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方廣佛華嚴經(第五九六卷)
諸位同學,請看「如來現相品」,蓮華光菩薩贊頌第一首:
【如來甚深智,普入于法界,能隨叁世轉,與世爲明導。】
菩薩的贊頌一共有十首,前面叁首是贊真身,後面七首是贊應身、應化身,這是暗中答「佛地」問。世尊現相,菩薩來爲我們暗示,如果我們從這個地方能體會得,十海意思就很明顯了。『如來甚深智』,這是贊歎大圓鏡智,轉阿賴耶識爲大圓鏡智,這個形象非常的微細、非常的幽深,是甚深智。到什麼時候才轉?八地菩薩才轉,八地叫不動地。由此可知,七地以前的菩薩轉識成智,轉第六意識爲妙觀察智,轉第七末那爲平等性智,這兩種是因地轉,到果上轉阿賴耶爲大圓鏡智,轉前五識爲成所作智。相宗教我們修行要做一個轉變,「轉煩惱爲菩提」,這一句是總說。怎麼轉法?就是這一首偈裏面所說的,『普入于法界』,這一句是說平等性智;『能隨叁世轉』,這是妙觀察智;『與世爲明導』,這是成所作智。這首偈四句贊歎這四種智慧,這是佛的智身,我們也常講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。在這個地方我們要留意的,那就是相宗常說的,因地修行重要,因地是當中兩句。如果沒有平等性智,你就不能夠證入法界,「普入于法界」這是證入法界。
四智菩提從哪裏修起?從哪裏入門?我們要曉得,從平等性入門。平等性是末那識轉變過來的,末那是最堅固的執著,我執、法執都是末那。無量劫來他已經養成習性,要轉變當然不容易,可是不能不轉,于是轉變的道理、轉變的方法,我們要知道。佛在此地教導我們,首先把心量拓開,這是修平等性智的入門。心量小,哪來的平等?沒有平等,就沒有和睦,所以我們天天講的和平,和平不容易,雖然是一切人心裏面的祈求,和平真的會到來嗎?佛菩薩能賜給我們和平嗎?上帝能給我們和平嗎?不能。和平的條件是要我們自己從心理上做一個轉變,首先要曉得與一切衆生平等對待。一切萬法本來是平等的,爲什麼會不平等?因爲衆生對于事實真相迷惑了,迷了之後就把自己的身當作我、我的身,身外之物是我所有,總想據爲己有,從這裏面産生兩個基本的錯誤觀念:一個是産生控製一切人事物這麼一個念頭,一個是産生占有一切人事物的觀念,這兩個觀念堅固,牢不可破。
我們自己認真反省,自己是不是這個樣子?我所有的,別人不可以侵犯,就是這麼一個觀念,變出六道輪回。叁途六道從哪裏來的?就是這麼一個觀念變現出來的,佛說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。如果把這個念頭改過來,于世出世間一切法中,決定沒有控製的念頭,決定沒有占有的念頭,末那很容易轉變成平等性智,轉過來就是聖人,就不是凡夫,這叫轉凡成聖。你要知道怎麼轉法。要記住,「一切是我所有的」轉不過來,誰肯放下?學佛的人多,真的叫你放下,不幹,所以修行證果需要叁大阿僧祇劫、需要無量劫,原因就在此地。你什麼時候成佛?換句話說,你什麼時候放下,放下就成佛了。一定要放下,不放下就壞了。
叁途六道,大概在五十歲以上就能體會到六道苦。五十歲之前所謂懵懵懂懂,他迷而不覺;五十歲以後年歲愈大,體驗愈深,知道世間苦。所以佛法幫助衆生了生死、出叁界,連鬼神都說六十歲以上的人好度,十歲以下的人好度。真的,十歲以下,大人教他念《弟子規》,他真念,肯學而且肯做,他都能落實。爲什麼?汙染還不嚴重,聖賢的教誨他能接受。就是說他還有良知良能,他的良知雖然已經受汙染了還不嚴重,換句話說,他還有良心。中年人受的汙染就非常嚴重,良知良能完全被掩蓋,透不出來,不起作用。聖賢的教誨他排斥、他拒絕,這就是《地藏經》上所講的「剛強難化」。我們學佛的同修算是非常幸運,你想想看今天這個世界有將近七十億的人口,七十億人當中,有多少人聽聞到佛法?聽聞到佛法的這些人當中,又有多少人對佛法生起信心?生起信心的這些人,又有多少人能夠理解?理解的這些大衆當中,又有多少人能夠放下?一層一層的淘汰,到最後剩不了幾個人,然後才知道我們是被淘汰到第幾個層次。
我們今天算是有正信,有理解的能力,解得還不夠深、還不夠透徹,我們在這個階段。下一個階段就是行,怎樣落實?怎樣真正放下?我們要是放不下,我們在這一個階段被淘汰掉了。果然肯發心認真努力去做,不再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,完全隨順佛陀的教誨,這才叫真正走上菩提道。我們今天所做的都是預備功夫,沒有上路;上路,天臺大師六即裏面「觀行即」。上路真幹,預備的功夫做得愈好、做得愈深,你在菩提道中就不會遇到障難。如果預備的功夫我們常講底子不夠深厚,菩提道上禁不起考驗,很容易退轉。預備功夫要怎麼作法?我們要想到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,講經叁百余會,說法四十九年,那是爲什麼?幫助我們做深厚的預備功夫,這是佛菩薩對我們的恩德。真正講到修行,佛菩薩幫不上忙,這是我們自己的事情,這個道理總得要懂。所以在學校求學,都是在做准備功夫,准備將來踏進社會,爲社會大衆服務,你們想想對不對?
世間人念書,從幼稚園、小學、中學、大學,念到碩士、念到博士,念出來幹什麼?爲社會大衆服務的。佛法的教學也不例外,我們住進一個道場就是進學校,在這裏面聽經聞法,充實自己,跟社會求學也相似,做好准備功夫,爲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衆生服務。他服務的面大,服務的項目多。但是這裏頭有個總的原則,世出世間都是共同的,我們不能不知道,通人情達事理。人要不通人情、不達事理,他就沒有能力爲大衆服務,在佛法裏面講他就沒有能力度衆生。不但沒有能力度衆生,他沒有能力度自己,自己也是衆生。書特別是經書,不能不讀。像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這些一乘大經要不要學?本著通情達理這個教誨,這些大經大論人生必讀。初學的人爲什麼不讓你讀?你的基礎沒有打好。求學是有階段的,這個不能不懂,一乘大法是大學裏面的課程,你現在的程度是小學程度,大學課程暫時放在那裏,你先把你現前課程做好,慢慢提升;提升到一定的水平,你就開始修學這些一乘經論,是這麼個意思,這裏頭不能誤會。
通情達理是有層次的,通人情達事理從哪裏教?從兒童教起。你們看,只要仔細觀察,不要說。看,你會開智慧;不說,積德行。從小沒有受過良好教育的,縱然學這些大經大論,縱然念到大學、念到博士,你看他爲人處事不能得到大衆的歡喜。行動粗魯、態度驕慢,他自己不知道,心裏稍稍有一點不如意,跟大衆相處面孔就很不好看,小時候沒有教,養成這種習性。「苟不教,性乃遷」,養成這種習性。這樣的人在社會上做事,障礙就很多,爲什麼?人家不願意跟他合作,不願意幫助他,雖然是好心,態度不好。基本做人的態度,《弟子規》裏頭說得相當詳細,要做到,不是說會念、會講,那有什麼用處?要把它變成日常生活行爲,這都是屬于行經,要養成習慣。
諸位同學,你們現在多半是出家了,出家要學「沙彌律儀」,諸位要知道「沙彌律儀」還是建立在《弟子規》的基礎上,出世法是建立在世間法的基礎上。你們看看淨業叁福,淨業叁福頭一條是世間法,第二條是出世間法,第叁條世出世間法圓融,菩薩法。佛陀的教誨言語不多,條目很簡單,裏面的含義無有窮盡。所以我們一定要學習,學習以善心善行處事待人接物,以真誠清淨心對自己。對自己清淨平等,對人真誠慈悲,處處要爲別人著想,要幫助別人破迷開悟、離苦得樂,這樣的心行就是大乘菩薩。所以自己要廣學多聞,在我們現前這個階段,廣學多聞學什麼東西?要學爲一切衆生服務的項目。現在還服務不到的,我們暫時不學。我們現在服務的對象是人,人事我們要學;如果我們到天上,服務的對象是諸天,天上的事我們就要學了。所以一定要知道面對著當機者是什麼境界,這一樁事情我說得很多、說得很清楚。
我在一九八叁年,第一次在舊金山講經,講經的場所是老人公寓裏面的活動中心。這個老人公寓是猶太人辦的,因爲是在市區,所以它的建築是樓房、高樓,上下用電梯。這一棟老人公寓裏面總共住了四百多個老人,四百多個單位,裏面附設一個幼稚園,猶太人辦的。我看了非常歡喜,我說將來以後道場應當是這種形式。所以我在那裏就動了個念頭,彌陀村的念頭是從那個地方生起的。看到這個老人公寓,退休的老人沒有事情,每天講經他們是聽衆,基本的聽衆四、五百人,老人有夫妻兩個一起住的,有單身一個人住的。這個老人院附設一個幼稚園,一個老的、一個小的很好教,他真聽,真喜歡。我看了這個,將來以後道場不要搞寺院、庵堂,應當作老人公寓,澳洲叫退休村,我們要做這個,全心全力來幫助他。老人的生活非常寂寞,尤其是一個人,夫妻兩個有一個走了很孤單,沒有人跟他講話。物質生活在美國國家有照顧,老人福利事業做得不錯,但是精神生活很痛苦。我們到那個地方偶爾講幾卷經,每一個老人都歡喜,這是往後多元文化社會教育的理想場所,我們從這個方向去走。我沒有想到鬼神也說「六十歲以上、十歲以下好度」,真的是人同此心、心同此理,我們的觀察不謀而合。這個事情要做得好、做得成功,心量一定要平等,要以平等心去做,才真正能做到和睦相處。
所以,從這個地方開始,從這兒轉起。然後,「能隨叁世轉」,這是妙觀察智,叁世十方。清涼大師說,「于自共相,無礙轉故」,這裏解釋只有六個字,意思是于自于他沒有障礙。爲什麼?心平等了。不平等就有障礙,有障礙辦事情就很艱難、很苦,無障礙那是一帆風順,所以平等是多麼重要!特別是在現前這個社會。和平,我們特別要著重在平等;平等,和睦就有了。和平是和睦平等,和睦是果,平等…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九六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