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得利益,都能夠得利益。第十一句:
【碧毫相光。】
“碧”是深青色,青色的淺,碧色的深,我們講碧綠。小注裏面說“表地獄中利根,如調達在獄,樂如叁禅”,調達是提婆達多,提婆達多造作的惡業很多很重,墮地獄。可是我們曉得提婆達多是菩薩示現,他不是凡夫,也是諸佛如來應化在世間,好像唱戲他扮演反派的角色,他演這個角色。演這個角色也演得很像,造作惡業也感受果報,墮地獄。地獄他是真墮,在地獄裏有沒有受罪?沒有,“樂如叁禅”,四禅天裏面最樂的是第叁禅,快樂。這是從反面教化衆生,示現給世間人看,惡不能造,造惡必定要受惡報。“阇王入獄”,阿阇世王也是菩薩示現,他在臨終忏悔得快,地獄相現前他沒進去。
在中國唐朝張善和是一個很好的例子,大家都知道,那個人也是臨命終時地獄相現前。此地講“暫入即出”,暫入不是真的入,地獄相現前他看到,看到之後立即忏悔。張善和的增上緣好,正在這個時候,遇到一位法師從他門口過,聽到他在那邊喊救命;這個法師進來看看,問他什麼原因?他看到許許多多牛頭人問他要命,他殺牛的。這個法師趕緊點了一把香遞到他手裏面,叫他大聲念阿彌陀佛,幾聲阿彌陀佛念了之後,他告訴大家牛頭人不見,阿彌陀佛來了,他往生極樂世界,所以忏悔的力量不可思議。這就是講地獄當中,造作地獄罪業根性利的,知道忏悔、知道回頭,回頭得快。第十叁句:
【紅毫相光。】
表畜生道。我們知道畜生裏面修行的很多,古人有寫成一本書,專門記載畜生修行而得善果,從前印光大師弘法社也印得不少,《物猶如此》,也許同修看過這本書,裏面所記載都是畜生念佛。倓虛老法師往年在香港佛七當中講開示,講過一個故事,是溫州頭陀寺一個公雞往生,他講過這個故事,這都是真的。這是廟裏面有人放生,拿了一個公雞來放生,這個公雞很有靈性,每一天跟著大家做早晚課,課誦完了它也就出去。往生這一天,課誦完了它沒出去,大家都走完,它還在大殿裏面繞佛,香燈師就告訴它,請它出去。這個公雞也沒理他,站在大殿當中擡著頭看著佛像,叫了叁聲就死了,站著往生;那時候谛閑老法師是頭陀寺的方丈,畜生往生。畜生道見到佛光是紅色的。底下一句:
【綠毫相光。】
“綠”色。這裏面給我們注解是“總表獄鬼同入法流”,綠色是表叁惡道。叁惡道的衆生見到佛光是綠色,都能夠脫離惡道。這些畜生,我們心裏都清楚,都是過去修行人,臨終時一念錯了變成畜生道,畜生是愚癡,臨終的時候正念提不起來,誤入惡道。墮到惡道裏面去,畢竟善根還相當深厚,他自己不是不知道,知道現在是畜生身,可是修行念佛還沒忘記,所以他還有這個緣分,還能夠接近道場,還能夠見佛像,聽到佛的音聲。他們見到佛光是綠色的。下面第十七句:
【金毫相光。】
我們許多人見到佛光金色的,遇到金色的根不但是利,一定很深厚,佛經裏面講善根福德因緣成熟。注解是講表餓鬼,餓鬼諸位要記住,不一定都說是餓鬼道,可以把它做爲餓鬼的業因來說,餓鬼的業因是貪。“雖久埋惡趣,而佛性不失”,我們可以肯定一切衆生地獄、餓鬼、畜生,皆有佛性,這佛在經上常講。一切衆生無量劫來都學過佛,都曾經聞法,都曾經親近諸佛如來,只是不聽教誨,隨順自己的習氣,依舊搞六道輪回,不幸而墮叁途。在無量劫來薰習的種子多,善根還相當深厚,縱墮叁途,遇到佛緣,善根會現前。尤其是念佛法門,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鬼畜往生也會見到金色光明,也見到阿彌陀佛來接引。不過這些道,叁惡道業障重,很難覺悟,果然覺悟,不輸給人道。阿彌陀佛度衆生是度九法界衆生,我們在經上都看得很清楚,所以說是叁惡道裏頭,如果說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看到阿彌陀佛的光明注照,也是金色。下面第十九:
【慶雲毫相光。】
“慶雲”,我們中國也叫它做“景雲”。注解裏面說“此表離五住煩惱,顯五分法身之祥征”。慶雲也是彩雲,像我們早晨跟晚上看到彩霞一樣,這是屬于慶雲。它有很多顔色,表五住煩惱,離五住煩惱。什麼叫做五住煩惱?這是佛學的名相,也是普通的常識。實際上就是我們平常講的見思煩惱、塵沙煩惱、無明煩惱,通常我們把煩惱分成叁類。說五住還是這叁類開出來,見思煩惱,見煩惱叫一住,見惑,佛法裏面叫“見一切處住地”,它是從分別生的,它不是俱生;見爲一住。思惑裏面就有叁住,有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,這是思惑,叁界統稱爲“愛住地”,這個煩惱是俱生的,無始劫來的習氣。思惑是什麼?貪、嗔、癡、慢、疑、惡見,生生世世累積的習氣,俱生煩惱。合起來這是四住,見叫一住,思裏面有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,這四住了,合起來是煩惱障,通常我們也稱爲見思煩惱。下面再一類就是塵沙、無明,塵沙跟無明合起來叫一住,“無明住地”,這樣就變成五住。無明住地是根本,是屬于所知障,前面四住是煩惱障,後面塵沙、無明合起來叫所知障,也叫做五住無明,亦稱爲五住煩惱。由此可知,五住要破盡,就是如來果地。阿羅漢只破了四地,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,超越了,塵沙、無明沒破,無明住地沒破,所以他不能夠出叁界。塵沙破了,塵沙是比喻多,無明這是根本;根本無明破一品,超越十法界,所知障開始破了。在此地用慶雲毫相光來表法,離五住煩惱,顯五分法身,這個境界《華嚴經》裏面講圓教初住菩薩,就入這個境界。第二十一:
【千輪毫光。】
意思跟前面不一樣,前面所說的光它不是輪相,注解裏面講散光,輪相的光比散光圓滿得多,它代表說圓法,利益圓頓根性的衆生。一切衆生學佛的根性,最難得、最可貴的是圓頓根性,那我們是不是這種根性?不是的,如果要是圓頓根性,修學就沒有這麼困難,一接觸就開悟,所謂“一聞千悟”,很容易契入佛的境界。一切根性當中圓頓根性的人少,這種根性也就是《壇經》裏面所講的上上乘人,比大乘還要難得。我們聽了心裏頭非常羨慕,有沒有方法培養我們自己成爲圓頓根性?有,不是沒有方法,問題你肯不肯接受,你肯不肯依教奉行,什麼方法?薰習,所有一切衆生的根性都是薰習來的,佛法也不例外,佛法因緣生。怎樣薰習?常常讀誦大乘圓頓的經典,你常常讀誦,不知不覺你就變成圓頓根性。讀誦要理解,解了之後要依教修行,經典裏面所講的道理、方法、境界,完全落實到自己生活當中,你就不知不覺變成圓頓根性。那就跟這上面講,“說圓法,被圓根,入圓門,獲圓益”,佛家常說“圓人說法,無法不圓”,說法如此;聞法也是如此,“圓人聞法,無法不圓”,“圓人修法,無法不圓”。
關鍵要在善學,你會學才行,你不會學擺在你面前你學不到。什麼法是圓法?給諸位說,法法皆是圓法,不但是佛所說的一切法是圓法,世間所有一切法也是圓法,一圓一切圓。你要認爲這部經是圓教大乘,那一部經是別教,那你錯了,你沒有圓得過來。怎樣才圓?離開一切分別執著就圓了。圓是真的,也就是我們常講“事實真相”,“真實之際”,顯密教裏頭所講的大圓滿,這是圓法。把圓法分別不圓了,是我們自己搞成的,絕對不是說法有偏、圓,法沒有;你說法有淺、深,這都錯誤;法有高、下,你全都搞錯了。法是平等的,法決定沒有偏圓、決定沒有高下、決定沒有淺深,所以《華嚴經》上講得好,“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”。初住菩薩所證的淺,等覺菩薩所證的深,淺深不二;初住菩薩裏面所證的有等覺法,等覺菩薩所修的有初住法,那才叫圓。我們要懂這個意思,一定要在生活當中真幹,真的去煉,煉什麼?離一切妄想、執著。“千輪毫光”,輪相。小注裏面講“千輻之輪。表六道一念千如,至此顯著,圓轉無礙也”,無礙是《華嚴經》的境界。“彌綸周匝”,就是盡虛空、遍法界是一個整體,這才是大圓滿,這才是輪相的毫光。往後都是說輪相裏面的差別殊勝相。第二十叁:
【寶輪毫光。】
“寶輪”跟千輪是一個意思,這裏面加一個寶字,這句著重在“寶”,表法裏面“表五道具圓根者”,取這個意思。可見得圓頓根性是寶,爲什麼說他是寶?他接觸佛法在這一生當中決定成就。一般大衆一生當中,接觸到佛法未必能成就,原因在哪裏?根性不相同,緣分不一樣。自己具足圓頓根性,遇到好的緣分,決定成就。這個地方的緣是地藏菩薩,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,這個緣無比的殊勝。能夠依照這部經典的理論、方法、境界修學,就能夠成佛作祖,不但是超越六道,超越十法界,這就是像《六祖壇經》裏面所說的大根性的人、利根性的人,利根性的人接觸之後能信、能解、能行。不是這種根性接觸之後,有的時候他不相信,或者是信了他不了解,了解之後不肯做;即使做的時候,疑慮重重,做得不痛快,依舊墮在妄想執著裏頭,他得的果報,當然就不一樣。在這個地方我們能看到,圓頓根性的人是什麼樣子?他看事情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他做事痛快淋漓,利益衆生,自己清淨無爲,絲毫不染,是這麼一個態度。第二十五:
【日輪毫光。】
這個地方也有幾句話說得好,說菩薩“從初發心,爲度衆生,無有懈息。出于世間,住五神通,處于虛空,放智慧光明,滅邪見戲論”,這幾句話都是從境界上來說,他跟一般凡夫確實不相同。心地愈清淨,智慧就圓滿,對于世出世間萬事萬法、業因果報都看得清楚,雖然看得清楚,菩薩應世依舊是隨緣,正是普賢行願裏面所講的恒順衆生、隨喜功德,你們喜歡怎麼做那你就怎麼做,善因感善果,惡因得惡報,因緣果報決定相應、決定不爽。諸佛菩薩對一切衆生,決定沒有絲毫勉強夾雜在其中,這個隨順我們很不容易做到,我們處事待人接物,都要加一點自己的意思,加一點自己意思在裏面那就不叫隨順;隨順是順其自然,絲毫意思不加,所以佛講經說法只是勸化讓你聽,你悟了你就隨…
《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(第四十叁卷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