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是邪法?他沒有能力辨別,把假的當作真的,諺語常講“認假不認真,聽騙不聽勸”,愚癡!世間人常講“舍財消災”,他財是舍了,災沒有消掉,不但沒消災,還增長了災禍,愚癡到這個樣子,你說多可憐!
所以我們才知道,佛在經上反覆叮咛,不但我們要解義,還要深解義趣,你解得淺還不行,要解得深,然後才懂得怎樣修福,怎樣積功累德,怎樣消除業障,怎樣入佛境界;關鍵都在深解義趣這一句,所以諸佛菩薩出現在世間,他的事業就是爲一切衆生辦這樁事情。世尊給我們樹立最好的榜樣,他老人家一生四十九年天天講經說法,幫助大衆深解義趣。到後代才有出家人放棄講經,領衆薰修,這都是大慈悲的表現,他能不能講?能講,他不是不能講。爲什麼放棄講經,去領衆修行?目的是一樣,幫助大衆在一生當中快速成就,道理在此地。在今天這兩者要並重,才能夠收到效果,單單靠講經,不提倡修行,人只有聞慧,只有解悟,解悟不能了生死,不能出叁界;縱然修福,這個福也是人天福報,或者說是六道裏面有漏的福報,只能夠救一時之苦,不能夠解脫,所以一定要提倡行門。有解有行,解行並重,定慧等學,對末法時期的衆生才收到效果。否則的話,有行無解,行功夫用久了,如果得不到效果,他就生疑心,他就疑惑,他就會退轉,因爲他不明理。現在道場,講堂跟念佛堂結合在一起,這好!這是我們所提倡,我們盡心盡力來推廣,認真去做,經典裏面所說的果報我們一定會得到。再看末後這段:
【是人若是業報命盡,應有一切罪障業障,合墮惡趣者。承斯功德,命終之後,即生人天,受勝妙樂,一切罪障悉皆銷滅。】
所以說依教奉行有這兩種不同的果報,一個是壽命沒有盡,消業障延福壽;一種是業報盡,業報盡他這一生所造的罪業必定墮叁惡道,能夠在臨終之前,聞佛菩薩名號,見佛菩薩形像,生真實忏悔之心;瞻禮,前面說過,瞻禮當中生慚愧心、生忏悔心,真正發心改過自新。如果這樣的心生不起來,瞻禮效果就很微薄,那還是墮叁惡道,只是在阿賴耶識裏面種一個善因種子而已,它不能起現行。如果在瞻禮當中生慚愧心、生忏悔心,他就能夠在現行裏面就轉業,這個種子立刻就起現行,他就能夠脫離叁惡道苦,決定得人天福報。怎樣決定他生天道或者生人道?都在那一念忏悔的力量不一樣,真心懇切忏悔,力量就很大,就能從叁惡道報生到天道;如果有慚愧心、忏悔心,力量不是很強,他就生到人道。人、天兩道受生,果報差別很大,都在一念心的轉變。如果臨終的時候能夠聞到淨土法門,一心懇切願生西方淨土,福報是無比的殊勝。所以淨土法門,十方一切諸佛贊歎,一切諸佛菩薩宣揚,勸勉一切衆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有道理的,這個法門才能令一切罪苦衆生究竟解脫。但是關鍵還是一句話,如果不能克服自己煩惱習氣,也只能跟淨土結一個法緣,這一生當中不能成就。凡是往生淨土的人,《彌陀經》上講得很清楚,“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,得生彼國”;由此可知,都是多善根、多福德、多因緣,才能在這一生當中往生。
什麼樣的人才是多善根、多福德、多因緣?第一個條件得人身,第二個條件聞佛法,聞到淨土的經論,這是證明你多善根。什麼是多福德?接觸淨土,聽到這個法門就生歡喜心,能信能願,能依教奉行,多福德。我們聽,聽了不能相信,信了不能夠理解,理解又不肯做,不肯真正修行,修行不能夠克服自己煩惱習氣,這都叫少福德;善根雖然有,緣有你遇到,你的福報很薄,還是欠缺這一點,這一生當中不能往生,再等來世。來世不是等來一生,不見得,下一個機會可能是無量劫之後,你才曉得這個事情麻煩。所以遇到機會,聰明人這一生馬上把它抓住,不要再等來生,下一次;下一次不曉得什麼時候再等到,絕對不是來生,第二生、第叁生,不是的,下一次可能就是多少劫,多少億萬年,你才會再遇到,這個事實真相一定要明了。
怎樣才在這一生當中把機會抓住?沒有別的,放下,真正能放得下。放不下怎麼辦?印光大師教給我們的方法很好,他老人家說把“死”字貼在額頭,念念想我就要死了,你還有什麼東西能帶走?你還有什麼放不下?你再看看周邊這些死人,哪一樣東西他帶走?所以印祖教人常常想著死,我就要死了,這個方法非常好。他老人家給我們做了一個示範,他自己小念佛堂,自己的關房,只供一尊阿彌陀佛像,佛像後面寫了一個大字“死”,時時刻刻提醒自己,對世間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,絲毫不沾染,徹底放下,一心念佛求生淨土,決定得生。世間人念佛,爲什麼還不能往生?沒有放下,依舊有留戀。
這個地方放下,諸位也不能誤會,不是叫你在事一切都放下、都不幹,一心到念佛堂去,那也得有很大的福報。我們現在出家,諺語常說“做一天和尚,撞一天鍾”,這就是說明我們本分的事情,我們活一天做一天,雖然做,絕不執著,那就放下,決定不留戀,保持心地清淨,這個重要,一絲毫不染著。我今天應該做的事情統統做到,明天做不做,不要去想它,念念想阿彌陀佛來接引,念念希求往生極樂世界,這就對了。明天還沒走,明天再幹一天,我們也不是希求阿彌陀佛趕快來接我們,一切隨順,順其自然,一切都讓阿彌陀佛安排;阿彌陀佛還沒有來,意思就是說要我們多幹幾天,我們很認真、很努力在做,念念跟阿彌陀佛都相應。壽命還沒有盡的時候多幫助一些人,把這個法門盡心盡力介紹給大衆,推薦給大衆,我們今天幹的就是這個事情,除這個事情之外,世出世間一切法與我們毫不相幹,這個作法就對了。這個作法就是常常把死字貼在額頭,不是說死字貼在額頭,就什麼事情都不幹,那你完全錯解祖師的意思。這個字貼在額頭就是萬緣放下,放下一切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念念爲衆生,念念爲佛法久住世間,我們全心全力在做。再看下面一段經文,這是第叁個段落,“示先亡生界”,這也是不可思議的感應。
【複次觀世音菩薩。若未來世,有男子女人,或乳哺時,或叁歲、五歲、十歲已下,亡失父母,乃至亡失兄弟姊妹。是人年既長大,思憶父母,及諸眷屬。不知落在何趣,生何世界,生何天中。】
這種情形在世間有,往年常有,現在人少有;現在人能夠還想到父母、兄弟姊妹,真的不多,這是人心愈來愈薄。人心愈來愈薄就是親情愈來愈薄,道義愈來愈薄,反過來,現在煩惱愈來愈重,造惡愈來愈嚴重,只顧自利,不顧別人,甚至于家親眷屬都不照顧。李居士常常跟我們說,有一些作兒女的,父母老了把父母送到老人院,第一個月還繳一點錢,老人院收養老人,譬如一個月費用五百塊錢,他頭一個月繳;第二個月大概拖很長的時間才送來,第叁個月沒有了,以後人就不見,不來了,父母不要了。實在說現在這樣的人很多,連畜生都不如,畜生還知道照顧父母,你想這個世間多麼悲慘,老人多麼可憐!老了,工作能力沒有,體力衰退,自己所積蓄一點錢,都被兒女想盡方法奪去,晚年的生活有一些靠政府補助,有一些靠社會救濟,多麼悲哀!這是我們時時處處都能看得見。
這些沒有人養活的老人,靠社會慈心人士來救濟、來幫助;做這種慈善事業,也有真的、也有假的,真的那當然是積功累德,果報殊勝。但是有假的,假的是假借這些事業,圖自己的名利,以這個爲號召,慈善救濟來號召,到處募捐勸化,拿了這些錢一半自己享受,另外一半才照顧老人。古人有一句很不好聽的話,“慈善家,慈善起家”,後面這句話就說,他慈善家,他怎麼發達?靠外頭募捐,幹這個事情起家。這種現前他是得到一些享受,果報都在叁途,他沒有盡到做慈善的責任。真正做慈善事業,你這個慈善事業機構很大,養人、用的人也不少,當然有必須要的開銷,除必須要的開銷之外,所有這些財物都要供養這些老人,那才正確。
我們在澳洲,參觀澳洲的退休村,這個退休村是私人建立,專門照顧老人,他收費。我們去考察,他收費收得很合理,費用裏面有服務費,服務費是什麼?是他們裏面這些員工薪水,收多少?百分之五。老人住在裏面要繳費,一個星期一百七十塊錢,他的生活費,包括在裏面環境整理所有一切費用在內,一百七十塊。一百七十塊裏面扣百分之五,做爲裏面員工的工資,這個合理。所以我對他們很尊敬,他們做的是真正慈善事業,是拿到一點很少的待遇,自己生活能夠過得去,把自己精神、自己能力統統貢獻在這個退休村,全心全力照顧這些退休的老人;不能說照顧,自己沒有生活,那不可以,你總得要照顧他的生活,所以他是得到合理的報酬,這是如法。像這種方式的慈善事業,我們值得贊歎,值得介紹來推廣。它不是慈善機構完全收容老人,自己到外面化緣募捐,那個很容易造罪業。
今天社會非常複雜,裏面有佛菩薩在利益衆生,也有一些妖魔鬼怪假借這些慈善的名義,圖自己的名利,損害衆生,都有,我們要認識清楚,要有能力辨別,所以現在這個世間非常悲慘。還有道義的,心地還有厚道,不是沒有,少,愈來愈少,這些知恩報恩的人,這個經上是講這些人。經文裏面特別是指“未來世”,他沒有講現在,說未來世。“有男子、女人”,“乳哺時”,這時候就更小,還在吃奶的時候,他的父親、母親,或者兄弟有過世的,這麼小的時候,就遭遇到這個不幸。或者是“叁歲、五歲、十歲以下”,大概親人過去,長大之後都記不清楚,記憶都模糊,這在從前。現在比較方便,現在有照片,彩色的,還有錄像,所以雖然很小父母過世,如果家人把他這些資料保存下來,他年歲大了還能看到亡人的容貌,還能看到;如果把他講話錄音下來,音容宛在,比過去方便多了。我們讀到這些經文,我們就要曉得,家庭裏面生活的錄音、錄影,尤其父母對于嬰兒的照顧關愛關懷,錄下錄像帶,好!到他年老的時候忘記父母,放給他看看:你看你父…
《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(第四十五卷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