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歡喜,我們不懂轉變、不肯轉變,佛菩薩也無可奈何。這是說毗婆屍佛勝觀的意思。
注解裏面末後他引用《大莊嚴論》一首偈,在一百四十二面最後一行,這個偈子四句我們要記住。“無病第一利”,利是利益,什麼叫真實的利益?沒有病。“知足第一富”,世間人追求富貴,什麼是富?知足是富。過去佛弟子叁衣一缽,日中一食,樹下一宿,第一富,知足。“善友第一親”,諸佛菩薩是我們的善友。“涅槃第一樂”,涅槃跟前面講過,涅槃的意思玄奘大師翻得好,“圓寂”,功德圓滿,清淨寂滅,這是第一樂。他末後這兩句話,“此乃受即不受,無受即受”,這兩句話的味道很長、意義很深。我們明白這個道理,果然能回頭、能覺悟、能認真的學習,說這個“男子女人,聞是佛名,永不墮惡道”,他當然不墮惡道。“常生人天,受勝妙樂”,他這個“勝妙樂”,就是末後這個偈子所講,決不是世間五欲六塵之樂,決不是世間名聞利養之樂,你要把這個看作樂,那就大錯特錯了。這種樂佛法裏面講樂是壞苦,不是真樂。勝妙樂是真樂,末後這首偈子實際上就是解釋“受勝妙樂”,他說“受即不受,無受即受”,這才是真正的勝妙樂,與前面因行裏頭勝觀相應,勝觀才得勝妙樂。我們看下面第七尊:
【又于過去,無量無數恒河沙劫,有佛出世,號寶勝如來。若有男子女人,聞是佛名,畢竟不墮惡道。常在天上,受勝妙樂。】
“寶勝如來”,“寶”是珍寶,我們世間世人重視所謂七寶,這是佛經裏面常說的。古人重視希望擁有,現在人也重視,也希望能夠獲得,有了寶物代表你的財富,可以使你物質生活富裕而沒有缺乏。佛法裏面也有寶,寶此地注解裏面所說的四寶:常、樂、我、淨,這是出世間的四寶,也是大家都希望得到的,比配物質上來說。而實際上講應當說叁寶,佛、法、僧叁寶,叁寶裏面才有常樂我淨,離開叁寶常樂我淨到哪裏去求?求不到。叁寶大家知道佛、法、僧,叁寶真正的意思知道的人不多,所以我們看到許許多多人皈依叁寶,他是不是真的皈依?沒有皈依,做那一個儀式,那個儀式是空的、是假的,是形式沒有實質。爲什麼?他不明叁寶、不解叁寶,所以他也不得叁寶。受過戒的人都曉得戒有戒體,他戒體得不到,叁皈也是戒,同樣一個道理,他得不到戒體。戒體是什麼?是自性。
叁寶,六祖惠能大師在《壇經》裏面講得好,佛寶是自性覺,法寶是自性正,僧寶是自性淨,我們受持叁皈的時候,有沒有得到自性的覺、正、淨,如果你在受持叁皈的時候得到了,那你是真的叁皈,經上講皈依是講這個,不是講形式。皈是回頭,從哪裏回頭?從過去迷、邪、染回頭。依什麼?依自性覺、正、淨,這真皈依,這一念回歸了,這是真佛弟子。如果沒有舍迷邪染,不依覺正淨,那這個皈依是冒名的,說得好聽一點,天臺家所講的六即裏頭“名字皈依”。名字皈依是什麼?有名無實,一點作用都不起,有名無實。真正得用處的時候,你最低限度要“觀行皈依”,如果我們修行不能契入觀行位,只在名字位上,那就落空了。名字位上說老實話,很容易造罪業,很容易墮叁途;入觀行,大致上觀行功夫得力,可以得到人天福報,不會墮落叁途。如果入“相似位”,那你有成就,你在菩薩道上就修行證果了。相似位是什麼果位?要以《華嚴經》的果位來說,相似即就是十信位的菩薩,你轉凡成聖了。“分證”的叁皈,那就是圓教初住以上。皈依的功德不可思議,是你要真皈真依,佛在經上講你真正皈依,有叁十六位護法神日夜保護你,這當然的事。他爲什麼保護你?尊敬你、佩服你、仰慕你,不是哪個人派他來保護,自動,自動來保護你。這才叫叁寶。
自性覺、正、淨才是叁寶,這是佛家修行證果的總原則、總綱領,一入佛門第一堂課,就把修行證果的總綱領傳授給你,這叫做傳授叁皈,讓你這一生生生世世,向著這個方向、向著這個目標努力邁進,你就能成菩薩、成佛。佛法的教學實實在在是美滿到極處,真實的圓滿,一開端就把這條路指清楚、指明白。可是現在我們常常看到,皈依是皈依某一個法師,這完了。“皈依某個法師”這個流弊,由來已久,我們從蕅益大師的著作裏面看到;蕅益大師是明末清初的人,他在當時就指出皈依的誤會錯誤。由此可知,在那個時代,距離我們五百年,五百年前就是“皈依某個法師”,不是皈依叁寶;這是我的師父,那個不是我的師父,破和合僧。僧團是和合一家人,他這些皈依弟子在裏頭有分別、有執著,這是我的師父,這是我師父道場我要擁護,那個不是的我要排斥,就破和合僧。破和合僧大家知道,造無間地獄的罪業,換句話說,你不皈依還不造這個罪業,皈依之後造這個罪業,最後歸到哪裏去?歸到阿鼻地獄去,這糟糕不糟糕!大錯特錯。
爲什麼會産生這種錯誤?一念迷情,一念自私,鑄成大錯。這種錯誤的面逐漸逐漸擴大,使一般人對于皈依真正的意思迷失掉,不但影響的面擴大,影響的時間久了,代代相傳,我們都以爲這是正確的,誰能發現這是錯誤的?我們要是不讀《六祖壇經》,要是不讀蕅益大師這些著作,我們怎麼會知道?《壇經》裏面給我們啓示,六祖傳授皈依,他居然不說“皈依佛、皈依法、皈依僧”,他不是這個解釋,他說是“皈依覺、皈依正、皈依淨”。我早年讀這個經的時候,這個給我很大的啓示,他爲什麼這麼說法?他是唐朝時候的人,距離我們現在一千叁百多年,想必在那個時代,大家對于叁寶就已經迷了,迷在佛法僧裏面,不知道佛法僧表法真正的意思,所以他才說“皈依覺、皈依正、皈依淨”,然後又說“佛者覺也,法者正也,僧者淨也”,他這個說法。他之所以這樣說法,對那個時代的人,必定是那個時代人已經對于佛法僧真正的意義迷失了,所以能大師傳授叁皈,他有他另外一種講法,喚醒大家回頭,這很有道理。
佛家要修行證果,頭一個要把我舍掉、把私舍掉,你執著有個我一切都爲我,執著有個私的念頭,這是輪回心造輪回業,不是佛法。佛法,佛是覺的意思,佛法是覺悟之法,你有一念私情夾在裏面,你是迷法,是迷惑顛倒之法不是佛法。我們今天將迷染法看作佛法,你在佛法修學會有什麼成就?這個道理不能不知道。所以覺正淨是寶,是寶中最殊勝者,叁寶都是屬于自性,不在外面也不在別人。釋迦牟尼佛沒有教我們皈依他,早年是教我們皈依佛、皈依法、皈依僧,沒有說是皈依他,大家都懂得自性覺正淨是叁寶,叫自性叁寶。但是對于形相上的叁寶要懂得尊重,爲什麼?沒有形相的叁寶,你怎麼會知道自性叁寶,必須要用形相的叁寶常常啓發你、誘導你,讓你時時回歸自性叁寶,所以形相就起了很大的作用。我們見到佛像、聽到佛名,立刻就回歸自性覺,看到經書、看到法物,就能回歸到自性正,看到出家人形象,就知道回皈自性淨,所以形相的功德是無量無邊。形相時時刻刻在提醒我們,如果沒有這個形相很容易忘掉,又迷惑、又顛倒、又造業,繼續還要受苦報,這才是真正的叁寶,真實叁寶。“若有男子女人,聞是佛名”,聞名就皈依,聞名就回頭,畢竟不墮惡道,他的生活、他的行爲能與自性覺正淨叁寶相應,他怎麼會墮惡道?縱然造作惡道的因,惡道的緣斷了,所以不墮惡道。“常在天上,受勝妙樂”,這一句跟前面“常生人天,受勝妙樂”,一個意思。再看第八尊:
【又于過去,有佛出世,號寶相如來。若有男子女人,聞是佛名,生恭敬心。是人不久,得阿羅漢果。】
前面一尊“寶勝”,這一尊“寶相”,寶勝的意思廣,寶相完全是從形相上來說的。但是說到相,我們就要想到性,爲什麼?相是性變現的,性是能現能變,相是所現所變。我們就最淺顯的地方來看,佛具足叁十二相八十隨形好,聞佛之名我們就體會到寶相。佛的寶相怎麼來的?修因所得的果報。人人都希望相好,都希望相貌莊嚴美好,要知道這是果報,容貌是果報,體質也是果報,你的身體健康長壽是果報,容貌好醜也是果報。修什麼樣的因得什麼樣的果,叁十二相八十種好是屬于果,修的是什麼因?江味農居士《金剛經講義》裏面,引用的這些經典可以去參考,你在這個經典原文去找,查《大藏經》太麻煩,《金剛經講義》很普遍,諸位手上都有,你去看看。
譬如佛的廣長舌相是好相,什麼因修成的?生生世世不妄語。所以你要真正修善因,你才得善果,得善的寶相,如果不是修善因,你的相貌就不能夠圓滿。世間人也有一些好相,福相,你仔細去觀察,他是福相,他不是寶相,寶相裏面有真、有善、有美,福相裏面有美,它沒有真、沒有善。所以與這些人接觸,我們現在人講磁場,你跟他接觸的時候,那個磁場不會感到很舒適,不會感到很歡喜,這就是他只有美,他沒有真、沒有善。如果我們接觸一個修行人,他沒有地位,他也沒有財物財富,他是一個很平常、很普通的人,他長得也不美,可是他有真心,他善良,我們跟他接觸的時候,那磁場不一樣,感覺得很舒適,那個相叫寶相,諸位細細去體會,你逐漸逐漸你就明了了。“寶相如來”,我們讀到這個名號,立刻就要懂得修因證果,正是表種善因得善果,表這個意思,你聽到這個名號,你就能夠斷惡修善。惡就是煩惱習氣,你能斷見思煩惱,能斷十惡,能修十善,這是你修行證果的基礎。
經文末後說,“若有男子女人,聞是佛名,生恭敬心。是人不久,得阿羅漢果”。注解裏頭有一段話我們念一念,在一百四十四面倒數第二行,末後一句看起。他說“今約藏教以對圓位”,藏教是小乘,圓教是圓滿的大乘,把他們斷證位次做一個比較,“則初信至七信”,這是圓教,圓教初信菩薩到七信菩薩,“叁界見思任運斷盡,與藏教第四果阿羅漢齊”。由此可知,此地講“得阿羅漢果”,不是真的小乘阿羅漢,是什麼?是大乘初信到七信位的菩薩,這個意思在此地。因爲《地藏菩薩本願經…
《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(第叁十叁卷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