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(第四十四卷)
淨空法師主講
新加坡淨宗學會錄影室
請掀開經本《科注》卷下第五十一面,請看經文:
【于頂門上,放如是等毫相光已。出微妙音,告諸大衆,天龍八部,人非人等。聽我今日,于忉利天宮,稱揚贊歎地藏菩薩,于人天中利益等事,不思議事,超聖因事,證十地事,畢竟不退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事。】
前面我們看到是世尊放光,第一句總結前面放光的瑞相,接著佛就告訴大家,以微妙之音,“微妙音”裏面含義是無限的深廣,一音裏面含一切音,一一音中含一切事,所以稱之爲微妙之音。告訴在會的這些大衆,包括天龍八部、人非人等,這都是地藏菩薩教化的一些大衆。“聽我今日,于忉利天宮,稱揚贊歎地藏菩薩”,這一句話是總結法會開始一直到現在所說的全部經文,都是稱揚贊歎地藏菩薩。下面幾句是總結,“于人天中利益等事”,底下就說得很具體,總結全經。這句是結名,也就是講教,我們用教、理、行、果這四項來說,這是教。這一次我們在澳洲做了二十天的參學,觀察澳洲現在多元文化的推廣,逐漸有了成效。我們回過頭來看看佛家的教學,實在是世間從事于多元文化追求向往的一個理想教材,就是大乘經典。
“于人天中利益等事”,人天是講天上、人間,也就是指六道之中;六道之中當然是一種多元文化的共同生活體。地藏菩薩、釋迦世尊,如何能對一切不同的衆生,不同的種類,不同的族群,不同的生活方式,乃至于不同的思想見解,不同的信仰,能夠把他們種種不同,幫助他們消除,幫助他們融合成一個共同體;共同體就是一真法界,多元不同體就是十法界;十法界的衆生最後都歸到一真法界,這是真實利益,這是世尊高度智慧、善巧方便的教導。所以佛法的教學,佛教給我們什麼?這是我們必須要清楚,第一佛教給我們人與人怎樣相處,“六和敬”就是佛的教導。如果我們跟人都不能相處,還談什麼成就?人與人之間非常複雜,說實在話每一個人、每一個衆生,都是多元文化的一個形體;因爲一個人、一個衆生過去世中,生生世世在六道裏輪回,阿賴耶識含藏許許多多不同的種子習氣,豈不是多元文化的一個結構?何況跟大衆相處在一起,要怎樣去相處,大學問;能夠消除歧見、消除誤會、消除隔閡,互相尊敬、互相關懷、互相合作,這佛陀對我們期望。特別是修學大乘,經裏面常常教導我們“心包太虛、量周沙界”,依舊在一切衆生境界當中還劃小圈圈,那就錯了,違背佛陀的教誨,違背菩薩的教導。所以學佛第一個要拓開心量,要包容一切,你才能入佛門,你才能懂得佛所講的話,這給我們真實的利益;利益自己、利益社會、利益一切衆生,經上講的是這些事。
第二句說“不思議事”,這是從體上做總結,理是一個,爲什麼種種不同他能夠融合成一體?因爲理是一個。相有種種、事有種種、用有種種,理體是一個,所以能夠歸一,《華嚴經》裏面講“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”,他能歸于一,因爲體是一個。像一個大海,海是體,海裏面起的水泡,起了千千萬萬的水泡,每個水泡不一樣,每個水泡一個小圈圈,但水泡從哪裏起來?都依大海起來。衆生迷,迷失了,不知道體是一,所以才起種種誤會,如果知道體是一,平等、清淨、慈悲心自然就生起來,縱然是冤家對頭,也知道我們體還是一,離開了理體哪來的現相?體是什麼?真如本性,真如本性不可思議,“不思議事”是結體。
“超聖因事,證十地事”,這是講行,也是結宗,宗就是我們修學的方法、修學的綱領,這是行。“超聖因”是菩薩所修的因行,“證十地”是果,修因證果。十地即使是別教菩薩,也是入一真法界,超越十法界,這是契入一真法界。如果講叁賢菩薩,那得圓教叁賢菩薩,才超越十法界,如果是別教叁賢菩薩,還在十法界裏面;說十地決定超越十法界,這是入一,入一真法界。末後一句是結用,“畢竟不退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事”,這個總結不僅僅是世尊爲我們,總結地藏法會裏面所說,實在講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,也可以用這幾句話來做個總結;佛給我們講的就講這幾樁事情,乃至于十方叁世一切如來,爲一切衆生所說也不超過這個總結。
明白這裏面幾句話的意思,我們就曉得佛教給我們,教給我們做人懂得人與人的關系,知道如何與人相處。第二懂得人與大自然的關系,現在我們講自然環境,自然環境的生態,我們如何跟大自然相處,跟這些動物、植物、山河大地相處。大自然愛護我們,我們也要愛護大自然,大自然對于我們有貢獻,我們的衣食住行都要仰賴于自然生物,我們如何報答大自然,有誰能想到?佛想到、菩薩想到。再第叁人與鬼神如何相處?佛家的教導就是教這些事情。這叁方面有一方面有過失就有麻煩帶來,那就是佛法裏面講造業,叁方面處得很融洽,那就是功德,修積功德;有一面有了缺陷的時候就造業。這叁方面要能夠處得融洽,先對于環境、事實真相,必須要了解、必須要明白,佛爲我們講經說法,就是說明這些事實真相,教導我們如何與人、與物、與事、與天地鬼神融洽相處,也正是現代人追求多元文化的目標;這個目標都在大乘佛法裏面,希望大家對于大乘經典要細心體會。
我們爲什麼體會不到?沒有切實去做,所以你體會不到。日常生活當中還是隨順自己的煩惱,隨順自己的習氣,這就不行了,別說經文你看不懂,注解你也看不懂,我講的這些你還是不懂;你能夠體會到是表面,真正講是皮毛,一分都沒有滲透進去。佛家的經典,我跟諸位說過,字字句句都深廣無涯,怎樣深入?全靠修持功夫。你有一分功夫,你就有一分見地,就有一分契入,沒有真實功夫不行。真實功夫從哪裏做起?從斷惡修善做起。“超聖因事,證十地事”是要我們去做到,“不思議事”是需要我們去體會,“人天利益等事”是我們要學習,你才得到究竟圓滿的大用,那就畢竟不退無上菩提。青蓮法師的注解,諸位自己去看,他注得也非常之好。請看下面經文:
【說是語時,會中有一菩薩摩诃薩,名觀世音,從座而起,胡跪合掌。白佛言,世尊。是地藏菩薩摩诃薩,具大慈悲,憐愍罪苦衆生,于千萬億世界,化千萬億身,所有功德,及不思議威神之力。】
我們就看到此地。這是觀世音菩薩,在大會當中,觀音菩薩也參加這個法會,也是這個法會聽衆之一。他聽到世尊極力贊揚地藏菩薩,聽了之後他也起來,代表菩薩衆對地藏菩薩的贊揚。這個法會我們要留意學習,法會開端是怎樣開端,法會將要圓滿,圓滿是怎樣來結束,這個我們要學習。世間法裏面一個法會,先一定有開幕詞,會結束之後也有一個致謝詞。我們這一次在西澳淨宗學會,西澳淨宗學會我不知道狀況,剛剛成立,而實際上我們去看的時候,它的緣沒有成熟,成立得太早了;至少他們要學叁年,叁年之後再成立淨宗學會,那就很如法。我們的法會開端跟法會結束都是突然的,前面沒有介紹,後面也沒有結束,變成是不倫不類,這是我一生當中參加很多法會第一次遇到。他們自己沒有經驗,也沒有參加過任何法會的活動,所以對于儀規完全不知道,真正是無所適從。他們對我們招待熱情,我們很感謝,他們的會長送我到機場來問我,他說:招待不周;我說:招待很周到,我們非常感謝,法會不周,要好好的學習。他想找個時間到新加坡來學一天,我說:不行!一天你就學會,你是天才;真正要學會,至少要在新加坡住叁個月,哪有一天就學會?如果說領導一個團體,幫助一個地區學佛,那是菩薩發心,不是感情用事,真正要虛心學習。
從這裏看這個法會將結束,觀世音菩薩代表菩薩衆出來致詞。觀音菩薩在中國大家都非常熟悉,知名度排在第一,很多人不知道地藏菩薩,沒有不知道觀音菩薩,觀音菩薩贊歎意思就很深。菩薩“白佛言”,稱“世尊。是地藏菩薩摩诃薩,具大慈悲”,這個話從觀世音菩薩口中說出,那誰不相信?我們都知道觀音菩薩大慈大悲,觀音菩薩贊歎地藏菩薩大慈悲,而且地藏菩薩大慈悲的落實不亞于觀音菩薩,並不在觀音菩薩之下。“于千萬億世界”,“千萬億”不是數字,是形容詞,形容這無量無邊的世界,哪個地方有衆生就有地藏菩薩在,化千萬億身。
“所有功德,及不思議威神之力”,這兩句話就是世尊在這部經上所說的。功德跟福德我們必須要有能力辨別,斷惡修善、依教奉行,你們想想是福德還是功德?假如你還有“我相、人相、衆生相、壽者相”,你所修的是福德,出不了叁界;如果你是離四相修行,是功德。佛在金剛會上教我們,要以“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衆生相、無壽者相,修諸善事”,那是功德。我們想想我們今天所修的是什麼?真正修行都落在福德這邊,不是功德。起心動念還有我執,念念都是爲我,我總是擺在第一,諸位要曉得,我執是輪回的根本業因,你只要有我,你就出不了六道輪回,修再大的善業也是六道裏面享福,福享盡了還要墮落,要懂這個道理,這在前面都跟諸位講得很清楚。六道、十法界怎麼來的?六道來由有叁個基本的因素,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你全都有了,這就是把一真法界變成六道。如果你把執著破掉,你還有妄想、分別,你六道沒有了,有十法界;十法界裏頭四聖法界:聲聞、緣覺、菩薩、佛,你在這裏面生活。再能夠把分別也舍掉,你就超越十法界,則入一真法界。一真法界裏面我們在《華嚴經》上看到,還有四十一個階級,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四十一個階級從哪裏來的?怎麼形成?妄想,妄想就是無明,破一品無明你的境界會提升一層,四十一品無明破盡,妄想完全沒有,你是證得了大圓滿,那是圓教如來的果地。
這個道理與事實真相我們要知道,知道之後然後才曉得世尊教我們離四相的用意,四相不能不離,不可不離,不離就不能離六道輪回。我們今天起心動念,對這個喜歡、對那個討厭,都是幹…
《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(第四十四卷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