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(第叁十叁卷)

 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(第叁十叁卷)

  淨空法師主講

  新加坡淨宗學會錄影室

  請掀開經本《科注》卷中第一百叁十八面:

  【又于過去,有佛出世,號波頭摩勝如來。若有男子女人,聞是佛名,曆于耳根,是人當得千返生于六欲天中,何況志心稱念。】

  這是地藏菩薩爲我們說第叁尊佛的德號,時間比前面第二尊又要久遠。這一尊佛的名號叫“波頭摩勝如來”,“波頭摩”是梵語,意思是紅色的蓮花。佛在經上講,通常講四色蓮花,實際上蓮花的色彩不只四色,四色可以說是四原色,四色要是互相配合起來,就能夠變化無量無邊的色彩。經裏面說一切色彩當中紅色最勝,當然是從衆生習尚上所說,佛法是平等法,可是衆生偏愛紅色,大概古印度也是如此,中國人也喜歡紅色,可是外國人不一定喜歡紅色,所以色彩到底哪個最勝,這很難講,完全看衆生的喜愛。這是就當時印度,中國環境也是如此,都喜歡紅色的蓮花。假如說有男子女人,聽到這個名號,曆于耳根就能得這樣殊勝的果報,修因得果,我們能相信嗎?所以關鍵還是在“聞”,著重在聞,“聞是佛名,曆于耳根”,這八個字重要。“聞”不是我們聽到人家念佛,我們聽到了,那哪有這樣殊勝的利益?這一種通常聞名只可以說,“一曆耳根,永爲道種”,那個功德的確也非常殊勝,但是要得一千次往返六欲天中受福報,這是不可能的事情;只是在阿賴耶識裏面,種下一個成佛的種子,就是《法華經》裏面所謂“一稱南無佛,皆已成佛道”,是這個意思。

  如果“聞”是叁慧當中的聞,那這個果報就會現前,聞名解義,不是不解義。紅色蓮花,他能夠解這個義,蓮花出汙泥而不染,他從這個地方醒悟過來,自己生活在紅塵裏面,生活在六道之中,特別是欲界,能夠不染五欲六塵,功德就大了。如果能把五欲六塵都放下了,那他的果報不只欲界天,他就證果了,對于世間欲塵他淡了、輕了,不像過去那樣的分別執著,所以他能從人道超生到天道,道理在這個地方。“曆于耳根”就是他記在心上,聽到這個名號,他心裏面有所領悟。

  注解裏面也注得好,在一百叁十九面第二行,我們把這個念一念:“表聞名者,雖生欲天”,雖然是生在欲界天;“實不著粗弊五塵”,對粗俗的五欲六塵,他已經不執著,他已經能放下;“以解離聞性本空,生天亦寂。以空處即假,權示天身,以度實生著欲之者”,一聽就開悟了,開悟他確實有能力超越,但是他的慈悲心很重,他還留在欲界天度欲界,還有貪著享五欲享受那一類衆生,度他們。欲界天還是有五欲六塵,不過比人間淡了,欲界六層天愈往上愈淡薄。他末後注解末後說得好,“佛蓮千瓣,表千法明門,故雲千返”,所以千返也不是真的指一千次,不要落實,表法的。一處表法,我們要明了,處處都是表法。聞法著重在悟入,如果不能悟入,這個利益你就得不到了,悟入真能夠得利益。稱念佛名,對于佛名的意義不可以不知道,特別是阿彌陀佛名號功德不可思議,爲什麼不可思議?哪些不可思議?你要能清楚、能明了,能說得出來,然後你才真正有感受,契入這個境界。末後說,“何況志心稱念”,“志心稱念”回向淨土必得往生,這是我們一定要曉得。志心是一心稱念,妄想、分別、執著統統都沒有,縱然斷不盡,一定也很淡薄了,這時候才能夠志心稱念,專志。再看下面一段:

  【又于過去,不可說不可說阿僧祇劫。】

  這個地方把數字說出來了,這個數字很大很大。

  【有佛出世,號師子吼如來。若有男子女人,聞是佛名,一念皈依。是人得遇無量諸佛,摩頂授記。】

  “師子吼”是比喻立名的,比喻佛說法的威德,佛說法面面俱到、理事圓融,能令世間一切魔外種種辯才,都屈服于佛說法之中,所以比喻作“師子吼”,這是取佛說法的狀況來立名號。“一念皈依”,後面講他的果報,“男子女人,聞是佛名”,聞佛名就想到佛說法的威德,所以是一念皈依。從一切邪知邪見回頭,依佛所說的正知正見,佛的教誨是正知正見,這就相應,這是真正的佛弟子。我們知道佛家常說,“佛氏門中不舍一人”。佛講的話決定沒有妄語,只要你的心行相應,就得諸佛如來保佑,得諸佛如來加持,這就是摩頂授記的意思。你的心跟佛心相應,你的行跟佛行相應,哪有不得諸佛如來加持的道理?佛爲什麼要加持你?目的是廣度有情,你今天發心幫助佛廣度有情,佛當然加持你,如果你起心動念只顧自己,佛想加持都加持不上,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懂。度衆生從哪裏下手?從這一部《地藏經》下手就最好,這一部《地藏經》確確實實可以度末法九千年的衆生;末法是一萬年,已經過去一千年了,往後有九千年,真正能度。這一部經裏頭內容深明因果,果然能夠依教奉行,必得一切諸佛摩頂授記。再看下面第五尊佛:

  【又于過去,有佛出世,號拘留孫佛。若有男子女人,聞是佛名,志心瞻禮,或複贊歎。是人于賢劫千佛會中爲大梵王,得授上記。】

  這一尊佛“拘留孫佛”,是不是我們現在賢劫當中的佛?小注裏頭有說,不是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講賢劫,注解上講“此非賢劫第九,減至六萬歲時出世之佛”,後面又告訴我們,“《准萬佛名經》,有無量七佛之名”,這個解釋得好,同名同號的佛菩薩很多,劫也有同名的,世界也有同名的,所以確定不是我們這一個賢劫裏面的拘留孫佛。如果是我們賢劫拘留孫佛,那應該是要放在前面,他距離我們近,他這裏面的排法是愈說愈遠。“拘留孫”是梵語,翻成中國的意思“所應斷”,又翻作“作用莊嚴”,實在講第一個名字好。什麼東西你應該要斷?煩惱應該要斷,生死應該要斷,所以他這個名號從這個地方來建立的,就是佛法常講“斷德”。大乘法裏頭常說,見思、塵沙、無明是應當要斷的,斷見思證小乘阿羅漢,出了六道;再斷塵沙,再破一品無明,就出十法界,這是入一真法界;一真法界裏面還有四十品無明,這四十品無明斷盡了,證得究竟圓滿的果位,這個意思在梵語就稱拘留孫。所以這個名號,聽到這個名號自己就知道要斷煩惱,要認真去學習。

  煩惱在哪裏斷?就在境緣之中,也就是在生活裏面,境是物質環境,緣是人事環境,物質環境裏面有順境、有逆境,人事環境裏面有善緣、有惡緣,善緣順境不生貪愛,惡緣逆境不生嗔恚,那你就斷了,你煩惱就斷了。善緣順境裏面還生歡喜心,你生煩惱了,惡緣逆境裏頭心裏不高興,生嗔恚了,你的煩惱就又起現行。所以在哪裏斷?在日常生活接觸一切人事物當中去斷。真正會斷煩惱的人,對于一切人事物常存一個感恩之心,沒有這些境界現前,你的煩惱怎麼能斷得了?天天在這個環境裏面,先斷嗔恚,再斷貪愛。嗔恚非常嚴重,佛在一切經論裏面告訴我們,“一念嗔心起,百萬障門開”,心裏小小有一點不高興,你的功德全部都毀掉了,火燒功德林,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,不能不警覺的。誰把你的功德毀掉?是你自己毀掉自己的功德,決定不可以怨天尤人,外面任何力量不能毀你的功德,外面惡緣逆境現前你要接受,那有什麼法子?你的心被境界轉,過失在自己。佛教給我們修行就在這裏練功夫,練到心不爲外境所轉,自己在境界裏面做得了主宰,你的功德就成就了,你的功德就保住了,所以忍辱波羅蜜能成就。

  《金剛般若》裏面佛給我們說得詳細,布施波羅蜜是你在積功累德,要靠布施、持戒,你是做積功累德;忍辱波羅蜜能保持,使你的功德不壞,功德不失。你不能忍,你布施、持戒的功德全毀掉,毀掉之後你得什麼?你得福德,福德沒有關系。你脾氣再大,性情再不好,你有大福報,將來到那裏去?《華嚴經》上講,將來到阿修羅道去享福,阿修羅道脾氣很大,嫉妒、嗔恚心很重,他有福,所以阿修羅有那麼大的福報,都是在佛門裏面修的,就是敵不過外面境界的誘惑,常生煩惱。這些地方我們一定要學佛菩薩,在一切境緣當中修什麼?修“如如不動”,修“不取于相”,你就成就了;《金剛經》上這兩句話,是大乘菩薩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,修行的總綱領、修行的秘訣。外不著相、內不動心,可以和光同塵,成就自己的道業,也成就度化一切衆生。度衆生,經上說了幾萬遍都不止,佛教給我們“受持,讀誦,爲人演說”,這一句說多少?單是一部《金剛經》那麼薄薄的五千多字,這一句就說了十幾遍,遍數說得愈多,這句話最重要。

  “受持”,我們對佛教誨要接受,要認真做到,那叫受持。“讀誦”是天天溫習經典,天天聽佛教誨,把經讀一遍就是佛教導我們一遍,天天要讀,天天要接受佛的教誨,你要一天不讀,忘記了。說實在話天天讀誦,我們還犯過失,那要不讀誦還得了嗎?爲什麼天天讀誦還犯過失?這裏面的原因,第一個經不起外面境界的誘惑,第二個自己煩惱習氣太重,降伏不了,所以天天讀誦大乘還造罪業。這怎麼辦?造罪業不怕,加功用行,如果不加功夫必定墮落。怎樣加功?一定要有正信、正解、正行,佛教給我們努力去做到,這真修、真幹!從哪裏做起?我們在前面講過,佛在《觀經》教我們從叁福做起,而這一部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,就是叁福詳細的說明。叁福總共十一句那就是綱領,《地藏經》的綱領,全經所說都沒有離開這十一句,你要曉得那十一句怎樣作法,你要熟讀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。這一部經裏面將業因果報說得很詳細,特別是五逆十惡的因,我們決定不能去犯,犯了決定墮惡道,在惡道裏面出離很難很難,這是一定要曉得。

  學佛沒有別的,克服自己的困難而已,儒家教學也是講這個功夫—克己複禮,克服自己的煩惱,克服自己的習氣,你才叫真修行。說老實話真正修行,不是說你每一天讀多少部經,《無量壽經》一天念十遍有什麼用處?還造罪業。不是說你一天念多少聲佛號,古人講“一天十萬聲佛號,喊破喉嚨也枉然”!真正修行功夫得力是一念回心,把輪回心轉過…

《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(第叁十叁卷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