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來變成菩提心,叫真修行;平常我們造的輪回業,轉過頭來變成菩薩業。換句話說,我們在沒學佛之前,過的是六道輪回生活,學佛之後,過的是諸佛菩薩的生活,那就對了。諸佛菩薩在境界裏面有沒有歡喜?諸佛菩薩在一切境界裏面有沒有懊惱?沒有,決定沒有。可是我們在經典上看到,諸佛菩薩示現的現相,他也有歡喜、也有煩惱,那是什麼?那是教化衆生的手段,不是真的,正如永嘉所講“分別亦非意”,他是表演,舞臺上表演,演給舞臺下面人看的,不是自己真的喜歡、真的煩惱,不是的。種種表演幫助衆生覺悟,心裏面確確實實一塵不染,確確實實外不著相,內不動心。念念示現這個身在世間爲誰?爲一切衆生,決不是爲我,決不是爲我這個身,這是菩薩的思想、菩薩的行爲,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。所以我們要學佛,斷盡一切煩惱,斷盡一切習氣,你得從這裏去幹。
世間人無知,佛菩薩以極真誠的心待衆生,極清淨慈悲心待衆生,衆生迷惑、衆生無知,衆生不但不領情,還要糟蹋佛菩薩,像經上常講毀謗佛菩薩、侮辱佛菩薩,甚至于陷害佛菩薩,佛菩薩有沒有起心動念?沒有。佛菩薩爲什麼不起心動念?佛菩薩對于他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這個衆生無始劫來業障習氣現行,那有什麼法子?雖然慈悲教誨他不覺悟,這是佛在經上常常感歎的“可憐憫者”!他造作謗佛、謗法、謗僧,造作這個惡因,必墮阿鼻地獄,你說可憐不可憐?我們要問這種人有沒有救?還是有救的,只要他一口氣沒斷,他能夠回頭就有救,他不肯回頭那就沒救了,所以要知道回頭。像《阿阇世王經》裏面所說,他造的是五逆十惡,但是臨終的時候能回頭、能覺悟,真實忏悔,真忏悔了,所以他念佛往生西方淨土品位還挺高的,上品中生。他爲什麼不上品上生?忏悔還不夠圓滿。所以造作極重罪業,臨終念佛往生屬于忏悔往生,品位高下看他忏悔的功德,要是究竟圓滿的忏悔,那當然是上品上生。阿阇世王忏悔的功夫相當不錯了,真的是一般造罪業的人做不到。但是只要能往生,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,那就是真實的成就,所以我們要勸導一切造作重罪的衆生,要知道回頭,改過自新。這個例子,諸佛如來、諸大菩薩在曆代所示現的事迹裏面,我們看到很多很多。
過去在印度天親菩薩就毀謗叁寶,他最初學小乘,在小乘法裏面他造五百部論,這個人是聰明絕頂;論就是一切經的注解,毀謗大乘。他的哥哥無住菩薩是學大乘,哥哥有善巧方便,誘導他契入大乘,他修學大乘之後,才知道自己犯了很大的罪業,求忏悔。因爲用言語毀謗,所以他在佛面前想割自己的舌頭忏悔,手寫文章把手斬掉來忏悔。哥哥說不必,你過去用你的舌頭毀謗大乘,你現在爲什麼不用你的舌頭再贊歎大乘?你過去這手,手寫文字毀謗大乘,現在爲什麼不用手再寫文字贊歎大乘?他從這裏覺悟過來,所以又爲大乘造五百部論,曆史上稱爲“千部論師”,可見得佛氏門中真的是回頭是岸。這個例子幾乎代代都有。
我們看最近的印光大師,你們諸位去找《印光大師行業記》,就是印光大師的傳記,在《全集》裏頭有,你們每一個人手上都有一套《全集》。你看印光大師傳記,他老人家年輕的時候毀謗叁寶,他是讀孔子公的書,以儒家爲正統,佛法是旁門。到以後接觸佛法之後,才知道自己造作罪業,過去錯了。他能夠忏悔、能夠回頭,出家修行弘揚佛法,洗除年輕時候所造的這些毀謗叁寶的罪業。以後我們曉得,他是大勢至菩薩再來的,換句話,他一生所作所爲演戲,演給我們看的。他那不是真的,演給我們看,知道我們這一代,毀謗叁寶的事情非常容易犯,犯的人很多,他老人家做一個榜樣給我們看,犯了這些重罪依舊可以得度,我們在史傳裏面看到太多太多了。要緊的是回頭,要緊的是斷煩惱、斷習氣,要把這樁事情看重,要把這樁事情擺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,當作第一樁大事來做,我們這一生修學才有成就可言,我們幫助一切衆生修學佛法,才有功德可言,否則的話,你幫助一切衆生修學佛法都是福德。福德跟功德不一樣,《六祖壇經》裏面講得很好,了生死、出叁界福不能救,再大的福德也不過是到天上去享福而已,出不了叁界,功德可以出叁界,功德、福德我們必須要辨別清楚。以清淨心修一切善法,斷一切惡法是功德,以雜染心斷惡修善是福德,關鍵在此地。
這個人聞名,“志心瞻禮”,這就是受持了;若不受持不可能叫志心瞻禮,瞻禮可能,志心沒有。這是真心,真誠心瞻禮。“或複贊歎”,“贊歎”是利他,自行化他。“是人于賢劫千佛會中爲大梵王”,“大梵天王”,這個福報就大了,爲什麼?他能斷惡修善。當然跟前面講是一個道理,實際上說這個人是真正菩薩,菩薩跟凡夫一念之間,一念轉過來就是菩薩,轉不過來就是凡夫,佛菩薩跟凡夫就是一個觀念不一樣。一念轉過來了他是菩薩,菩薩爲什麼去當大梵天王?以大梵天王的身分,幫助這些天人斷煩惱,天人的煩惱習氣沒有斷盡,出不了叁界。他能斷,再現身說法爲別人斷,所以“得授上記”,“上記”是成佛之記。青蓮法師注子裏面,引經據典也有不少公案故事都可以看,都值得參考。我們再看底下一尊,第六尊:
【又于過去,有佛出世,號毗婆屍。若有男子女人,聞是佛名,永不墮惡道,常生人天,受勝妙樂。】
“毗婆屍”是梵語音譯的,意思叫“勝觀”,勝是殊勝,觀是觀察。我們凡夫對于一切萬物往往看偏差、看錯了,換句話說,就是不殊勝。這個殊勝是對于一切諸法的真相,看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這個觀就叫勝觀。我這個講法大家聽了一定覺得含糊籠統,我們沒有辦法學習。實在講“觀”就是你的觀念。《楞嚴經》上說得很好,什麼樣的觀才是真正殊勝之觀,交光大師在注解裏面教給我們“舍識用根”,那真正是名實相應的勝觀。說得雖然不錯,我們凡夫做不到,凡夫用的是第六識,用的是意識,舍識用根那就不用意識了。根是根中之性,也就是說我們用見性見色,這個觀就殊勝。諸位要曉得楞嚴會上,佛給我們講得很清楚,觀世音菩薩他所修的法門就是這個,“反聞聞自性,性成無上道”,觀音菩薩提出的修學報告,他怎麼修行成功的?就是用根中之性,根中之性是真心;換句話說,用真心,不是用妄心。用見性見色,見色那就不是色塵,我們用眼識見色是色塵,塵是染汙;如果用見性見色就見色性,禅宗裏面講明心見性。他們本事大,我們非常差勁,用聞性聞聲性,用鼻性嗅香性,舌性嘗味性,明心見性。我們很糟糕,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六種境界是六種汙染,人家六根接觸外面六種是見性,所以見性之後才說,“頭頭是道,左右逢源”,那當然,六根所接觸的都是真如本性,見性成佛。
見性的是什麼人?給諸位說圓教初住菩薩,所以我們就曉得,《楞嚴經》上二十五位菩薩都是圓教初住菩薩。這是我們從《楞嚴經》上去看,二十五圓通章,二十五位菩薩示現都是說他們自己,用什麼方法修行證果的,他們做一個代表。這二十五是二十五大類,每一類裏面數量很多很多,他們就代表八萬四千法門,無量法門,將無量法門歸納爲二十五類,不是法門就是二十五種,你一定要懂這個道理。這二十五個人都是圓初住菩薩,觀世音菩薩在楞嚴會上,示現的身分是初住菩薩;在《華嚴經》上示現的身分,將來到五十叁參諸位讀到是第七回向;在《法華經普門品》裏面地位是等覺菩薩,所以在哪一會他用什麼樣身分來示現。
這個地方我們把話再說回來,應該從哪裏下手?實際上我們每一個人,用六根接觸外面的境界,第一念是見性見,我們睜開眼睛看外面的境界,還沒有起心動念、還沒有分別執著的時候這第一念,這一念佛知佛見,這一念是見性。可是凡夫沒有辦法保持,到第二念就起分別執著,第二念就落到意識裏頭去,你能夠永遠保持第一念,你不就成佛了嗎?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,沒有起心、沒有動念,眼睛睜開看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這時候是見性見色性,你的見是真實的,外面色也是真實的,諸位曉得這就是一真法界。可是第二念起來他就有分別、有執著,妄想、分別、執著立刻就現前,從這個地方我們就體會,佛菩薩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跟我們不一樣的地方到底在哪裏?爲什麼人家是一真法界?因爲離一切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時空是一不是二,沒有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沒有十方,是在這個境界裏頭。第二念起來的時候,妄想、分別、執著現前,就把一真裏頭變現出無量無邊的障礙。不只十法界,十法界是講大別,十實在講不是數字,十表無盡、表無量,道理在此地。
大乘佛法裏面叫修行,修行叫修觀,修觀不僅僅是宗門,教下也修觀,止觀。所以修觀是我們佛法修行,也是一個總綱領,在佛門裏術語叫“大陀羅尼門”,是個總綱領。不會修觀的,才叫你老實念佛求生淨土,帶業往生,修觀就不帶業。你念念是清淨平等覺,這就是佛家常講“一念相應一念佛,念念相應念念佛”,與什麼相應?清淨平等覺。清淨,不執著,沒有執著;平等,沒有分別;不分別就平等,不執著就清淨,沒有妄想就覺。清淨、平等、覺就是把妄想、分別、執著斷掉了,你能與這個相應,那當然成佛了,佛就是清淨平等覺,清淨平等覺就是我們自己的自性。所以一個念頭起來就壞了,那個速度之快,比光、比電不知道要快上多少倍,快速墮落,快速的在變化。我們明白這個道理,了解這個事實真相,才真正懂得佛在大乘經上常講,“生佛不隔毫端,就在一念之間”。我們的看法,我們六根跟六塵境界的接觸是錯誤的接觸,諸佛菩薩的接觸是正確的接觸;他是大覺的接觸,我們是迷邪的接觸。這樁事情佛跟我們說清楚、說明白,轉變在自己,佛菩薩沒有辦法幫助我們轉變,轉變在自己,修行在個人,佛菩薩再慈悲,沒有辦法幫助我們轉變。我們自己懂得轉變、肯轉變,佛菩薩看到…
《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(第叁十叁卷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