宗門不許說出,要你自己去悟,悟到之後老師給你做證明。教下是給你說出,給你說出,說實在的話不太容易契入境界。爲什麼?你聽了以爲明白,實際上根本就沒有明白。所以宗門不走這個路子,不給你說破,讓你自己去悟。那個老師也有很高明的手段,把你那個悟性逼出來。禅宗公案,比比皆是,每一個人用的手段、悟入的手段都不相同,所以它那是活的,活活潑潑的,它不是死呆板的。那個人用這個方法去悟,你用這個方法絕對不會開悟,各人根性不相同,各人悟出的方法也不一樣。教下給你說出來,說出來之後你要去證。教下難在哪裏?聽了自以爲懂得,你就走上歧途,你就錯了。應該怎樣?應該要落實,所以教下最重視基礎教育,沒有基礎教育,你學教不會開悟、大開圓解,你怎麼能開得了悟?基礎教育是什麼?持戒。爲什麼佛在經上說: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,非佛弟子。佛爲什麼這麼說?這個話對教下講的。你沒有良好的德行基礎,你研教不會開悟。你學教,清涼大師說得很好:「有解無行,增長邪見」,爲什麼?你會說,你聽得多、記得多,你會說,你所說的全不是你自己境界,都是別人的,與你自己不相幹,這種學習聖人不取。
我們要曉得,爲什麼我常常在這裏叮咛、囑咐大家,《弟子規》重要,《十善業道經》重要,《了凡四訓》重要,《阿難問事佛吉凶經》重要,《沙彌律儀》重要,爲什麼這麼強調?德行的基礎。你具足這樣基礎,你來學教你會開悟,教下講大開圓解,爲什麼?你的心是清淨的,你的心是善良的,你跟佛心總有幾分相應,你能聽得懂佛的話;如果你沒有這個根基,你跟佛的心願不相應,你聽佛的話,聽得再多不懂,錯會意思,原因在此地,道理在此地。今天我在這裏講《華嚴》,爲什麼費這麼多時間、費這麼多力氣?爲什麼古人講得那麼簡單、那麼容易?你曉得什麼原因?古人都有德行的基礎。經展開一點,像清涼大師注解上一兩句話,他就通了,他就明白了。現在人要是像清涼大師這個蜻蜓點水,不通,白講了!逼著是不能不細講。講得這麼詳細,還是聽不懂,那有什麼法子?
我的年歲老了,不是四、五十歲;四、五十歲那個時候如果有這樣的緣分,我會好好辦個學校來教學。現在我的精神、體力不夠,我警覺到自度重要,用多余的精神、時間幫助大家。大家要真正能體會到這個意思,真幹!你真幹我也歡喜,說老實話增長我的力量。怎麼增長?人逢喜事精神爽,你們大家真幹,我看了歡喜,這個歡喜是生命最豐富的營養。色界天以上的人不要飲食,水都不要喝,他怎樣維持那麼長的生命?「禅悅爲食」。禅是禅定,得禅定歡喜心,那個歡喜是從內心裏頭流出來的,自性裏面的歡喜心,不需要飲食,五欲都離開了,財色名食睡都不要了,入這個境界。我看到你們認真修行我歡喜,人會長壽,會不老;如果看到大家陽奉陰違,所說所行兩回事,人看了就憂慮,憂能使人老。但是我看到你們我不會憂慮,我不會上當,我會走,到別的地方去,我不再看你們了。「一切有爲法,如夢幻泡影」,我放得下,我不會執著「這是我的、那是我的,這個我喜歡、那個我不喜歡」,沒有!我一身離開,所有一切供養大衆,我修一點福報。我到別的地方修行去了,實在看不到有真正真幹的人,自了重要,自己求往生西方世界,求品位的提升,這個比什麼都重要。所以這一句要緊,要記住,「諸佛同法身」,要知道本性法身完全相同,就是一切法「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」。
第二個說法,就是我們修行證得的法身,「已證法身相同」。相同跟性同不一樣,性同是完全相同,「共同一法身」;相同不一樣,釋迦牟尼佛證得法身,阿彌陀佛證得法身,我們要問他們兩個證得法身一樣不一樣?一樣,也不一樣。相上那個相同是相似、接近,不是完全相同,體是完全相同;性體是完全相同,確實都是「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」。你所證得的,爲什麼不完全相同?你想想看,釋迦牟尼佛的願力跟阿彌陀佛的願力不一樣,釋迦牟尼佛的事業跟阿彌陀佛的事業也不一樣,近似。阿彌陀佛度盡虛空遍法界的衆生,釋迦牟尼佛也是,也不例外。前面我們看到過,法身菩薩就有能力化無量無邊身,我們一般人講分身,佛家講化身,化無量無邊身同時參訪十方世界無量無邊諸佛,同時!法身菩薩尚且能,釋迦牟尼佛怎麼會不能?這個同是等同,我們從這裏細心去體會,是等同。不能像這個性,性是一同,是一個性。這個確確實實是多身、多相,各是各的形相,各是各的身,等同。諸位要曉得,「共同一法身」裏頭有這兩個意思。
我們現在跟一切諸佛如來,從本性法身來講我們是一同,是一不是二;從形相上來說,那就完全不同,我們在凡他在聖,我們現在迷法身,他已經覺法身了。到我們修行證果也覺法身,從事上講、從相上講「等同」。事理要通達,通人情達事理。事理明達,人情就通了,你跟九法界衆生相處,你一定能夠做到平等對待、和睦相處。你那個平等心從哪裏生的?因爲你知道「本性法身體同」,心平等了。智慧、自在、解脫,諸佛如來是相同,「相同」。相同裏面有小異,體同裏面一點差異都沒有。這個意思如果是講到四教佛或者是五教佛,那就很明顯。四教天臺家講「藏通別圓」,五教華嚴家講「小始終頓圓」,佛有五種佛,天臺家講有四種佛,佛的「相同」,這是屬于等同。講性同,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衆生是一個本性、一個法身。
『無依無差別』,體同,體無異,無有差別。清涼大師說:「無依者,無住本故。無差別者,體無二故。」這裏面的境界幽深微細,我們要細心去體會。清涼大師在《疏》裏面告訴我們:本經問明品經文,「文殊法常爾」,佛對文殊菩薩講的,法就是這個樣子,「爾」就是這個樣子。「法王唯一法」,這個話是真的,諸佛如來只有一法,哪有那麼多?「一切無礙人,一道出生死」,這裏頭關鍵是「一切無礙人」,無障礙,有障礙就不行。無障礙,「一道出生死」,脫離生死輪回,只有一條路。接著又說,「一切諸佛身,同共一法身,一心一智慧,力無畏亦然」,這是《華嚴經》上講的。平常我們看到祖師大德們在許多注疏裏頭也是引用這一段話,但是他把頭一句改了。經文裏面頭一句是「一切諸佛身,同共一法身」,我們看到一些祖師的著作,他把頭一句改了,「十方叁世佛,共同一法身,一心一智慧,力無畏亦然」。
這四句裏面,前面兩句是講本性法身,體同;後面兩句是講依正法身,相同。我們從這個地方認知平等性,上面這個障礙,這個障礙就是末那「四大煩惱常相隨」,有這樣一個認知,這個認知是智慧,末那識的四大煩惱自然就淡化,這是真正修行、真正用功非常好的一個助緣。因爲這四種煩惱確確實實是不容易斷掉,世間人說得很好:「愛人如己,愛國如家」,幾個人做到?爲什麼做不到?不了解事實真相。佛在這個經上把真相給我們說明白了,而且是很多次的說,不斷重複,爲什麼?要把我們喚醒,一次、兩次我們醒不過來,無數次的呼喚,我們這才醒悟過來。這就是講的「一門深入,長時熏修」,長時熏修,無數次的呼喚,無數次的提醒。虛空法界、剎土衆生真的是一不是二,確確實實是自己性識裏頭變現出來的,就像作夢的夢境一樣。整個夢境是自己,不是「夢境裏頭我一個人,有我這個人那是我自己,我自己之外不是我自己」,那你是全迷了。夢境當中自己身是心性變的,夢境當中許許多多的人物也是我自己心性變的,夢中的山河大地、夢中的虛空,沒有一樣不是自性變的。離開能變的自心,哪有夢境存在?
悟的人才講「全妄即真,全真即妄」,真妄不二,這樣才把事實真相搞清楚、搞明白了。自己明白之後,再看看還有很多沒有清楚、沒有明白的,幫助他,沒有條件,而且全心全力,自自然然做到「等念怨親」。冤家對頭、親人,你心裏的看待平等了,等念怨親。「不念舊惡、不憎惡人」,這個人過去不管做什麼壞事,你都不會計較了,不會放在心上了,對于一切衆生真正做到平等對待。這個樣子漸漸入佛境界,入佛境界就是契入法身。這個話你還聽不懂,現在世間還有一句話:「天人合一」,跟這個接近,實際就是講的與虛空法界大自然合而爲一了。果然合而爲一,心合一了,身也合一了,哪來的生死?自己了了!這是人,這是真人,這才過真正幸福美滿的生活,佛菩薩的生活,不一樣!
「無依」,清涼大師說:無依是無住之本。佛在《金剛經》上教給我們,「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」。無依就回歸到法界,無住就回歸到法性。凡夫心有住,這個「住」,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大家好懂,就是你有牽挂,你心有住,你心有念。無住,心裏沒有念頭了,妄念沒有了,決定沒有自私自利的念頭,決定沒有「我」、「我所有」的念頭。到這個境界好!到這個境界,跟諸位說,離苦得樂,這個世間所有一切苦,你就離開了。苦從哪裏來?有我、有我所有,就有苦。無我、無我所有,哪裏來的苦?這個要觀慧。然後還要依建立,無住了,無住後頭要生心,要不生心那也錯了,不生心就墮到無明裏頭去了,所以要生心。無住是體、是本,生心是起用。生什麼心?清涼說,「佛法依慈悲」,所以佛法是因緣生,「慈悲複依方便立,方便依智,智依慧,無礙慧身無所依」。這幾句話說得非常好。所以要生心,要從你真實智慧裏面生善巧方便,善巧方便是後得智。從方便生慈悲,慈悲這個力量推動著你舍己爲人,幫助衆生。實在講這裏頭說舍己,這是我們世間人的口語,「我」都沒有了,還舍什麼?所以一片慈悲,幫助一切衆生破迷開悟、離苦得樂,這是佛法。現在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九六卷》全文閱讀結束。