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佛心。我們在清淨、平等、覺的前面加個真誠,後面加個慈悲,有好處,怕有一些迷惑人,自己以爲心很清淨、很平等、很覺了,沒有慈悲心還是自私自利,還爲自己,清淨平等覺沒有,你自以爲有,那是假的不是真的。真正清淨平等覺,一定是一片慈悲,我們現在講“愛心”,對于一切人、一切物、一切事,都有圓滿的愛心,這個愛心就是慈悲。“博愛”兩個字也是出在《無量壽經》上的,博愛是平等的愛、清淨的愛,我們能夠以愛心對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物,你就過佛菩薩的生活,你才能夠得到圓滿。末後總結,“有如是等,不可說佛”,像前面所說的這些諸佛如來,無量無邊說之不盡。請看下面經文:
【世尊。】
這是地藏菩薩叫著釋迦牟尼佛,稱“世尊”。
【現在未來。】
“現在”是當時在法會的這個時候,“未來”,包括我們現在這個時候,我們末法在他們講是未來。說上“現在未來,一切衆生”,包括我們在內,這八個字裏面就有我們,所有一切衆生都在其中。
【若天若人,若男若女。】
這兩句是總括六道一切衆生,
【但念得一佛名號,功德無量,何況多名。】
這是緣分,如果有機緣遇到佛法,你這一生當中能念一句名號,功德就不可思議。正如世尊在《法華經》上所講:“一稱南無佛,皆已成佛道。”那是一生當中只念一句,只念了一聲南無佛,多生多劫之後,這一句佛號起作用,能夠遇佛修行證果。這是一句佛號的種子,種在阿賴耶識裏頭,叫金剛種子,永遠不壞,什麼時候遇緣起現行,個人的因緣不一樣。雖然說因緣不一樣,這裏面還是有個原理,這個原理是好善好德,這是我們佛門講有善根,有善根的人容易遇到這個機會。善與善感應,惡與惡交感,你會遇到善緣遇到這個機會,何況佛家常說“佛氏門中,不舍一人”。你有善根,佛菩薩常常在觀察你,常常在關懷你,你的善根成熟,佛菩薩就來幫助你,就是這麼個道理。
你念多佛名,那你的善根就更深厚,你將來遇得度的機會就更多了。這樣說起來,我們是不是要念很多佛名?天天去拜萬佛忏。在臺灣,其他地方我還不太熟悉,每逢農曆過年每一個道場、寺廟道場都是拜萬佛忏。有沒有好處?當然有好處,好處正如此地所說。這裏面我們必須要懂得,世尊特別勸勉我們,善根成熟的人專念阿彌陀佛,拜萬佛忏誰拜的?剛剛接觸佛法初學的,對于佛法還一無所知,若有若無,信根漂浮不定,沒有根,這樣的人讓他多念幾聲佛號,有好處。已經有信仰,已經明了,就不必要去惹這個麻煩了,你就去念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名號叫諸佛名號,《無量壽經》上、《彌陀經》上,不常常講“諸佛名號”,諸佛名號就是阿彌陀佛。這個意思就是說,你念這一句阿彌陀佛,所有十方叁世一切諸佛名號,你就統統都念到了,他是一切諸佛的總名號,這個功德就不可思議了。所以我們讀到這個地方,不要想到我現在念阿彌陀佛不行,才念一尊佛,我現在趕緊要念萬佛去,那你把你自己的功夫就破壞掉了。
所以地藏菩薩在此地苦口婆心,是對度罪業極重的衆生,平常對于佛法根本就不能接受的,毫無信仰的,對他們來講的;我們縱觀全經,地藏菩薩度他們的目的都是生人天,不是度他們成佛,爲什麼?他們距離成佛還有一大段的距離,能夠從叁惡道到人天來受報,已經是很大的成就了。再從人天加功用行,到人天之後,這才勸他念佛,勸他專修淨土求願往生,功德就圓滿了。菩薩在此地勸勉我們,也正是像大勢至菩薩在《楞嚴經》上所講:“憶佛念佛,現前當來,必定見佛。”我們念阿彌陀佛是現前當來必定見佛,他在此地教導一切天人大衆,是當來必定見佛,現前有困難,當來決定會見佛。
【是衆生等。】
這就指念佛名號的這些衆生。
【生時死時,自得大利,終不墮惡道。】
這一段話許許多多同修讀到之後都未免懷疑,世間哪有這麼便宜的事情?一生的罪業念幾尊佛的名號,就能不墮惡道了嗎?念佛的人多,古人常講“往生的人少”,念佛的人墮惡道還挺多?諺語裏面常講:“地獄門前僧道多。”你說那些僧人難道他一生沒念過佛嗎?不知道念了多少聲佛,爲什麼還墮地獄?那不是跟此地講,“終不墮惡道”完全相背了嗎?關鍵就在“念”字,口念不行沒有用處。這個念字,念字是會意,中國文字充滿智慧,這個念字什麼意思?今心,今是現在,你現在心上真有佛,口裏念佛心裏頭沒有佛,那有什麼用處?那就古人講“喊破喉嚨也枉然”,念得再多也枉然!是要你心裏頭真正有佛,那就起作用了,真的“生時死時,自得大利”,決定不墮惡道,你心裏頭真有,所以不是口上有。口上有,那就講的是“一曆耳根,永爲道種”,現在得不到利益,該墮地獄還是要墮地獄,得不到利益,如果你心上真有,你現在就得利益了。
由此可知,這個念不是指的口念,是指的你心上真有。大勢至菩薩教給我們“憶佛念佛”,也是這個意思,憶是常常想、常常思惟,念就是我們一般人講挂念,常常把佛挂在心上。想佛的相好、想佛的功德、想佛的存心,能夠這樣想,當然你就能一心一意去效法向佛學習,能夠學個一分、兩分,那就是大利益,那就不墮惡道。佛的行表現在外面就是六波羅蜜,佛喜歡布施,而我們喜歡悭貪,我們念佛,那是念施。佛家有六念法,六念法就是教我們存心,常存布施的心;念佛、念法、念僧,念天、念戒、念施,這是真正的念佛。所以念佛大家千萬不要誤會,只有口念而心不行,口念彌陀,心裏面還留戀娑婆世界,還有深重的情執,這就大錯特錯了!再看底下這一段:
【若有臨命終人,家中眷屬,乃至一人,爲是病人,高聲念一佛名。是命終人,除五無間罪,余業報等,悉得銷滅。】
這是講臨終念佛的利益。“家中眷屬”,家裏沒有人信佛,如果遇到有一個信佛的,提醒他念一尊佛的名號,這個病人聽到佛號之後,要覺悟、要忏悔才能除五無間罪。假如這個人聽到這一聲佛號,沒有感覺、沒有忏悔的意思,爲什麼?他生平從來不相信佛法,不肯念佛,那就是“一曆耳根,永爲道種”,他的利益在此地。他要造五無間罪業,要不要墮無間地獄?還是要墮落。這個念佛對他有沒有好處?有大好處,這個大好處不是在這一生起作用,那是他地獄罪業受滿之後,再遇到這個殊勝的法緣起作用,所以這個好處在後面。如果這個人是學佛的,懂得佛法,造極重的罪業,臨終的時候有人提醒他,經過這一提醒他就後悔,他真正生慚愧心、忏悔心,斷惡修善;他現在躺在病床上快要死了,怎麼斷惡修善?斷惡就是善,這一念忏悔就是善,確確實實可以除五無間罪。如果忏悔力量強,他能生天道,可以幫助他生忉利天,可以生到人天來享福。這些理跟事我們都要清楚、都要明白,然後讀了才不至于疑惑,它確實有這個效果。如果是罪業很輕的,罪業當然消除,消除必定生人天。
青蓮法師注解裏面,在這一段他注得很多,也引用一些公案因緣,我們在這裏略略地提一提,特別強調。大家看一百五十面第一行,《覽天臺十疑論》,這是智者大師的著作,“初心菩薩,未得無生忍,要須常不離佛”,這一句話非常重要,智者大師在《傳記》裏面,傳說他是釋迦牟尼佛再來的,這個話等于釋迦牟尼佛親自說的沒有兩樣。初心菩薩,初發心的菩薩通指大乘十信位的菩薩,從初信到十信都叫初心菩薩。未得無生忍,沒有得到無生法忍,這一句實在講是別教叁賢位的菩薩,在別教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都沒有得無生法忍,在這個地位要常常親近佛陀。天臺大師這一番的開示,就是勸勉我們一定要求生西方淨土,親近阿彌陀佛,我們才能夠不退轉,才能夠保住常精進。
由此可知,真正要想修學成就,我們的福薄生在佛前佛後,生在釋迦牟尼佛之後,生在彌勒佛沒有出世之前,我們見不到佛,幸虧世間還有佛的弟子,這些善知識可以親近。善知識、好老師也是可遇不可求,有緣遇到了要須常不離,這個很重要。除非你已經開悟,證得無生法忍,那沒有關系。像我們在《六祖壇經》裏面看到永嘉大師,他去見六祖,六祖給他印證,印證完畢他馬上就要走,六祖留他住一天,他在曹溪道場住一個晚上,叫“一宿覺”,他行。我們再看看其他人,有許多人親近惠能大師十年、二十年、叁十年,有親近一輩子,一直到大師圓寂,才離開這個道場,不是普通人,也是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,爲什麼有些見性的人,急著趕快離開?那是示現給我們看,有能力去度化衆生,教化衆生要緊。有一類的是示現給我們看,勸我們要常常親近善知識,已經大徹大悟了還要親近,何況我們沒有見性?所以這兩種表演代表兩種意義。這兩種意義要看緣分,如果你有度衆生的緣分,你應當去度衆,你沒有這個緣分,你不能離開老師,在老師面前幫助後學,還有初來的,幫助老師等于說給老師當助教,不離開老師。所以兩種示現有兩種意思。
底下一句是《大智度論》上的話,這說得好,“具縛凡夫,有大悲心,願生惡世救苦衆生,無有是處”,這話是佛講的。具縛凡夫,煩惱沒斷,你還有見思煩惱,換句話說,你還有是非人我,你還有貪嗔癡慢。在這個境界裏面,雖然有大慈悲心,發願要生在五濁惡世,去救度一些苦難衆生,成不成?不成。“無有是處”,沒有這個道理,你自己度自己都度不了,你還有什麼能力度別人?我們也曾經見到,有一些出家人發心,他不求淨土,他發心:我來生還要當法師,我還要到這裏來度衆生。我們細細觀察這個法師,他名聞利養一樣都放不下,還是在爭權奪利,那正是大論上所講;他希望來生還到人道裏頭當法師,來生能不能生到人道?大有問題。真正來生不失人身,我們根據佛在經典裏面教誨,至少你的五戒十善要能打八十分才行,你來生可以得人身,不失人身,如果你五戒十善只能打六十分,靠不住,不可靠。你自己想一想,你的五戒十善有沒有八十分的標准,來生得人身才有指望;如果你五戒十善有九十分以上,那你就有決定的把握不失人身。這是我們必須自己要清楚、要明了。
如果自己沒有這個能力,自己確確實實是個生死業障的凡夫,那就要記住大師在此地的教訓,小注第二行,末後這一句所說,“自是盡棄平生所學,專尋淨土教門。十余年來,未嘗暫舍”,這就是求自度。這是個學佛的人,平生所學廣學多聞,這時候真正覺悟、真正明白了,曉得你所修學的那些法門,到臨命終時都派不上用場,你要覺悟得早,把你所修學的統統舍棄,專修淨土求願往生。今天在新加坡希有因緣,在空間講全世界只有一個,在時間上講幾百年才會有這麼一次機會,建立彌陀村、念佛堂,這個機會希有難逢。能在這個地方建立這個道場,你要真正覺悟,萬緣放下,進入這個念佛堂老實念佛,那你就作佛去了。這個念佛堂是保送凡夫一生成佛的場所,這一種希有的因緣,不是一般人在一生當中能遇得到的。我們講經說法,是把這個功德利益講清楚、講明白,勸人舍棄六道、舍棄十法界去作佛,講經說法的目的在此地,勸人作佛。再看底下這一段經文:
【是五無間罪,雖至極重,動經億劫,了不得出。承斯臨命終時,他人爲其稱念佛名,于是罪中,亦漸銷滅。】
這個注解很好一開頭“疑雲”,大家聽了這個話會有疑惑,“無間業重,何得一人稱一佛名,即得銷滅耶”,確確實實是能夠叫人懷疑。我們從這個經一直講到此地,諸位就了解,能夠滅罪是你念頭轉,罪就滅了,念頭不轉,那就是“一曆耳根,永爲道種”。這是注解裏面,一百五十一面第一行,最後這一句,《華嚴經》上說的。“《華嚴經》雲,設聞如來名,及與所說法,不生信解,亦能成種”,這個利益在此地。換句話說,還是要墮,善知識提醒你,你自己要覺悟、要回頭,這時候的覺悟,就是跟到善知識一心稱念,這是真忏悔。最後一念你心裏面是佛,沒有其他的,萬緣放下,一心稱念,行!這滅罪。如果稱念阿彌陀佛,勸他往生,這一生造五無間罪業也能往生,這大善。爲什麼一生造極重的罪業,臨終念阿彌陀佛還能往生?佛在經上常講,人死了之後去投胎、去受生,是業力在主宰。業力,你一生造作的有善業、有惡業,哪一個惡業主宰你去投胎?強者先牽。你阿賴耶識裏頭無量無邊的業力,哪一個力量最強,牽著你先去投生。如果在這個關鍵的時候,你念阿彌陀佛的力量最強,那不就是先到極樂世界去投生了,就是這麼個道理。可是善知善友來助念,幫你念佛,你不理會,你還是貪圖世間的享受,還是放不下恩怨,那就沒法子,你就到惡道去了。
人死了以後,到哪一道去就在最後一念,最後這一念誰能有把握?確實沒有把握,所以人臨終這是真正大事,你死了以後往哪裏去?你怎麼個去法?這是大事。所以佛教導我們,我們在一生當中要修善、要修福、要積功累德,做這些好事爲的是什麼?爲的是臨終的時候有福報,這個福報就是臨終時候神智清楚,不迷惑、不顛倒,臨終有善知識幫助,這大福報。如果沒有福報的人,臨終的時候迷惑顛倒、神智不清,這就很麻煩!縱遇到善知識也不行,他神智不清,迷惑顛倒決定墮惡道。所以這是要有條件的,滅罪是真的不是假的,他必須具備叁個條件,叁個條件具足行,跟經上講的沒有兩樣。
第一個條件就是神智清楚,一點都不迷惑;第二個是遇到善友的提醒,提示他,這第二個條件;第叁個條件,他聽到善友的提示,立刻就能忏悔,就能放下一切跟著善友念佛求生,他要具足這叁個條件。善友提示他,他要是置之不理,或者是半信半疑就壞了,那他的利益不在現前,所謂“一曆耳根,永爲道種”,那在以後,這一生當中還是隨業流轉,很可怕的事。這個時刻我們每一個人都要經曆,誰都不能夠逃過,所以聰明人這一生當中,要爲這個時刻打算。我們生前受一些苦難無所謂,時間短,這一刻要是有了差錯,你一墮惡道,那個受苦的時間可就長了。這是我們必須要認識清楚的,必須要有高度的警覺,要在現前生活當中認真去努力,斷惡修善、積功累德。什麼是善?什麼是惡?什麼是功?什麼是德?要搞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千萬不要把造作罪業當作功德,那你就是地獄,那就去定了。這是我們一定要清楚明了,才能在這一生當中得度,這一生當中才不會空過。好,今天時間到了,就講到此地。
《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(第叁十四卷)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