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(第二十五卷)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的力量。同心的人找不到,爲什麼找不到?大家把名利看得太重,這就沒法子。如何能把名聞利養、人我是非舍得幹幹淨淨,只有一個念頭:弘揚佛法、利益衆生,這樣的人難找,太難了!我深深相信能有五個人,就能把佛法再興旺起來,跟釋迦牟尼佛時代無二無別。世尊當年在鹿野苑五比丘能起家,今天能夠有五比丘,決定能夠把佛法興旺起來。這五個人真正有道心,跟此地所講真正能把觀念、言行轉過來,與佛同心同願、同解同行,這個事業才能做得圓滿。請看下面經文:

  【佛告普廣,此經有叁名。一名地藏本願。亦名地藏本行。亦名地藏本誓力經。】

  普廣請示經名,世尊說了叁個名字,現在我們所看到的,是叁個名字其中之一。這是過去譯經的大師,從世尊所說的這叁個名選一個,選了“地藏本願”,所以這個經叫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。“願”一定有行,所以“本行”包括在“本願”裏面,“行”一定有“誓力”。“誓”大家知道,地藏菩薩的誓願宏深,真正是舍己爲人。我們今天所講的犧牲奉獻,舍己爲人,地藏菩薩是第一個模範,“地獄不空,誓不成佛,度盡衆生,方成佛道”。我們要問:地藏菩薩有這個大願,值得一切諸佛如來贊歎、一切衆生景仰,觀音菩薩有沒有這個願?文殊菩薩有沒有這個願?此地看普廣菩薩有沒有這個願?有。從這個願來說都叫地藏菩薩,普廣也叫地藏菩薩,觀音也叫地藏菩薩,文殊、普賢都叫地藏菩薩,從這個願說。如果從大慈大悲上說,地藏菩薩也叫觀音菩薩,統統都是觀音菩薩。千萬不要把一個菩薩看作一個人,那麼死呆板,你就糟了!所有一切菩薩都是表法的。

  所以你成就什麼?集一切菩薩之大成,所有一切菩薩就是我一個人,這就對了,盡虛空、遍法界是一個自己。從我們自己孝親尊師,從這個願行那就是地藏菩薩;從慈悲濟世,你就是觀世音菩薩;從用理智不用感情,你就是文殊菩薩;說到做到,言行一致,那就是普賢菩薩。所有一切菩薩是一個人,不是很多人,要懂得這個道理。我們今天學佛,學到老都不能入門,錯在哪裏?錯在我們把所有菩薩分了家,這個不是那個,那個不是這個,這糟了!所以你不得其門而入。你真正懂得,一切諸佛是一尊佛,一切菩薩是一尊菩薩,《華嚴》上一再給我們提示,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,一多不二,都是說明這個道理,都是講這個事實,哪裏可以分家?這一分家就落在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妄想、分別、執著不斷,你就不得其門而入,說老實話經你也看不懂,你怎麼能得到這個經教的殊勝利益?這是說到地藏菩薩本誓,從誓願産生的力。這個力就是我們今天講動力,勇猛精進,永不退轉。什麼力量在推動他?我們今天看世間人,世間人拼命在工作,什麼力量在推動他工作?名利。如果他得不到名、得不到利,他就懈怠了,什麼都不想幹。

  昨天報紙上登了一個小東西,我看了很有趣味。講加州矽谷,那是我在加州住的那個地方,我住在南灣,就是說那個地區。那個地區很多科學家,多半是做電腦、電子的。我在舊金山講經,他們這些人都來聽,這裏頭博士學位的人很多。我記得我第一次在舊金山講經,聽衆大概有八十多個人,叁分之二是博士學位,所以那個同修告訴我,他說:法師,你到此地來開博士班。這些人工作都非常努力,每一天工作十幾個小時,爲什麼?賺錢。錢賺了之後沒地方花,不曉得怎麼花法,真的是如此,拼命努力在那裏賺錢,是爲這個他才那麼樣的工作。如果沒有錢賺,沒有利益的話,他一定就不幹了。

  世間人動力,工作勞動動力是名利,佛法名利舍棄掉,什麼力量在推動他?本誓,他誓願在推動,四弘誓願。四弘誓願其實就是第一願,“衆生無邊誓願度”,這一個願力在推動他。他要真正有這個願,他一定要斷煩惱,一定要學法門,一定要成佛道。爲什麼?他不斷煩惱、不學法門,他就沒有能力度衆生。由此可知,因爲這個願力成就了自己。自己成就之後,他的願力才能兌現,才能普度衆生。所以諸佛成佛,成了佛之後,決定不住在佛位上,再退到菩薩位子上來,行菩薩道。菩薩是學生的地位,佛是老師的地位,因爲在老師的地位上就麻煩了。佛道是師道,提倡的是尊師重道,只有學生來求老師,老師不能任意去教學生,老師要隨隨便便去教學生,學生對老師就不尊敬了。所以師道只聞來學,未聞往教,中國跟印度古時候都是這樣的。求學,你來求學,沒有老師到你家去教你的,沒有這個道理。誰可以到你家去教你?菩薩。菩薩是同學,同學就沒有這樣尊嚴,同學可以隨便。所以經上講“作不請之友”,你不來找我,我可以去找你,那是菩薩,菩薩方便了。我們關系是同學關系,我們不是老師的關系,你要懂得。表演做老師的釋迦牟尼佛一個人,表演做同學的許許多多諸佛如來,示現成菩薩的身分,來跟我們做同學,來幫助我們。

  實在講這些人早就成佛,這是真正的慈悲,幫助佛來教化衆生,不是內行人幫不上忙,不是內行人不能觀機,不是內行人不能問,問不出來。所以我常說,學佛就是唱戲、就是表演,經典就是劇本。諸佛菩薩在此地表演,表演得多活潑。特別是在《華嚴經》上看到,那個法會多少人,如果從經開始到整個經的結束參與的團體,不能算個人,參與的團體總共就有兩百二十八類,有這麼多。我們講從團體,這麼多的團體,每一個團體裏面的人數都是無數無量,無數無量不就讓我們立刻就體會到,這個大舞臺是盡虛空、遍法界,是一個大舞臺,所以他的人數才無量無邊。哪些人在導演?哪些人在當演員?全是諸佛如來。我們在經上看到,種種不同身分全是諸佛如來變現的,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,隨類化身,隨機說法。

  我們要在經典裏面學會這一套本領,要建立這麼樣的理念,我們也就參與這個法會。這個法會是華嚴法會,華嚴法會無時不在,沒有中斷的,所以經上講“塵說刹說,無間說”,沒有間斷的。華嚴法會是個總法會,所有法會那是小會,大會裏頭分小會,華嚴是總會。能夠體會到這個意思,契入這個境界,我們就入華嚴法會。星期六我們遇到一段經文,正好講到“華嚴叁昧”,多少跟諸位報告一些。明白之後,確實把我們的觀念轉變,我們的生活隨之也轉變了,轉變我們自己的業力變成願力,這是學佛真正得力。方東美先生所講,“人生最高的享受”,你轉不過來你就得不到,轉過來之後人生最高的享受。這是說到《地藏本誓力經》。後面經文還有兩行,我們把它念下去:

  【緣此菩薩,久遠劫來,發大重願,利益衆生,是故汝等,依願流布。】

  這是世尊的囑咐。“緣此菩薩”,“緣”是這麼一個緣分,“此菩薩”是地藏菩薩。“久遠劫來,發大重願”,“重”有兩個讀音,念重也行、念重也行。重他的願很重,重是重複,他生生世世都發,所以說兩個音,兩個意思統統具足;你念重、念重都不錯,都講得通,它有兩個意思在裏頭,他的願望完全是利益衆生。在這個地方我們一定要明了,這是菩薩的本願;換句話說,也是我們學佛的大根大本。所以大乘佛法從哪裏修學?一定從地藏菩薩修學,你要沒有地藏的心願,你決定不是大乘人。在大乘法裏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,都要以這個爲基礎,那就是一定要普度衆生,真正是衆生未得度,我自己不能成佛。這時候不能成佛是不居佛位,地藏菩薩真的久遠劫都成佛,他的學生都成佛,他哪有不成佛的道理?不居佛位。也就是說不以老師的身分出現在世間,永遠是以同學的身分幫助一切衆生,就是這個意思。不作師,跟一切衆生作同學,是一切大衆的學長,以學長的姿態出現,不以老師的身分出現,真正的意思在此地。足夠資格作老師,不以老師身分出現,這個我們一定要學習。就是主動的幫助一切衆生,幫助大家破迷開悟,離苦得樂。

  【普廣聞已,合掌恭敬,作禮而退。】

  “而退”,“退”一定要照做,不是退了之後就算了,退了之後一定是依教奉行,要認真去做。好,這一品就介紹到此地。

  

《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(第二十五卷)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