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记 (第四十三卷)
净空法师主讲
新加坡净宗学会录影室
请掀开经本《科注》卷下第四十八面,这一段是注解,简单扼要介绍世尊放光的作用,我们先将这些名相简单介绍一下,然后再做一个综合的说明。第一个是:
【白毫相光。】
白毫是三十二相之一,注解里面说出这个相好的业因,言语虽然只有一、两句,非常重要。“在因行布施时,适可前人意”,这两句话就重要。我们知道佛教化一切众生,教什么?教布施,布施就是舍,就是放下。能够一切都舍尽,这个人就成佛;虽然在舍,还舍得没干净,这个人是菩萨;完全不懂得施舍是凡夫。“舍”这个字的范围非常非常之广,可以说是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,就说了一个布施,诸位细细去体会这个意思。内要把烦恼舍尽,贪、嗔、痴、慢、疑、恶见,这是里面,你能把这些东西舍掉,你就超越轮回。由此可知,轮回怎么来?轮回是贪、嗔、痴、慢、疑、恶见造成的,不是别人造的,是自己造的。外面这是五欲六尘,财色名食睡,色声香味触法,统统舍尽。
佛叫我们舍,依据什么道理?道理佛讲得很明白、很清楚,一代时教四十九年无时无处不说,特别是《般若经》,佛告诉我们“万法无所有,三心不可得”,这是把事实真相全部说出来,外面所有的现象五欲六尘无所有,经上讲“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”,“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”,你怎么可以要得到它?你希求想得到它,错了!这一念起来六道就现前,你就搞六道轮回,不知道一切法幻有,它不是真有,假的。三心不可得:过去心不可得,现在心不可得,未来心不可得;能得的心没有,所得到的一切法也没有,佛教你怎样过正常的生活,正常的生活就是万缘放下,身心世界都不可得,这是佛的境界,这是一个正常人的生活,正常人的境界。你内有一个得的念头,外面有一切所有,你是全迷了。“因行布施时,适可前人意”,这个意思就深了,怎么样才适可前人意?行布施令别人觉悟,这才是适可人意。不是他想财,他财就得到,那就满意了,那是满贪嗔痴的意,与事实真相完全相违背。
由此可知,所有现象怎么来的?缘生的。缘也不是真的,缘的现象是什么?刹那生灭,所以生生不住,这是缘的现象。我们今天得的身也是缘,在这一生当中所遇到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物也是个缘,一定要晓得所有一切缘都是生生不住,刹那生灭。了解事实真相那就自自然然跟佛菩萨一样,在这个世间跟人结善缘,绝不结恶缘,所有一切恶缘要化解掉,冤家宜解不宜结。怎么个化解法?遇到冤家对头来折磨我,我欢喜接受,没有一丝毫怨恨心,而且还生欢喜心,为什么?这笔帐了了,还了。他折磨我,他找我的麻烦,为什么不找别人麻烦?所以自己立刻就警觉到是缘;我过去难为他,这一生当中遇到他难为我,因缘果报,丝毫不爽,只有明白人、觉悟人欢喜接受,报完了,下一次缘再遇到,那就欢喜了。
纵然杀害,像佛在经上举歌利王割截身体这段故事,这段故事是出在《涅槃经》里面,佛说得很详细。这是菩萨在山里面修行,这谁也碍不著,歌利王出来打猎遇到,菩萨在修行、在打坐;这个国王打猎的时候带了很多人,这里面也有不少宫女,见到菩萨,看到菩萨庄严、清净、慈悲,向菩萨请教,这就围了很多人。这国王一看到很不高兴,所以就发脾气,将菩萨凌迟处死,凌迟是用刀一片一片的割。菩萨没有一点怨恨心,忍辱波罗蜜圆满,而且菩萨还发愿,将来我成佛第一个度你。佛说当时那个菩萨,被歌利王割截身体的菩萨,释迦牟尼佛的前身,歌利王是谁?憍陈如尊者。这一次遇到,两个关系就处得很好,怨解掉了。世间人遇到小小不如意的事情怀恨在心,麻烦!生生世世,冤冤相报,没完没了,非常可怜,为什么要去做这些傻事情?忍辱仙人对歌利王布施什么?布施慈悲、布施忍辱、布施禅定、布施智慧,这才叫“适可前人意”;得相好,得白毫相。第二句:
【大白毫相光。】
“大”就比前面意思更殊胜,这三十二句十六对,每一对后面都加一个“大”字,意思都相同,更为超胜,这是大的意思。第三:
【瑞毫相光。】
“瑞”是祥瑞,古时候是以玉做为祥瑞的一个标志,古人都佩玉,无论是男子、女人,玉是宝石里面的一种。也以玉器做信物,信物就好像现在我们所讲的凭信一样,这是证据、是凭据。在这个地方表六道乘地藏菩萨威神之力,也就是地藏菩萨给六道众生的凭信,依照地藏菩萨理论方法来修行,你就能超越三途、超越六道,这是一个祥瑞的凭信,称之为“瑞毫相光”。
【大瑞毫相光。】
就不必说了,这是瑞毫相光里面最殊胜,称之为大。第五:
【玉毫相光。】
代表六道众生。“玉”,古代人非常重视它,因为玉的性质温润,所谓温润之德;琢磨可以做出许许多多的用具。凡夫,六道凡夫,性情躁急,所以古时候君子佩玉,玉是珍贵的宝器,你带在身上时时刻刻要保护它,你就不能够轻举妄动,佩玉的用意在此地。你手上带著手镯,如果你要发脾气,一拍桌子,手镯就断,碎掉了,它用意在此地;叫你学到像玉一样的温柔,戒急躁,取这个意思。“玉毫相光”就表六道里面的凡夫,舍火宅里面的急躁,火宅就是六道,六道里面的习气,不好的习气;增长性德。自性里面的德能不叫习气,为什么?本来具足,它不是薰习而成。凡夫叫习气,习气是薰习成的,不是本性,叫习性。孔老夫子所说的“性相近,习相远”,性是真如本性,真如本性大家都一样,佛法讲得更透彻;但是习性个人不相同。不但是跟你自己的本性远离,你跟一切大众的习性也都有相当的距离,即使你们义气相投,时间不会长。
谚语里面常讲“花无百日好”,这是从比喻,再好的花没有办法支持三个月,以这个浅近的比喻说明人与人之间相处,好时节就像花开的样子。“人无千日好”,千日是三年,处久了习气都出来,初见面的时候不知道你习气,对你很恭敬,不错!处久了,毛病习气全出来,恭敬心就衰退,这个道理我们要懂得。怎样才能是长处之道?见性,性德流露那就能长处,它不是习气,是习性。世出世间大圣大贤,他们的见解、他们的说法真有学问,所以教导我们人与人之间的交往,要持什么态度?淡,“君子之交淡如水”,淡则长远,才能保持长久。过分亲近,将来必定疏离,这真天经地义的道理,一定要懂得。所以“玉毫相光”里面所表的,教我们淘汰习气,培养天性,天性就是性德,远离六道,契入圣贤的境界。第七句:
【紫毫相光。】
“紫”色在此地表杂类众生获益。杂类的范围非常之广,刚才说过一切众生习气不同、染污不同、造业不同、果报不同,只要见到佛光都能得利益;得利益的大小,得利益的厚薄,也因众生而不相同。这里面的因缘经典里面说得太多,我们要细细去体会。第九句:
【青毫相光。】
这代表地狱,“青”色。为什么用青色来表地狱?小注里头也有说,它表地狱黑业。地狱所造极重的罪业,什么罪业极重?断一切众生法身慧命的业最重。你杀他的身,在佛法里面讲,他如果罪业要不重的话,四十九天他又投胎来了,六道里面舍身受身,很平常的现象,所以杀人生命罪不重。断人家慧命这个罪重,说得粗浅一点,障碍人求道,障碍人学佛,把大众学佛的机缘破坏,这就是断一切众生的法身慧命,这个罪重;重在什么地方,诸位一定要清楚。生命舍了之后很快就得到,可能舍掉之后再得一个身,比这个身还好、还要庄严,害人的人他造的恶业,被人害了没造业,没造恶业;杀人的人有罪,被人杀那有什么罪?所以往往被杀被害,一转世比这一世福报还要大,这种例子太多了。可是杀人的人,他要死了以后多半是堕恶道,他的果报不会比这一生好。所以人身,六道的身,生命很容易得到,学佛的机会就难了,不容易得到,开经偈里面所谓“百千万劫难遭遇”,那是真的。
这么难得的一个机会,他遇到了,你把他破坏,你把他障碍住,你说你这个罪多重?如果这个人闻法,真的清楚明白了,认真修学可能这一生当中,往生不退他作佛去了,你让这个人在这一生当中永脱轮回,成佛作祖的机会把它打断,你这个罪多重?假如我们真正明白这个道理,了解事实真相,什么样坏事都可以做,决定不要障碍人家修道,特别是念佛。因为你修学其他法门,你这一生当中很难超越轮回,但是人天福报很容易得到,唯独念佛求生净土,你这一生当中非常可能永脱轮回,圆成佛道。这个机会遇到太难太难,你要把人家这个机会失掉,你造的罪业可就重了。
这是堕地狱,地狱众生,地狱众生见到佛的光,给诸位说青色的,像颜色不同的时候每一类众生见的光不相同,每一类众生见的像也不相同。一九八二年,香港圣一法师到普陀山去朝山,他们一共有几个人,人数不多大概三、四个人,到“梵音洞”洞口那里拜,希望能见到观音菩萨。他们去了三个人,不错,圣一法师告诉我,大概拜了半个多小时观音菩萨出现,三个人都见到,都非常欢喜。离开之后三个人就谈谈,见到观音菩萨什么样子?圣一法师见到是金色身,观音菩萨戴毗卢帽,像就像地藏菩萨像一样,地藏菩藏戴的是毗卢帽,身体是金色,金色金光。另外一位,三个都是出家人,见到是我们一般看到的白衣大士;还有一出家人见到是比丘相,就是出家人比丘像。三个人同时拜,同时看到,三个人看的不一样。从这个例子,你就看佛的放光,哪有放这么多颜色?佛是一个光放出来,各类众生见的不一样、不相同;佛现的像也是一个像,各类众生见的也不一样;佛说话也是一音,各类众生听的也不一样。这个道理佛在经上也讲得很清楚,“境随心转”,佛示现这一个境界,众生各个心念不相同,各个转变成自己受用的境界。但是无论见到是什么样的色相,无论见到是什么颜色的光,没有不…
《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记 (第四十三卷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