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子很小”,沒有就捐出去也不能做道場,舉出這一個例子。如果講塑畫地藏形像,這不難,隨你的財力,你有能力,塑造莊嚴高大的地藏菩薩形像,力量小請一個人給你畫一尊地藏菩薩形像,這就是說隨分隨力。可是在那個時候行,沒有問題,造像功德很大,現在這個時代造像,問你有沒有功德?功德是有,不可否認,但是不明顯,現前得不到果報,這個道理在哪裏?佛法弘揚不彰,《地藏經》念的人很多,《地藏經》裏面的意思幾個人了解?由此可知,如果令一切衆生在佛門裏面做真實功德,現前就能夠得到果報,一定要有人宣揚,將地藏法門講得透徹、講得清楚,人家一見地藏菩薩形像他感受就不一樣。
如果對于佛法完全不了解、不明白,甚至有誤會,這是偶像,地藏菩薩形像供奉著,他看到絲毫恭敬心都沒有,而且還批評拜偶像,迷信!我們問問:對于他這種批評的人、指責的人,有沒有好處?有好處,“一曆眼根,永爲道種”,那是無量劫以後才起作用,現在不起作用。經上講得很清楚,毀謗之罪還是要墮地獄去受罪,等到那個罪受完了之後,這一曆耳根的道種,將來遇到善緣,他能起現行。由此可知,弘法工作在現前比什麼都重要,世出世間任何的事業,都比不上弘揚佛法事業這麼重要。我們同學們發心出家,不管你出家的因緣是什麼,總算是善根福德因緣現前具足,發心的因緣可以不必去計較,這一生當中有機會接觸到正法,有機會聞到正法,修學正法,這就成。這不僅是我們一生值得慶幸之事,正如古德所說的“無量劫來希有難逢的機會”,我們這一生遇到了,一定要珍惜,一定要發憤;發憤是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,這叫發憤,我們這一生這個機緣就沒有空過。不能夠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,隨順自己煩惱習氣非常可惜,佛經上“可憐憫者”;可憐憫不是指別的人,一個人一生沒有遇到佛法,那有什麼可憐?遇到佛法當面錯過,這個人真可憐。由此可知,佛經上講“可憐憫者”指誰?指我們這一批人,當面錯過機會,不能在這一生當中契入境界,原因就是你還是隨順煩惱習氣,你還是不能夠克服自己。
念佛堂建立之後,許多同修給我們做出好榜樣,克服自己;本來自己煩惱很重、習氣很重,睡眠很多,萎靡不振,進念佛堂一點信心都沒有,二十四小時、叁十六小時,怎麼能熬得過來?進去之後,念過幾次就把煩惱習氣克服了,這是很明顯的榜樣。所以念佛堂成就很多人,念佛堂的功德無比殊勝。老年人看到年輕人都那麼精進,覺得自己時日不多更應當精進,得到鼓勵;年輕人看到老年人,年歲那麼大,二十四小時、叁十六小時,他們都不眠不休,年輕人就更慚愧了;互相鼓勵、互相警策,能收到這個效果。一個人念佛容易懈怠,容易隨順煩惱習氣,這就是爲什麼唐朝時候馬祖、百丈大師提倡共修,建叢林就是提倡共修,共修的好處在此地,叫依衆靠衆。在這以前,佛講經說法,教導大衆修行,個人自己事情,我們在佛經裏面沒有看到佛領衆修行,佛只是講經說法,修行在個人;那個時候個人都會用功,不需要人督促,各個有成就。
從正法到像法,再像法轉到末法,人的根性一代不如一代,逐漸懈怠懶散放逸,很難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,所以馬祖、百丈才提倡共修。馬祖,大家聽清楚,不是民間拜的媽祖,你要那樣體會,你就搞成大錯了。祖,他是禅宗的祖師,他俗家姓馬,一般人稱他馬祖,他的法名道一,道一禅師;一般習慣上稱他作馬祖,不是民間拜的媽祖,道一禅師。跟百丈禅師兩個人發起建叢林,提倡共修,提倡依衆靠衆,這是中國佛教的特色。特別是在末法時期,過去方東美先生跟我講過很多遍,他說佛教要再複興一定要恢複叢林製度,恢複叢林製度就是恢複共修的製度。我們現在今天提倡彌陀村,“彌陀村”就是叢林的現代化,形式上跟從前叢林不一樣,實質上是相同,這就是佛家常講續佛慧命,我們在形式上改變,實質上沒有改變。
所以佛家的教學,我們一定讓社會認知,我們教學的方式跟現在社會教學的方式不同,爲什麼不同?目的不同。社會的教育在培育技能,佛法的教育目的在求開智慧,破迷開悟,是在求真實智慧,不是把技術能力擺在第一,我們是把真實智慧擺在第一,這是完全不相同。佛家教學在戒定慧,我們的教科書也是戒定慧叁學,這部《大藏經》人稱爲叁藏,叁藏是經、律、論叁藏,裏面講的就是戒定慧叁學,這跟世間學校的教學完全不相同,我們必須把這個告訴世人。如果以他們概念來說,佛家著重在德行的教育,現在社會教育缺乏這一層,這個環節沒有。如果要社會安定,要世界和平,要多元化的社會,能夠達到彼此互相尊重、互相敬愛、互相合作,德行教育非常重要。這是一個特殊教育,不是普通教育,如果用普通教育概念,依照他們的法令規章,佛學教育就沒有辦法達到自己的目標,這個我們要一定要明了、要懂得。中國古代的教學跟佛教教學很接近,但是現代教育,跟中國古代教學、跟佛家教學完全不相同,我們必須要認識清楚,也要讓社會大衆認同,使將來佛教教育能夠暢通而沒有障礙,我們會對社會交出我們的成果。我們培訓這些法師,法師有出家的法師、有在家的法師,出家、在家的法師對社會會有貢獻的。這是這一段說出修福。
底下這一段這是講轉業,轉業最好是讓病人知道,知道家親眷屬給他修福,爲什麼?經論裏頭常說“境隨心轉”,家親眷屬給他修福他自己不知道,轉變難、轉變慢,因爲他不曉得、不知道自己有福,他有自卑心。如果知道自己有福報轉變就快,大經裏頭常講“境隨心轉”,“一切法從心想生”,所以我們給他修福,一定要讓他知道,他知道自己修了哪些福報,真實的福報他就生歡喜心,所以轉業容易。因爲這個原因,使病人未終之時,他頭腦還清楚,告訴他家人把他的財物拿去修這種種福報。在我們現前諸位能看得到的洪老居士,我們去看他的時候真正是像病危一樣,他自己也是這樣想,恐怕來日不多,趕緊把這塊地捐獻出來,讓李木源給他做好事,天天催他,怕什麼?怕他自己死了以後,這個事情做不成,一天打好多次電話;李木源真熱心,一天跑好多次。自己真正知道,尤其李木源把彌陀村的構想告訴他,他歡喜,那他真正做了一樁好事情,他真的就轉了,還轉得那麼快。他喉嚨的癌細胞居然就拿出來,聽說現在可封口,叁年,這裏打個洞叁年,居然好了,他轉得這麼快。他所修的福報,比塑畫地藏菩薩形像要殊勝多了,他有福也有財力,有這份誠意來做念佛堂。
昨天李居士來跟我商量,念佛堂我的建議是供養一萬尊阿彌陀佛,所以他跟我研究一萬尊阿彌陀佛像,是用木雕還是用浮雕的方式,怎麼樣來做?念佛堂裏面我們爲什麼供那麼多佛像?兩個意思:第一個意思,這是一切諸佛如來加持,一切諸佛如來都念阿彌陀佛,所以你進入這個念佛堂,十方叁世一切諸佛如來都親近;第二個意思,我們念佛的人將來都成佛,念阿彌陀佛都作阿彌陀佛,我們每一個人都是阿彌陀佛的化身,進入念佛堂,念佛堂的佛像有一尊是自己,你說多親切!所以進入這個裏面自他不二,生佛不二,衆生跟佛是一。這裏頭有表法的意思在,這個功德無比的殊勝、無比的莊嚴,我們每一個進入念佛堂的人親切的體會,所以佛像要塑得很莊嚴。我們也用這種方式來發展這個道場,使人人能生歡喜心,全心全力來成就這個道場,希望這個道場做爲世界念佛道場一個好樣子。現在每個月從海外各個地區,組團發心到此地來念佛逐漸多了,自自然然形成一個念佛中心的念佛堂,所以有不可思議的感應。洪老居士七十九歲的生日剛剛過,我們聽到這個喜訊,叁寶加持,使我們信心更堅固。這段經文我們可以舉出現前的例子。後面果報,諸位翻過來看:
【是人若是業報合受重病者。承斯功德,尋即除愈,壽命增益。】
現前洪老居士的果報正如經上所說,他的業報應該是得重病,做了這個功德他的病就好了,不但病好了,還延年益壽,一點都不假。注解裏面說得很好,我們把它念一念,“何故須爲病人于地藏處,修供塑像”,這是先提個問題,爲什麼這樣做?“以能愈病益壽也”,原因在此地,能夠叫疾病滅除,能夠延長福壽。有壽沒有福那還很苦,有壽又有福,因爲他修的有福,供佛能延壽。下面舉“《止觀》雲”,《止觀》是天臺教義;“怖畏惡道,人命無常,一息不追,千載長往”,這是佛祖給我們提出的警告,這是事實真相。世間人真有不怕惡道,這是佛經裏面所說的“一闡提”,沒有善根的人,他不知道惡道的恐怖,依然造作罪業。特別是打著佛教的旗號欺騙一切衆生,求得名聞利養,造作無量無邊的罪業,造的都是地獄業報。人的壽命很短促,“人命無常,一息不追”,一口氣不來,那就墮落;“千載長往,幽途綿邈”,這是形容叁惡道,叁惡道容易墮入,很難出來。
下面講“無有資糧”,用現在的話來說,沒有出離叁惡道的條件,這時你怎麼辦?墮落叁途之後,想修福沒有緣。我們人在這個世間,有多少有財富的人、有福報的人、有能力的人,一生當中遇不到修福的因緣,想修福沒有地方去修福,往往由于愚癡,不認識真正的福田,將自己的財富力量去護持邪道,不但沒有去種福,反而招來一些殃咎,這種情形很多很多,我們常常看到。由此可知,消除業障這句話說來容易,做起來確實不容易,一定要有慧、要有福,沒有福慧想消除業障都消除不了。如果我們很冷靜的觀察,不要看別的,看學佛的同修,就在我們周邊這些人,你仔細觀察他是很希望消業障,也很認真努力在做消業障的工作,自己以爲那個修福是消業障,可是你仔細去一觀察,他所做的跟他的目的恰恰相反,想消業障他做的工作是在增加業障,並沒有把業障消除。他爲什麼會這麼做?沒有智慧。爲什麼沒有智慧?讀經太少,對于宇宙人生真相他迷惑,他不清楚。佛法哪是正法?哪…
《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(第四十五卷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