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離苦得樂”;慈善事業是救苦,還得不到樂,只是把苦的程度減緩一點而已,沒法子得樂。樂是要覺悟之後他才得樂,心開意解,法喜充滿,這要靠佛法。佛在經上講,在叁寶裏面布施供養,修補塔寺,印送經典,這是世間第一等的福報,你們講慈善救濟,這是世出世間最究竟、最圓滿的慈善救濟,救人的法身慧命,救人永脫輪回;不僅僅是叁惡道,幫助人在一生當中超越十法界,作佛、作菩薩,世間什麼樣的慈濟事業能夠跟這個相比?曆史上古今中外不乏大慈善家,他們對社會展開極大的財物來做救濟的工作,他的福報有限,當時有人贊歎,過後之後世間人就把他忘掉,甚至在曆史上查也查不到,煙消雲散。從事教學的工作,釋迦牟尼佛、中國的孔老夫子,他們兩位在世的時候沒有財力,沒有做過財布施,他們所做的是法布施、無畏布施。如果要說財布施?他的體力、勞力,佛法講內財布施,傳到今天兩千五百年之後,這個世間人聽說他們的名字歡喜贊歎,殊勝的業因果報,展現在我們面前。
我們要曉得,財布施人家能得到的利益是身得利益,法布施別人得到的利益是心得到利益,心得利益,身決定得利益,可是身得利益,心未必得利益;心裏面離不開煩惱、離不開憂慮、離不開妄想分別執著,這決不是財布施能辦得到的。法布施能破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能幫助人永遠擺脫煩惱,即使這個身再貧賤他也快樂,孔老夫子的學生顔回就是一個例子;他非常貧窮,生活得非常快樂。今天有一些同修聞到佛法心開意解,得到佛法的利益,這些人你送財物給他,他不要,他對這個沒興趣,他的財能舍,他需要的是佛法,你送他一本經書、送他一卷磁帶,他看作珍寶,他把它當無價之寶,這種人覺悟了,在佛法裏面講開悟了。這種人在這一生當中決定有成就,現前離苦得樂,離苦得樂不在財富,將來決定能夠往生不退作佛,諸位想想還有哪一種布施供養能夠跟這個相比?
很可惜世間許許多多人不知道,他們不知道我們不能怪他,我們反過頭來要責備自己,他爲什麼不知道?沒有人跟他講,他怎麼會知道?所以今天社會廣大群衆對佛教産生誤會,過失是誰?過失是我們出家人沒有盡到責任,我們對不起釋迦牟尼佛,對不起曆代傳法的祖師,我們沒有盡到責任。出家是幹什麼的?弘法利生,大家都知道,你也會說。弘法利生的事情你做了沒有?你是怎麼個作法的?疏忽了,所以過失在我們自己。不但對不起佛祖,我們也對不起廣大的衆生,讓他們産生誤會,讓他們當面錯過修福的機緣。事實真相明白之後,自己要修忏悔,要認真努力修學,盡心盡力把佛法介紹給群衆,介紹給一切衆生,這才是真正忏悔,才能消自己過去的罪業。請看底下一段經文:
【如是善事,但能回向法界,是人功德百千生中,受上妙樂。】
這是講回向跟不回向。如果你不肯回向,你的果報像前面所講,“叁十生中,常爲小國王”,縣市長、鄉鎮長,你得這個福報。如果你能回向法界,“回向法界”是什麼意思?我所修的福我自己不要享受,我願意將我所修的福供養一切大衆,給大家去享受,這個功德大。《華嚴經》上告訴我們,“法界即是一心”,以一心來修福、來修善,善福就等同虛空法界,它就大了。“上妙樂”是如來果地上菩提涅槃的大樂,這個樂我們說不出來,說出來也沒人懂,爲什麼?沒有經驗過,哪裏會懂得?人間天上果報不能爲比,這是回向。所以明白人、覺悟的人,念念爲衆生、念念爲佛法,這是菩提心菩薩心。再看底下的一段經文:
【如但回向自家眷屬,或自身利益,如是之果,即叁生受樂,舍一得萬報。】
假如你所修的這些善,前面所講的布施供養,修補塔寺,經理這些典籍,你做的這些善業,如果是只爲自己做,或者是你爲一家,果報小了,果報就叁生受樂,不是叁十生作小國王,這是講你是爲自己、爲你一家,“舍一得萬報”;這都是真的,都不是假的,你得來生福報。注解裏面引用《五苦章句經》的幾句話,提醒你自家眷屬真相是什麼。這一段文在第二十八面倒數第叁行,從當中看,它這裏有“自家眷屬者”,這是給你解釋什麼叫自家眷屬。“《五苦章句經》雲”,這佛說的話,“父子、夫婦、兄弟、家室、知識、奴婢”,這是講家,自家眷屬。佛說有五個因緣,如果不是這五種緣,決定不會成爲一家人,不會成爲一家眷屬;眷屬裏面有朋友,知識就是朋友,你的好朋友。
五種因緣第一個是“怨家”,小注說“父子互相殺害”,怨家;第二是“債主”,“父母財子散用”,生了一個敗家子,父母辛辛苦苦慘淡經營置的這些産業,到他手上幾天就敗光,債主!父母欠他的債,他來是討債的。第叁種“償債”,還債,那就是父母是債主,兒女是來還債,所以兒女他在外面賺錢,賺了供養父母,這還債的;對父母並沒有什麼孝敬的心,對父母沒有恭敬,但是在物質的受用不會給他缺乏,他會供養得很周到。這裏面也看欠債多少,如果兒女前生欠得多,對父母的奉養就很厚,如果欠得少對父母供養就很薄,在現在社會我們都能看到。第四個是“本願”,乘願再來,乘願再來這裏面就有恩德,我們講報恩,這一類的兒女對父母有孝順心,有孝敬之心,這是本願。第五種是“真友”,過去生中是同參道友,志同道合,這一生又遇到了,這是真正善知識;前面裏面講知識,就是這種因緣,真的同參道友。這是說明自家眷屬包括的範圍,如果我們一切修學的功德是希望自己得利益,希望我一家人得利益,這個心量很小,果報也就有限,只能夠叁生受樂,這就叫舍一得萬報。
所以我們修學修善、修福,心量一定要大,用心一定要真實。有很多人,譬如中國大陸這些水災,有很多人聽這個消息,還是不肯發心,我問他爲什麼?他說我們救濟的錢,是不是真的會他們得到?是不是會當中人剝削去?他常常有這個憂慮,把行善中斷掉,這個機會錯過。一定要曉得各人有各人的因果,人人都怕被當中人剝削,這些苦難人沒人救濟,即使被剝削也不在乎,我們也要做;你自己不能親手去布施,必須要通過第叁者,不能不做。布施供養當中佛法更是重要,爲什麼?懂得佛法的人,相信因果的人,我們托付他,他就一定會做得圓圓滿滿。請看最後這一段:
【是故地藏,布施因緣,其事如是。】
佛在此地總結,意思無有窮盡。這一句話說明,你所修的因跟所得的果報,就如經上所說的。注解裏面有幾句話非常感歎,我們看注解的第一行,從下面看起:“總指王臣男女等,所修之因,所得之果,故雲其事如是”,其事如是就是指前面所說的業因果報。“無奈世人,信者施不盡力,不信者全不能行”,這兩句話說盡了衆生相。社會大衆相信佛說的人做了,沒有盡力,沒有盡心盡力去做,所以得福不如經上所講的果報,爲什麼?你沒盡力。我們看到有很多人,修福的人,看到他有業障,他業障轉不過來,于是就讓別人懷疑;他常常做慈善善業,常常做好事,他自己的業障沒轉過來,佛菩薩沒保佑他;反而引起社會大衆,對佛法修學喪失了信心。他修福爲什麼轉不過來?沒有盡力,他有十分的力量,只用一分的力量去修福,那怎麼能轉得過來?
我們看到現在世間許許多多富貴人家,在社會上大企業家,富商钜子。過去我在臺灣,有一段時期臺灣的瑞叁煤礦的董事長請我講經,在他家裏講,他把家裏一個廳布置一個講堂,大概可以容納一百多人,李建新居士,在臺灣很有名。晚年的時候得老人癡呆症,求生不能,求死不得,大概拖了十幾年才走。爲什麼他轉不過來?福報太大,財富太多,做這一點小事對他來講九牛之一毛,何況做得沒有真誠恭敬心,所以業力轉不過來。如果是如佛在經上所說的,你要盡心盡力的布施供養,什麼樣的業障都消掉。你想想你財富是不是真的統統舍掉?舍不掉的,愈舍愈多,世間人不相信。我有一千萬財産,我舍一萬就了不起,我今天做一萬的功德,千分之一,他就覺得很值得驕傲,比別人都做得多,怎麼能轉他的業?他要拿全部財産統統舍掉去修福,後面財富立刻就來。
你要問這個話有沒有事實來做證明?有,春秋時候的範蠡就是個好例子。這是越王勾踐的大臣,絕頂聰明的人,他幫助越王勾踐打敗吳王夫差,複興自己的國家,他深深明了勾踐之爲人,這個人可以共患難,不可以共安樂,國家有難的時候密切合作,沒有災難的時候他有嫉妒心,不能容人,他了解。國家一恢複,他就偷偷的跑掉了,改名換姓,他改名叫陶朱公,做生意、做買賣。從小生意做起,沒有幾年發大財,發了財之後全部救濟貧苦,全部捐掉了;從小本生意再做起,沒幾年又發了,叁聚叁散。從這個事實證明佛所講的話沒有錯,你命裏頭有多少財富怎麼丟都丟不掉,你丟幹淨了沒幾天它又來了,命裏頭有的,哪裏會丟得掉?
今天世間人不相信佛的話,認爲我這麼多財富丟掉之後,明天吃飯誰給我吃?我明天日子怎麼過?想到明天,想到明年,想到還有一輩子,想到還有子子孫孫,就一毛都不肯拔了,這是個錯誤的思想。不肯舍,福報很快就享完,享完之後後續沒有了,那才叫真苦,他不懂得愈施愈多。世間人信佛的人,實在講信佛的人很差勁,爲什麼這麼差?佛法的道理了解得不夠透徹、不夠深入,信心沒建立起來。這個原因還是我們這些出家弘法的人沒有盡到責任,沒講清楚、沒講明白,一個沒有清楚、沒有明白的人,聽到法師講就相信,那個難!有,不是沒有,那是過去生中的善根福德因緣成熟。雖然不了解,老師父給我講的我相信,我相信他,他肯真幹,這個人少,不多。多數人都是“信者施不盡力,不信者全不能行”,兩句說盡了世間衆生相。
下面他是引事證,《譬喻經》上說兩個故事,這兩個故事諸位自己去看就行,我們在此地不必多說。我們舉範蠡這個故事,這是中國人讀書人都知道的。在過去中國大陸供財神,供財神供誰?供範蠡,很…
《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(第叁十九卷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