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得利益,都能够得利益。第十一句:
【碧毫相光。】
“碧”是深青色,青色的浅,碧色的深,我们讲碧绿。小注里面说“表地狱中利根,如调达在狱,乐如三禅”,调达是提婆达多,提婆达多造作的恶业很多很重,堕地狱。可是我们晓得提婆达多是菩萨示现,他不是凡夫,也是诸佛如来应化在世间,好像唱戏他扮演反派的角色,他演这个角色。演这个角色也演得很像,造作恶业也感受果报,堕地狱。地狱他是真堕,在地狱里有没有受罪?没有,“乐如三禅”,四禅天里面最乐的是第三禅,快乐。这是从反面教化众生,示现给世间人看,恶不能造,造恶必定要受恶报。“阇王入狱”,阿阇世王也是菩萨示现,他在临终忏悔得快,地狱相现前他没进去。
在中国唐朝张善和是一个很好的例子,大家都知道,那个人也是临命终时地狱相现前。此地讲“暂入即出”,暂入不是真的入,地狱相现前他看到,看到之后立即忏悔。张善和的增上缘好,正在这个时候,遇到一位法师从他门口过,听到他在那边喊救命;这个法师进来看看,问他什么原因?他看到许许多多牛头人问他要命,他杀牛的。这个法师赶紧点了一把香递到他手里面,叫他大声念阿弥陀佛,几声阿弥陀佛念了之后,他告诉大家牛头人不见,阿弥陀佛来了,他往生极乐世界,所以忏悔的力量不可思议。这就是讲地狱当中,造作地狱罪业根性利的,知道忏悔、知道回头,回头得快。第十三句:
【红毫相光。】
表畜生道。我们知道畜生里面修行的很多,古人有写成一本书,专门记载畜生修行而得善果,从前印光大师弘法社也印得不少,《物犹如此》,也许同修看过这本书,里面所记载都是畜生念佛。倓虚老法师往年在香港佛七当中讲开示,讲过一个故事,是温州头陀寺一个公鸡往生,他讲过这个故事,这都是真的。这是庙里面有人放生,拿了一个公鸡来放生,这个公鸡很有灵性,每一天跟著大家做早晚课,课诵完了它也就出去。往生这一天,课诵完了它没出去,大家都走完,它还在大殿里面绕佛,香灯师就告诉它,请它出去。这个公鸡也没理他,站在大殿当中抬著头看著佛像,叫了三声就死了,站著往生;那时候谛闲老法师是头陀寺的方丈,畜生往生。畜生道见到佛光是红色的。底下一句:
【绿毫相光。】
“绿”色。这里面给我们注解是“总表狱鬼同入法流”,绿色是表三恶道。三恶道的众生见到佛光是绿色,都能够脱离恶道。这些畜生,我们心里都清楚,都是过去修行人,临终时一念错了变成畜生道,畜生是愚痴,临终的时候正念提不起来,误入恶道。堕到恶道里面去,毕竟善根还相当深厚,他自己不是不知道,知道现在是畜生身,可是修行念佛还没忘记,所以他还有这个缘分,还能够接近道场,还能够见佛像,听到佛的音声。他们见到佛光是绿色的。下面第十七句:
【金毫相光。】
我们许多人见到佛光金色的,遇到金色的根不但是利,一定很深厚,佛经里面讲善根福德因缘成熟。注解是讲表饿鬼,饿鬼诸位要记住,不一定都说是饿鬼道,可以把它做为饿鬼的业因来说,饿鬼的业因是贪。“虽久埋恶趣,而佛性不失”,我们可以肯定一切众生地狱、饿鬼、畜生,皆有佛性,这佛在经上常讲。一切众生无量劫来都学过佛,都曾经闻法,都曾经亲近诸佛如来,只是不听教诲,随顺自己的习气,依旧搞六道轮回,不幸而堕三途。在无量劫来薰习的种子多,善根还相当深厚,纵堕三途,遇到佛缘,善根会现前。尤其是念佛法门,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鬼畜往生也会见到金色光明,也见到阿弥陀佛来接引。不过这些道,三恶道业障重,很难觉悟,果然觉悟,不输给人道。阿弥陀佛度众生是度九法界众生,我们在经上都看得很清楚,所以说是三恶道里头,如果说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看到阿弥陀佛的光明注照,也是金色。下面第十九:
【庆云毫相光。】
“庆云”,我们中国也叫它做“景云”。注解里面说“此表离五住烦恼,显五分法身之祥征”。庆云也是彩云,像我们早晨跟晚上看到彩霞一样,这是属于庆云。它有很多颜色,表五住烦恼,离五住烦恼。什么叫做五住烦恼?这是佛学的名相,也是普通的常识。实际上就是我们平常讲的见思烦恼、尘沙烦恼、无明烦恼,通常我们把烦恼分成三类。说五住还是这三类开出来,见思烦恼,见烦恼叫一住,见惑,佛法里面叫“见一切处住地”,它是从分别生的,它不是俱生;见为一住。思惑里面就有三住,有欲界、色界、无色界,这是思惑,三界统称为“爱住地”,这个烦恼是俱生的,无始劫来的习气。思惑是什么?贪、嗔、痴、慢、疑、恶见,生生世世累积的习气,俱生烦恼。合起来这是四住,见叫一住,思里面有欲界、色界、无色界,这四住了,合起来是烦恼障,通常我们也称为见思烦恼。下面再一类就是尘沙、无明,尘沙跟无明合起来叫一住,“无明住地”,这样就变成五住。无明住地是根本,是属于所知障,前面四住是烦恼障,后面尘沙、无明合起来叫所知障,也叫做五住无明,亦称为五住烦恼。由此可知,五住要破尽,就是如来果地。阿罗汉只破了四地,欲界、色界、无色界,超越了,尘沙、无明没破,无明住地没破,所以他不能够出三界。尘沙破了,尘沙是比喻多,无明这是根本;根本无明破一品,超越十法界,所知障开始破了。在此地用庆云毫相光来表法,离五住烦恼,显五分法身,这个境界《华严经》里面讲圆教初住菩萨,就入这个境界。第二十一:
【千轮毫光。】
意思跟前面不一样,前面所说的光它不是轮相,注解里面讲散光,轮相的光比散光圆满得多,它代表说圆法,利益圆顿根性的众生。一切众生学佛的根性,最难得、最可贵的是圆顿根性,那我们是不是这种根性?不是的,如果要是圆顿根性,修学就没有这么困难,一接触就开悟,所谓“一闻千悟”,很容易契入佛的境界。一切根性当中圆顿根性的人少,这种根性也就是《坛经》里面所讲的上上乘人,比大乘还要难得。我们听了心里头非常羡慕,有没有方法培养我们自己成为圆顿根性?有,不是没有方法,问题你肯不肯接受,你肯不肯依教奉行,什么方法?薰习,所有一切众生的根性都是薰习来的,佛法也不例外,佛法因缘生。怎样薰习?常常读诵大乘圆顿的经典,你常常读诵,不知不觉你就变成圆顿根性。读诵要理解,解了之后要依教修行,经典里面所讲的道理、方法、境界,完全落实到自己生活当中,你就不知不觉变成圆顿根性。那就跟这上面讲,“说圆法,被圆根,入圆门,获圆益”,佛家常说“圆人说法,无法不圆”,说法如此;闻法也是如此,“圆人闻法,无法不圆”,“圆人修法,无法不圆”。
关键要在善学,你会学才行,你不会学摆在你面前你学不到。什么法是圆法?给诸位说,法法皆是圆法,不但是佛所说的一切法是圆法,世间所有一切法也是圆法,一圆一切圆。你要认为这部经是圆教大乘,那一部经是别教,那你错了,你没有圆得过来。怎样才圆?离开一切分别执著就圆了。圆是真的,也就是我们常讲“事实真相”,“真实之际”,显密教里头所讲的大圆满,这是圆法。把圆法分别不圆了,是我们自己搞成的,绝对不是说法有偏、圆,法没有;你说法有浅、深,这都错误;法有高、下,你全都搞错了。法是平等的,法决定没有偏圆、决定没有高下、决定没有浅深,所以《华严经》上讲得好,“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”。初住菩萨所证的浅,等觉菩萨所证的深,浅深不二;初住菩萨里面所证的有等觉法,等觉菩萨所修的有初住法,那才叫圆。我们要懂这个意思,一定要在生活当中真干,真的去炼,炼什么?离一切妄想、执著。“千轮毫光”,轮相。小注里面讲“千辐之轮。表六道一念千如,至此显著,圆转无碍也”,无碍是《华严经》的境界。“弥纶周匝”,就是尽虚空、遍法界是一个整体,这才是大圆满,这才是轮相的毫光。往后都是说轮相里面的差别殊胜相。第二十三:
【宝轮毫光。】
“宝轮”跟千轮是一个意思,这里面加一个宝字,这句著重在“宝”,表法里面“表五道具圆根者”,取这个意思。可见得圆顿根性是宝,为什么说他是宝?他接触佛法在这一生当中决定成就。一般大众一生当中,接触到佛法未必能成就,原因在哪里?根性不相同,缘分不一样。自己具足圆顿根性,遇到好的缘分,决定成就。这个地方的缘是地藏菩萨,《地藏菩萨本愿经》,这个缘无比的殊胜。能够依照这部经典的理论、方法、境界修学,就能够成佛作祖,不但是超越六道,超越十法界,这就是像《六祖坛经》里面所说的大根性的人、利根性的人,利根性的人接触之后能信、能解、能行。不是这种根性接触之后,有的时候他不相信,或者是信了他不了解,了解之后不肯做;即使做的时候,疑虑重重,做得不痛快,依旧堕在妄想执著里头,他得的果报,当然就不一样。在这个地方我们能看到,圆顿根性的人是什么样子?他看事情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他做事痛快淋漓,利益众生,自己清净无为,丝毫不染,是这么一个态度。第二十五:
【日轮毫光。】
这个地方也有几句话说得好,说菩萨“从初发心,为度众生,无有懈息。出于世间,住五神通,处于虚空,放智慧光明,灭邪见戏论”,这几句话都是从境界上来说,他跟一般凡夫确实不相同。心地愈清净,智慧就圆满,对于世出世间万事万法、业因果报都看得清楚,虽然看得清楚,菩萨应世依旧是随缘,正是普贤行愿里面所讲的恒顺众生、随喜功德,你们喜欢怎么做那你就怎么做,善因感善果,恶因得恶报,因缘果报决定相应、决定不爽。诸佛菩萨对一切众生,决定没有丝毫勉强夹杂在其中,这个随顺我们很不容易做到,我们处事待人接物,都要加一点自己的意思,加一点自己意思在里面那就不叫随顺;随顺是顺其自然,丝毫意思不加,所以佛讲经说法只是劝化让你听,你悟了你就随…
《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记 (第四十三卷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