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(第叁十九卷)
淨空法師主講
新加坡淨宗學會錄影室
請掀開經本《科注》卷下,第二十叁面,我們將經文念一段:
【複次地藏,若未來世中,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遇佛塔寺、大乘經典,新者布施供養,瞻禮贊歎,恭敬合掌。若遇故者,或毀壞者,修補營理。或獨發心,或勸多人,同共發心。】
這一段經文裏面前半段介紹過了,後面這一半是講遇到舊的。舊的塔寺規模比較大,不是一般人獨立能夠經營的,能夠修複的,所以佛在此地告訴我們,如果你有力量一個人發心好,功德非常殊勝,如果自己沒有力量,應當勸導大家共同發心,都是無量功德。至于經典修補之後,一定要有妥善的地方保存;古時候有一些家庭裏面藏寶,代代相傳,大家庭製度可以傳之于久遠。現在的家庭,小家庭製度,而且常常遷移;不像中國過去選擇一個處所建立房舍,這一住真的住上幾百年,老家;現在人常常搬動,在外國插個牌子隨便就賣房子,家就賣掉了,所以保存這一些古迹就非常困難。遇到這樣的情形,我們應當要有智慧,最好給學校保管,或者給政府圖書館去保管。在中國大的寺院叢林,我們知道它能夠傳之永久,這個可以保管,像中國四大名山,這些道場不管怎麼樣的變化,這個道場都會傳下去的,它這個地方有藏經樓,可以藏在那個地方,這是藏故,故舊的;修補好了以後,藏寶收藏的這些地方。更重要的這些舊的,我們可以把它翻印;翻印,複印本可以廣爲流通,原本讓它妥善的收藏,複印本要廣爲流通。甚至于可以把它輸入電腦,輸入電腦有兩種方式,一種就是原版輸入,現在用照相技術,可以在電腦上看到原來的版面,原來的字體,這是很有藝術價值;另外一種重新做版,重新做版放在網路上流通,這個方法都好。
總而言之,佛法著重在流通,不著重在收藏,你收藏起來利益誰?所以一定要流通,流通的功德無比殊勝。今天我們看到許多地方印經,市面上世俗人印經,後面“版權所有,翻印必究”,這還情有可原。如果是佛家四衆弟子,或者是道場,如果版權頁上印上這幾個字,麻煩就大了,你一生修行再好,功德做得再多,你還不免墮落。什麼原因?你障礙佛法的流通,這個罪比什麼罪都重,你做再多的好事抵不過這個罪過,你讓多少人法身慧命被你這幾個字斷掉,所以這個利害得失,我們一定要清楚、要明白。凡是能夠利益社會、利益大衆,流通是布施,前面跟諸位說過,布施財得財富,布施法得智慧,你不肯布施,障礙布施,不但你受貧窮的果報,還要受愚癡的果報;愚癡就太可怕了,造作一些極重罪業的人,根本的原因都是愚癡。叁惡道受報,時間經上講無數劫,要遭這麼大的難,都是不明這個道理,一念轉過來了,發心布施、發心供養,得無量福。
請看底下這段經文。小注裏頭有一段話,我們把它念一念,在第二十四面第一行,從第二句看起。“若遇毀損破壞者,即當修治補完,經營料理”,這一句專門是講大乘經,大乘經論,“昔賢雲”,古人說,古大德說,“或開閉箱箧,蟲蠹朽爛,或挽脫漏訛,紙墨破裂,自不修理,不肯流傳,未免得罪法寶,有違佛製”,這是古大德的教訓。書籍放久了會生蛀蟲,所以藏書責任很大,一定要常常去翻書,不看也要常常翻動它,以免蛀蟲。中國這些書籍因爲紙張跟外國人不一樣,每一年曬書,除去它的潮濕,現在科技發達可以不必曬,曬很麻煩,可以用除濕機、用幹燥劑來代替,所以說不必曬書。在外國圖書館裏面,我們看人家空氣的調節,溫度的控製,非常嚴格,所以書籍能夠長遠保持得完好,這些地方都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。特別是在中國國內這些藏經樓,負責管理經藏典籍,應該在國內外大學圖書館去參觀、去學習;現代化的這些設施,我們一定需要,這是用來希望典籍能夠保持完美,能夠保持長久,道場這筆費用決定不能夠節省。前面說過,經藏就是我們的真善知識,佛陀不在世,我們修行證果所依靠的就是經藏。
下面幾句話很重要,往往我們都疏忽,“若不能修治,不可燒化”,有很多人不懂,佛經破了,破了燒掉,這個有罪過。你不能夠補,你要找有人肯發心修補的,這一樁事情一定要注意到。下面他引用的是“如五百問雲,戒律不用,流落可燒不”,可不可以燒掉?這是講戒經,沒有人看,沒有用處,破舊了,可不可以燒掉?“答:不得。不知有罪,燒,舍墮”,這是不知罪,燒,這是舍墮。“若知燒有罪,故燒,犯決斷。與方便破僧,同”,破僧是破和合僧,這個罪過重了;“亦如燒父母”,造的罪業多重。今天我們想想看四衆同修當中,造這樣的罪有多少人?隨意的毀棄經藏,造極重的罪業。當然有許許多多人不知道,不知道會有這麼重的罪,他造了;這裏講得很清楚,不知道造這個罪輕,知道造作那個罪極重;燒父母、破和合僧,這是五逆罪,墮阿鼻地獄。不知而犯的,雖然沒有這麼重的罪,果報還是在叁途。如果犯這種罪一定要真正忏悔,忏除罪業,發心修善,發心修補塔寺,修補流通大乘經教,這才叫真正的忏悔。下面經文這是講果報:
【如是等輩,叁十生中,常爲諸小國王。】
這是講發心修補故舊的塔寺、經書,這些人他們果報得“叁十生中,常爲諸小國王”。小國王在現代就是縣市長,我們看看古印度那個時候,跟中國叁代、春秋戰國的時代,《史記》裏面記載,大國百裏,小國有二、叁十裏,它的疆域就這麼大,二、叁十裏是現在的鄉鎮長,方圓百裏大概就是一個都市。在古時候這些小國一個國家,周朝時候八百諸侯,就八百個小國。這八百個小國分布在哪些地方?黃河流域跟長江流域這一帶,現在講中原地區,這一個地區占現在整個中國面積不太大,很小的一個地區,裏面有八百個國家。諸侯就是小國王,相當于現在的縣市長、鄉鎮長,這都是佛經裏面講的小國王。可見得現在這個社會能夠作鄉鎮長、作縣市長,無論是中央任命,或者是地方選舉,都是過去生中修福,不修福他當不上。不過有一點不相同,從前在帝王時代這些小諸侯是世襲;換句話說,他的任期是終身製,老一代死了,兒子再繼續做,那真有福報,福報真大。現在人修的福報比不上古人,福報小,爲什麼?任期兩、叁年,可能一任就完了,頂多連任一次、兩次,那就很難得,說明現在人的福比古人要薄,都是前生所修的的因。
【檀越之人,常爲輪王,還以善法,教化諸小國王。】
“檀越”是領頭做的。由此可知,如果是獨立經營,他就作大國王,跟大家一起來經營就作小國王。這個地方修因果報,我們要細細去思惟,你才能夠了解,了解之後就曉得我們應當怎樣修福。佛法非常重視修福,不是學佛的人不修福,那你就完全錯誤;佛教給我們不要享福,要修福,這是佛的意思,我們要懂。有福報給一切衆生去享,不要自己享,爲什麼?因爲我們自己煩惱習氣沒斷,往往享福就會迷惑顛倒,就會墮落,爲了防止這個副作用,所以佛教給我們不要享福。佛常常贊歎苦行,苦行人道心堅固,不會退轉,苦行僧修福,不是不修福,所修的福報讓大衆去享受,這就是更大的布施。我們在《華嚴經》上看到毗盧遮那如來,在淨土經裏面看到阿彌陀佛,我們看到那個世界的依正莊嚴,福報無比,佛是不是自己享受?沒有,佛將他的福報提供給十方,一切往生到他那個國土裏面的人給他們享受,阿彌陀佛也如是,給十方世界往生到西方淨土的人給他們享受,不是自己在享受。
那我們要問:阿彌陀佛自己到底有沒有享受?這個問題你們自己好好去想。阿彌陀佛發願接引往生的衆生,你要知道十方世界念佛的人有多少,往生的人有多少,阿彌陀佛統統要去接引,在我們想一想阿彌陀佛忙得不得了,哪有空閑?可以說每一分、每一秒鍾,他都要去接人,從來沒有間斷過,這個事情我們世間人沒有辦法,做不到!阿彌陀佛有能力,他能化身去,我們沒有辦法化身,他能夠化無量無邊身,同時接引無量無邊往生的人,他有這個能力。我們在《無量壽經》,看看阿彌陀佛所發的大願,願願都兌現,沒有一條是虛願,這是學佛最上乘法。《地藏經》上所說的多半是業障極重的衆生,所以經上常常講到果報人天,偶爾提提將來決定作佛。我們看底下一段:
【複次地藏。未來世中,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于佛法中,所種善根,或布施供養,或修補塔寺,或裝理經典,乃至一毛一塵,一沙一渧。】
這是總結前面所說。“未來世中”就是指我們現代,“善男子、善女人”是修福之人,“布施供養”,“修補塔寺”,“裝理經典”,是他所修的善業,他做的善事。這些善事,現代有許許多多人不認識,疏忽了。譬如講到印經、造佛像,這個世間很多有財富、有地位、有勢力的人,聽到之後他譏笑這是迷信,這些事情他們一毛不拔,而且還勸阻別人來做這個事情,這是迷信,你幹這個幹什麼,這種對人有什麼好處?他們提倡的是什麼?社會救濟,社會慈善事業他們贊歎,他們很認真、很努力的在做,救濟社會苦難的衆生,救濟病苦的衆生,現在所說的慈善福利善業。因爲社會提倡,政府重視,知識分子贊歎,于是佛門弟子也走這條路,把這個事情當作正經事情來辦理,而對佛法看輕,以爲我們學佛,學佛就是要做社會福利事業,舉世贊揚。這個事情到底對不對?不能說不對,也不能說完全對,這個話怎麼講法?社會福利事業是要做,佛法的福利沒有人知道,大家統統做慈善事業,能不能挽救社會?不能,社會還是趨向動亂。佛法的利益是教人斷惡修善,從根本上解決問題,目標是這個社會長治久安,幫助衆生覺悟,抛棄煩惱、抛棄欲望,開發自性智慧德能。
慈善救人的病苦,如果有方法叫人不病不苦,豈不比你去救苦要高明得多?有沒有方法?有,大乘佛法就是這個方法,能教一切衆生不病不苦。佛法的教學,通常是以兩句話顯示它的宗旨,“破迷開悟,…
《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(第叁十九卷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