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记 (第三十三卷)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来变成菩提心,叫真修行;平常我们造的轮回业,转过头来变成菩萨业。换句话说,我们在没学佛之前,过的是六道轮回生活,学佛之后,过的是诸佛菩萨的生活,那就对了。诸佛菩萨在境界里面有没有欢喜?诸佛菩萨在一切境界里面有没有懊恼?没有,决定没有。可是我们在经典上看到,诸佛菩萨示现的现相,他也有欢喜、也有烦恼,那是什么?那是教化众生的手段,不是真的,正如永嘉所讲“分别亦非意”,他是表演,舞台上表演,演给舞台下面人看的,不是自己真的喜欢、真的烦恼,不是的。种种表演帮助众生觉悟,心里面确确实实一尘不染,确确实实外不著相,内不动心。念念示现这个身在世间为谁?为一切众生,决不是为我,决不是为我这个身,这是菩萨的思想、菩萨的行为,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。所以我们要学佛,断尽一切烦恼,断尽一切习气,你得从这里去干。

  世间人无知,佛菩萨以极真诚的心待众生,极清净慈悲心待众生,众生迷惑、众生无知,众生不但不领情,还要糟蹋佛菩萨,像经上常讲毁谤佛菩萨、侮辱佛菩萨,甚至于陷害佛菩萨,佛菩萨有没有起心动念?没有。佛菩萨为什么不起心动念?佛菩萨对于他过去、现在、未来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这个众生无始劫来业障习气现行,那有什么法子?虽然慈悲教诲他不觉悟,这是佛在经上常常感叹的“可怜悯者”!他造作谤佛、谤法、谤僧,造作这个恶因,必堕阿鼻地狱,你说可怜不可怜?我们要问这种人有没有救?还是有救的,只要他一口气没断,他能够回头就有救,他不肯回头那就没救了,所以要知道回头。像《阿阇世王经》里面所说,他造的是五逆十恶,但是临终的时候能回头、能觉悟,真实忏悔,真忏悔了,所以他念佛往生西方净土品位还挺高的,上品中生。他为什么不上品上生?忏悔还不够圆满。所以造作极重罪业,临终念佛往生属于忏悔往生,品位高下看他忏悔的功德,要是究竟圆满的忏悔,那当然是上品上生。阿阇世王忏悔的功夫相当不错了,真的是一般造罪业的人做不到。但是只要能往生,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,那就是真实的成就,所以我们要劝导一切造作重罪的众生,要知道回头,改过自新。这个例子,诸佛如来、诸大菩萨在历代所示现的事迹里面,我们看到很多很多。

  过去在印度天亲菩萨就毁谤三宝,他最初学小乘,在小乘法里面他造五百部论,这个人是聪明绝顶;论就是一切经的注解,毁谤大乘。他的哥哥无住菩萨是学大乘,哥哥有善巧方便,诱导他契入大乘,他修学大乘之后,才知道自己犯了很大的罪业,求忏悔。因为用言语毁谤,所以他在佛面前想割自己的舌头忏悔,手写文章把手斩掉来忏悔。哥哥说不必,你过去用你的舌头毁谤大乘,你现在为什么不用你的舌头再赞叹大乘?你过去这手,手写文字毁谤大乘,现在为什么不用手再写文字赞叹大乘?他从这里觉悟过来,所以又为大乘造五百部论,历史上称为“千部论师”,可见得佛氏门中真的是回头是岸。这个例子几乎代代都有。

  我们看最近的印光大师,你们诸位去找《印光大师行业记》,就是印光大师的传记,在《全集》里头有,你们每一个人手上都有一套《全集》。你看印光大师传记,他老人家年轻的时候毁谤三宝,他是读孔子公的书,以儒家为正统,佛法是旁门。到以后接触佛法之后,才知道自己造作罪业,过去错了。他能够忏悔、能够回头,出家修行弘扬佛法,洗除年轻时候所造的这些毁谤三宝的罪业。以后我们晓得,他是大势至菩萨再来的,换句话,他一生所作所为演戏,演给我们看的。他那不是真的,演给我们看,知道我们这一代,毁谤三宝的事情非常容易犯,犯的人很多,他老人家做一个榜样给我们看,犯了这些重罪依旧可以得度,我们在史传里面看到太多太多了。要紧的是回头,要紧的是断烦恼、断习气,要把这桩事情看重,要把这桩事情摆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,当作第一桩大事来做,我们这一生修学才有成就可言,我们帮助一切众生修学佛法,才有功德可言,否则的话,你帮助一切众生修学佛法都是福德。福德跟功德不一样,《六祖坛经》里面讲得很好,了生死、出三界福不能救,再大的福德也不过是到天上去享福而已,出不了三界,功德可以出三界,功德、福德我们必须要辨别清楚。以清净心修一切善法,断一切恶法是功德,以杂染心断恶修善是福德,关键在此地。

  这个人闻名,“志心瞻礼”,这就是受持了;若不受持不可能叫志心瞻礼,瞻礼可能,志心没有。这是真心,真诚心瞻礼。“或复赞叹”,“赞叹”是利他,自行化他。“是人于贤劫千佛会中为大梵王”,“大梵天王”,这个福报就大了,为什么?他能断恶修善。当然跟前面讲是一个道理,实际上说这个人是真正菩萨,菩萨跟凡夫一念之间,一念转过来就是菩萨,转不过来就是凡夫,佛菩萨跟凡夫就是一个观念不一样。一念转过来了他是菩萨,菩萨为什么去当大梵天王?以大梵天王的身分,帮助这些天人断烦恼,天人的烦恼习气没有断尽,出不了三界。他能断,再现身说法为别人断,所以“得授上记”,“上记”是成佛之记。青莲法师注子里面,引经据典也有不少公案故事都可以看,都值得参考。我们再看底下一尊,第六尊:

  【又于过去,有佛出世,号毗婆尸。若有男子女人,闻是佛名,永不堕恶道,常生人天,受胜妙乐。】

  “毗婆尸”是梵语音译的,意思叫“胜观”,胜是殊胜,观是观察。我们凡夫对于一切万物往往看偏差、看错了,换句话说,就是不殊胜。这个殊胜是对于一切诸法的真相,看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这个观就叫胜观。我这个讲法大家听了一定觉得含糊笼统,我们没有办法学习。实在讲“观”就是你的观念。《楞严经》上说得很好,什么样的观才是真正殊胜之观,交光大师在注解里面教给我们“舍识用根”,那真正是名实相应的胜观。说得虽然不错,我们凡夫做不到,凡夫用的是第六识,用的是意识,舍识用根那就不用意识了。根是根中之性,也就是说我们用见性见色,这个观就殊胜。诸位要晓得楞严会上,佛给我们讲得很清楚,观世音菩萨他所修的法门就是这个,“反闻闻自性,性成无上道”,观音菩萨提出的修学报告,他怎么修行成功的?就是用根中之性,根中之性是真心;换句话说,用真心,不是用妄心。用见性见色,见色那就不是色尘,我们用眼识见色是色尘,尘是染污;如果用见性见色就见色性,禅宗里面讲明心见性。他们本事大,我们非常差劲,用闻性闻声性,用鼻性嗅香性,舌性尝味性,明心见性。我们很糟糕,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六种境界是六种污染,人家六根接触外面六种是见性,所以见性之后才说,“头头是道,左右逢源”,那当然,六根所接触的都是真如本性,见性成佛。

  见性的是什么人?给诸位说圆教初住菩萨,所以我们就晓得,《楞严经》上二十五位菩萨都是圆教初住菩萨。这是我们从《楞严经》上去看,二十五圆通章,二十五位菩萨示现都是说他们自己,用什么方法修行证果的,他们做一个代表。这二十五是二十五大类,每一类里面数量很多很多,他们就代表八万四千法门,无量法门,将无量法门归纳为二十五类,不是法门就是二十五种,你一定要懂这个道理。这二十五个人都是圆初住菩萨,观世音菩萨在楞严会上,示现的身分是初住菩萨;在《华严经》上示现的身分,将来到五十三参诸位读到是第七回向;在《法华经普门品》里面地位是等觉菩萨,所以在哪一会他用什么样身分来示现。

  这个地方我们把话再说回来,应该从哪里下手?实际上我们每一个人,用六根接触外面的境界,第一念是见性见,我们睁开眼睛看外面的境界,还没有起心动念、还没有分别执著的时候这第一念,这一念佛知佛见,这一念是见性。可是凡夫没有办法保持,到第二念就起分别执著,第二念就落到意识里头去,你能够永远保持第一念,你不就成佛了吗?没有分别、没有执著,没有起心、没有动念,眼睛睁开看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这时候是见性见色性,你的见是真实的,外面色也是真实的,诸位晓得这就是一真法界。可是第二念起来他就有分别、有执著,妄想、分别、执著立刻就现前,从这个地方我们就体会,佛菩萨六根接触六尘境界,跟我们不一样的地方到底在哪里?为什么人家是一真法界?因为离一切妄想、分别、执著,时空是一不是二,没有过去、现在、未来,没有十方,是在这个境界里头。第二念起来的时候,妄想、分别、执著现前,就把一真里头变现出无量无边的障碍。不只十法界,十法界是讲大别,十实在讲不是数字,十表无尽、表无量,道理在此地。

  大乘佛法里面叫修行,修行叫修观,修观不仅仅是宗门,教下也修观,止观。所以修观是我们佛法修行,也是一个总纲领,在佛门里术语叫“大陀罗尼门”,是个总纲领。不会修观的,才叫你老实念佛求生净土,带业往生,修观就不带业。你念念是清净平等觉,这就是佛家常讲“一念相应一念佛,念念相应念念佛”,与什么相应?清净平等觉。清净,不执著,没有执著;平等,没有分别;不分别就平等,不执著就清净,没有妄想就觉。清净、平等、觉就是把妄想、分别、执著断掉了,你能与这个相应,那当然成佛了,佛就是清净平等觉,清净平等觉就是我们自己的自性。所以一个念头起来就坏了,那个速度之快,比光、比电不知道要快上多少倍,快速堕落,快速的在变化。我们明白这个道理,了解这个事实真相,才真正懂得佛在大乘经上常讲,“生佛不隔毫端,就在一念之间”。我们的看法,我们六根跟六尘境界的接触是错误的接触,诸佛菩萨的接触是正确的接触;他是大觉的接触,我们是迷邪的接触。这桩事情佛跟我们说清楚、说明白,转变在自己,佛菩萨没有办法帮助我们转变,转变在自己,修行在个人,佛菩萨再慈悲,没有办法帮助我们转变。我们自己懂得转变、肯转变,佛菩萨看到…

《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记 (第三十三卷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