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(第叁十九卷)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有道理。現在供財神,我不曉得供誰?也許財神換了人。在臺灣是把關公當作財神,很沒有道理,關公跟發財有什麼關系?沒道理。關公是講義氣,確實義薄雲天,是個知恩報恩的人,這一方面值得提倡,值得人尊敬;說拜關公會發財則未必。因爲在曆史上去看的時候,讀他的書,他與發財好像沒什麼關聯,請關老爺去當財政部長人請錯了,請他當國防部長可以,請他當財政部長就錯了,他不是個理財的人。請範蠡作財神爺非常有道理,他真的是發財有道,他有方法,他那個方法跟佛講的沒有兩樣,一個道理。

  我們學佛要把理搞透徹、搞清楚,然後信心建立,真正肯幹,自求多福,所以你要圓滿的福報,你只要如理如法的修學。財布施你的財用不會缺乏,也就是你物質享受,即使在大災大難當中,你也不會缺乏;法布施得聰明智慧,有智慧;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。無畏布施裏面第一采取素食,素食是無畏布施,絕不傷害一切有情衆生,不食衆生肉,培養慈悲心,無畏布施。心地慈悲,小動物看到你都很歡喜,不會傷害你,會跟你很親近。第二要常常存心,全心全力幫助一些苦難的人,這都是屬于無畏布施。他沒得吃,我們供養他飲食,他離開恐怖、離開憂慮;他沒有衣服穿,我們送他衣服穿,使他能夠保暖,不怕挨凍,這也是無畏布施;凡是幫助衆生得到身心安穩,都是屬于無畏布施,果報是自己健康長壽。今天大陸同胞遭受這麼大的苦難,我們應當全心全力去做,不怕舍,知道舍得愈多得福愈多。

  注解裏面在末後的倒數第五行,最後一句,“行道之人,不但持戒禅誦,亦當布施作福”,這是佛在經上說的。教導後世的弟子學生,你們在行道修行,不但是要持戒、參禅、讀誦大乘,這是你日常的功課,“亦當布施作福”,你要懂得常行布施,財、法、無畏叁種布施都要做。接著我們看“《大愛道經》雲,今世滅罪,後世得申”,申是伸張。“有財不施,世世受貧”,這是什麼?吝啬。吝財就得貧窮的果報,吝法就得愚癡的果報,吝惜無畏布施就得病苦災難的果報。這個世間人所有的一切受用怎麼來的?你相不相信?信不信佛說的?果然要相信,我現在貧窮趕快要修布施,爲什麼?才能夠脫離貧窮。貧窮,我沒有東西施,你再想想有沒有?我今天吃都吃不飽,吃不飽我願意餓一餐,把我這一餐省下來布施給別人,你也行了布施,哪有不能施的?真正有布施供養的心,布施供養的事,前面講“一塵一毛、一沙一渧”,布施的事很少,心廣大、心真實,果報就不可思議。所以佛給我們開的道路,貧賤之人也能修布施得大福報,這個天道才公平。

  接著說“故入道必以智慧爲本,智慧必以福德爲基”,這兩句話講得好,不能夠偏在一邊。偏在一邊佛經上有兩個故事,修行人一個人偏重在修智慧,一個人偏重在修布施,這兩個人來生果報現前,偏重修智慧的這個,修禅定、修智慧的,證得阿羅漢果,這不錯了。雖然證得阿羅漢果沒福報,常常到外面去托缽沒有人供養,“羅漢托空缽”,挨餓,很苦!誰知道你證阿羅漢?人家看到你就討厭,沒有緣分,沒人供養他。修福的人倒是不錯,但是落在畜生道,變成一個大象,投胎投一個大象。這個大象有福報,是國王最心愛的乘騎,國王出去都乘這個象,這個象那當然供養的好,多少人伺候它、喂它,出門滿身披著璎珞,珠寶披了一身,“修福不修慧,大象挂璎珞”,福報大了。佛教給我們福慧雙修,所以成佛,佛稱二足尊,足就是滿足、圓滿,二是兩種,一個是智慧圓滿,一個是福報也圓滿,所以佛是福慧雙修。佛沒有教我們不修福,你要認爲佛教我們不修福,你就完全錯了,那佛怎麼能稱爲二足尊?

  但是佛常常警惕我們、警告我們,修福不要享福,怕享福迷了;如果你享福而不迷,行!那佛也贊成你享福。所以到什麼時候可以享福?明心見性之後可以享福,爲什麼?不會迷,見性不會迷了。這是大乘跟小乘不一樣,大乘菩薩可以享福,小乘聖者不可以享福,享福他會迷,所以小乘,佛贊歎苦行。我們在佛的弟子當中可以看到,大迦葉尊者修苦行,“頭陀行第一”,而迦葉尊者出身是大富長者,他不是貧窮之人,出家之後修苦行,吃人不能吃的苦頭,他歡喜、他樂意,給初學人做個榜樣。在《華嚴經》裏面我們看到善財童子,那是代表大乘的,享福的,善財童子出生,他家裏面、院子裏面,樹草都變成金銀琉璃七寶,那是表大乘法。大乘是可以享受,他不迷,大小乘的境界不相同。我們是什麼樣的根機?雖然學的是大乘法,實實在在說連小乘的根機都不如,我們完全是凡夫,這個要知道。凡夫要不念佛求生淨土,沒路可走,千萬不要以爲學了大乘法,以菩薩自居、以菩薩自豪,到處驕傲,那就必墮惡道,這是自己一定要清楚、一定要明了,自己確確實實是凡夫。大乘經我們讀了、聽了,增長不少的見聞,如果真聽懂、真覺悟,應當發心認真努力去修學,這就對了。

  本經正宗分就講到此地,下面經文是屬于本經的流通分,請看經文。《科注》卷下第叁十一面,“地神護法品第十一”,從這以下是本經的流通分。流通分裏面有叁品經:“地神護法”流通,“見聞利益”流通,“囑累人天”流通。我們看《地藏經》的架式,經文不算長,自古至今這個本子有作一卷,也有作兩卷,這個地方是作叁卷,上、中、下叁卷;經文不算太長,在架式上是大經的架式。我們看通常一般經典,大乘經也不例外,流通分只有幾行經文而已,序分也只有幾行,流通分也只有幾行,唯有大經序、正、流叁通分量都相當豐富。本經的序分占了一品,“忉利天宮神通品”,流通分占了叁品,這是大經的架式,像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這種方式,《無量壽經》也是這個情形。我們從架式上看就知道,它是大乘當中最重要的經論,可以說大乘中的大乘,一乘中的一乘,確實如是。流通,流的意思取水,水是流動的,流傳叁世,通達十方。

  佛教導我們,佛法要廣利一切衆生,任何一個人,出家二衆、在家二衆,你只要是皈依佛門,做佛的弟子,你就有流通佛法的使命。所以佛在每一部經末後,都勸我們流通這部經典,傳持這一個法門,這是大慈大悲,幫助如來廣度有情;如果我們不能盡到這個責任,縱然自己修得很好,也對不起如來。世法裏面重視所謂“不孝有叁,無後爲大”,你自己本身對父母孝養得再好,可是你沒有後代,沒有人繼續香煙,你這只到你這個地方就斷了,這叫大不孝。佛法亦複如是,祖祖相傳,傳到我,我修得也不錯,學得也很好,如果不能把佛法傳給別人,佛法到我這裏斷了,修得再好你也不能成佛,你也不能超越輪回,爲什麼?你的所作對不起諸佛菩薩,對不起傳法的祖師大德,怎麼忍心到你這個地方就中斷了?一定要傳法,代代有人,使佛法常住世間不至于斷滅,這是流通的深意,我們要明了。

  在佛法修學裏面,我們在這一部經上讀過,正宗分讀過,什麼功德最大?什麼樣福報最大?流通。前面給你講,修補舊的塔寺、修補舊的經書,這都是流通。身行,身做出榜樣給人看,這是用身來流通佛法,做出來給大家看,示現;口宣說是流通。不能怕累,你看看釋迦牟尼佛,釋迦牟尼佛一生都是給我們示現,他也示現老,他也示現病,可是老、病對于講經說法沒中止過,別人勸他停一停,他不能停,利益衆生。這一些示現都是教我們後人,不要以爲老、病可以休息,可以退休了。釋迦牟尼佛臨終還講《大涅槃經》,這個經是在臨終之前叁個月講的,最後的遺教。他從忉利天宮下來之後,一日一夜講《大涅槃經》,就圓寂了。告訴我們到死都不休息,這是什麼精神?佛做出榜樣來給我們看,不是只是說說,勸導勸導我們而已,不是,真做出榜樣,這是我們要學習的,我們要牢牢記住的。特別是發心出家,出家就要學佛,學釋迦牟尼佛,要學得跟他一模一樣,盡形壽就做弘法利生流通佛法的工作,這才是真正的佛弟子,是諸佛如來的傳人。請看經文:

  【爾時堅牢地神,白佛言,世尊。我從昔來,瞻視頂禮無量菩薩摩诃薩,皆是大不可思議神通智慧,廣度衆生。】

  “堅牢地神”是閻浮提大地的地神,地神我們世間人常講,土地公、山神這都是屬于地神一類。土地是地神之小者,管轄這個地區很小,一個鄉鎮、一個鄰裏。堅牢地神是總地神,管閻浮提,要用我們現在的話說,管這個地球,地球大地他管,地堅固所以稱他爲堅牢地神。注解裏面注得很詳細,這是《阿含經》裏面佛跟比丘講有四大天神:第一個是地神,第二個是水神,第叁個是風神,第四個是火神,地水火風這四大。地神也參加了這一次法會,聽完世尊講經說法之後,他出來向佛請法,首先說出他過去的經曆,他說“我從昔來”,這就是由他過去一直到今天他所見到的。“瞻視頂禮無量菩薩摩诃薩”,我們從這一句話看,這個地神的修行時間很長。從這個地方我們也能體會到,堅牢地神也是法身大士示現,他在過去生中曾經經曆無量菩薩摩诃薩,他親近過、布施過、供養過,親近過這麼多的菩薩摩诃薩;摩诃薩是地上菩薩,菩薩是叁賢,叁賢十聖的菩薩他曾經經曆過,布施供養過無量無數。“皆是大不可思議神通智慧,廣度衆生”,這他所見到的。請看底下經文:

  【是地藏菩薩摩诃薩,于諸菩薩,誓願深重。世尊,是地藏菩薩,于閻浮提,有大因緣。】

  這個話是從堅牢地神口裏面說出來,是他所見到的。地藏菩薩比起其他的菩薩,更值得令地神敬佩,爲什麼?他的誓願深重,下面他會說明。“于閻浮提,有大因緣”,監牢是閻浮提的地神,他知道地藏菩薩與這個地區特別有緣分;這個話我們要明了,地藏菩薩與哪個地方都有緣分,緣分決定是平等的,決定是沒有偏重的,地神爲什麼要這麼說?是說給我們聽的。我們在前面序品裏面看到,地藏菩薩分身千百億,他在十方叁世一切諸佛刹土,度那些最苦的衆生,菩薩的心是清淨、平等、慈悲,哪裏會有偏重?堅牢地神這個說法是應機而說,我們今天生在閻浮提,現在是閻浮提衆生,所以地神來爲我們說,菩薩與我們有大因緣,我們對菩薩更有一種親切感,用意在此地。實實在在說學佛起步就要從地藏,前面說過地是心地,藏是寶藏,學佛首先就是開發自性寶藏,這一部經裏面所有一切的教導,都是教導我們開發自性寶藏的方法。自性有無盡的智慧德能、有無盡的福報,如何開發?佛在這個經上都給我們說清楚、說明白。現在的關鍵就是我們能不能深信不疑,能不能如教修行?果然能夠深信不疑,依教修行,你就得福,你智慧就開了,福報就現前。

  問題我們確確實實信得不深,解得不夠透徹,所以奉行不力,不肯認真去做。我們得的利益很微薄,因素都在自己,佛沒有過,法也沒有過,古聖先賢沒有過,他們很慈悲,怕我們看經不能理解,做出詳細的注解,注解就是布施供養。我們自己有能力,好!講解這部經,自己也可以寫注解,自己沒有能力就應當將前人這些注子,翻印流通供養大衆。這就是前面經上講,作注子的這個人他是帶頭,他是發起修布施供養,我們今天看到這個注子,我們來響應,我們也發心翻印流通結緣;果報,他發起的他作轉輪聖王,我們隨喜的作小國王,果報不是講得很清楚嗎?修福,有力量的一個人做,沒有力量的勸化大衆一起來做,福不唐捐。得福多少在乎你用心,你的心真誠,你得的福報是實在的、真實的,你的心量大,你得的福報也大。所以修布施供養,不是說哪個人出錢多,他就得大福,出錢少他就得小福,沒這個道理。出錢多的人,如果心不真誠,不是盡心盡力,得的福報反而小。出錢很少的,像我們現在印這部經,臺灣的錢大概是七十塊錢,合新加坡的錢叁塊多,不到四塊錢,他只印一本,這是出的力量少。如果他的心量大,修福不爲自己、不爲一家,爲衆生、爲佛法,希望這個世間多有一本書流通,發這樣的心,他得的福報反而大了,這個心很殊勝、很難得。我們看下面經文:

  【如文殊、普賢、觀音、彌勒,亦化百千身形,度于六道,其願尚有畢竟。】

  接著看底下一段:

  【是地藏菩薩,教化六道一切衆生所發誓願劫數,如千百億恒河沙。】

  地神在此地做一個比較,其他的菩薩發的願沒有地藏菩薩這麼大,還有盡的時候;地藏菩薩發的願沒有止盡,“地獄不空,誓不成佛”,地獄能空得了嗎?所以問問地藏菩薩能作佛嗎?你們諸位想想地藏菩薩能不能作佛?明白的人知道,地藏菩薩早作佛了,爲什麼?一切諸佛菩薩是一個人,不是很多,他怎麼不作佛?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示現什麼身,應以地藏菩薩得度就示現地藏菩薩身,應以觀音菩薩身得度就示現觀音菩薩身,觀音菩薩、彌勒還是一個人,這是真的,這是事實真相,諸佛如來隨類化身,隨機說法。這個地方只是在偏重,對初學地藏重要,從地藏法門紮根。地藏教什麼?孝親尊師,孝敬就是修福修慧,你能孝敬這是福,你明了孝敬是慧,福慧雙修。這個經是佛門孝經,大乘佛法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,孝道的圓滿就是佛道的圓滿成就,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,孝道還不圓滿;所以大乘佛法是建立在圓滿孝道的基礎上,這是我們應當要曉得。經裏面告訴我們哪些應當要做的,哪些不可以做的,都是屬于孝敬,真正孝親尊師的人,一定能夠明了這個意思,知道依教奉行;依教奉行,父母歡喜,這盡孝,老師歡喜,這是尊師重道。好,今天時間到了,就講到此地。

  

《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(第叁十九卷)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