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(第四十五卷)
淨空法師主講
新加坡淨宗學會錄影室
請掀開經《科注》卷下第六十一面,請看經文:
【複次觀世音。若未來現在諸世界中,六道衆生臨命終時,得聞地藏菩薩名,一聲曆耳根者,是諸衆生,永不曆叁惡道苦。何況臨命終時,父母眷屬,將是命終人,舍宅、財物、寶貝、衣服,塑畫地藏形像。或使病人未終之時,眼耳見聞,知道眷屬,將舍宅寶貝等,爲其自身,塑畫地藏菩薩形像。】
先看這一段,這是轉臨終時候的惡業。這樁事情已經有許多人注意到,我這次在澳洲就有同修來問我,關于自己家親老人臨終時候要怎樣處置,怎樣幫助他。這些同修對佛法未必有很深刻的認識,可是他們都能夠關心到臨終的大事,佛家常講“死生事大”。因爲人在臨終的時候,並不是說這個人就死了,死了一切都了,那就無需要這些顧慮。可是這個世間有不少聰明人,有不少有智慧的人,更難得是宗教的信徒,即使對于生死大事所以然的道理他並不清楚,可是這個事實的存在,他們都能夠深信不疑,都能夠想到死了以後到哪一道去投胎,哪一道去受身?能夠覺悟到這一點就相當不容易,在一般講就是因緣果報,他能夠意識到這個層次,在世間起心動念,一切造作都會收斂一些。這也是近代印光大師挽救世道人心,消除世間的劫難,特別提出因緣果報的教學,道理就在此地。如果跟他講宇宙人生的大道理,真正能夠體會理解的人並不多,可是講因果報應的理論與事實,一般人都能夠明了,都能夠體會得到。對于改變世間的人心,勸勉大家斷惡修善,消除世間一些災難,能夠收到良好的效果。《地藏經》對于這個理念、這種教學,可以說分量非常的重,這也是我們前面提到,爲什麼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,把教化衆生任務委托給地藏菩薩,道理就在此地。
經文一開端,叫著觀世音菩薩,觀世音菩薩代表六道衆生,叫著觀世音菩薩,也就等于叫著我們的名字一樣。往下的經文開示對我們來講無比的親切,特別我們看到“未來現在諸世界中”,把“未來”放在前面,他說的“現在”是當時法會裏面的大衆擺在第二,未來擺在第一,可見得這個經,實際上講經的意思是對我們講。“諸世界中”,就不只一個娑婆世界,也顯示出地藏法門盡虛空、遍法界,跟淨土經、跟《華嚴經》無二無別,點點滴滴顯示到,大乘法的範圍是盡虛空、遍法界。大乘的對象是法界當中一切衆生,我們體會到這個意思,你的心量才能拓開,這是真心,這是我們本有的心量;“心包太虛、量周沙界”,是一切衆生本有的,跟諸佛如來無二無別,現在心量爲什麼會搞得這麼小?心量小才會被這些邪門外道欺騙,才會有吃虧上當這些事情,心量拓開就沒有了。虛空法界無不不二,所以經文字字句句意義無限的深廣,我們要能體會,要在這裏頭學習。所以是“諸世界中”,沒有寫娑婆世界。
這裏面特別是講“六道衆生”,諸佛刹土都有六道衆生,沒有六道衆生的,有但是不多,像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六道衆生,大多數諸佛國土都有六道衆生,都很苦,迷得很深。“臨命終時,得聞地藏菩薩名”,關鍵的字樣在“聞”,此地的聞是菩薩叁慧裏面的聞慧,你就曉得不是隨便聽到,我們世間一般人在這裏錯會了意思,這是大乘經,一切都要用大乘菩薩的標准來衡量。菩薩叁慧是建立在聲聞叁學的基礎上。現在有許多人說念《地藏經》,也依照《地藏經》裏面所講的去修行,但是得不到果報,于是謗佛、謗法,說《地藏經》不靈;他沒有想到,他自己錯解如來真實義,不是經不靈。經上講善男子、善女人,你有沒有達到“善”的標准,沒有人想到。善的標准是什麼?叁福,跟我們說得很清楚,世間善人的標准:“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”,你做到了沒有?你做到了,你是世間善人。佛法是建立在世善的基礎上,你連這個標准都做不到,你學佛是佛門外的學佛,沒入門,怎麼修都是門外漢,沒入門,這個道理一定要懂得。
有這個基礎之後,這才能入佛門,入佛門標准是第二福:“受持叁皈,具足衆戒,不犯威儀”,你做到了沒有?叁皈,大家今天做的形式,沒有實質內容,怎麼會有感應?戒經裏頭明明白白跟我們講,你真正受持叁皈,你就有叁十六位護法神日夜保護你;你今天叁皈受了,一個護法神都沒有。你受五戒,每受一條戒有五位護戒神保護你,五戒具足就有二十五位護戒神日夜衛護。你今天一個護戒神也沒有,一個護法神也沒有,你叁皈五戒叫白受了。今天的佛教我們要清楚,大家發心續佛慧命,弘法利生,這是了不起的大事業,世間任何事業不能跟這個相比,所以佛法在行,不在說,說得再多,都沒有用處,一定要做到。具足第二福,聞慧才有基礎,這是初級的佛法,修戒定慧叁學,因戒得定,因定開慧;慧開了之後才有聞慧、思慧、修慧。這個地方“得聞”,菩薩聞地藏菩薩名,一聞名就相應,與什麼相應?與全經相應。地藏菩薩是這一部經的名字,聽到這個名字,全經所講的理論、方法、境界同時都能現前,你才能悟入這個境界。
所以說“一聲曆耳根者,是諸衆生,永不曆叁惡道苦”,永遠不會墮叁惡道,這是什麼境界?你們同修們都清楚,你們都學過教的,證須陀洹果就永不曆叁惡道;如果沒有證須陀洹果,就不能避免叁惡道。此地說聽到地藏菩薩名就證初果,在大乘圓教這個地位就是初信位的菩薩,這不就是跟你講超凡入聖嗎?你要說他怎麼會一聽菩薩名號,就能夠入這個境界?諸位想想中國過去禅宗許多公案,不一定是聽佛名、菩薩名,說不定你見到一樣東西,聽到一種聲音,豁然開悟;這是在禅宗公案裏面,我們聽說很多。那個難,那是契入自性的境界,這個容易,教下比宗門容易;但是教下的悟入,沒有宗門那麼徹底;宗門不悟是沒辦法,一悟他見性,這個地方悟入的時候,不見得是見性。但是一念想到經教當中教導我們,這些教誨、這些教訓,在自己心上油然而生,就能夠當下忏除自己的業障,就能夠發心效法地藏菩薩的行誼,這就入初信菩薩位。初信菩薩位在斷德上來說,跟小乘初果相同,真的永不曆叁惡道;雖然沒有出離六道輪回,決定不墮叁惡道。你要問爲什麼不墮叁惡道?叁惡道的緣斷了。
叁惡道的緣是什麼?貪嗔癡慢。這個人念念想菩薩,念念效法菩薩,貪嗔癡慢疑這個心斷掉,真的沒有了,念念與清淨、平等、覺、慈悲相應。迷的人起心動念沒有忘記自己,總是以自己爲本位,這是迷,執著,放不下。覺悟了的人,念念想一切衆生,這個世界災難這麼多,衆生這麼苦,覺悟的人是起心動念我們如何去幫助他,如何拯救這個災難。我們自己智慧也不夠,能力也不夠,福報也沒有,那起這種心、動這個念,不叫打妄想嗎?沒錯,是個妄想。如果是真心想這個問題,自然就得佛菩薩加持,我們沒有智慧,佛有智慧,我們沒有能力,佛有能力,我們沒有福報,佛有福報,這從前章嘉大師教導我。他老人家教我要依靠佛菩薩才行,不能依靠人;人有大護法,在這個世間作大官,發大財,你依靠那些人,那些人不可靠,依靠佛菩薩才可靠。我們以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覺心,以大慈悲心,爲社會、爲衆生,特別是爲苦難的衆生,跟地藏菩薩很相應。諸佛如來、諸大菩薩,他們的法身、報身、應化身都是盡虛空、遍法界,哪個地方有感,哪裏就有應,感應道交,絲毫不爽。
這個大道理我們要通達明了,然後你的心才清淨,你才能有感應。我們學佛憑借什麼?就憑借這點。我們自己成就,衆生之福,我們自己不能成就,衆生就受苦,就有災難。所以一切衆生的苦難,我過去常常提醒同修們,苦難誰造成的?我造成的,我修得不好,才讓衆生受苦。責任一定要自己肩負起來,決不能推給別人,“這個事情與我無關”,哪一個佛菩薩說衆生苦難與自己無關?你查遍經沒這個說法。佛菩薩跟世間人不一樣,大家都曉得覺、迷不相同,迷惑顛倒的人他推诿責任,推卸責任,覺悟的人絕不推卸責任。所以斷德相同,智慧不相同,初信位菩薩的智慧比小乘初果高得太多,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,你了解這個道理,了解事實真相,你讀這段經文就不會疑惑,就知道這是真話。
下面是講修福,能修福就更好了。這是講“何況臨命終時,父母眷屬”,家親眷屬。“將是命終人,舍宅、財物、寶貝、衣服”,這一段很重要。一定是他自己的,是他自己的財物拿來修福,這才有功德;拿別人的財物來修積功德,自己什麼都得不到,所修積的功德是別人的,自己還落得一身罪業,這個要懂得;一定是自己的,自己的財物才叫淨財。如果他在世間福報很大,他家裏面的房子很大、土地很多,在中國古代我們見到,往往他將自己的宅舍捐獻出來做道場,這我們在中國曆史上看到很多。像近代的楊仁山居士,那是一個大富長者,他在往生之前,沒有往生的時候他就寫下遺囑,把他自己的宅舍捐贈出來,“金陵刻經處”,你們現在到南京去看看金陵刻經處,楊仁山的家。他的這些財産沒有留給他的子孫,捐獻出來做佛教的事業,這是我們一個最好的模範;他的財物、寶貝真的全獻,都捐獻出來。衣服布施,你的衣服太多了送人,世間苦難的人很多,沒有飯吃、沒有衣服穿,爲什麼不拿去捐獻出來布施?這叫真正修福。我們自己用有幾套換洗衣服足夠了,有幾雙換洗的鞋子也足夠了。富有人家一個人,我們從前在報紙上看到,有總統的夫人,她的鞋子就幾千雙,比賣鞋店還多,衣服多少千件,我們就不曉得,報紙上沒有登。你一個人怎麼穿得了?布施是修福。
布施修福的方法很多,此地是舉出一個例子,我們讀經也不要說死在句下,那就錯了。布施的方法很多,這個地方是舉一個例子,“塑畫地藏形像”,爲什麼?這個事情最容易做。如果叫你像楊仁山一樣,捐獻舍宅做道場,那就難了,有很多人說“我沒有這麼大的力量,我家的房…
《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(第四十五卷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