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九五卷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阿彌陀經》做個注解,也不能超過其上。夏老居士不是注解是會集,也可以這麼說,他的會集本就是阿彌陀佛自己來也不過如此。我講的是真話,不是假話。

  

  這個本子分爲四十八品,跟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相應。四十八品哪一品最重要?大家都曉得第六品最重要,第六品是四十八願。四十八願哪一願最重要?這不用我們說了,古大德說過,四十八願第十八願最重要,第十八願是「十念必生」。但是我們要知道,十八願是最重要,如果缺十九願那就不行了。這個經本「叁輩往生」、「往生正因」這兩品裏面,佛說得很清楚、很明白,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必須具備的條件: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」,第十九願是發菩提心,第十八願是一向專念,所以一向專念一定是連到發菩提心。佛在「叁輩往生」這一品裏面,上輩往生: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」,中輩也是的,下輩還是的,都是這一句話,你就曉得這一句話是多麼重要。什麼叫菩提心?菩提心是圓滿的覺心,真的覺悟了。不覺悟怎麼能修普賢行?普賢行是舍己爲人、犧牲奉獻,不覺悟的人做不到,我們從這個地方去體會。

  

  現在這個社會上有人提倡本願念佛,只執著第十八願,其他都不要了,這不是佛說的。有一些學這個法門來問我,我說不太可能往生,爲什麼?跟佛經上講的不相應。「本願念佛是古大德提倡的」,我說是的,「古大德提倡他能往生,你不能往生」,什麼原因?古大德一願裏面含攝一切願,你不是!清朝幹隆初年的彭際清居士講:《無量壽經》就是中本《華嚴》,換句話說,經本文字分量有廣略不同;《華嚴經》分量大,八十卷,《無量壽經》分量少,只有一卷,但是裏面講的義理沒有兩樣,無二無別。《無量壽經》的境界是事無礙境界,「理事無礙,事事無礙」,跟《華嚴經》同樣具足十玄門,你就曉得彌陀四十八願每一願都具足其余的四十七願,少一願它這一願就不圓滿。你們今天修本願、修第十八願,第十八願是不是包括其他的四十七願?如果包括,那你往生還有希望;你要是不包括,沒有希望。修本願念佛的同修要懂得,四十八願的詳細說明就是全部的《無量壽經》,《無量壽經》每一字、每一句都離不開四十八願。第十八願就是執持名號,所以「名號功德不可思議」就是這麼出來的。

  

  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就是《無量壽經》的注解,是《無量壽經》的詳細說明。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這一大藏教,現在我們稱爲《大藏經》,全部的《大藏經》是《華嚴經》的注解、是《華嚴經》的細說。所以一大藏教歸《華嚴》,《華嚴》歸《無量壽》,《無量壽》歸四十八願,四十八願歸第十八願,名號功德不可思議。所以念這一句「南無阿彌陀佛」,就是把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教的全部都包括了,總題目!不但是釋迦牟尼佛教的,十方叁世一切諸佛所教的無量無邊的佛法都在這一句名號裏頭,這一句名號是總題目。你要是把這個道理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你才歡喜持名,你才真正了解古人所講的「名號功德不可思議」,你才懂這一句話;人家要問你,你能夠答得上來。以真誠心、清淨心、平等心、正覺心、慈悲心念這一句佛號,你就得到一切諸佛的加持,哪有不開智慧的道理?哪有不得福報的道理?你要用真心,夾雜一點自私自利、夾雜一點點分別執著,就把你持名念佛的功德破壞了,你念佛沒有效果、沒有那麼明顯的功德,道理在此地。所以經教不能不深入,佛講的「深解義趣」很重要,你解得愈廣、解得愈深、解得愈透徹,你那句佛號的力量愈大。

  

  我這一生把業力轉過來了,我自己不知道,甘珠活佛說出來的。我跟他很熟,我在沒有出家的時候,住在新北投,他的廟就是新北投的廣濟寺。那個時候我跟章嘉大師學佛,他是章嘉的學生。我下了班之後,沒有事情就到廣濟寺裏面去找他聊天,跟他在一起喝茶,很熟。他跟我講,他說:「我們在背後都說你,說你人很聰明,可惜一點福報都沒有,前生不知道修福,而且短命。」我說:「這個不要在背後說,當面說都可以,我完全能接受,我自己知道。」我學佛,朱鏡宙老居士給我一本《了凡四訓》,我第一本看的書,我看了之後很受感動,了凡先生早年那些壞習氣我統統都有;他還有點好處,那個好處我沒有,我命比他更糟糕。他的壽命五十叁歲,很多人給我看相算命,我的壽命四十五歲。我也沒有求福,我也沒有求壽,我什麼都不希求,我把我的時間定在四十五歲,以後沒有了;認真努力修來世,這一世沒有法子,修來世。那個時候真用功,夜以繼日,晚上常常不睡覺,讀經拜佛。我也沒有做其他的運動,拜佛的時間多,這是很好的運動。

  

  最早我跟忏雲法師在埔裏住茅篷,我每天拜八百拜,住五個半月拜了十幾萬拜。除日常工作之外,那工作真的在那裏修了福,供養叁位法師,供養一位老居士,修了一點福。以後離開埔裏,到臺中「慈光圖書館」親近李老師學教。甘珠跟我講:「你這些年來講經說法功德很大,你不但有福報,你還有很長的壽。」同參朋友給我說出來,我今天說出來是給你們同學們做個樣子。我細細看看你們,你們的福報不比我強多少,你們的壽命也有限,應當要把時間抓緊,古人講一寸光陰一寸金,佛法是說「一寸光陰一寸命」,你的壽命隨著光陰剎那剎那在那裏減少。

  

  所以一般人做生日,生日有什麼好慶祝?慶祝你的壽命又短了一年,這是實話,你距離死亡又接近一年,你說你有什麼好慶祝的?世間人迷惑到這個程度!中國古人講生日是母難日,這個話說得有道理。要紀念母親生我的時候受那麼多苦難,我要想著如何來報答,這就對了。所以學佛的人懂得生日那一天應當吃素,素食,應當誦經拜佛回向給自己的父母,這個有好處,這才真正值得提倡。所以事實真相總要把它認識清楚,最簡單的回向方法就是念佛,這比什麼都簡單。念個一千聲佛號、念一萬聲佛號,你要沒有時間、工作繁忙,念一千聲佛號,時間不太長;如果有時間念一萬聲佛號,給父母回向,這是好事,用這個來慶生。這是把阿彌陀佛「名號功德不可思議」,略略的說出來了。你真的明白、真的懂得,我們起心動念都是阿彌陀佛,不要想別的,想別的沒有好處,想阿彌陀佛無量無邊功德。「憶佛念佛,現前當來,必定見佛」,這話是真的,決定不是假的。這一段經文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
  

  現在看這一大段裏面的第二段,十方菩薩贊德。十方菩薩就是十個小段,第一東方蓮華光菩薩。請看經文:

  

  【爾時衆中複有菩薩摩诃薩,名觀察一切勝法蓮華光慧王,承佛威神,觀察十方而說頌曰。】

  

  這一段文是說偈的儀式,我們在前面看得很多。在這個地方我們要留意的,菩薩說偈,『承佛威神,觀察十方』,這兩句話不能疏忽。承佛威力,我們一般講謙虛,不敢自以爲是,我能夠說偈贊佛,這個能力是佛力加持的,雖然是謙虛,也的確是事實。特別是我們末法衆生,凡夫身升座爲大衆講經說法,如果不得佛力加持,哪有這個能力?那要具備什麼樣的條件才能得佛力加持?學佛身口意總得要有幾成像佛,自然就得佛力加持。怎麼學法?我這是五十年的經驗,我五十年把佛法總結歸爲二十個字,你只要把這二十個字做到,你跟佛就有感應。我講這二十個字大家好懂,印光大師講十六個字,諸位要知道我這二十個字跟印光老法師十六個字異曲同工,說法不一樣,內容沒有兩樣。他老人家講的是「敦倫盡分,閑邪存誠,信願念佛,求生淨土」,這十六個字講得好,好極了!但是一般人不懂。我離開臺中之後在臨濟寺出家,有一天有一位老法師問我:敦倫盡分是什麼意思?這兩句話「敦倫盡分,閑邪存誠」誰懂?我一想沒錯,這八個字現在確實沒有人懂,所以我以後就改變口氣了。可是印祖這八個字太好了,確確實實有資格指導末法九千年衆生得生淨土。你要沒有前面這八個字,後面「老實念佛,求生淨土」,你就不會老實;前面這八個字你做到了,你就老實。

  

  什麼叫敦倫?用最簡單的話來說,倫是倫理、是倫常,這是儒家講的。儒家講五倫,人與人的關系:夫婦,父子,兄弟,君臣,朋友。人與人關系搞清楚,能夠完全遵守倫理的觀念,和睦相處,這叫敦倫。出家,出家也有倫理關系,你拜個老師有師徒,師徒就像父子一樣,你有師兄弟,所以出家人還是有倫理關系。如何敦睦倫常?你這個團體會興旺,道場會興旺,家和萬事興。盡分,是盡自己的本分,現在我是什麼身分,我在這個團體分配給我什麼工作,我認真努力把自己的本分工作做好,跟大衆能互相配合,這叫盡分。就好象一個鍾表一樣,鍾表是許許多多齒輪組合起來的,這個齒輪帶動那個,那個又帶動那個,各個齒輪盡它自己的本分,又能互相配合,這個鍾表的指針就准確了。盡分是盡自己的本分,還要跟大衆互相配合。這個道理一展開,我們自己做好,要跟社會各行各業來配合,整個社會就健全。佛法就更大了,你把你自己本分工作做好,要跟盡虛空遍法界,上跟諸佛如來,下跟一切衆生,都要能夠配合得很好,那是什麼?普賢行。所以它這個字裏頭含義實在講太深太廣了。

  

  「閑邪存誠」,閑是防止,決定要防止邪知邪見,要防止邪言邪語,要防止邪行、不正當的造作;存誠,要存真誠的心。你看看這八個字多好!心地真誠,善護叁業,閑邪就是善護叁業。《無量壽經》上講的「善護口業,不譏他過」,舉一個例子,「善護身業,不失律儀,善護意業,清淨無染」,這叫做閑邪。真誠就是菩提心,「存誠」就是發了菩提心,菩提心是至誠心、深心、回向發願心。信願念佛就是回向發願心,這樣求生淨土,哪有不生的道理?決定得生。這是講「承佛威神」,我們有這樣的心態,這樣認真努力修學,自然得到諸佛如來威神的加持。經卷一展開,自自然然你就看到無量義,說不盡。

  

  下面這一句很重要,「觀察十方」,心裏常常念著十方無量無邊世界裏面的衆生,上求下化,教學相長。清涼大師在注解裏面講,「言衆中者,大衆海中,前列名處,名觀察勝法蓮華幢」。這是前面列名,爲什麼?跟這個地方有一點不一樣。「幢相高出」,幢是高顯的意思,王是超勝的意思,「此喻相似」,這是說明前面的名字跟此地的名字稍微有點出入,前面列名的地方是「觀察勝法蓮華幢」,這個地方的名號是「觀察一切勝法蓮華光慧」。「光慧即是所喻幢體」,清涼是介紹菩薩的名號,前後有一兩個字不相同,但是意思是一樣的。佛爲什麼把名字說得有小小的差別?翻經的法師也沒有把它統一過來?這裏頭都有教學的意思在裏頭。什麼意思?教我們不要執著名字相。馬鳴菩薩教我們,「離言說相,離名字相,離心緣相」,要這樣去聽法,你才能入如來真實義。

  

  佛法跟世法的差別就是著與不著,一著相給諸位說全是世間法,佛法也變成世間法;如果離相,世法都是佛法,哪一法不是佛法?你能夠離妄想分別執著,法法皆如,法法皆是,如是我聞。如果著了相,哪一法是佛法?沒有一樣是佛法,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也不是佛法。你有分別、你有執著,絕對不是說在一切法裏頭,我這個有分別執著,那個沒有分別執著,這個不可以。一不分別,一切都不分別;一不執著,一切都不執著,這就對了。沒有說是在一切法裏頭那一半我執著,那一半我不執著,這是凡夫,這是不覺。沒有說這裏覺了一半,那一半迷,不是的!一迷一切迷,一覺一切覺,一定要懂這個道理。

  

  所以真正用功夫在哪裏用?我們感謝章嘉大師,就在看破放下上用功夫。放下什麼?放下執著、放下分別、放下妄想,只要你放下,逐漸逐漸所有一切性相、理事、因果,隨著你放下的程度,慢慢的都明白了。你放下的愈多,你明了就愈多,這個明了就是智慧,你智慧就透得多。放不下,虧吃大了,放不下怎麼用功去學,還是不懂。講經參考許許多多的注解,講稿、筆記寫了一大堆,端到講臺上還是不懂,你講的全是別人的,而且是別人的大雜燴,你在那裏做會集本,會集所有注解。注解各人見解都不一樣,所以你把這個注解端出來之後,就把人講迷惑了。你不講人家還有一點意思,一講的時候,所有一切意思都沒有了。

  

  早年我有個同學,這都往生不在了,他學講經就是用這個方法。我給他講他不相信,學講經,找了許許多多的注解,古人的注解、現在人的注解。他是真用功,寫講稿。一個小時的講稿,大概差不多一萬多字,至少是一萬兩叁千字,抄出來是大雜燴。上臺去講法緣不好,來問我,我給他分析、給他說明,半信半疑,不能接受,那就沒法子了。他認爲那個方法好,就照那個方法,好象講了沒有多長的時期,以後就放棄了,還是做經忏佛事去了。所以這個事情沒有老師指教,如果對老師沒有信心,你怎麼能學得出來?不但佛法,世間法也如此,任何一法都得要有好老師指導,所謂是「明師出高徒」。你要沒有好老師,不能成就。求學之道一定要信仰老師,一定要遵守老師的指導,你才能成功;陽奉陰違,還是不能成就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
  

  

  
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九五卷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