  白毫是叁十二相之一,注解裏面說出這個相好的業因,言語雖然只有一、兩句,非常重要。“在因行布施時,適可前人意”,這兩句話就重要。我們知道佛教化一切衆生,教什麼?教布施,布施就是舍,就是放下。能夠一切都舍盡,這個人就成佛;雖然在舍,還舍得沒幹淨,這個人是菩薩;完全不懂得施舍是凡夫。“舍”這個字的範圍非常非常之廣,可以說是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,就說了一個布施,諸位細細去體會這個意思。內要把煩惱舍盡,貪、嗔、癡、慢、疑、惡見,這是裏面,你能把這些東西舍掉,你就超越輪回。由此可知,輪回怎麼來?輪回是貪、嗔、癡、慢、疑、惡見造成的,不是別人造的,是自己造的。外面這是五欲六塵,財色名食睡,色聲香味觸法,統統舍盡。

  佛叫我們舍,依據什麼道理?道理佛講得很明白、很清楚,一代時教四十九年無時無處不說,特別是《般若經》,佛告訴我們“萬法無所有,叁心不可得”,這是把事實真相全部說出來,外面所有的現象五欲六塵無所有,經上講“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”,“一切有爲法,如夢幻泡影”,你怎麼可以要得到它?你希求想得到它,錯了!這一念起來六道就現前,你就搞六道輪回,不知道一切法幻有,它不是真有,假的。叁心不可得:過去心不可得,現在心不可得,未來心不可得;能得的心沒有,所得到的一切法也沒有,佛教你怎樣過正常的生活,正常的生活就是萬緣放下,身心世界都不可得,這是佛的境界,這是一個正常人的生活,正常人的境界。你內有一個得的念頭,外面有一切所有,你是全迷了。“因行布施時,適可前人意”,這個意思就深了,怎麼樣才適可前人意?行布施令別人覺悟,這才是適可人意。不是他想財,他財就得到,那就滿意了,那是滿貪嗔癡的意,與事實真相完全相違背。

  由此可知,所有現象怎麼來的?緣生的。緣也不是真的,緣的現象是什麼?刹那生滅,所以生生不住,這是緣的現象。我們今天得的身也是緣,在這一生當中所遇到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物也是個緣,一定要曉得所有一切緣都是生生不住,刹那生滅。了解事實真相那就自自然然跟佛菩薩一樣,在這個世間跟人結善緣,絕不結惡緣,所有一切惡緣要化解掉,冤家宜解不宜結。怎麼個化解法?遇到冤家對頭來折磨我,我歡喜接受,沒有一絲毫怨恨心,而且還生歡喜心,爲什麼?這筆帳了了,還了。他折磨我,他找我的麻煩,爲什麼不找別人麻煩?所以自己立刻就警覺到是緣;我過去難爲他,這一生當中遇到他難爲我,因緣果報,絲毫不爽,只有明白人、覺悟人歡喜接受,報完了,下一次緣再遇到,那就歡喜了。

  縱然殺害,像佛在經上舉歌利王割截身體這段故事,這段故事是出在《涅槃經》裏面,佛說得很詳細。這是菩薩在山裏面修行,這誰也礙不著,歌利王出來打獵遇到,菩薩在修行、在打坐;這個國王打獵的時候帶了很多人,這裏面也有不少宮女,見到菩薩,看到菩薩莊嚴、清淨、慈悲,向菩薩請教,這就圍了很多人。這國王一看到很不高興,所以就發脾氣,將菩薩淩遲處死,淩遲是用刀一片一片的割。菩薩沒有一點怨恨心,忍辱波羅蜜圓滿,而且菩薩還發願,將來我成佛第一個度你。佛說當時那個菩薩,被歌利王割截身體的菩薩,釋迦牟尼佛的前身,歌利王是誰?憍陳如尊者。這一次遇到,兩個關系就處得很好,怨解掉了。世間人遇到小小不如意的事情懷恨在心,麻煩!生生世世,冤冤相報,沒完沒了,非常可憐,爲什麼要去做這些傻事情?忍辱仙人對歌利王布施什麼?布施慈悲、布施忍辱、布施禅定、布施智慧,這才叫“適可前人意”;得相好,得白毫相。第二句:

  【大白毫相光。】

  “大”就比前面意思更殊勝,這叁十二句十六對,每一對後面都加一個“大”字,意思都相同,更爲超勝,這是大的意思。第叁:

  【瑞毫相光。】

  “瑞”是祥瑞,古時候是以玉做爲祥瑞的一個標志,古人都佩玉,無論是男子、女人,玉是寶石裏面的一種。也以玉器做信物,信物就好像現在我們所講的憑信一樣,這是證據、是憑據。在這個地方表六道乘地藏菩薩威神之力,也就是地藏菩薩給六道衆生的憑信,依照地藏菩薩理論方法來修行,你就能超越叁途、超越六道,這是一個祥瑞的憑信,稱之爲“瑞毫相光”。

  【大瑞毫相光。】

  就不必說了,這是瑞毫相光裏面最殊勝,稱之爲大。第五:

  【玉毫相光。】

  代表六道衆生。“玉”,古代人非常重視它,因爲玉的性質溫潤,所謂溫潤之德;琢磨可以做出許許多多的用具。凡夫,六道凡夫,性情躁急,所以古時候君子佩玉,玉是珍貴的寶器,你帶在身上時時刻刻要保護它,你就不能夠輕舉妄動,佩玉的用意在此地。你手上帶著手镯,如果你要發脾氣,一拍桌子,手镯就斷,碎掉了,它用意在此地;叫你學到像玉一樣的溫柔,戒急躁,取這個意思。“玉毫相光”就表六道裏面的凡夫,舍火宅裏面的急躁,火宅就是六道,六道裏面的習氣,不好的習氣;增長性德。自性裏面的德能不叫習氣,爲什麼?本來具足,它不是薰習而成。凡夫叫習氣,習氣是薰習成的,不是本性,叫習性。孔老夫子所說的“性相近,習相遠”,性是真如本性,真如本性大家都一樣,佛法講得更透徹;但是習性個人不相同。不但是跟你自己的本性遠離,你跟一切大衆的習性也都有相當的距離,即使你們義氣相投,時間不會長。

  諺語裏面常講“花無百日好”,這是從比喻,再好的花沒有辦法支持叁個月,以這個淺近的比喻說明人與人之間相處,好時節就像花開的樣子。“人無千日好”,千日是叁年,處久了習氣都出來,初見面的時候不知道你習氣,對你很恭敬,不錯!處久了,毛病習氣全出來,恭敬心就衰退,這個道理我們要懂得。怎樣才能是長處之道?見性,性德流露那就能長處,它不是習氣,是習性。世出世間大聖大賢,他們的見解、他們的說法真有學問,所以教導我們人與人之間的交往,要持什麼態度?淡,“君子之交淡如水”,淡則長遠,才能保持長久。過分親近,將來必定疏離,這真天經地義的道理,一定要懂得。所以“玉毫相光”裏面所表的,教我們淘汰習氣,培養天性,天性就是性德,遠離六道,契入聖賢的境界。第七句:

  【紫毫相光。】

  “紫”色在此地表雜類衆生獲益。雜類的範圍非常之廣,剛才說過一切衆生習氣不同、染汙不同、造業不同、果報不同,只要見到佛光都能得利益;得利益的大小,得利益的厚薄,也因衆生而不相同。這裏面的因緣經典裏面說得太多,我們要細細去體會。第九句:

  【青毫相光。】

  這代表地獄,“青”色。爲什麼用青色來表地獄?小注裏頭也有說,它表地獄黑業。地獄所造極重的罪業,什麼罪業極重?斷一切衆生法身慧命的業最重。你殺他的身,在佛法裏面講,他如果罪業要不重的話,四十九天他又投胎來了,六道裏面舍身受身,很平常的現象,所以殺人生命罪不重。斷人家慧命這個罪重,說得粗淺一點,障礙人求道,障礙人學佛,把大衆學佛的機緣破壞,這就是斷一切衆生的法身慧命,這個罪重;重在什麼地方,諸位一定要清楚。生命舍了之後很快就得到,可能舍掉之後再得一個身,比這個身還好、還要莊嚴,害人的人他造的惡業,被人害了沒造業,沒造惡業;殺人的人有罪,被人殺那有什麼罪?所以往往被殺被害,一轉世比這一世福報還要大,這種例子太多了。可是殺人的人,他要死了以後多半是墮惡道,他的果報不會比這一生好。所以人身,六道的身,生命很容易得到,學佛的機會就難了,不容易得到,開經偈裏面所謂“百千萬劫難遭遇”,那是真的。

  這麼難得的一個機會,他遇到了,你把他破壞,你把他障礙住,你說你這個罪多重?如果這個人聞法,真的清楚明白了,認真修學可能這一生當中,往生不退他作佛去了,你讓這個人在這一生當中永脫輪回,成佛作祖的機會把它打斷,你這個罪多重?假如我們真正明白這個道理,了解事實真相,什麼樣壞事都可以做,決定不要障礙人家修道,特別是念佛。因爲你修學其他法門,你這一生當中很難超越輪回,但是人天福報很容易得到,唯獨念佛求生淨土,你這一生當中非常可能永脫輪回,圓成佛道。這個機會遇到太難太難,你要把人家這個機會失掉,你造的罪業可就重了。

  這是墮地獄,地獄衆生,地獄衆生見到佛的光,給諸位說青色的,像顔色不同的時候每一類衆生見的光不相同,每一類衆生見的像也不相同。一九八二年,香港聖一法師到普陀山去朝山,他們一共有幾個人,人數不多大概叁、四個人,到“梵音洞”洞口那裏拜,希望能見到觀音菩薩。他們去了叁個人,不錯,聖一法師告訴我,大概拜了半個多小時觀音菩薩出現,叁個人都見到,都非常歡喜。離開之後叁個人就談談,見到觀音菩薩什麼樣子?聖一法師見到是金色身,觀音菩薩戴毗盧帽,像就像地藏菩薩像一樣,地藏菩藏戴的是毗盧帽,身體是金色,金色金光。另外一位,叁個都是出家人,見到是我們一般看到的白衣大士;還有一出家人見到是比丘相,就是出家人比丘像。叁個人同時拜,同時看到,叁個人看的不一樣。從這個例子,你就看佛的放光,哪有放這麼多顔色?佛是一個光放出來,各類衆生見的不一樣、不相同;佛現的像也是一個像,各類衆生見的也不一樣;佛說話也是一音,各類衆生聽的也不一樣。這個道理佛在經上也講得很清楚,“境隨心轉”,佛示現這一個境界,衆生各個心念不相同,各個轉變成自己受用的境界。但是無論見到是什麼樣的色相,無論見到是什麼顔色的光,沒有不…

《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(第四十叁卷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