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(第叁十四卷)
淨空法師主講
新加坡淨宗學會錄影室
請掀開經本《科注》卷中,第一百四十六面,請看經文:
【又于過去,有淨月佛。山王佛。智勝佛。淨名王佛。智成就佛。無上佛。妙聲佛。滿月佛。月面佛。有如是等,不可說佛。】
地藏菩薩在這個地方,給我們介紹了十尊佛之後,又說出這個地方的九尊。末後告訴我們,像他所說的這些佛,數量是無量無邊,不可稱說。這是教給我們,要稱念諸佛的名號,名號功德不可思議。通常我們偏贊阿彌陀佛,彌陀名號功德不可思議,其實每一尊佛的德號,都是不可思議,跟阿彌陀佛沒有兩樣,這才真正突出佛法裏面所說的“法門平等,無有高下”,所以稱念任何一尊佛的名號,都有同樣的成就。世尊在這麼多名號當中,特別跟我們介紹阿彌陀佛,原因又何在?佛家常講“佛不度無緣之人”,理上雖然是平等的,可是事上有差別,差別都在緣分,正是如善導大師所說,“總在遇緣不同”,所以我們成就就不一樣。而阿彌陀佛與我們特別有緣分,在菩薩裏面是觀世音菩薩,佛裏面是阿彌陀佛,與娑婆世界的緣非常非常之深,有緣而且緣深,感應就很快,非常快速也非常之深,這是世尊特別爲我們介紹的原因之所在。
這九尊佛號,青蓮法師在此地有個注解,諸位都可以參考。略說“淨月佛”,“淨”是清淨,“月”是月光,夜晚清淨的月光,沒有人不喜愛的,特別是我們現在也接近中秋,中秋的月光格外顯得清淨,所謂秋高氣爽。比喻佛的法身光明遍照,《華嚴經》上跟我們說法身佛的名號叫毗盧遮那,這是梵語,毗盧遮那的意思是“遍一切處”,法身確實是遍一切處。由此可知,盡虛空、遍法界就是一個法身,這是經論裏面常講“十方叁世佛,共同一法身”。如果你要能夠體會到共同一法身,然後才知道盡虛空遍法界確實是一個自己,是一個整體,這個境界大乘法中叫圓滿大覺,他確確實實明了、體會得虛空法界是自己,天地萬物也是自己,是自己的相分,法身、法界是自己的本體。光明遍照就是智慧的遍照,識心的廣遍,作用的廣遍,入這個境界之後在虛空法界,法界裏面有過去、有未來,無處不現身,隨類現身,這個道理就在此地。他這裏注解也很好,注的是“從真垂應”,真是法身,應就是報身跟應化身;真身沒有形相,它不是物質的,應化身有形相,報身也算是應身。我們把它範圍說得寬廣一點,從體起用,報身自受用,也與地上菩薩共同受用,應化身是凡聖同居土、方便有余土的衆生,是爲他受用,所以應化身完全是他受用,不是自受用,自受用是報身。可是法身、報身、應化身是一而叁,叁而一;他末後一句說得很好,“此明叁身一體”,淨月就比喻叁身一體。
第二尊“山王佛”,“山王”是形容佛報身如大山一樣,王是最大的,山裏面最大的我們常稱之須彌山王。通常是講佛的報身,我們在贊佛偈裏面贊歎阿彌陀佛,“阿彌陀佛身金色,相好光明無等倫”,你們想這個境界,“白毫宛轉五須彌”,你去想這個身多大,白毫是眉毛當中兩根毫毛旋轉在一起,有多大?五座須彌山那麼大,你說他這個人的身相多大?我們地球容納不下,所以地球要在佛的法相莊嚴之中,恐怕只是一根毫毛而已,佛能現這個大身,稱之爲山王佛。這是對佛的贊歎,也顯得佛神通能力的殊勝,能現這麼大的身。
第叁尊“智勝佛”,“智”是一切種智。佛法裏面跟我們講智講叁種,“一切智”;他注解裏面講,這引用《大品般若》,“薩婆若”就是一切智,一切智是二乘人的智慧,聲聞、緣覺所證得的。一切智是什麼?知空,萬法皆空。小乘人懂得這個道理,他明了,于是他就住在偏真涅槃,他住空,這是一切法之理,它不是事,它是理,理是空的。諸位一定要明了,這個空不是性空,他是明了萬事萬法之理是空的,一切法是因緣所生,了不可得,所以二乘人心地很清淨,就是他知道一切法的真相,理上的真相。“道種智”是菩薩智,道是說的理論,種是種種,是講事相,可見得菩薩比二乘是進步太多。二乘人理事不能圓融,也就是我們在《華嚴經》上講,他理事有礙,理事有礙當然事事就更有礙,他在這個境界裏頭,所以二乘人所得的理無礙,但是理跟事合起來就有礙了。菩薩的智慧就高,理事能夠圓融,做到理事無礙;在四無礙法界裏面,他得到叁個,理無礙、事無礙、理事無礙,這是道種智,種是種種。“一切種智”,這是事無礙全部圓滿都證得的,不但是理事無礙,事事都無礙,所以這叫一切種智。一切就是前面講的一切智,種智就是菩薩所證的道種智,一切智跟道種智不二,能夠融合在一起就叫一切種智。一切種智如來果地上所證得的,這個智就殊勝,超過二乘、超過菩薩。所以稱智勝佛。
第四尊“淨名王佛”,“淨”是清淨,“王”是比喻自在。在古時候只有國王他能夠發號施令,一切人民都要聽從他的,聽從別人的人不自由,發號施令的人自由,所以稱之爲王。佛經裏面“王”都有自由自在的意思,自己能作主的意思。淨名是清淨,煩惱斷了,清淨,生死了脫,這個得清淨了,超越六道輪回、超越十法界。經上講“五住二死淨盡”,圓滿的清淨;五住是說煩惱,二死是兩種生死,這兩種是經上講的分段生死、變易生死。分段生死是從相上說,如果我們說得很粗,粗顯一點,大家都能夠懂得,我們這個身體,得這個身體,從出生到死亡這是一個階段,這個階段稱爲分段生死,這個說法大家很容易了解。其實分段生死哪裏說是人一生,諸位要細細去想想,我們現在一年是一個階段,這一年過去了,這一年等于死了,來年等于生,再往微細的去觀察,月月有生死,每一天都有生死,這種現象都屬于分段生死的現象。分段生死講到極處是刹那生滅,刹那生滅是分段生死,都是從相上來說。變易生死不是從相上說,實在講變易沒有生死,爲什麼把變易稱爲生死?變易有苦,生死是苦的意思。
我們以《華嚴經》上法身大士來說,他們分段生死沒有了,像西方極樂世界往生到那邊去的人,人人是無量壽,人人都是得金剛不壞身,可是他還有變易生死。變易生死從哪裏看出來?四土、叁輩、九品,那就是變易。你從下品轉變成中品,從中品轉變成上品,這就叫變易,你的境界不斷向上提升。在《華嚴經》裏面華藏世界,這些法身大士分段生死沒有了,但是經上給我們講,他有四十一個位次,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、等覺,每一提升一個位次就是一個變易。這個變易需要他自己用功去修,那個修就叫生死,修很苦,他要修行、他要用功,才能把自己的境界向上提升,所以變易確確實實不是生死。因爲他要提升他的境界,他要認真努力修學,修學是一樁辛苦事情,我們把它比喻作生死。所以兩種生死都盡了、都斷了,那是什麼地位?如來果地,圓教的佛果。怎麼知道?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斷,所以還有一次變易生死,等覺菩薩還有一次,到如來果地上那就完全沒有了。所以淨名王佛這個名號,我們一看,圓教究竟圓滿的佛果,才當得起這個名號。
第五尊“智成就佛”,這個名號的意思是利益衆生的,像“淨名王佛”這個名號,完全從自利,從斷煩惱,斷證上來建立的,“智成就”這是就度化衆生上來說的。智是智慧,權實二智,《般若經》上所說的“般若無知”,無知是根本智,爲什麼說它無知?它不起作用,沒有起作用。沒有起作用,爲什麼又叫它做根本智?無知就是根本智,無知不是說沒有智慧,如果看到經上講“般若無知”,那是完全沒有智慧,那你就錯了;無知是真有智慧,智慧沒有起作用,是這個意思。他對于萬事萬法性相、理事、因果,沒有一樣不清楚,沒有一樣不明了,可是他自己境界是如如不動,我們所謂是不起心、不動念,不分別、不執著,在這個狀況之下叫無知。當他起作用的時候,起作用,起什麼作用?教化衆生,答覆衆生的疑難,這時候展現出來的是“無所不知”,所以無所不知叫權智,就是佛法裏面常講的善巧方便。善巧方便是屬于智慧的應用,應用的時候是無所不知,無所不知可見得就是無知的表現,《般若經》上這兩句話,我們要明了,決定不能夠誤會。所以無知是自受用,無所不知是他受用。
諸佛菩薩在十法界、在六道度化一切衆生,無論是現什麼樣的身相,這一點我們要記住,佛沒有身相,法身沒有身相,身相是隨類現的。不但應化身是隨類現的,報身也是隨類現的,我們在《華嚴經》上看到的是報身佛—盧舍那佛,在極樂世界看到的是阿彌陀佛,報身也是隨類現的。盧舍那佛是在華藏世界,度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阿彌陀佛是在西方極樂世界,度實報莊嚴土的菩薩,我們從這個地方就能夠體會到,報身還是隨類現的,那個類是指法身大士。佛給我們講世界無量無邊,諸佛如來無量無邊,從佛名號裏面來看,我們看到這麼多佛。釋迦牟尼佛專門爲我們介紹十方諸佛的名號,諸位也許讀過《萬佛名經》,世尊跟我們就隨便說一說,就說了一萬兩千多尊佛的名號,在虛空法界裏佛的名號說不盡,釋迦牟尼佛天天給我們說,說一劫也說不完。這就說明佛的報身也不只一個,隨著各個世界差別的狀況,爲法身大士所現的;如果是爲方便土、同居土這些凡夫們所現的,就是應化身。這是智成就如來。
“無上佛”,“無上”是尊稱到極處。注解裏面幾句話注得很好,“有所斷者,名有上士。既無所斷,名無上矣”,這個解釋得很圓滿。等覺菩薩還有斷,還有一品生相無明可以斷,那叫上士,不能叫無上,他還有所斷。到如來果地上那就沒得斷,應當斷的統統斷幹淨,沒得斷,這稱無上,所以無上也是對于究竟佛果的尊稱。
“妙聲佛”,是贊歎佛的音聲圓滿微妙,“佛以一音而說法,衆生隨類各得解”是微妙,佛說法音聲的悅耳那是美妙。這種美妙、微妙從哪裏得來的?從心性裏面自然流露出來的,這一點我…
《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(第叁十四卷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