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我們這是常隨衆,大概有二、叁十個人,他老人家到哪裏,我們這些人都跟他一道去。曾經在講經當中,他告訴大家他生死自在,他想什麼時候往生能往生,多住幾年也不妨。我們聽了之後,回來跟同學們商量,老師既然生死自在,希望他能常住世間,常住世間什麼方法?他老人家住世沒有別的就講經,想想《華嚴經》很長,找一部長的經讓他講,他沒講完總不好意思走,所以八個人聯名請他講《華嚴經》。我還供養一套《華嚴經疏鈔》,那個《疏鈔》是線裝本,上海華嚴經會印的,這一套線裝四十冊,我把這一部《疏鈔》送給他。他還特別告訴我:《疏鈔》我要在上面圈點;我說:沒有關系,供養老師,你愛怎麼圈點就怎麼圈點。當時李老師也打算用叁年的時間把《華嚴經》講完,他一個星期講一次,而且還有臺語翻譯,進度非常緩慢。我在臺中聽一卷,八十卷聽他怎麼開頭,開頭好難講,看他怎麼起頭,這一卷聽完之後,我到臺北也講《華嚴》;我講的進度比他快,我講得比他詳細,用的時間比他多。
他講一半就往生,這個也有特別的因緣,他原來曾經說過,《華嚴經》講圓滿,最後再講一部《阿彌陀經》,他就往生。我根據他的進度來算,他至少要活到一百叁十歲,他才能把這個經講完,九十七歲這一年走了。原因是什麼?他吃東西食物中毒,這是同修供養送來的,李老師的習慣非常慈悲,一定當著人家的面來吃,讓他生歡喜心,這是李老師的習慣。吃了之後,他感覺到不對,當然不是同修害他,同修是真正供養他,好心供養、善心供養,但是東西可能是放得太久,不幹淨。尤其現在食物裏面有很多化學的成分,有很多裏面放防腐劑,對一個年歲老的人來講抵抗力比較衰弱,所以他吃了,他是一個很好的中醫生,吃完之後人走了,他解毒,第一次毒解掉,沒有影響,沒事。過了幾個月又遇到一次,他也吃了,吃了之後,這個人走了之後,他找解毒的藥來吃,來不及了,那個毒擴展太快;這一次他病了叁個月,體力大大的衰退。我到臺中去看他,他就提出警告,告訴我千萬不要到館子裏吃東西,所以我在臺灣從來不上餐館;他這一句話總給我講了十幾遍,我印象非常深,告訴我吃東西一定要小心。
現在的食物包裝得很美、很好看,其實不幹淨,不但在臺灣、中國這個地區,在美國亦複如是。不要以爲先進的國家東西都是可靠的,不見得,美國這些環保衛生不盡如意,總而言之,要處處小心謹慎。這是李老師的慈悲,所以他走了,實在講也是衆生沒福,衆生有福他老人家一定能夠多住世一段時期。所以《華嚴經》他講到“十回向品”,十回向品講完接著後面是“十地品”,十地品就沒講,十回向講完他就走了。這一部經講圓滿相當不容易,這個地區的衆生有大福報,這一帶的衆生有大福報,才能有這個感應。諸位要曉得,講《地藏經》,堅牢地神,許許多多神衆來護持道場,講《華嚴經》那更不可思議。
今天居士林道場殊勝,明理的人知道,因爲講大經諸佛護念,所有龍天善神都集中護持這個道場,道場哪有不興旺的道理?再加上念佛堂念佛,毗盧遮那佛跟阿彌陀佛雙方的護持,這個現象到哪裏去找?真正是百千萬劫希有難逢。這個盛會我們遇到,這個緣在此地成熟,不可思議,我們深深相信這樣殊勝的因緣,將來必定在中國成熟,而且我相信在中國成熟的時機愈來愈近。從什麼地方知道?從訊息當中傳來,中國念佛、念《無量壽經》的人愈來愈多,這是非常好的訊息。新加坡這個地方南洋的佛國,這個地方小,中國要成爲佛國,全世界的人有福。我們在這個經上看到,地藏菩薩在往昔因地當中曾經做過小國王,跟他鄰國一個國王朋友,這兩個國王都是用佛法來治國,以十善業道教化人民。我們在經上看到,以十善業爲治國的根本,那是菩薩國王、是如來化身,這是一切衆生、一切人民真正有福報,感應得諸佛如來、諸大菩薩化現爲國家的領導人,這是希有難逢的大事。也許我們在這一生當中會看見,這個國家的領導人是諸佛如來示現的,政府裏頭一些官員是菩薩示現的,人民有福。
注解末後在第叁行,我們從末後這一句來讀起,我念給大家聽聽,“今專讀不思議開顯之經”,這句話重要。所以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實實在在講,跟《無量壽經》,跟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同一類,《無量壽經》上一開端就告訴我們,“開化顯示真實之際”,跟“不思議開顯”一個意思;那《華嚴》更不必說,我們在此地已經講了七十座,雖然經文講得不算太長,講得很詳細,諸位都能夠體會得到不思議開顯之經,這叁部經都是不思議開顯之經。“罪頓消而功速成,何事多求,雜亂心志”,這是勸我們但依《地藏本願經》一事修行。《華嚴經》大,你能夠專依一品、一章,都能成就不思議的功德,“罪頓消”,滅罪快,功德很快就成就。“何事多求,雜亂心志”,這兩句話非常非常重要,我們今天多少年輕發心的大德在家、出家,勇猛精進,但是到最後沒有很好的成績表現,原因就是他學得太多,修得太雜了。
我在這一生經驗當中告訴我,我專修專弘,一門深入,我是專依《阿彌陀佛經》,晚年宣講《無量壽經》,《無量壽經》是大本《阿彌陀經》,我在《阿彌陀經》裏面專攻蕅益大師的《要解》、蓮池大師的《疏鈔》,我的一生功力用在這上面;講其余經論,這是接受邀請,看到沒有人講。因爲在那個時代,我必須要學習講臺經驗,你發心講經,講臺經驗是非常重要,不能離開講臺。這李老師過去囑咐,他舉個比喻說,“曲不離口,拳不離手”,曲是唱歌,唱歌的天天要唱,每一天要調嗓子,打拳的人每一天要練習,叁個月不練習筋骨就僵硬。講經亦複如是,天天要上講臺,千錘百煉,所以人家請我講什麼經,我就講什麼經,我把這個當作講臺訓練來看,是在講臺上取得經驗。依我的意思來講,一部《彌陀經》講到底,我不會講第二部經,但是我講這部經大家不願意,他們喜歡聽這個、聽那個,恒順衆生。從恒順衆生當中學隨喜功德,隨喜功德是什麼?講臺經驗,跟大家結結法緣,取得講臺的經驗,是這麼個道理。
另外一個因素,講經的人太少,多講幾部經留下這些錄像帶、錄音帶,給後學做一個參考資料,幫助後學,這也是我一個願望。所以我講的不是我本學的,我本學的就是一部《阿彌陀經》。所以說是一事修行非常重要,身心世界一切放下,連佛法也要放下,佛告訴我們“法尚應舍,何況非法”。往年在這邊講過一部《金剛經》,也講得相當詳細,這一部經是韓館長,與此地一位同修鄭英良居士,兩個人發心啓請。我想想有一些念佛的人念得不如法,不得受用,所以她們啓請我說也好,讓他們聽聽般若法門,幫助他們看破、幫助他們放下,然後這句佛號才能得力,所以用這個方法來輔助念佛功德。
我們再繼續看下去,“此即南嶽有相安樂行也”,南嶽是天臺家。“言修行者,謂如說而行。若聞而不行,如說食數寶,何濟饑貧。諺雲,說得一丈,不如行得一寸,是真實訓世語耳”,末後這幾句好,勸勉我們要真修。學佛第一個要建立信心,我們相信老師,老師是釋迦牟尼佛,老師決定不欺騙我們,深信老師真誠慈悲教誨,然後要懂得老師教誨的意思,要解其義。解義之後要認真去做,依教奉行,這樣才能得真實的利益。再看底下一段經文:
【汝以本神力,而擁護之。勿令一切災害,及不如意事,辄聞于耳,何況令受。】
這是世尊對堅牢地神所說的話。“汝以”,“汝”指堅牢地神,你“以本神力,而擁護之”,擁護一事修行者,專修專弘的這個人;你以本神力去擁護他,我們世間話講保佑他、加持他,讓一切災害及不如意這些事,他聽都聽不到,何況他去受?當然他不會遇到。這段話是世尊囑咐堅牢地神,勸請堅牢地神要保護這些人,幫助他們成就。注解裏面我們也念一念,這一段注注得很好,“敕地神擁護者”,敕是上對下,這是叫他。“以此善信,若佛現在,足稱四信。今于滅後,可當五品”,四信跟五品都是天臺家講地位的名稱。天臺智者大師這是如來示現的,許多人都曉得,史傳裏頭也有記載,說他是釋迦牟尼佛再來的,釋迦牟尼佛應化在中國。諸佛菩薩再來示現的很多很多,身分不暴露,我們凡夫不認識、不知道。
而智者示現念佛往生西方世界,他在往生的時候他的學生向他請教:老師,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什麼樣的品位?智者大師很謙虛:“因爲我領衆”;領衆是什麼?管事,操心;“所以品位不高,五品位往生”。五品位是生凡聖同居土,這是示現教導我們,爲大衆服務,管理這些行政業務是犧牲自己,舍己爲人;意思就是說,如果他不領衆、不管事,他只有清修,品位就高了。犧牲自己的品位,成就大衆,功德無量無邊;這是大慈大悲,不求自己的利益,犧牲自己的利益,成就大家,這是菩薩。但是這個地方我們要仔細去觀察,他的犧牲是有底限,不是說管理大衆事情,將來自己不能往生,還要搞六道輪回,那就大錯特錯!他有個底限,決定往生,往生品位差一點沒有關系,希望你們大家往生的人品位都比我高,我比你們低,行!我決定得生。所以他們是有底限的,不是不能往生,決定得生淨土,一定要懂得這個意思,不是說專門爲別人,自己將來往生都錯過了,不是這個意思。這是智者大師示現,給我們的啓示。
五品位是什麼?這個地方也是講五品位,這個一事修行者,供養,轉讀,依經,依教奉行,一門深入。天臺的五品位第一個叫“隨喜”,在隨喜裏面斷疑、斷散亂心,專修專弘,專就破散亂心,他的心神是專注,他不散亂;換句話說,他妄想少。第二“讀誦”,他讀誦專讀一部經,專學一部經,他不雜,減少汙染。第叁“歡喜說法”,破吝法,世間人吝財,學佛的人、出家人沒有財,沒有財有法,怕的是吝法,你有法不肯教人,不肯傳給人,歡喜說法破吝法,這是障礙,這是大煩惱。第四“兼行六度”,第五是“正行六度”,兼行六度是什麼?是自己修,這個六度是自利,不是對他,所以叫兼行,是自利。布施是什麼?布施是放下,放下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這是布施,這布施沒有對別人有好處。持戒是自己在生活中規規矩矩,自己用功,按部就班,循規蹈矩,都自己。忍辱是耐心,在修學上有耐心。所以這個六度完全是對內、對自己,兼行六度;它的效果破無明、長智慧。
正行六度是從事相上幫助衆生,所以正行六度跟兼行六度差別在此地。正行的布施就是利益衆生,財布施、法布施、無畏布施,對外、對人,不是對自己;兼行六度是對自己,正行六度是對別人。所以在正行裏面要破四相,像《金剛經》上講“即相離相”,不是不做,很認真、很努力去做,雖做不著相,在這裏面修“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衆生相、無壽者相”,《般若經》上講“叁輪體空”,這種修學法自利利他。領衆修行是正行六度。可是在正行六度裏面,能夠離一切相那就是兼行六度,正行就是利他,兼行自利。不著相就自利,就能破無明;著相不能破無明,著相就變成福報,變成世間福報,修福。這樣的修福,像今天李木源居士主持居士林、淨宗學會,實在講就像智者大師一樣,他如果著相,將來果報大梵天王,他要不著相,西方作佛去了,這個修的是真實的福報,大福報。
所以他們修行的功德,天臺家講跟藏教“五停心觀”類似,境界差不多相同。五停心觀:數息停散,停就是止的意思,數息觀是止散亂,不淨觀是止貪心貪欲,慈悲觀是止嗔恚,因緣觀是止愚癡,念佛是止一切業障,所以跟五停心觀的境界類似。智者大師講他往生只有五品位,“可當五品。以讀經,是第二品。供養,乃第四兼行六度品”,這是我把五品位的大意略略的給諸位介紹出來。我們看注解往下看第二行,“始由一念信解”,開始我們初學佛的人接觸,相信懂得,明了它、理解它。“以至深信觀成”,明白之後,又真正能夠依教奉行,信心就加深。觀成是什麼?我們對于宇宙人生的看法改變,逐漸逐漸我們想法看法,跟如來、菩薩看法想法相接近,這就超凡入聖了。超凡是超越凡夫的見解,接近佛菩薩的境界,佛菩薩是人,跟諸佛菩薩的看法想法相同。“當知五品觀行爲如佛”,五品觀雖然不很高,凡夫做得到,太高了凡夫做不到。五品觀是凡夫可以做到,凡夫這種心行也很像佛,接近佛、很像佛,“故令擁護也”。所以世尊囑咐,這個一事修行的人,雖然是凡夫,跟佛很接近,跟佛是同一個方向、同一個目標,所以囑咐堅牢地神要保護他、要擁護他。
這一行末後,這是《金光明經》裏面所講,在四十叁面末後,最後一句看起,“堅牢白佛言”,這是堅牢地神說的話,雖然不是在這個法會,不是在本經,可見得堅牢地神發願,也跟地藏菩薩一樣多次的發願。他說“說法比丘,坐法座時,我常晝夜,衛護不離,隱蔽其形,在法座下,頂戴其足”,我們相信地神所說的話是真的、是兌現的。所以真正發心說法,以真誠心說法,無私心說法,利益衆生心說法,你坐在這個座位上,堅牢地神就在你座下,地神恭恭敬敬在頂戴;可見得升座說法不是開玩笑,要以殷重之心,一絲毫疏忽不得,你疏忽你就得罪地神。所以不如法的人登壇說法,妖魔鬼怪圍繞,這是一定的道理。在這些地方我們要特別留意,要深信佛語,佛講的話句句都是真實,這一段的意思很長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《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(第四十一卷)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