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,就是現在的四個小時,他們是晝夜六時,一時相當于現在四小時。“不能一時半時可”,半時就是現在的二小時;“不能半時須臾可”,你沒有時間聽二個小時,隨便聽幾分鍾也好。“其福不可量”,下面我們把它換一個字,“其福不可量、不可限也”,“用不可限”大家好懂。這是經文,他上面寫個“文”,這段經文。接著這段經文說,“是故智者,欲得無上安穩快樂,應當至心勤聽經法”,我們用這段常常勸人來聽經,所以這段文很重要。你們看用打字把它打出來,打成一個小短篇,可以勸來人聽經。接著看下面經文:
【複次地藏,若未來世中。】
經文上都講的是“未來世中”,“未來世中”就是我們現在這個時代。
【有善男子、善女人。】
能夠具足這一個“善”字的條件,非常希有、非常難得。
【遇佛塔寺、大乘經典,新者布施供養,瞻禮贊歎,恭敬合掌。若遇故者,或毀壞者,修補營理。或獨發心,或勸多人,同共發心。】
這是講修福。佛的塔、佛的寺,“寺”這個意思前面說過,寺這個意思要用現在的話來說,它是永久的機構,這才稱之爲寺,不是臨時的設施,它是永久的。過去皇帝他的辦事機構稱“寺”,宰相底下辦事的機構稱“部”,常常可以改變、可以廢除,可以重新再建立來調整。皇帝下面辦事機構永遠不變,在中國從漢朝到清朝,可以說都不變更,所以寺是永久辦事的機關,我們要懂得這個字的意義。可是現在大家看到寺,連想法都不對,看到寺迷信,就代表迷信、代表鬼神,一聽寺跟廟就連起來,寺廟,這裏面是供鬼神、是搞迷信,這是很大的錯誤。過去佛寺是辦佛教教育的機構,佛教教育要永遠辦下去,不能夠廢止,不能暫停,所以用寺。但是現在許多人把這個字的意思都誤會,所以我們也要改一個名稱,夏蓮居老居士他老人家提倡,不要用寺院、庵堂,用“學會”,學會是夏老提倡的。我們今天是“淨宗學會”,我們不稱淨土寺,不稱彌陀寺,稱淨宗學會,讓人家看到這個名稱能夠耳目一新,不至于産生誤會,這個意見非常之好。我們讀到他老人家的書,就遵守他老人家的意思,我們成立的機構叫淨宗學會。
遇到一些佛寺,塔是供佛舍利,寺是宣傳佛教育,弘揚佛陀教育。“大乘經典”,當然佛教育裏面最重要的法寶,前面講這是衆生的真善知識,是大乘經典。“新者布施供養,瞻禮贊歎,恭敬合掌”,遇到新造的,現在科學技術發達,我們新造這些經論容易,但是一定要造得精美,讓人看到之後生歡喜心,生起恭敬贊歎的心,所以經書不能夠隨便印;隨便印,人家一看,這個書他不生歡喜心,那是我們的過失。經本一定要印得好,盡量把它做好。我們這次印這部經書,諸位看到都能生歡喜心,這個本子不好找,我們在臺灣這個本子曾經翻印多少遍,字迹都模糊,我用的這個本子是老本子,這裏頭字迹模糊,所以我就想到怎麼樣去找原來的版本。
上一次我到香港,我就很留意去找,還是佛菩薩保佑,到“中華佛教圖書館”找到一本,這是第一次在香港印的本子,續朗法師印的,這個本子很舊,紙也變黃。又有一次我去看覺光法師,覺光法師打電話找我,我們見了面,到他那邊吃一餐飯,看到他那裏頭書架上有這一本,這個本子同樣的版本,但是比常懷法師那裏保存得好,他放在書櫥裏面很幹淨,我們把這兩本都帶回來了。原本前面圖是黑白的,不是彩色的,我們到臺灣又特別找到原來的圖,彩色的圖,我們現在印的本子比那個本子就好太多,比原來本子還要殊勝。我們送了十本給常懷法師,也送了十本給覺光法師,我們要他一本送他十本,送給他的比他給我的漂亮多了。我們這樣做,以後看到他那裏有好書拿來,他才肯給我們,知道是給我們不是白給,有回報的。我們拿來之後印了二萬冊,聽說臺灣現在有很多人看到這個本子這麼好,他們也都想印,發心,好!大量去印,我們的版放在臺北世桦印刷廠,原版在那邊不需要再用製版費,歡喜印的話都可以拿那個版去印,那成本就更低了。新的我們東西一定要做得好,做得莊嚴,人家看到之後生歡喜心,布施供養,瞻禮贊歎,恭敬合掌,所以經書要做得不夠精美,這就達不到,這是佛在此地教給我們的,盡可能要把它做好。
“若遇故者,或毀壞者”,“故”是舊書,舊書的價值高,高在哪裏?第一個它傳得很久,經過許許多多人讀過,年代久遠證明這個經是真經,如果是假的、僞造的早就被淘汰掉了,所以它有曆史的價值。又經過許許多多高僧大德讀過,要用現在話說它的磁場不一樣,新的東西怎麼樣也比不上舊的,諸位要曉得,它有紀念的價值,它有很強烈的攝受力。可是東西傳久了會損壞,我現在手上大概還有叁、四十本明朝時候的書,算算差不多有六百年,紙張很脆弱,一翻惟恐它破損,所以我現在這些書怎麼去讀它?影印,我讀影印的本子,原書保存,不要常常去翻動它。在此地不方便,在臺灣比較方便,在臺灣我就拿去裱褙,就像裱畫一樣,裏面再托一層棉紙,這層棉紙托了之後,這個書至少再又可以保存一千年。因爲我現在這些書,多半是毛邊紙印的,不是很好的紙,普通的毛邊紙,毛邊紙可以保存五百年,所以現在一定要修補。修補就是要裱褙,裱褙之後再把它裝訂起來,這就又可以延長一千年的壽命,這屬于古董。我們要懂得這個道理,不要認爲這是破舊的,破舊的應該丟掉,破舊才有價值。真正內行人、識貨的人,我們在臺灣故宮博物院,外行人喜歡看什麼?看明清的玉器,那是非常精美。內行的人看什麼?看叁代夏商周的銅器,破銅爛鐵,東西都不完整破破爛爛的,有的只是一個碎片,無價之寶,哪裏是明清這些金銀玉器能夠相比的?比不上,它有它曆史的價值,所以要懂得這個道理。
舊的經書我們要修補,舊的塔寺也要把它修補出來,關于這方面我們是遠遠落在日本人的後面,我到日本去參觀、去參學,我對于日本人保護塔寺、修補故舊,我真是佩服到五體投地。他們這套東西從中國學去的,學去之後一直保存到現在,能保存這麼久嗎?他是每年都修,這個柱子蟲蛀掉了,還用同樣的木材、同樣的材料,同樣的形式把它換下來。所以你到日本去看,寺廟莊嚴,漢朝時候的模樣,日本人是唐朝時候留學的學生最多,學去的都是古代的建築,中國有許多飛檐,飛檐是明朝時候的、明代的,漢唐時候還沒有飛檐,所以你到日本去能夠看到漢唐時代的建築,跟中國古書裏面記載的完全相應。我們現在讀《禮記》,看到那個時候人生活方式有很多看不懂,到日本就懂了,他所講的就是日本的生活方式。穿的衣服,日本人穿的和服,日本的服裝,和服也叫吳服,說吳服你就有印象了,吳是江蘇,吳越時代那個時候的服裝,日本人傳過去到現在還穿,還是那個樣子,日本保存了中國古代的文化。他們這些修補塔寺的確值得我們學習,決定是用原來的材料,用原來的樣式,統統翻新,但是跟過去完全一樣,保存得非常完整,這是我們到那裏去參觀不能不佩服的。
日本人他能夠吸收西方人最新的科技文化,對自己固有的東西他能保持,他沒有把它丟掉,這是比我們中國人高明之處。甚至于日本人一條古道,道路都不肯破壞,開新的道路是開在古道的旁邊,另外再開,古道保留,古道是石子鋪的,馬車給觀光客,觀光客行走他的古道,坐他的馬車,很有趣味。我那個時候,我到日本去參觀大概是二十多年前,我印象很深刻。在中國實在講可以恢複幾個古城,你們前天中秋節到唐城去聚會,在香港有個宋城。實實在在講,如果在中國能夠把開封恢複到宋朝那個時候面目,西安恢複到唐朝那個規模,一個唐城、一個宋城,大的,裏面人可以什麼事情都不要做,觀光旅遊賣一點小吃就賺錢,全世界的人都會到那裏去參觀,哪個不想到那裏去看看?看看唐朝時候人的生活,宋朝時候人的生活,在那裏服裝完全恢複到那個時代,用具也是那個時代,到這個地方來觀光旅遊我們來接待你,吸引全世界的觀光客,好事情。這個構想我是參觀日本的時候有這個觀念,不要以爲沒有收入,收入可觀,大收入;你賣紀念品,藉這個機會來宣揚中國文化,利益無量無邊。我在美國參觀一個丹麥城,那個城市不大,是歐洲人移民,丹麥,他們裏面建築生活方式,完全是丹麥人舊的生活方式,進到那個地方就等于是你到丹麥去了,很有意義、很有趣味!那個裏面街道上還是行的馬車。這是保存古文化,有價值、有意義。此地是教我們如何修複舊的塔寺,舊的經書典籍,應當要重視。今天時間到了,就講到此地。
《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(第叁十八卷)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