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一學佛我馬上可以賺六千塊錢,不是這個意思,你還是賺這麼多。那豐足在哪裏?我剛才講質的豐足,換句話說,過去叁千塊錢跟現在叁千塊錢價值不一樣,你受用不一樣,這個道理曉得的人就很少。我們再舉一個最淺顯的例子,我們吃飯還是這幾道菜,你的境界沒有提升,你這幾道菜吃得味道很平常,境界提升了,你看到這幾道菜,菜放光,菜色是七寶,你嘗在口裏是妙味,別人嘗不到的,不一樣,質變了。爲什麼會變?境隨心轉。我跟大家講是真的,這幾道菜放光,你品嘗的時候妙味,跟你沒有提升那個時候絕對不相同,所以你吃下去得身體的養分也不一樣,你的精神飽滿、容光煥發,這要境界提升才行。我們同樣擺幾道菜,我們有凡夫、有菩薩、有佛,大家在一塊吃,個人入口味不一樣,你別以爲他吃的跟我們一樣,錯了!每一個人感覺的味道都不相同,凡夫是業力,佛菩薩不是業力,我們必須要辨別清楚。
然後才知道佛法的殊勝、佛法的微妙、佛法的真實,不僅僅是我常常講,你的容貌可以改變、體質可以改變,山河大地、生活起居統統都改變了,這個改變是心在改變,希望大家細細體會這個意思,唯有這個法是真實法。經上講一真法界,西方講極樂世界,極樂世界多大?也是盡虛空、遍法界。我們凡夫看到我們的環境,一片大地泥土、沙石,我們凡夫眼睛看的,西方極樂世界人要到我們這裏來看,這個世界也是琉璃七寶,他到任何地方他所看的都是琉璃七寶,爲什麼?境隨他心轉。我們凡夫,假設的話凡夫也有可能到極樂世界去觀光,我們到極樂世界也看到這個地跟我們地球一樣,也是泥土、沙石,什麼道理?我們的心變現出來的,他的心變現跟我們心不一樣。釋迦牟尼佛當年在我們這個世間,他居住的是淨土,經上也曾經說過,釋迦牟尼佛以他的神力,變現出他自受用的境界給大家看,跟極樂世界、華藏世界沒有兩樣,凡夫見不到。
這個道理如果用現在科學家的說法,就是時空維次不相同,我們今天住叁度空間,科學家確確實實證明有四度空間、五度空間,乃至到十一度空間,這被證實的;還沒有發現、沒有證實的,那還不知道多少。而佛菩薩的能力把這些時空全部突破,全部突破所有一切空間他都見到了,他見到他自受用的,也見到一切衆生受用的,他有這個能力。他用什麼方法突破?現在科學家都在研究這個問題,真正能突破,人自在了,可以回到過去,也可以回到未來,理上科學家已經是肯定,知道“過去、現在、未來同時存在”,這個理他是明了。同時存在,我們怎樣回到過去?怎樣趨向將來?做不到,這個原因是他不知道空間是怎麼形成的,他沒有在這上面去研究。佛法裏面講不同時空的形成,就是不同法界,我們佛空講法界不講時空,十法界是略說,細說是無量法界。爲什麼說無量法界?每一個人的法界都不一樣,我們同樣看一個人、同樣看一朵花、同樣看一樁事情,有人看得歡喜,有人看得討厭,那就是法界不同。喜歡,每一個人喜歡程度又不一樣,法界還是不同,真正找到二個人對一樁事情看法完全相同的,找不到,沒有這個事情。
佛講什麼時候二個人看法完全相同?成佛,佛佛道同。等覺菩薩,二位等覺菩薩看一樁事情還是不同,他的覺沒有圓滿,他的心沒有達到純淨。等覺菩薩雖然都有一分生相無明沒破,他們每個人的看法都不能完全相同,我們說可以達到百分之九十幾相同,不能達到百分之百。由此可知。法界的形成,時空維次的形成,佛講的有道理,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從這個地方生的。如何能突破?把妄想、分別、執著斷掉就突破,無量無邊不同的法界你統統可以見到。所以佛教給我們沒有別的,破妄想、分別、執著而已,妄想、分別、執著破了之後,那個境界就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。我們今天提升,不斷向這個境界提升,這是我們的目標,這個目標就是經上常講“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”;破了執著就是正覺,再破分別就是正等正覺,再破妄想就是無上正等正覺,無上正等正覺梵語就叫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所以要不斷提升自己的境界,提升自己境界唯一的方法,稱念要相應,稱念不相應是決定不能提升,只能在阿賴耶識裏面種下佛的種子,將來有用處,現在沒有用處,現在不能得福,也不能滅罪。諸位把這些理事透徹了,佛經上講的句句話都是真實的,一點都沒過分。卷中到這裏就圓滿了,我們看底下“下卷”:
【較量布施功德緣品。】
往年香港大嶼山聖一法師,在八○年間他到九華山,應仁德老法師的邀請在九華講《地藏經》。他一面寫《講記》,一面來講經,回到香港之後,他把那邊的狀況告訴我,把《講記》拿來給我看,我給他寫了一篇序文。他講這叁品前面是佛寶,“較量布施功德”這一品是法寶,這個看法非常正確,將這部經最後歸結到叁寶,很難得,古人注解沒有提到這個事情,所以我對于聖一法師這個說法非常贊同,結歸到叁寶。法寶裏面,實在講就是講修行的方法,修行的方法大乘佛法總綱領,就是教我們布施、結緣,用這種方法就能成無上道。前面我們曾經說過,佛法修學提升自己境界,最重要的是要破除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而布施就是最好的方法。布施是舍,把執著舍掉、把分別舍掉、把妄想舍掉,不僅是理念如此,事實上也要這樣作法,你要不在事實上真正去做,空洞的談理不行,沒有辦法提升自己的境界,實在講也沒有辦法真正把煩惱斷掉,一定要在事上真正去下功夫。佛給我們講了二個字:“舍得”,這二個字你要有很深的認識,爲什麼?因爲愈舍愈多,這是因果的定律。
這一次經濟的風暴、經濟的衰退,諸位看得非常明顯,幾乎每一個人都受到影響,我們仔細去觀察,“居士林”沒受影響,不但沒有影響,居士林的收入還增加。照一般說信徒們每一個人經濟都非常困難,布施供養相對當然減少,這一定道理,爲什麼居士林的收入不減少反而增加,道理在哪裏?布施。居士林布施多,大布施!在這樣困難之下,它的布施是有增無減,所以它的收入也就有增無減。證明佛講的話沒錯,財愈施愈多,你不怕布施,愈施愈多,我們從居士林最近一年來證明。你不施就沒有,一般道場收入減少,爲什麼?看到經濟蕭條,我們要節省開支,要少布施,少布施你的收入也就少,果報就少了。居士林的李木源有智慧,收入少也要大布施,他不怕把居士林布施得幹幹淨淨,他不怕,居士林的收入源源不斷而來。證明佛所講的“財布施得財富,法布施得聰明智慧,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”,你不布施怎麼行?你怎麼能得到?但是布施後面有果報,果報來了又怕你起貪心,這個事情麻煩,所以佛教給我們“舍得”。舍得深一層的意思,你得到那個東西趕快舍,不要留;如果你施,得來的那個你再不肯舍的話,那又壞了,你又迷、又墮落了;永遠去施,愈施愈多,施多得多。
諸佛如來,最近我們講這二部經要細心去體會,阿彌陀佛大布施,所以他福報那麼大成就極樂世界,極樂世界成就自己不受用,供養十方世界喜歡念佛修學的人供給他們,這是阿彌陀佛的大布施。《華嚴經》上毗盧遮那佛大布施,建立華藏世界,接引十方一切大乘的學人,提供他們享受,自己沒有享受,佛做了一個最好的榜樣給我們看。如果我們從布施得豐盛的果報,自己要去享受的話,貪心就起來,又馬上就迷了。所以佛教我們舍得,你所得到的趕快舍,舍了之後它又來,來了之後趕快舍,像水一樣它是活的、流動的,決定不可以把它止在那個地方。你明白這個道理,了解這個事實,你敢舍,你知道愈舍愈多,源源不斷而來,這是諺語裏面常講你命裏有的你決定有,命裏沒有的求也求不到,保也保不住,我們在最近都看到。有許多用盡心機發了大財,積蓄億萬的財富,一個經濟風暴來了之後倒閉了,好多跳樓、自殺,命裏沒有的保不住。如果這些人都有李木源的智慧,把他的財富做社會慈善事業,不得了!他怎麼會失敗?
因此學佛的同修,尤其是在家的同修,無論從事哪一個行業,你既然學佛,學佛就要建立一個正確的觀念,我爲社會服務、爲一切衆生服務,不管是哪一個行業都是爲社會、爲衆生,你以服務的態度去做,你會做得非常興旺,你會做出殊勝的成就;你的事業愈做愈發達,愈發達愈要幫助別人,愈要幫助社會。自己生活節儉好,決定健康長壽,不可以享福;如果自己富裕,天天進補,這一補把你身體全部都補壞掉,健康的身體不需要補,一補身上一定有毛病,愈補是毛病愈多,到最後不可救藥。我們細細觀察古聖先賢他們給我們做的榜樣,就知道自己應該怎樣去學習。佛法裏面講,世出世間最殊勝的利益、最大的利益、無與倫比的利益就是布施,所以佛把它列在菩薩行裏面第一條,菩薩行有六個原則、六波羅蜜,布施排在第一,在本經也特別提出來教導我們。在一切大乘經中,諸位稍稍留意你就會發現,世尊講布施講得最多,他有他的道理在,請看經文:
【爾時地藏菩薩摩诃薩,承佛威神,從座而起,胡跪合掌。】
“爾時”,是前面地藏菩薩跟我們說明,念佛的功德利益,說完之後這個時候。懂得念佛,還要懂得念法。這段經文裏面,我們要特別重視“承佛威神”這四個字,這是菩薩教我們後學要謙虛,要學謙敬。雖然自己入了這個境界,也不敢說自己有能力能爲大衆講經說法,說承佛威力的加持我才能做到,不得佛力加持我還做不到,有謙敬的意思在,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。
(請看經文,《科注》卷下第一面,“較量布施功德緣品第十。爾時地藏菩薩摩诃薩,承佛威神,從座而起,胡跪合掌。”)
六道凡夫煩惱習氣深重,佛給我們講根本煩惱有六種:貪、嗔、癡、慢,下面還有疑、惡見;慢是傲慢,傲慢的習氣一切衆生統統都具足,哪個人不傲慢?有我,我總比別人強一點,這就是傲慢心,諸位學過法相唯識,你就曉得末那識,四大煩惱常相隨,我慢。縱然貧賤…
《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(第叁十五卷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