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(第叁十二卷)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是爲衆生服務,是救拔一切罪苦衆生。這部經是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前所說,可以說是最後的遺教,說完這部經之後,末後就是一部《涅槃經》,所以這是《涅槃經》前面的一部經,算是最後遺教。“吾即涅槃”,“涅槃”是梵語音譯的,通常翻作“滅度”,四谛裏頭苦集滅道,滅就是涅槃。在中國用得最多的是翻作“圓寂”,圓是圓滿,功德圓滿,寂是寂滅,清淨寂滅。他注解裏面,“涅槃,奘叁藏翻圓寂”,玄奘大師,這個地方節錄下來好,“德無不備稱圓”,功德圓滿,沒有一絲毫欠缺這叫圓,“障無不盡稱寂”,也好,意思好,障就是叁障、二障,二障是煩惱障、所知障,叁障是惑、業、苦,統統斷盡了,這叫寂。由此可知,涅槃、圓寂不是死的代名詞,現在大家都把它看作死的代名詞,出家人一死了,“某人圓寂,某人入涅槃”,那將來哪一個不入涅槃?各個人都要入涅槃,不管學不學佛統統要入涅槃,這個觀念錯誤;實在講涅槃是活著時候證得的,而不是死的代名詞。

  這個地方說“吾即涅槃”,是佛在這一段期間,他教化衆生的緣盡了,功德圓滿,這是示現離開這個世間,八相成道裏面最後入般涅槃相,取這個意思。緣盡了佛就不再住世,住世沒有意義,跟他有緣該得度的都已經得度,沒有得度的已經跟他種了佛法的種子,但是這個種子現在不能成熟,當然要離開。“使汝早畢是願”,你發心繼續來做這個工作,好!所以佛不住世,彌勒菩薩還沒有示現成佛之前,這個空檔的時間是地藏菩薩代替佛來教化,在所有菩薩當中地藏菩薩是代理佛,這時候他的身分地位很特殊。地藏菩薩代理佛,這又是什麼意思?而是這個經上所講的“孝親尊師”。孝親尊師這個教學的綱領,在這一個大時代裏面取代佛陀的教化,因爲一切諸佛如來的教學教化,都是依孝親尊師爲基礎。佛陀不在世了,我們應當要做的工作是維護教學的基礎,沒有能力把這個教學往上提升,但是這個基礎一定要保持,不能失掉。這個工作多麼重要,這是在這一部經上顯示的精神。

  深信因果,斷惡修善,孝親尊師,這是《地藏經》上所說,如果就淨宗的教義,淨宗修學的基礎是世尊在《觀經》上所講“淨業叁福”,沒有修念佛法門之前,先要奠定這個基礎,淨宗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。這個基礎第一條:“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”,諸位想想,這四句話是不是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,沒錯。第二條:“受持叁皈,具足衆戒,不犯威儀”,第叁條:“發菩提心,深信因果,讀誦大乘,勸進行者”,後面這兩條七句,與《地藏經》末後五品,從這一品一直到經的結束,總共十叁品經,完全相應。換句話說,這部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就是淨業叁福的詳細說明,不僅僅是修淨宗的基礎,是佛法當中無論大乘、小乘,無論宗門教下、顯教密教,都建立在這個基礎上。佛不在世沒有人弘教,我們能把這個基礎維護就行了,維護這個基礎就能救拔一切罪苦六道衆生。所以末法時期堅定奠定這個基礎,勸人老實念佛求生淨土,就成功了,這是真實不思議事。我們要弘揚其他的經論,自己沒有開悟、沒有見性怕講錯,很難得真實的受用。唯有堅持這個基礎,老實念佛,決定不錯,即使諸佛如來示現在今天,教化衆生也必定如是。所以我們讀這一段經文,就曉得諸佛如來心裏想的是什麼,他們做的是什麼,我們應當在這個地方學習。

  青蓮法師的注解,這裏面有一段我們念一念,一百叁十五面倒數第四行,我們從頭看起,“此法之妙”,這個法就是地藏菩薩在這一品經裏頭所說,什麼法?稱佛名號這個法門,這個法門就念佛,念佛法門。“縱吾即入涅槃,縱便汝早畢是願,吾亦不憂現在未來一切衆生矣。何也,有此稱名之法,人人可不墮苦,並趣人天修行,終至成佛無疑”,這講得好。“能體佛心而達佛意,善繼志而述事者,莫過我地藏慈尊矣”,地藏菩薩真的懂得佛的意思,繼續佛的願望,我們常講續佛慧命,地藏菩薩懂得這個意思。佛不在了,他接著來幹,用什麼法門?稱名的法門,所以世尊對他贊歎,催他趕快說。下面地藏菩薩所說,說的意思很深,地藏菩薩在此地說了十尊佛的名號,這十尊佛他的次第是由近而遠,在時間上來講,靠近我們現代的先說,愈說愈遠。請看經文:

  【地藏菩薩白佛言,世尊,過去無量阿僧祇劫。】

  雖然是近也不近,這最近的也不近。

  【有佛出世,號無邊身如來。】

  這是把佛的名號說出來。

  【若有男子女人,聞是佛名,暫生恭敬,即得超越四十劫生死重罪。何況塑畫形像,供養贊歎,其人獲福,無量無邊。】

  我們讀這一段經文,聽這一段說法,能信得過嗎?亦有衆生依教奉行,他是不是真的得福如是?很令人懷疑。我們照地藏菩薩教我們這個方法去做,果報不如是,生死重罪自己還是要承受,該墮地獄還是要墮落地獄,那這話怎麼講?是不是地藏菩薩說錯?地藏菩薩沒說錯,我們看經文看錯,我們聽話聽錯,地藏菩薩在此地說,“聞是佛名,暫生恭敬”,這兩句話的意思,我們沒搞清楚。聞菩薩叁慧,說一個字必定就包括另外兩個,聞、思、修,何以知道?如果沒有思、修,怎麼能暫生恭敬?恭敬就是思、修。“思”就是你的心上真有佛,一念相應一念佛,他相應了。恭敬不是把佛像塑在那裏,對他禮拜供養,那個恭敬,那是形式那是假的,那不管用。一念相應,念相應了行當然相應,心行相應了口當然相應,你身口意叁業都相應,時間再短,只要相應,功德就不可思議,這就是一念覺,所以才得這樣殊勝的利益,“即得超越四十劫生死重罪”。

  佛號“無邊身如來”,青蓮大師注解裏面注得很清楚,你對于佛號要清楚、要理解,你不清楚、不理解怎麼相應?什麼叫“無邊身”,小注裏面講“叁身皆有此意”,叁身是法身、報身、應化身。法身就是自性,法身沒有形相,法身是理不是事相,理遍一切處,這是無邊身。《華嚴經》上我們念到毗盧遮那,毗盧遮那是梵語,意思是“遍一切處”,這是本體、理體。在《華嚴》裏面也稱爲一真法界,一真法界就是法身,在淨土裏面稱之爲常寂光淨土,常寂光沒有形相。西方極樂世界的四土,常寂光沒有相,實報土就是報身,方便土、同居土是應化身,應化身隨類化身,衆生有感立刻就現相,也是無量無邊。你明白這個意思,我們要問釋迦牟尼佛有沒有入般涅槃?沒有,不但理上沒有,事上也沒有,這是真的。何以說事上也沒有?釋迦牟尼佛入滅,換一個身分出現,不用叁十二相八十種好,不用這個身相。爲什麼不用這個身相?衆生福薄,所以佛就現另外的身相。釋迦牟尼佛在這個世間,可以現無量無邊的身相,示現在男女老少、各行各業,每一尊佛都能現無邊身相,特別是在衆生有大災難的時候,受大苦、造大罪業的時候,佛菩薩慈悲心愈重。我們要認識、要明了。

  你怎樣才認識?怎樣才能接觸到?你試試看,把一切衆生當作自己的過去父母、未來諸佛,你就接觸到了,你就感受到諸佛菩薩在我們這個世界,沒有離開罪苦衆生,這個時候我們一念相應就得救、就得度。然後你才曉得經上講的果報,是真的不是假的,你真正的恭敬心才能夠生得起來。恭敬不是形式,恭敬是理解、明白、覺悟,依教奉行,決不在形式。形式上是表演給那些善根薄弱人給他們看,我們塑造佛菩薩形像,每一天恭敬禮拜供養是唱戲,給那些還沒有學佛,沒有接觸過佛教的人給他們看。他們會看得很奇怪,你爲什麼會對這個像這些動作、這些表現?他有疑惑他來問你,你給他說法、給他解釋,功德在這個地方,這就是現在所謂“機會教育”。現在做機會教育,應當說效果比古時候更要殊勝,古時候到道場決定是求法而來的,所謂是“無事不登叁寶殿”,尤其是佛家的道場都建立在深山裏面,人迹罕到之處,你去的時候交通不方便,非常困難,他沒有事,他爲什會到那裏去?到道場去一定是求法的,所以機會教育比現在少。

  現在交通便捷,觀光旅遊,這些觀光客就想到這些地方去看看、去遊覽,我們道場裏面出家人,就每一天做機會教育的工作。有人在大殿裏面燒香、禮拜,做出樣子給這些觀光客看,他們沒見過,沒有接觸過,有人在旁邊爲他解釋。他在觀光旅遊不知不覺就接觸佛法,不知不覺佛法的種子就種下去,他就學佛了,你說這個功德多大。所以這些道場是機會教育,接引廣大的衆生,真正是在做救度一切罪苦衆生,在做這個事業。必須要有佛的這種胸懷,有佛的這一份感情,念念是念一切罪苦衆生,決不是爲自己;觀光客給我們帶來收入,如果我們目標只定在這個位子上,錯了,完全錯了。我們的目的要定在救度一切罪苦衆生,讓他認識佛法、理解佛法,改變他的人生宇宙觀,這對他救度,他對道場這一分供養,才是真實的功德。這是說暫生恭敬,就是暫時所謂是一念相應,這一念真的相應了,就能夠得超越四十劫生死重罪。

  “何況塑畫形像,供養贊歎”。這是已經入門、已經入境界,他才肯這樣做。造佛像,現在造佛像容易,比過去方便太多。過去佛像,現在人講都是手工藝,現在做佛像可以雕一個模子,很快的就可以做幾千尊、幾萬尊,利用機械來做。從前是每一尊佛像都是人工雕出來的,諸位在中國大陸,你看看雲崗、看看敦煌這些石窟,都是幾十年、幾百年才完成的,現在要做就太方便了。換句話說,現在人修福比過去便利,可是難在哪裏?後面這四個字,“供養贊歎”。什麼叫供養?依教修行,《普賢行願品》裏面告訴我們,“廣修供養”裏面特別教導我們法供養爲最,法供養菩薩說了七種,第一種是“如教修行供養”,佛教給我們怎麼做,我們一定要照做,這才是供養。淺而言之,佛教我們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,我們都能照做,這叫供養。贊歎就是爲人演說,把佛法介紹給別人、推薦給別人,這是贊歎。所以贊歎是弘法利生,供養是自己依教奉行,人能這樣做那他的福報當然大,“其人獲福無量無邊”。所以你明了之後,這個經文讀到我們就相信,就沒有懷疑了。一般人讀經叫粗心大意,只做形式沒有實際的內容,心境都不相應,他怎麼能得福?不得福他就糟蹋經、毀謗經,說佛經上講的是假的,我照這樣做沒有感應,謗佛、謗法罪過極重,不但沒得好處反而墮落。實在說佛在經上講得很清楚,你自己把意思看錯,用你自己的意思去解佛經,曲解了佛經,誤解了佛的話,過失在自己不在佛經,所以《金剛經》上教導我們“深解義趣”,這四個字多重要,要正確的理解、要深解,你才能得真實受用。再看第二尊:

  【又于過去恒河沙劫,有佛出世,號寶性如來。若有男子女人,聞是佛名,一彈指頃,發心皈依。是人于無上道,永不退轉。】

  前面無邊身如來距離我們是無量阿僧祇劫,寶性如來距離我們是恒河沙劫,遠了,所以他注子一開端說,“恒河沙劫,較前更多矣”,跟前面比較,時間就更多更長。“寶性如來”在此地也有簡單的解釋,《蓮華面經》說,“諸佛如來,是衆生寶”,下面寶有七種,這是佛經裏面常講的七寶。“性”是比喻法身,小注裏都有,諸位看看就曉得。比喻法身的常、樂、我、淨這四德,常樂我淨叫四淨德,是自性裏頭本來具足的,迷失了自性這四個都沒有,這迷失了。如果你覺悟了,你見性了,見性就是我們的思想、見解、行爲與自性相應,這四德就現前。確實有常,“常”是不生不滅,在佛法裏面常講無量壽,無量壽就是常的意思;那個無量是真的無量,不是假的,不是所謂是有量的無量,它是真的無量。“淨”是清淨無染,染淨兩邊都不立。“我”是自在、是主宰,什麼主宰?宇宙的主宰,法界的主宰,真實的主宰。“樂”是真樂,苦樂兩邊都沒有才是真樂,所謂是絕對的,它不是相對的。寶性如來是誰?是自己,是自己的清淨法身。前面無邊身如來是自己的叁身,與佛相應就是與自性叁身相應。寶性如來,念這一尊佛的名號,一念相應與自性的性德相應。

  下面說“若有男子女人,聞是佛名,一彈指頃”,這是講時間之短,顯示功德不可思議。“發心皈依”,“皈依”兩個字的意思要懂得,皈是回頭,真的回頭;依是依靠,依什麼?依寶性如來,就是依自性的性德,這個一念相應。下面是講他獲得的利益,“是人于無上道,永不退轉”,“無上道”是成佛之道,我們凡夫學佛,爲什麼要經曆無量劫,經上講“無央數劫”,原因就是退轉,實在講進得少、退得多,諸位要細細想一想,你就能夠體會得到。我們在六道流轉,得人身的機會少,聞佛法的機緣更少,你不得人身、不聞佛法就退轉,不只,一日曝之十日寒之,不只。譬如我們這一生得人身、聞佛法,如果不能成就一定隨業流轉,隨業流轉決定墮叁惡道,爲什麼?我們自己很冷靜,老老實實想一想,不要想過去世,就想這一生當中,我們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,與貪嗔癡慢相應就是叁惡道,與五戒十善相應則人天,我們一天有幾個念頭與五戒十善相應?有幾多念頭與貪嗔癡十惡業相應?這不就清楚了。一落到惡道,這個經上講地獄裏面都是無數劫,在人間短短幾十年聞佛法,這一下聞不到佛法是無數劫,你才知道退轉幅度太大了。無數劫苦報報完之後再得人身,得人身又未必能聞到佛法,所以佛經上講“人身難得,佛法難聞”,是真的不是假的,真難!因爲這個原因,所以你學佛成就才要無央數劫。

  無央數劫你得到什麼樣的效果?脫離六道、脫離十法界,證得初住菩薩的果位,要經曆無央數劫。從初住菩薩再成究竟圓滿的佛果,這是通常講叁大阿僧祇劫,這個數字是可以確定的,前面那個數字沒法子確定。到圓初住就好比你上學,你念一年級,可以預訂你多少年可以畢業,入學了,這個數字靠得住。平常講成佛要叁大阿僧祇劫,諸位要知道,不是對我們講的,是對一真法界初住菩薩到究竟佛果,這裏面經曆四十一個位次: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、等覺,四十一個位次;四十一個位次,這是叁大阿僧祇劫,難!太難太難了!可是你一念皈依,皈依是真的皈依,不是形式。這個皈依是依寶性如來,是皈依自性,寶性如來是自性叁寶,真正皈依自性叁寶,這功德就大了,爲什麼?你念念稱性,念念稱性當然不退轉。這什麼人才能做到?初住菩薩,我們在經典上看到,《大乘起信論》是初住菩薩境界,《金剛經》也是初住菩薩境界,他真的是皈依自性叁寶。皈依自性叁寶,照《金剛經》標准上來看,離四相: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衆生相、無壽者相,那是真正皈依。四相還有的話,沒有皈依,你沒有回頭,也沒有依靠,這是我們一定要懂得,要明了的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
  

《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(第叁十二卷)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