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(第叁十五卷)

 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(第叁十五卷)

  淨空法師主講

  新加坡淨宗學會錄影室

  請掀開經本《科注》卷中第一百五十一面,請看經文︰

  【何況衆生,自稱自念,獲福無量,滅無量罪。】

  經文講到這個地方說到念佛滅罪,這樁事情我們要仔細體會佛在經中所說的,決定不可以粗心大意望文生義,那就錯了。其實世尊在本經前面,給我們舉了二個很好的例子:婆羅門女、光目女,她們的先人都是造作極重的罪業,墮落在地獄,承蒙孝順的女兒來幫助他。用什麼方法幫助?佛的教誨都是用念佛法門。是不是像我們平常這樣念念佛就可以滅他的罪?就可以讓他從地獄裏面超生?不可能的,這是決定辦不到的。要怎樣念佛才真正有效果?要像婆羅門女、光目女那樣念佛才管用。所以我們去助念,助念是有口無心,沒效!助念的人在助念當中能夠得功夫成片,能夠得一心不亂,那個人就被超度了,道理在此地,我們要細心去體會。如果這個人不造業、不墮落,幫他念佛的人心就沒有那麼虔誠,因爲看到他造罪業、看到他墮落,以極虔誠的心來念佛給他回向,來幫助他,這樣自己把自己境界提升,自己原本是個凡夫,現在做了菩薩。你爲什麼作菩薩?是因爲造作罪業的人幫助你,給你做增上緣,你想想看光目女、婆羅門女她的母親要不造罪業、不墮落,她怎麼會有成就?她不可能有成就。所以這個成就的緣是造作罪業的人幫助她,幫助她超凡入聖,你說這個功德多大!

  大慈菩薩講,“你勸二個人念佛往生,比你自己修行的功夫就大多了”。那二個人爲什麼能往生、爲什麼能作佛?你勸他的。你勸一萬人、十萬人,那些人念佛都不能往生,你沒有辦法,你得不到好處。他真正往生作佛,他爲什麼作佛?因爲你勸他他作佛的,他真做了佛,你的功德才大,要懂這個道理。絕對不是說你勸多少人念佛,這個效果不大,你所勸的那個人他真念佛、真往生,你要勸十幾個人往生,大慈菩薩講你的福德就無量無邊,你要勸上一百個人、一千個人,那你真的就是菩薩再來。所以這裏頭一定要辨別清楚,絕對不是我們建個道場,這裏有幾千人、幾萬人在這裏念佛,那個不作數,是要真正得一心、真正得功夫成片、真正得往生,以這個爲標准。此地經上講的也是這個標准,你能想到這個標准,經上講的功德利益我們就不會懷疑,就曉得這是真實的。

  婆羅門女、光目女是爲自己母親,這樣誠心誠意去念佛回向幫助她,同樣一個道理,如果我們跟臨終的人很陌生,跟他並不熟悉,遇到這個機緣我們幫他助念,助念的心態也要把他當作自己極親的親人,以極真誠的心去念,存亡兩利,我們自己得利益、他得利益。如果是敷衍了事,自他都得不到利益,那個利益就是前面跟大家所講的“一曆耳根,永爲道種”,現前的業報轉不過來,這是我們在《地藏經》上得到的啓示。知道佛說話的用意,了解事實真相,所以一般這些超度的佛事有沒有效果,就要看主持超度這個人有沒有真誠恭敬心,果然有真誠,把亡人看作自己的父母,看作自己最親的眷屬,以這種心態去超度有利益。如果把他看作別人,與自己根本不相關,利益很薄,道理在此地。同樣做這樁事情,效果完全不相同,這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的。

  今天這段經文說,“何況衆生,自稱自念”,這是爲自己修,這不是爲別人,這在什麼時候?這在自己身體很健康強壯的時候,要爲自己修福,要爲自己積功累德,這比什麼都重要。人來到這個世間是來幹什麼的?爲什麼而來的?有幾個人曾經想過這個問題?或許有人想過,但是我們再要問有幾個人認真的想過?那就少了,認真想這個問題,這個人就覺悟。世間有不少聰明人,特別是一些哲學家、宗教家,想過這些問題比較多,有沒有答案?始終沒有一個合情合理的答案。正因爲如是,所以佛才出現在世間,爲這些聰明人解決他所希求的問題,給他正確的答案。人生到這個世間來,佛給我們說“酬償業報”,你過去生中造的業,你造的善業你來享福,你造的惡業你來受報,這是佛給我們說出,六道衆生舍身受身的事實真相。這個相不好,因緣果報沒完沒了,生生世世搞這些事情,所以佛經上常講“生死疲勞”,經上常講“可憐憫者”,真正是可憐可憫。聰明人想到這個問題,爲什麼來?來幹什麼?有什麼意義?有什麼價值?感動諸佛菩薩示現在人間,爲我們解釋這些問題,真的覺悟這四個問題就圓滿的解決了。覺悟的人曉得,利用我這個業報之身,我們要幹超凡入聖的大事,做人生徹底的解決,這就有意義、有價值。

  要了解這個問題,必須先要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,《地藏經》給我們講六道輪回的真相,給我們講地獄、餓鬼道的真相,這裏面業因果報、理事性相都有說明,明了之後我們就有辦法超越,這是我們人生第一樁大事,算是你學佛真正成就了。在無量法門裏面,《地藏經》所提倡的念佛法門,唯有這個法門最有效果、最穩當、最快速、最方便,問題是我們要真念。真念是一切時、一切處心中有佛,這叫真念;真念不一定挂在口上。心如佛心,佛的心是什麼樣子?《金剛經》上給我們說得很好,“無住生心”,那就是佛心,無住是清淨,佛心清淨,一塵不染。惠能大師所講“本來無一物”,那是無住。生心是生大慈悲心,關懷一切衆生、愛護一切衆生、幫助一切衆生,破迷開悟,離苦得樂,這是生心。生心跟無住同時,這裏面沒有分別、沒有界限,無住不礙生心,生心不礙無住,這是《華嚴經》上所講的“理事無礙,事事無礙”。我們凡夫的麻煩處,生心就妨礙無住,無住決定妨礙生心,我們去關懷別人,心就不清淨,要想心地清淨,那就絕對不要關懷、不要管人的事情,這是凡夫,二個不能合一。我們要學的就要學這個本事,這兩者是一不是二,關懷又清淨,真正做到理事無礙,事事無礙,這是我們要認真學習的。

  事做得很圓滿,心裏面幹幹淨淨,一塵不染,爲什麼?因爲我們徹底明了“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”,《金剛經》上講“一切有爲法,如夢幻泡影”。這現象怎麼現起的?《華嚴經》上說得明白,“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”,心、識都是自己,離開心識之外無有一法可得。這個理透徹了,你就能夠“在塵不染”,才能夠契入事事無礙。這要功夫,要在日常生活當中去鍛煉,鍛煉的時候就進進退退,進的時候是鍛煉,如果一發現自己還有染著,趕快退回來,退到哪裏?退到無住;心定下來再試一試,試試不成功就退回來,慢慢在這裏求進步,菩薩叁大阿僧祇劫修成圓滿就是這個方法。到真正能夠有把握保持清淨心不被汙染,你才可以放手去幫助一切衆生,這通常是什麼境界?圓教初住以上;換句話說,十法界裏面的菩薩都還不行,都還常常照顧自己的清淨心。幫助別人決定不是清淨、平等、覺;換句話說,清淨、平等、覺是我們的依靠,是我們的底限。一旦發現不清淨、不平等,趕緊就回頭,這非常非常重要。自己實在沒有這個本事,老實念佛求生淨土,到了西方世界親近阿彌陀佛,再回來幫助衆生不遲,這是智慧的選擇。

  所以這個地方勸勉我們,趁著自己身體健康強壯“自稱自念”,稱就是口念,念是心裏頭有,心裏面真正有佛叫念,念是今心,稱是稱名,是口裏頭念出來,稱跟念不一樣。稱跟念相應就有利益,稱跟念不相應,那就常講有口無心,有稱無念,口裏念阿彌陀佛,心裏面胡思亂想,有稱無念,這個不行。稱念合一就是心口合一,心口合一,那“獲福無量,滅無量罪”,名號功德不可思議。名號的功德在哪裏?全部的經文,名號是個題目。《無量壽經》,古人翻譯的五種原譯本裏面,有一種名字就叫《大阿彌陀經》,所以阿彌陀佛這個名號是經的題目,他的功德全部經文所說的。念這句名號心裏面就要想到這部經裏面的教誨,佛給我們講的道理,給我們說的教訓,教我們怎樣生活、怎樣處事、怎樣待人接物,一句名號統統想起來,這才管用。如果單念這一句名號,跟自己生活言行毫不相關,那這個名號就沒用處,正是古人所講“喊破喉嚨也枉然”!念佛古大德常講要相應,“一念相應一念佛,念念相應念念佛”,什麼相應?跟經義相應,你念這一句阿彌陀佛,跟《彌陀經》經義相應,跟《無量壽經》經義相應,這叫真念佛,所以他真的得福、真的滅罪,福報真是無量。

  這個地方一絲毫誇張都沒有,句句說的是實話,我們讀了、聽了不相信,是因爲你自己不會念,你念的不相應。果然相應,你看到這個經文你就會相信,你不會懷疑了。這是在無量法門裏面,這個法門特別殊勝,爲什麼?這個法門是個圓滿的法門,一稱佛,無量無邊的功德都在其中,一分缺陷都沒有;學其他的法門功德固然很大,裏面還是有缺陷,不能包括這麼完整,一稱佛這是圓圓滿滿的包括了。在我們講堂裏面,同修們應當都有相當深刻的認識,名號的意義略說是《無量壽經》,廣說就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,沒有一句超過名號範圍之外,不僅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,如果我們把它引伸推廣,可以說十方叁世一切諸佛如來,所說無量無邊的法藏,也沒有一句離開阿彌陀佛,然後才知道阿彌陀佛這個名號功德不可思議。我們一面念一面要求解,如果只念不求解,也很好、也很難得,我們境界提升就很緩慢;如果你念又能解,對于提升自己的境界非常快速。提升自己的境界就是經上講的品位,《華嚴經》上講菩薩的位次,你從十信提升到十住,從十住提升到十行,從十行提升到十回向,要徹底明了你才能提升得起來。

  提升品位,給諸位說也提升我們的生活,所以佛法的利益絕對不是說只是來生,現在,現前就得利益,提升我們生活的水平。這個生活是精神生活,精神生活提升了,再跟諸位說,物質生活也提升。物質生活,問問你是不是得到更豐足?這話說得沒錯,豐足不是量上的豐足。你在此地工作,每個月賺叁千塊錢還是賺叁千塊錢,不是說…

《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(第叁十五卷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